本發明屬于生產制造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及其安裝工藝。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在不斷的發展,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的步調都在不斷的加快,無論是企業的生產還是人們的生活都都實現了現代化和智能化,人們對各類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建筑行業也是如此。當前大多數的建筑都是采用鋼筋混凝土制造,其整個工期較長,且對天氣的要求較高,一旦氣溫較低,混凝土容易冰凍,將無法正常施工,從而嚴重的影響工程的工期,同時,鋼筋混凝土建筑所需的材料較多,所需的人工也較多,增加施工的成本。
現有的鋼筋混凝土建筑大多都是在建筑的表面進行油漆粉刷,或者在其表面貼上瓷磚,油漆使用的時間有限,時間長后易褪色,從而影響其美觀和對氣候的抵御能力,如果在建筑的表面貼上瓷磚,那么其整個工程較為浩大,且,后期容易脫落;且,由于鋼筋混凝土建筑本身的特性,其所建造的建筑大多都是中規中矩的,建筑師的很多美好的設想、設計由于混凝土建筑一磚一磚的壘砌的局限性很難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實現,這樣就會讓建筑物從設計到后期的施工都受著諸多的約束,長期將會影響整個建筑行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現有的鋼筋混凝土建筑其外圍沒有任何的遮擋,其不僅影響美觀,同時其長期裸露也易造成其老化,時間長了,會對建筑物的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大大降低其對自然災害以及外界破壞的抵御能力,因而現有的建筑還有待于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能夠起到很好的美觀作用,對主體建筑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技術方案: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包括:外罩結構和屋蓋結構,其中,所述外罩結構為拉花結構體系;所述拉花結構體系包括拉花結構,所述拉花結構的頂部設有外鋼環梁,所述拉花結構和外鋼環梁之間通過懸挑鋼管連接,所述外罩結構設于建筑主體的外圍;所述屋蓋結構由受拉內環、受壓外環以及屋面構成,所述屋面中設有張拉體系,所述張拉體系設于受拉內環、受壓外環之間,三者形成平衡結構系統,所述屋蓋結構設于外罩結構的上方,且,所述屋蓋結構和外罩結構之間通過斜撐結構連接。
本發明中所述的一種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其通過在建筑主體的外部設置外罩結果和屋蓋結構對其進行很好的保護效果,其中,所述外罩結構采用拉花結構,不僅讓其更加的美觀,同時有效的避免建筑主體直接長期裸露在外,從而對建筑主體起到很好的防護和保護作用,有效的延長其使用的壽命,提高其后期使用的安全性。
進一步的,所述拉花結構為箱型截面的拉花結構,其由拉花節點和支座拉花構成,所述拉花節點通過拉花系桿與支座拉花連接,利用拉花的特性,提高外罩的保護能力。
進一步的,所述拉花節點包括下翼緣板和上翼緣板,所述上翼緣板設于下翼緣板的上方,所述上翼緣板和下翼緣板之間設有加強筋板,所述加強筋板中間設有隔板,所述上翼緣板和下翼緣板之間的邊緣通過腹板連接。,大大的提高對外界的抵御能力,提高整個建筑的安全性能,讓其更好的滿足施工以及后期使用的需求。
進一步的,所述受拉內環由上內環、下內環、剛性撐桿和斜向拉索組成,所述上內環設于下內環的上方,所述剛性撐桿設于上內環和下內環之間,所述斜向拉索斜拉于兩剛性撐桿的對角線上。
進一步的,所述受壓外環中設有鋼管桁架,所述鋼管桁架與側面支承結構形成整體。
進一步,所述屋面部分由上弦層、下弦層組成以及屋蓋索膜結構組成,所述上弦層由菱形網格索網組成,所述下弦為肋向布置的拉索結構,所述上弦層、下弦層之間用拉索形成雙層結構體系,所述屋蓋索膜結構設于雙層結構體系的上方,該屋面結構,能夠大大的提高其穩定性和牢固性,進一步提高其施工以及后期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性。
進一步的,所述屋蓋索膜結構包括索桁架和索膜構架,所述索桁架的兩端分別與外罩結構和建筑主體連接,所述索膜構架設于索桁架上。
進一步的,所述斜撐結構包括鋼斜撐和鋼斜柱,所述鋼斜撐一端與外鋼環梁作可活動連接,另一端固定于建筑主體上,所述鋼斜柱的一端通過調節扣設于兩外鋼環梁之間,另一端固定于建筑主體上,且,所述鋼斜柱設于兩鋼斜撐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的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的安裝工藝,具體的安裝工藝如下:
(1):首先根據施工圖紙利用鋼筋混凝土把建筑主體建好;
(2):待建筑主體建好后,開始對其外圍的外罩結構和屋蓋結構進行安裝;
(3):先在地面對拉花結構中的X型節點進行組裝,在此同時對臨時支撐也一起進行搭建;
(4):待上一步驟中拉花結構中的X型節點以及臨時支撐搭建完成后,開始對X型節點進行吊裝,在吊裝的過程中,拉花結構整體向外側傾斜10°,整體結構立面與地面水平夾角呈80°;
(5):在吊裝的過程中,采用“地面預先定位再高空定位”的方案,即:先在地面上場地找平,鋪上路基板或剛性平臺,呈水平狀態,并在其上劃好X節點定位軸心線;豎立胎架立柱,安裝定位拉花節點(34),最后拆除立柱與胎架基礎間的連接將已定位的拉花節點(34)連帶立柱吊裝至高空定位;
(6):待拉花節點定位好后,再將支座拉花吊裝至合適的位置,并通過拉花系桿對兩者進行連接,再采用嵌補的方式安裝定位;
(7):重復上述步驟(4)至(6)將建筑主體的拉花安裝完成,再在拉花結構的頂部安裝外鋼環梁,在安裝外鋼環梁的過程中,通過懸挑鋼管將其與拉花結構連接,即外罩結構成型;
(8):待上述外罩結構成型后,再通過斜撐結構對外罩結構與建筑主體進行固定,即所述鋼斜撐一端與外鋼環梁作可活動連接,另一端固定于建筑主體上,所述鋼斜柱的一端通過調節扣設于兩外鋼環梁之間,另一端固定于建筑主體上,且,所述鋼斜柱設于兩鋼斜撐之間;至此外罩結構安裝完成;
(9):然后對屋蓋結構進行安裝,即先對受拉內環進行安裝,上內環設于下內環的上方,所述剛性撐桿設于上內環和下內環之間,所述斜向拉索斜拉于兩剛性撐桿的對角線上;
(10):然后對受壓外環進行安裝,當受壓外環安裝完成后,對屋面進行安裝;
(11):在屋面安裝的過程中,即先依次對上弦層、下弦層進行安裝,然所述上弦層、下弦層之間用拉索形成雙層結構體系;
(12):然后將屋蓋索膜結構中的索桁架和索膜構架進行安裝,即索桁架的兩端分別與外罩結構和建筑主體連接,所述索膜構架設于索桁架上,至此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的安裝完成;
(13):最后對上述安裝的 “拉花”鋼結構體系進行檢查即可。
進一步的,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的安裝工藝,其中“拉花”具體安裝工藝如下:
(1):在剛性平臺上劃出拉花節點的中心線及外輪廓線,并根據線型搭設胎架;沿長度方向中間部位的胎架位置應根據拉花節點在空間位置及臨時支撐上的位置來確定,其間距不應超過相應支撐平臺的寬度;
(2):將拉花節點吊上胎架進行定位,即:節點在胎架上定位過程本身就是安裝定位過程,僅僅是空間高度位置不同;定位時,嚴格控制節點各端口位置的安裝精度,并檢測節點中心位置上弦的標高是否符合要求;
(3):當節點安裝定位完成后,進行可靠的固定,并由專職檢查員進行檢測;檢測的過程中采用錘線法與全站儀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檢測;
(4):在上述檢測合格后拆除中間部位胎架立柱與剛性平臺間的連接,拆除兩端胎架立柱模板與節點間的連接,并將馬腳打磨后補涂底漆;
(5):然后對拉花節點進行脫胎,在此過程中其中中間部位的胎架連在拉花節點上,吊裝至臨時支撐上平臺上安裝定位:;
(6):待上述拉花節點安裝定位完成后,開始對支座拉花分段;豎立臨時支撐,并采用纜風繩等進行固定;
(7):將預先地面定位合格的拉花節點吊上臨時支撐平臺上進行定位;
(8):然后通過拉花系桿對上述定位好的拉花節點和支座拉花進行連接;
(9):然后再安裝上部拉花節點,再通過拉花系桿對上部拉花節點和支座拉花進行連接,至此完成一個拉花構件的安裝;
(10):當上一步驟中拉花構件安裝完成后,將其徐徐下落到接近安裝部位時,起重工方可伸手去觸及構件,并利用臨時支撐輔助安裝,吊裝就位后用卡板固定以防端部移位;
(12):就位后根據拉花構件間的裝配口和臨時支撐頂部的測量定位軸線及時找正,拉花節點部位與胎架臨時固定,對接口處用定位焊固定;
(13):拉花構件的定位控制:吊裝前每根拉花構件分段標出構件上的全站儀定位點和對接口中心線,拉花構件就位時確保其對接口的中心線對齊,使用全站儀進行精確測量并校正即可。
上述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中所述的一種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其通過在建筑主體的外部設置外罩結果和屋蓋結構對其進行很好的保護效果,其中,所述外罩結構采用拉花結構,不僅讓其更加的美觀,同時有效的避免建筑主體直接長期裸露在外,從而對建筑主體起到很好的防護和保護作用,有效的延長其使用的壽命,提高其后期使用的安全性。
2、本發明中所述屋面部分由上弦層、下弦層組成以及屋蓋索膜結構組成,所述上弦層由菱形網格索網組成,所述下弦為肋向布置的拉索結構,所述上弦層、下弦層之間用拉索形成雙層結構體系,所述屋蓋索膜結構設于雙層結構體系的上方,該屋面結構,能夠大大的提高其穩定性和牢固性,進一步提高其施工以及后期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性。
3、本發明中所述的一種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的安裝工藝,其通過在建筑主體的外圍安裝了拉花狀的外罩結構,并在建筑主體的頂部設置了屋蓋結構,讓其既起到很好的美觀作用,同時也能夠對建筑主體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整個安裝工藝簡單,易實現,且其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整個鋼結構體系的質量,從而大大的提高其后期使用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進而讓其更好的滿足開發商以及客戶的需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中X節點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中X節點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中X節點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中:外罩結構-1、屋蓋結構-2、上內環-21、下內環-22、剛性撐桿-23、斜向拉索-24、拉花結構體系-3、拉花結構-31、外鋼環梁-32、懸挑鋼管-33、拉花節點-34、支座拉花-35、拉花系桿-36、下翼緣板-341、上翼緣板-342、上翼緣板-343、隔板-344、腹板-345、索桁架-6、索膜構架-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發明。
實施例
如圖1至圖4所示的一種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外罩結構1和屋蓋結構2,其中,所述外罩結構1為拉花結構體系3;
所述拉花結構體系3包括拉花結構31,所述拉花結構31的頂部設有外鋼環梁32,所述拉花結構31和外鋼環梁32之間通過懸挑鋼管33連接,所述外罩結構1設于建筑主體4的外圍;
所述屋蓋結構2由受拉內環、受壓外環以及屋面構成,所述屋面中設有張拉體系,所述張拉體系設于受拉內環、受壓外環之間,三者形成平衡結構系統,所述屋蓋結構2設于外罩結構1的上方,且,所述屋蓋結構2和外罩結構1之間通過斜撐結構5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拉花結構31為箱型截面的拉花結構,其由拉花節點34和支座拉花35構成,所述拉花節點34通過拉花系桿36與支座拉花35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拉花節點34包括下翼緣板341和上翼緣板342,所述上翼緣板343設于下翼緣板341的上方,所述上翼緣板343和下翼緣板341之間設有加強筋板343,所述加強筋板342中間設有隔板344,所述上翼緣板342和下翼緣板341之間的邊緣通過腹板345連接。
進一步,所述受拉內環由上內環21、下內環22、剛性撐桿23和斜向拉索24組成,所述上內環21設于下內環22的上方,所述剛性撐桿23設于上內環21和下內環22之間,所述斜向拉索24斜拉于兩剛性撐桿23的對角線上。
進一步,所述受壓外環中設有鋼管桁架,所述鋼管桁架與側面支承結構形成整體。
進一步,所述屋面部分由上弦層、下弦層組成以及屋蓋索膜結構組成,所述上弦層由菱形網格索網組成,所述下弦為肋向布置的拉索結構,所述上弦層、下弦層之間用拉索形成雙層結構體系,所述屋蓋索膜結構設于雙層結構體系的上方。
進一步,所述屋蓋索膜結構包括索桁架6和索膜構架7,所述索桁架6的兩端分別與外罩結構1和建筑主體4連接,所述索膜構架7設于索桁架6上。
進一步,所述斜撐結構4包括鋼斜撐51和鋼斜柱52,所述鋼斜撐4一端與外鋼環梁4作可活動連接,另一端固定于建筑主體4上,所述鋼斜柱52的一端通過調節扣設于兩外鋼環梁4之間,另一端固定于建筑主體4上,且,所述鋼斜柱52設于兩鋼斜撐51之間。
實施例2
如圖1至圖4所示的一種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外罩結構1和屋蓋結構2,其中,所述外罩結構1為拉花結構體系3;
所述拉花結構體系3包括拉花結構31,所述拉花結構31的頂部設有外鋼環梁32,所述拉花結構31和外鋼環梁32之間通過懸挑鋼管33連接,所述外罩結構1設于建筑主體4的外圍;
所述屋蓋結構2由受拉內環、受壓外環以及屋面構成,所述屋面中設有張拉體系,所述張拉體系設于受拉內環、受壓外環之間,三者形成平衡結構系統,所述屋蓋結構2設于外罩結構1的上方,且,所述屋蓋結構2和外罩結構1之間通過斜撐結構5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拉花結構31為箱型截面的拉花結構,其由拉花節點34和支座拉花35構成,所述拉花節點34通過拉花系桿36與支座拉花35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拉花節點34包括下翼緣板341和上翼緣板342,所述上翼緣板343設于下翼緣板341的上方,所述上翼緣板343和下翼緣板341之間設有加強筋板343,所述加強筋板342中間設有隔板344,所述上翼緣板342和下翼緣板341之間的邊緣通過腹板315連接。
進一步,所述受拉內環由上內環21、下內環22、剛性撐桿23和斜向拉索24組成,所述上內環21設于下內環22的上方,所述剛性撐桿23設于上內環21和下內環22之間,所述斜向拉索24斜拉于兩剛性撐桿23的對角線上。
進一步,所述受壓外環中設有鋼管桁架,所述鋼管桁架與側面支承結構形成整體。
進一步,所述屋面部分由上弦層、下弦層組成以及屋蓋索膜結構組成,所述上弦層由菱形網格索網組成,所述下弦為肋向布置的拉索結構,所述上弦層、下弦層之間用拉索形成雙層結構體系,所述屋蓋索膜結構設于雙層結構體系的上方。
進一步,所述屋蓋索膜結構包括索桁架6和索膜構架7,所述索桁架6的兩端分別與外罩結構1和建筑主體4連接,所述索膜構架7設于索桁架6上。
進一步,所述斜撐結構4包括鋼斜撐51和鋼斜柱52,所述鋼斜撐4一端與外鋼環梁4作可活動連接,另一端固定于建筑主體4上,所述鋼斜柱52的一端通過調節扣設于兩外鋼環梁4之間,另一端固定于建筑主體4上,且,所述鋼斜柱52設于兩鋼斜撐51之間。
進一步,所述的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的安裝工藝,具體的安裝工藝如下:
(1):首先根據施工圖紙利用鋼筋混凝土把建筑主體4建好;
(2):待建筑主體4建好后,開始對其外圍的外罩結構1和屋蓋結構2進行安裝;
(3):先在地面對拉花結構31中的X型節點進行組裝,在此同時對臨時支撐也一起進行搭建;
(4):待上一步驟中拉花結構31中的X型節點以及臨時支撐搭建完成后,開始對X型節點進行吊裝,在吊裝的過程中,拉花結構整體向外側傾斜10°,整體結構立面與地面水平夾角呈80°;
(5):在吊裝的過程中,采用“地面預先定位再高空定位”的方案,即:先在地面上場地找平,鋪上路基板或剛性平臺(呈水平狀態)并在其上劃好X節點定位軸心線;豎立胎架立柱,安裝定位拉花節點34,最后拆除立柱與胎架基礎間的連接將已定位的拉花節點34連帶立柱吊裝至高空定位;
(6):待拉花節點34定位好后,再將支座拉花35吊裝至合適的位置,并通過拉花系桿36對兩者進行連接,再采用嵌補的方式安裝定位;
(7):重復上述步驟(4)至(6)將建筑主體4的拉花安裝完成,再在拉花結構31的頂部安裝外鋼環梁32,在安裝外鋼環梁(32)的過程中,通過懸挑鋼管33將其與拉花結構31連接,即外罩結構1成型;
(8):待上述外罩結構1成型后,再通過斜撐結構4對外罩結構1與建筑主體4進行固定,即所述鋼斜撐4一端與外鋼環梁4作可活動連接,另一端固定于建筑主體4上,所述鋼斜柱52的一端通過調節扣設于兩外鋼環梁4之間,另一端固定于建筑主體4上,且,所述鋼斜柱52設于兩鋼斜撐51之間;至此外罩結構1安裝完成;
(9):然后對屋蓋結構2進行安裝,即先對受拉內環進行安裝,上內環21設于下內環22的上方,所述剛性撐桿23設于上內環21和下內環22之間,所述斜向拉索24斜拉于兩剛性撐桿23的對角線上;
(10):然后對受壓外環進行安裝,當受壓外環安裝完成后,對屋面進行安裝;
(11):在屋面安裝的過程中,即先依次對上弦層、下弦層進行安裝,然所述上弦層、下弦層之間用拉索形成雙層結構體系;
(12):然后將屋蓋索膜結構中的索桁架6和索膜構架7進行安裝,即索桁架6的兩端分別與外罩結構1和建筑主體4連接,所述索膜構架7設于索桁架6上,至此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的安裝完成;
(13):最后對上述安裝的 “拉花”鋼結構體系進行檢查即可。
實施例3
如圖1至圖4所示的一種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外罩結構1和屋蓋結構2,其中,所述外罩結構1為拉花結構體系3;
所述拉花結構體系3包括拉花結構31,所述拉花結構31的頂部設有外鋼環梁32,所述拉花結構31和外鋼環梁32之間通過懸挑鋼管33連接,所述外罩結構1設于建筑主體4的外圍;
所述屋蓋結構2由受拉內環、受壓外環以及屋面構成,所述屋面中設有張拉體系,所述張拉體系設于受拉內環、受壓外環之間,三者形成平衡結構系統,所述屋蓋結構2設于外罩結構1的上方,且,所述屋蓋結構2和外罩結構1之間通過斜撐結構5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拉花結構31為箱型截面的拉花結構,其由拉花節點34和支座拉花35構成,所述拉花節點34通過拉花系桿36與支座拉花35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拉花節點34包括下翼緣板341和上翼緣板342,所述上翼緣板343設于下翼緣板341的上方,所述上翼緣板343和下翼緣板341之間設有加強筋板343,所述加強筋板342中間設有隔板344,所述上翼緣板342和下翼緣板341之間的邊緣通過腹板315連接。
進一步,所述受拉內環由上內環21、下內環22、剛性撐桿23和斜向拉索24組成,所述上內環21設于下內環22的上方,所述剛性撐桿23設于上內環21和下內環22之間,所述斜向拉索24斜拉于兩剛性撐桿23的對角線上。
進一步,所述受壓外環中設有鋼管桁架,所述鋼管桁架與側面支承結構形成整體。
進一步,所述屋面部分由上弦層、下弦層組成以及屋蓋索膜結構組成,所述上弦層由菱形網格索網組成,所述下弦為肋向布置的拉索結構,所述上弦層、下弦層之間用拉索形成雙層結構體系,所述屋蓋索膜結構設于雙層結構體系的上方。
進一步,所述屋蓋索膜結構包括索桁架6和索膜構架7,所述索桁架6的兩端分別與外罩結構1和建筑主體4連接,所述索膜構架7設于索桁架6上。
進一步,所述斜撐結構5包括鋼斜撐51和鋼斜柱52,所述鋼斜撐51一端與外鋼環梁4作可活動連接,另一端固定于建筑主體4上,所述鋼斜柱52的一端通過調節扣設于兩外鋼環梁4之間,另一端固定于建筑主體4上,且,所述鋼斜柱52設于兩鋼斜撐51之間。
進一步,所述的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的安裝工藝,具體的安裝工藝如下:
(1):首先根據施工圖紙利用鋼筋混凝土把建筑主體4建好;
(2):待建筑主體4建好后,開始對其外圍的外罩結構1和屋蓋結構2進行安裝;
(3):先在地面對拉花結構31中的X型節點進行組裝,在此同時對臨時支撐也一起進行搭建;
(4):待上一步驟中拉花結構31中的X型節點以及臨時支撐搭建完成后,開始對X型節點進行吊裝,在吊裝的過程中,拉花結構整體向外側傾斜10°,整體結構立面與地面水平夾角呈80°;
(5):在吊裝的過程中,采用“地面預先定位再高空定位”的方案,即:先在地面上場地找平,鋪上路基板或剛性平臺(呈水平狀態)并在其上劃好X節點定位軸心線;豎立胎架立柱,安裝定位拉花節點34,最后拆除立柱與胎架基礎間的連接將已定位的拉花節點34連帶立柱吊裝至高空定位;
(6):待拉花節點34定位好后,再將支座拉花35吊裝至合適的位置,并通過拉花系桿36對兩者進行連接,再采用嵌補的方式安裝定位;
(7):重復上述步驟(4)至(6)將建筑主體4的拉花安裝完成,再在拉花結構31的頂部安裝外鋼環梁32,在安裝外鋼環梁32的過程中,通過懸挑鋼管33將其與拉花結構31連接,即外罩結構1成型;
(8):待上述外罩結構1成型后,再通過斜撐結構4對外罩結構1與建筑主體4進行固定,即所述鋼斜撐4一端與外鋼環梁4作可活動連接,另一端固定于建筑主體4上,所述鋼斜柱52的一端通過調節扣設于兩外鋼環梁4之間,另一端固定于建筑主體4上,且,所述鋼斜柱52設于兩鋼斜撐51之間;至此外罩結構1安裝完成;
(9):然后對屋蓋結構2進行安裝,即先對受拉內環進行安裝,上內環21設于下內環22的上方,所述剛性撐桿23設于上內環21和下內環22之間,所述斜向拉索24斜拉于兩剛性撐桿23的對角線上;
(10):然后對受壓外環進行安裝,當受壓外環安裝完成后,對屋面進行安裝;
(11):在屋面安裝的過程中,即先依次對上弦層、下弦層進行安裝,然所述上弦層、下弦層之間用拉索形成雙層結構體系;
(12):然后將屋蓋索膜結構中的索桁架6和索膜構架7進行安裝,即索桁架6的兩端分別與外罩結構1和建筑主體4連接,所述索膜構架7設于索桁架6上,至此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的安裝完成;
(13):最后對上述安裝的 “拉花”鋼結構體系進行檢查即可。
一種用于體育場周邊的“拉花”鋼結構體系的安裝工藝,其特征在于:其中“拉花”具體安裝工藝如下:
(1):在剛性平臺上劃出拉花節點34的中心線及外輪廓線,并根據線型搭設胎架;沿長度方向中間部位的胎架位置應根據拉花節點34在空間位置及臨時支撐上的位置來確定,其間距不應超過相應支撐平臺的寬度;
(2):將拉花節點34吊上胎架進行定位,即:節點在胎架上定位過程本身就是安裝定位過程,僅僅是空間高度位置不同;定位時,嚴格控制節點各端口位置的安裝精度,并檢測節點中心位置上弦的標高是否符合要求;
(3):當節點安裝定位完成后,進行可靠的固定,并由專職檢查員進行檢測;檢測的過程中采用錘線法與全站儀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檢測;
(4):在上述檢測合格后拆除中間部位胎架立柱與剛性平臺間的連接,拆除兩端胎架立柱模板與節點間的連接,并將馬腳打磨后補涂底漆;
(5):然后對拉花節點34進行脫胎,在此過程中其中中間部位的胎架連在拉花節點34上,吊裝至臨時支撐上平臺上安裝定位:;
(6):待上述拉花節點34安裝定位完成后,開始對支座拉花35分段;豎立臨時支撐,并采用纜風繩等進行固定;
(7):將預先地面定位合格的拉花節點34吊上臨時支撐平臺上進行定位;
(8):然后通過拉花系桿36對上述定位好的拉花節點34和支座拉花35進行連接;
(9):然后再安裝上部拉花節點34,再通過拉花系桿36對上部拉花節點34和支座拉花35進行連接,至此完成一個拉花構件的安裝;
(10):當上一步驟中拉花構件安裝完成后,將其徐徐下落到接近安裝部位時,起重工方可伸手去觸及構件,并利用臨時支撐輔助安裝,吊裝就位后用卡板固定以防端部移位;
(12):就位后根據拉花構件間的裝配口和臨時支撐頂部的測量定位軸線及時找正,拉花節點34部位與胎架臨時固定,對接口處用定位焊固定;
(13):拉花構件的定位控制:吊裝前每根拉花構件分段標出構件上的全站儀定位點和對接口中心線,拉花構件就位時確保其對接口的中心線對齊,使用全站儀進行精確測量并校正即可。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