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上下滾輪移動載車框式縱列兩層停車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102893閱讀:276來源:國知局
一種上下滾輪移動載車框式縱列兩層停車設備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機械式停車設備領域,具體涉及停車方向與車道方向平行的縱列停車兩層停車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停車場地不足的問題日趨明顯,機械式停車設備特別是兩層升降橫移停車設備已得到廣泛應用。傳統形式的兩層升降橫移停車設備只適用于多個停車位并聯的場合,縱列兩層停車設備——即停車方向與車道方向平行、一個路旁縱向停車位設置一套的兩層停車設備,不僅在市場上極為少見,且通常使用平行連桿支架支承上層載車板的方式,存在結構復雜和剛性不足的缺陷。因此,如何以簡單、可靠的方式解決車輛在車道地面層與停車設備上層這兩個空間位置之間實現轉移,成為縱列兩層停車設備的其中關鍵技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采用上下滾輪移動載車框方式的縱列兩層停車設備,其主要特點是把縱列兩層停車設備分解成能夠承托移動載車框的車架、能夠橫向運行的上下滾輪移動載車框、能夠承載車輛的載車板、能夠曳引載車板升降位移的曳引單元以及能夠驅動移動載車框橫向移動的橫移單元這五大部分。本發明的特點是結構簡潔,采用成熟技術以提高可靠性、耐用性和易于維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基礎技術方案是:一種上下滾輪移動載車框式縱列兩層停車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車架、移動載車框、上層載車板、曳引單元、橫移單元。

以縱向停車位位于車道中心線13的右側,以車輛前進方向為前方進行相關參照描述:

所述車架為設置在縱向停車位位置的鋼結構立體矩形構件,構件的立柱垂直設置在最前方邊線和最后方邊線之上,每條邊線至少設置兩根,在構件的四角分別為左前立柱1-1、左后立柱1-2、右前立柱1-3和右后立柱1-4;構件的上層框架設置在立柱的頂部,左側留有缺口,由車架右上縱梁3-2、車架前上橫梁3-1、車架后上橫梁3-3組成;在車架前上橫梁3-1的上面緊固安裝有前導軌11-5;在車架后上橫梁3-3的上面緊固安裝有后導軌11-6。

所述移動載車框為可橫向移動的鋼結構矩形構件,由平面中空構件和在平面構件左側設置的兩根立柱組成;所述平面中空構件設置在車架的上方位置,由框架左縱梁4-4、框架右縱梁4-2、框架前橫梁4-1、框架后橫梁4-3組成,中空位置為容納上層車輛12的空間;在框架前橫梁4-1的最右側設置有與車架的前導軌11-5配套的右前滾輪11-3,在框架后橫梁4-3的最右側設置有與車架的后導軌11-6配套的右后滾輪11-4;前導軌11-5與右前滾輪11-3以及后導軌11-6與右后滾輪11-4分別組成直線導軌/滾輪運動副;在框架前橫梁4-1的最左側垂直緊固安裝有框架左前立柱2-1,框架左前立柱2-1的最下方位置設置有左前滾輪11-1,左前滾輪11-1與地面層接觸,在框架后橫梁4-3的最左側垂直緊固安裝有框架左后立柱2-2,框架左后立柱2-2的最下方位置設置有左后滾輪11-2,左后滾輪11-2與地面層接觸;框架左前立柱2-1和框架左后立柱2-2分別以地面層為支點,對移動載車框的左側形成支撐;右前滾輪11-3和右后滾輪11-4分別以前導軌11-5和后導軌11-6為支點,對移動載車框的右側形成支撐。移動載車框正常靜置于車架的上方位置;此時,上層載車板12位于上層位置;當移動載車框沿著由前導軌11-5與右前滾輪11-3以及由后導軌11-6與右后滾輪11-4組成的直線導軌/滾輪運動副橫向移動至位于車道的上方位置時,上層載車板12能夠從上層位置下降至地面層,或者從地面層上升至上層位置;在移動載車框橫向移動時,左前滾輪11-1和左后滾輪11-2在地面層作隨行滾動。

所述上層載車板9為矩形鋼結構件,設置在移動載車框的下方位置,上層平面用于承載上層車輛12;上層載車板9由四根鋼絲繩或者鏈條曳引,在左側邊梁以及右側邊梁分別開設有兩個用于緊固安裝鋼絲繩或者鏈條的穿孔。

所述曳引單元為電機鋼絲繩曳引裝置,由驅動部件和曳引部件組成;其中,驅動部件包括升降電機減速機6-5和鋼絲繩卷筒,緊固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或者框架左縱梁4-4之上;鋼絲繩卷筒由升降電機減速機6-5帶動旋轉,外表面設置有四個鋼絲繩工作區域,分別用于緊固安裝四根鋼絲繩的一端并且容納鋼絲繩的另一端繞卷;曳引部件包括左前曳引繩輪8-3、左后曳引繩輪8-4、右前曳引繩輪8-1、右后曳引繩輪8-2、左前介輪組、右前介輪組、左后介輪組、右后介輪組和四根鋼絲繩;其中,左前曳引繩輪8-3、左后曳引繩輪8-4分別安裝在框架左縱梁4-4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并分別與上層載車板9的左側邊梁上面開設的兩個穿孔的位置相對應;右前曳引繩輪8-1、右后曳引繩輪8-2分別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并分別與上層載車板9的右側邊梁上面開設的兩個穿孔的位置相對應;左前介輪組、右前介輪組、左后介輪組、右后介輪組分別由若干個單槽滑輪組成,用于引導鋼絲繩的走向;四根鋼絲繩的一端分別緊固安裝在鋼絲繩卷筒外表面的工作區域之上,另一端繞卷之后,分別繞經左前介輪組、右前介輪組、左后介輪組、右后介輪組然后到達左前曳引繩輪8-3、左后曳引繩輪8-4、右前曳引繩輪8-1、右后曳引繩輪8-2的上方位置,再繞經左前曳引繩輪8-3、左后曳引繩輪8-4、右前曳引繩輪8-1、右后曳引繩輪8-2然后往下,最終分別緊固安裝在上層載車板9的左側邊梁以及右側邊梁分別開設的穿孔之上;當升降電機減速機6-5轉動使得鋼絲繩卷筒轉動,從而繞卷四根鋼絲繩同步上升,使得上層載車板9同步上升;或者,放送四根鋼絲繩同步下降,使得上層載車板9同步下降。

所述橫移單元為螺桿/螺帽驅動單元,由橫移電機減速裝置14-1、鏈輪/鏈條裝置一14-2、鏈輪/鏈條裝置二14-3、螺桿/螺帽裝置一14-4、螺桿/螺帽裝置二14-5組成;其中,橫移電機減速裝置14-1固安裝在車架右上縱梁3-2中間位置;鏈輪/鏈條裝置一14-2的輸出鏈輪設置在車架右上縱梁3-2的前端位置,帶動螺桿/螺帽裝置一14-4的螺桿旋轉;鏈輪/鏈條裝置二14-3的輸出鏈輪設置在車架右上縱梁3-2的后端位置,帶動螺桿/螺帽裝置二14-5的螺桿旋轉;橫移電機減速裝置14-1的輸出軸緊固安裝有鏈輪/鏈條裝置一14-2、鏈輪/鏈條裝置二14-3的主動鏈輪;兩個螺帽與上述兩根螺桿配套設置,緊固安裝在移動載車框的框架右縱梁4-2之上;當橫移電機減速裝置14-1轉動,通過鏈輪/鏈條裝置一14-2、鏈輪/鏈條裝置二14-3帶動兩根螺桿轉動;由于螺桿位置相對固定,故使得螺帽橫向移動,從而通過驅動框架右縱梁4-2帶動移動載車框橫向移動。

橫移單元也可以是齒輪/齒條驅動單元或者液壓油缸/活塞驅動單元。

進一步地,基于本發明所采用的基礎技術方案作出改變,為方案二:一種上下滾輪移動載車框式縱列兩層停車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單元的驅動部件改為安裝在框架前橫梁4-1或者框架后橫梁4-3之上,所述曳引單元的曳引部件據此作出相應調整。

進一步地,基于本發明所采用的基礎技術方案作出改變,為方案三:一種上下滾輪移動載車框式縱列兩層停車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單元為液壓鋼絲繩曳引裝置,由驅動部件和曳引部件組成;其中,驅動部件包括一套液壓油缸/活塞裝置,緊固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或者框架左縱梁4-4之上;在活塞裝置的前端安裝有四槽鋼絲繩滑輪,曳引部件的四根鋼絲繩的其中一端緊固安裝在油缸之上,另一端分別繞經活塞裝置前端安裝的四槽鋼絲繩滑輪以及相關介輪組,再繞經左前曳引繩輪8-3、左后曳引繩輪8-4、右前曳引繩輪8-1、右后曳引繩輪8-2然后往下,最終分別緊固安裝在上層載車板9的左側邊梁以及右側邊梁開設的穿孔之上;當液壓油缸/活塞裝置驅動四根鋼絲繩前/后運行,即驅動上層載車板9同步上升或者同步下降。

進一步地,基于本發明所采用的基礎技術方案作出改變,為方案四:一種上下滾輪移動載車框式縱列兩層停車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單元為電機鏈條曳引裝置,由驅動部件和曳引部件組成;其中,驅動部件包括升降電機減速機6-5和四個驅動鏈輪,緊固安裝在框架前橫梁4-1或者框架后橫梁4-3之上,四個驅動鏈輪由升降電機減速機6-5帶動旋轉;曳引部件包括左前曳引鏈輪17-2、左后曳引鏈輪17-1、右前曳引鏈輪17-4、右后曳引鏈輪17-3和四根鏈條;其中,左前曳引鏈輪17-2、左后曳引鏈輪17-1分別安裝在框架左縱梁4-4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并分別與上層載車板9的左側邊梁上面開設的兩個穿孔的位置相對應;右前曳引鏈輪17-4、右后曳引鏈輪17-3分別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并分別與上層載車板9的右側邊梁上面開設的兩個穿孔的位置相對應;四根鏈條的一端分別繞過四個驅動鏈輪的上方之后往下,為自由運行端,另一端為曳引端,分別指向左前曳引鏈輪17-2、左后曳引鏈輪17-1、右前曳引鏈輪17-4、右后曳引鏈輪17-3的上方位置,再繞經左前曳引鏈輪17-2、左后曳引鏈輪17-1、右前曳引鏈輪17-4、右后曳引鏈輪17-3然后往下,最終分別緊固安裝在上層載車板9的左側邊梁以及右側邊梁分別開設的穿孔之上;當升降電機減速機6-5轉動使得四個驅動鏈輪轉動,從而驅動四根鏈條的曳引端同步上升,使得上層載車板9同步上升;或者,放送四根鏈條的曳引端同步下降,使得上層載車板9同步下降。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上下滾輪移動載車框式縱列兩層停車設備其中一個實施例,當移動載車框位于縱列停車位的車架上方位置時的俯視圖。

圖2是圖1的A向視圖,即左視圖。

圖3是圖1的B-B剖視圖。

圖4是圖1所示實施例的另一個俯視圖。該圖實際上是圖1其中的移動載車框已經橫移至車道上方位置,且載車板9承托有上層車輛12,并且已經下降至地面層。

圖5是圖4的C-C剖視圖。

圖中,1-1左前立柱,1-2左后立柱,1-3右前立柱,1-4右后立柱,2-1框架左前立柱, 2-2框架左后立柱,3-1車架前上橫梁,3-2車架右上縱梁,3-3車架后上橫梁,3-4車架左縱梁,4-1框架前橫梁,4-2框架右縱梁,4-3框架后橫梁,4-4框架左縱梁,5-1前鋼絲繩一,5-2前鋼絲繩二,5-3后鋼絲繩一,5-4后鋼絲繩二,6-1前鋼絲繩卷筒,6-2后鋼絲繩卷筒,6-3前卷筒軸,6-4后卷筒軸,6-5升降電機減速機,7-1左前介輪一,7-2左前介輪二,7-3左前介輪三,7-4左前介輪四,7-5左后介輪一,7-6左后介輪二,7-7左后介輪三,7-8左后介輪四,7-9右前介輪,7-10右后介輪,8-1右前曳引繩輪,8-2右后曳引繩輪,8-3左前曳引繩輪,8-4左后曳引繩輪,9上層載車板,10地面層,11-1左前滾輪,11-2左后滾輪,11-3右前滾輪,11-4右后滾輪,11-5前導軌,11-6后導軌,12上層車輛,13車道中心線,14-1橫移電機減速裝置,14-2鏈輪/鏈條裝置一,14-3鏈輪/鏈條裝置二,14-4螺桿/螺帽裝置一,14-5螺桿/螺帽裝置二。

圖6是本發明一種上下滾輪移動載車框式縱列兩層停車設備另外一個實施例,當移動載車框位于縱列停車位的車架上方位置時的俯視圖。圖中只顯示移動載車框部分。圖中,2-1框架左前立柱,2-2框架左后立柱,4-1框架前橫梁,4-2框架右縱梁,4-3框架后橫梁,4-4框架左縱梁,6-5升降電機減速機,9上層載車板,12上層車輛,15-1左側鏈輪軸,15-2右側鏈輪軸,15-3左側驅動鏈輪一,15-4左側驅動鏈輪二,15-6右側驅動鏈輪一,15-7右側驅動鏈輪二,16-1左側鏈條一,16-2左側鏈條二,16-3右側鏈條一,16-4右側鏈條二,17-1左后曳引鏈輪,17-2左前曳引鏈輪,17-3右后曳引鏈輪,17-4右前曳引鏈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以下所述。

如圖1所示,為本發明一種上下滾輪移動載車框式縱列兩層停車設備其中一個實施例,當移動載車框位于縱列停車位的車架上方位置時的俯視圖。本實施例為基礎技術方案的實施例。

圖2、圖3所示分別是圖1的A向視圖(即左視圖)和B-B剖視圖;圖4所示是圖1所示實施例的另一個俯視圖。該圖實際上是圖1其中的移動載車框已經橫移至車道上方位置,且載車板9承托有上層車輛12,并且已經下降至地面層;而圖5是圖4的C-C剖視圖。

以圖1所示,設置有停車設備的縱向停車位位于車道中心線13的右側,以車輛前進方向(即圖1的上方)為前方進行相關參照描述,綜合圖1、圖2、圖3、圖4、圖5觀察可知:

本實施例所示為前述基礎技術方案的一種上下滾輪移動載車框式縱列兩層停車設備,包括車架、移動載車框、上層載車板、曳引單元、橫移單元五大部分。

其中,車架為設置在縱向停車位位置的鋼結構立體矩形構件,正常靜置于路旁縱向停車位的位置,其俯視圖為圖1。此時,上層載車板9位于上層位置,上層載車板9能夠停放上層車輛12,下方為地面層載車板,地面層載車板能夠停放下層車輛。地面層載車板為停車設備的通用部件,為清晰起見,圖1、圖2、圖3、圖4、圖5均忽略地面層載車板和下層車輛,不予顯示。當移動載車框橫向移動至位于車道上方位置,其俯視圖為圖4。此時,上層載車板9能夠從上層位置下降至地面層,或者從地面層上升至上層位置。

圖中可見,本實施例的車架的立柱為四根,分別為左前立柱1-1、左后立柱1-2、右前立柱1-3和右后立柱1-4;車架的上層框架設置在立柱的頂部,左側留有缺口,由車架右上縱梁3-2、車架前上橫梁3-1、車架后上橫梁3-3組成;在車架前上橫梁3-1的上面緊固安裝有前導軌11-5;在車架后上橫梁3-3的上面緊固安裝有后導軌11-6。為增加車架的剛性,本實施例在左前立柱1-1和左后立柱1-2上部位置、上層載車板9的下方設置有車架左縱梁3-4。

移動載車框為可橫向移動的鋼結構矩形構件,由平面中空構件和在平面構件左側設置的兩根立柱組成。圖中可見,移動載車框的平面中空構件由框架左縱梁4-4、框架右縱梁4-2、框架前橫梁4-1、框架后橫梁4-3組成,中空位置為容納上層車輛12的空間;在框架前橫梁4-1的最右側設置有與車架的前導軌11-5配套的右前滾輪11-3,在框架后橫梁4-3的最右側設置有與車架的后導軌11-6配套的右后滾輪11-4;前導軌11-5與右前滾輪11-3以及后導軌11-6與右后滾輪11-4分別組成直線導軌/滾輪運動副;在框架前橫梁4-1的最左側垂直緊固安裝有框架左前立柱2-1,框架左前立柱2-1的最下方位置設置有左前滾輪11-1,左前滾輪11-1與地面層接觸,在框架后橫梁4-3的最左側垂直緊固安裝有框架左后立柱2-2,框架左后立柱2-2的最下方位置設置有左后滾輪11-2,左后滾輪11-2與地面層接觸。

圖中可見,上層載車板9為矩形鋼結構件,設置在移動載車框的下方位置,上層平面用于承載上層車輛12;上層載車板9由四根鋼絲繩或者鏈條曳引,在左側邊梁以及右側邊梁分別開設有兩個用于緊固安裝鋼絲繩或者鏈條的穿孔。

上層載車板9的上升和下降依靠曳引單元完成。本實施例的曳引單元的曳引部件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之上。

圖中可見,曳引單元為電機鋼絲繩曳引裝置,由驅動部件和曳引部件組成;其中,驅動部件包括升降電機減速機6-5、前鋼絲繩卷筒6-1、后鋼絲繩卷筒6-2;曳引部件包括左前曳引繩輪8-3、右前曳引繩輪8-1、左后曳引繩輪8-4、右后曳引繩輪8-2、左前介輪組、右前介輪組、左后介輪組、右后介輪組、前鋼絲繩一5-1、前鋼絲繩二5-2、后鋼絲繩一5-3、后鋼絲繩二5-4。

圖中可見,升降電機減速機6-5緊固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之上,為前后兩端同軸輸出,輸出軸的中心線與車道中心線平行。前鋼絲繩卷筒6-1和后鋼絲繩卷筒6-2的尺寸參數相同,表面分別設置有兩段鋼絲繩的工作區域,分別為兩根鋼絲繩提供繞卷空間;其中,前鋼絲繩卷筒6-1通過軸和軸承座緊固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的前方位置,其安裝軸為前卷筒軸6-3,與升降電機減速機6-5的前端輸出軸通過連軸裝置緊固連接,前鋼絲繩卷筒6-1的設置位置須使得表面設置的兩段鋼絲繩工作區域的中線沿垂直于車道中心線方向往左側延伸之后分別與在框架左縱梁4-4安裝的左前曳引繩輪8-3的位置和在框架右縱梁4-2安裝的右前曳引繩輪8-1的位置相對應;后鋼絲繩卷筒6-2通過軸和軸承座緊固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的后方位置,其安裝軸為后卷筒軸6-4,與升降電機減速機6-5的后端輸出軸通過連軸裝置緊固連接,后鋼絲繩卷筒6-2的設置位置須使得表面設置的兩段鋼絲繩工作區域的中線沿垂直于車道中心線方向往左側延伸之后分別與在框架左縱梁4-4安裝的左后曳引繩輪8-4的位置和在框架右縱梁4-2安裝的右后曳引繩輪8-2的位置相對應。

圖中可見,左前曳引繩輪8-3安裝在框架左縱梁4-4的前端位置;右前曳引繩輪8-1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的前端位置;左后曳引繩輪8-4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的后端位置;右后曳引繩輪8-2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的后端位置。由于鋼絲繩須自上而下越過框架左縱梁4-4以及框架右縱梁4-2,若框架左縱梁4-4或者框架右縱梁4-2對鋼絲繩產生障礙,則須在鋼絲繩穿越的相應位置開設避讓鋼絲繩的穿孔。

當曳引單元的曳引部件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或者框架左縱梁4-4之上(本實施例為緊固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之上),由于鋼絲繩繞經鋼絲繩卷筒之后不能與曳引繩輪的位置直接對應,故需要設置介輪以改變鋼絲繩的繞行方向和繞行路徑。

圖中可見,前鋼絲繩一5-1和前鋼絲繩二5-2分別設置在前鋼絲繩卷筒6-1的兩段鋼絲繩工作區域之上,后鋼絲繩一5-3和后鋼絲繩二5-4分別設置在后鋼絲繩卷筒6-2的兩段鋼絲繩工作區域之上;這些鋼絲繩的設置及繞行路徑敘述如下:

前鋼絲繩一5-1和前鋼絲繩二5-2對上層載車板9的前端實施曳引;其中,前鋼絲繩一5-1的一端緊固安裝在前鋼絲繩卷筒6-1的其中外側的一段工作區域的起始位置,另一端繞經左前介輪組的左前介輪一7-1、左前介輪二7-3、左前介輪三7-3、左前介輪四7-4,被引導、指向左前曳引繩輪8-3的安裝位置,并從左前曳引繩輪8-3的上方繞經左前曳引繩輪8-3的繩槽然后往下,最終緊固連結在位于上層載車板9左側邊梁前端的穿孔位置之上;前鋼絲繩二5-2的一端緊固安裝在前鋼絲繩卷筒6-1的其中內側的一段工作區域的起始位置,另一端繞經右前介輪組的右前介輪7-9,被引導、指向右前曳引繩輪8-1的安裝位置,并從右前曳引繩輪8-1的上方繞經右前曳引繩輪8-1的繩槽然后往下,最終緊固連結在位于上層載車板9右側邊梁前端的穿孔位置之上。

后鋼絲繩一5-3和后鋼絲繩二5-4對上層載車板9的后端實施曳引;其中,后鋼絲繩一5-3的一端緊固安裝在后鋼絲繩卷筒6-2的其中外側的一段工作區域的起始位置,另一端繞經左后介輪組的左后介輪一7-5、左后介輪二7-6、左后介輪三7-7、左后介輪四7-8,被引導、指向左后曳引繩輪8-4的安裝位置,并從左后曳引繩輪8-4的上方繞經左后曳引繩輪8-4的繩槽然后往下,最終緊固連結在位于上層載車板9左側邊梁后端的穿孔位置之上;后鋼絲繩二5-4的一端緊固安裝在后鋼絲繩卷筒6-2的其中內側的一段工作區域的起始位置,另一端繞經右后介輪組的右后介輪7-10,被引導、指向右后曳引繩輪8-2的安裝位置,并從右后曳引繩輪8-2的上方繞經右后曳引繩輪8-2的繩槽然后往下,最終緊固連結在位于上層載車板9右側邊梁后端的穿孔位置之上。

當升降電機減速機6-5轉動使得前鋼絲繩卷筒6-1和后鋼絲繩卷筒6-2同步轉動,從而繞卷前鋼絲繩一5-1、前鋼絲繩二5-2、后鋼絲繩一5-3、后鋼絲繩二5-4同步上升,使得上層載車板9同步上升;或者,放送前鋼絲繩一5-1、前鋼絲繩二5-2、后鋼絲繩一5-3、后鋼絲繩二5-4同步下降,使得上層載車板9同步下降。

移動載車框的橫向移動依靠橫移單元完成。本實施例的橫移單元為螺桿/螺帽驅動單元,由橫移電機減速裝置14-1、鏈輪/鏈條裝置一14-2、鏈輪/鏈條裝置二14-3、螺桿/螺帽裝置一14-4、螺桿/螺帽裝置二14-5組成;其中,橫移電機減速裝置14-1固安裝在車架右上縱梁3-2中間位置;鏈輪/鏈條裝置一14-2的輸出鏈輪設置在車架右上縱梁3-2的前端位置,帶動螺桿/螺帽裝置一14-4的螺桿旋轉;鏈輪/鏈條裝置二14-3的輸出鏈輪設置在車架右上縱梁3-2的后端位置,帶動螺桿/螺帽裝置二14-5的螺桿旋轉;橫移電機減速裝置14-1的輸出軸緊固安裝有鏈輪/鏈條裝置一14-2、鏈輪/鏈條裝置二14-3的主動鏈輪;兩個螺帽與上述兩根螺桿配套設置,緊固安裝在移動載車框的框架右縱梁4-2之上。當橫移單元的橫移電機減速裝置14-1轉動,分別帶動鏈輪/鏈條裝置一14-2、鏈輪/鏈條裝置二14-3同步轉動,使得兩根螺桿同步轉動;由于螺桿位置相對固定,故使得螺帽橫向移動,從而通過驅動框架右縱梁4-2帶動移動載車框橫向移動。

本實施例的上層車輛12從車道地面層位置轉移至停車設備區域的上層位置或者從停車設備區域的上層位置轉移至車道地面層位置的實現過程是:移動載車框的正常靜置位置為停車設備機架的上方區域,此時上層載車板9位于上層位置;當橫移單元驅動移動載車框并同時帶動上層載車板9橫移進入車道區域,曳引單元驅動上層載車板9從上層位置下降至地面層,上層車輛12即能夠在車道的地面層駛入空上層載車板9或者從上層載車板9駛出至車道地面層;當曳引單元驅動上層載車板9從地面層上升至上層位置,橫移單元驅動移動載車框并同時帶動上層載車板9橫移進入停車設備機架的上方區域,上層車輛12即實現了所需的空間位置轉移。

把曳引單元的驅動部件改為安裝在框架左縱梁4-4之上,只需參照本實施例把曳引部件其中的介輪組進行適當的位置調整即可,這里不作贅述。

前述方案二把曳引單元的驅動部件改為安裝在框架前橫梁4-1或者框架后橫梁4-3之上,其結構和作用與前述基礎技術方案實施例基本相同,只是有以下差異:第一,由于框架右縱梁4-2為縱向設置,框架前橫梁4-1或者框架后橫梁4-3為橫向設置,即方案二的升降電機減速機6-5改為左右兩端輸出,前鋼絲繩卷筒6-1和后鋼絲繩卷筒6-2分別改為左鋼絲繩卷筒和右鋼絲繩卷筒,把前卷筒軸6-3和后卷筒軸6-4分別改為左卷筒軸和右卷筒軸;第二,由于框架右縱梁4-2的長度比框架前橫梁4-1或者框架后橫梁4-3要長得多,故方案二的左卷筒軸和右卷筒軸的長度相應縮短。另外,由于方案二曳引單元的驅動部件的左鋼絲繩卷筒和右鋼絲繩卷筒的鋼絲繩繞經方向與驅動部件的曳引繩輪的繩槽中心線的切線方向相同,故本實施例曳引單元的曳引部件其中的介輪組能夠被取消,其他部件的安裝位置則需要參照前述基礎技術方案實施例作適應性調整。

前述方案三把曳引單元為液壓鋼絲繩曳引裝置,液壓鋼絲繩曳引裝置的驅動部件包括一套液壓油缸/活塞裝置,緊固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或者框架左縱梁4-4之上;在活塞裝置的前端安裝有四槽鋼絲繩滑輪,曳引部件的四根鋼絲繩的其中一端緊固安裝在油缸之上,另一端分別繞經活塞裝置前端安裝的四槽鋼絲繩滑輪以及相關介輪組,再繞經左前曳引繩輪8-3、左后曳引繩輪8-4、右前曳引繩輪8-1、右后曳引繩輪8-2然后往下,最終分別緊固安裝在上層載車板9的左側邊梁以及右側邊梁開設的穿孔之上;當液壓油缸/活塞裝置驅動四根鋼絲繩前/后運行,即驅動上層載車板9同步上升或者同步下降。由此可見,與前述基礎技術方案實施例對比的主要區別在于方案三由活塞裝置前端安裝的四槽鋼絲繩滑輪驅動運行的四根鋼絲繩的運行方向與車道中心線平行,即與上層載車板9的左側邊梁和右側邊梁的設置方向相同。因此,相關介輪組的設置方式須作出適應性改變。

如圖6所示,為本發明一種上下滾輪移動載車框式縱列兩層停車設備另外一個實施例,當移動載車框位于縱列停車位位置時的俯視圖。圖中只顯示移動載車框部分。本圖所示實施例為前述方案四。

圖中可見,本實施例其中的曳引單元為電機鏈條曳引裝置,由驅動部件和曳引部件組成。

其中:驅動部件包括升降電機減速機6-5和四個尺寸參數相同的驅動鏈輪;其中,升降電機減速機6-5為左/右兩端輸出,緊固安裝在框架前橫梁4-1的中間位置之上;四個驅動鏈輪分別為左側驅動鏈輪一15-3、左側驅動鏈輪二15-4、右側驅動鏈輪一15-6、右側驅動鏈輪二15-7;左側驅動鏈輪一15-3、左側驅動鏈輪二15-4通過軸和軸承座緊固安裝在框架前橫梁4-1的左側位置,其安裝軸為左鏈輪軸15-1,與升降電機減速機6-5的左端輸出軸通過連軸裝置緊固連接,左側驅動鏈輪一15-3、左側驅動鏈輪二15-4的設置位置須分別使得所安裝的左側鏈條一16-1、左側鏈條二16-2的中線沿平行于車道中心線方向往下方延伸之后分別與在框架左縱梁4-4安裝的左后曳引鏈輪17-1和左前曳引鏈輪17-2的位置相對應。右側驅動鏈輪一15-6、右側驅動鏈輪二15-7通過軸和軸承座緊固安裝在框架前橫梁4-1的右側位置,其安裝軸為右側鏈輪軸15-2,與升降電機減速機6-5的右端輸出軸通過連軸裝置緊固連接;右側驅動鏈輪一15-6、右側驅動鏈輪二15-7的設置位置須分別使得所安裝的右側鏈條一16-3、右側鏈條二16-4的中線沿平行于車道中心線方向往下方延伸之后分別與在框架右縱梁4-2安裝的右后曳引鏈輪17-3和右前曳引鏈輪17-4的位置相對應。

曳引部件包括左前曳引鏈輪17-2、左后曳引鏈輪17-1、右前曳引鏈輪17-4、右后曳引鏈輪17-3和四根鏈條。

圖中可見,左前曳引鏈輪17-2安裝在框架左縱梁4-4的前端位置;右前曳引鏈輪17-4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的前端位置;左后曳引鏈輪17-1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的后端位置;右后曳引鏈輪17-3安裝在框架右縱梁4-2的后端位置。

圖中可見,左側鏈條一16-1、左側鏈條二16-2對上層載車板9的左側實施曳引;其中,左側鏈條一16-1繞過左側驅動鏈輪一15-3的上方,靠近框架前橫梁4-1的一端作為自由行程端,自然向下,另一端為曳引端,指向左后曳引鏈輪17-1的安裝位置,并從左后曳引鏈輪17-1的上方繞經左后曳引鏈輪17-1然后往下,穿越框架左縱梁4-4之后繼續往下,最終緊固連結在上層載車板9左側后端與之對應的穿孔位置之上;左側鏈條二16-2繞過左側驅動鏈輪二15-4的上方,靠近框架前橫梁4-1的一端作為自由行程端,自然向下,另一端曳引端,指向左前曳引鏈輪17-2的安裝位置,并從左前曳引鏈輪17-2的上方繞經左前曳引鏈輪17-2然后往下,穿越框架左縱梁4-4之后繼續往下,最終緊固連結在上層載車板9左側前端與之對應的穿孔位置之上。

圖中可見,右側鏈條一16-3、右側鏈條二16-4對上層載車板9的右側實施曳引;其中,右側鏈條一16-3繞過右側驅動鏈輪一15-6的上方,靠近框架前橫梁4-1的一端作為自由行程端,自然向下,另一端為曳引端,指向右后曳引鏈輪17-3的安裝位置,并從右后曳引鏈輪17-3的上方繞經右后曳引鏈輪17-3然后往下,穿越框架右縱梁4-2之后繼續往下,最終緊固連結在上層載車板9右側后端與之對應的穿孔位置之上;右側鏈條二16-4繞過右側驅動鏈輪二15-7的上方,靠近框架前橫梁4-1的一端作為自由行程端,自然向下,另一端為曳引端,指向右前曳引鏈輪17-4的安裝位置,并從右前曳引鏈輪17-4的上方繞經右前曳引鏈輪17-4然后往下,穿越框架右縱梁4-2后端之后繼續往下,最終緊固連結在上層載車板9右側前端與之對應的穿孔位置之上。

當升降電機減速機6-5轉動使得左側驅動鏈輪一15-3、左側驅動鏈輪二15-4、右側驅動鏈輪一15-6、右側驅動鏈輪二15-7同步轉動,從而驅動左側鏈條一16-1、左側鏈條二16-2、右側鏈條一16-3、右側鏈條二16-4的曳引端同步上升或者同步下降,使得上層載車板9同步上升或者同步下降。

上述實施例為本發明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水县| 广汉市| 威海市| 东台市| 稻城县| 武威市| 义马市| 临颍县| 邢台县| 堆龙德庆县| 新丰县| 抚顺市| 桃园县| 天门市| 灵丘县| 昌都县| 宿迁市| 手游| 菏泽市| 中卫市| 西平县| 凉山| 长武县| 荆门市| 迭部县| 山西省| 宁远县| 玛多县| 通河县| 定陶县| 伊川县| 什邡市| 白玉县| 新龙县| 库车县| 辉南县| 通州市| 鹰潭市| 无棣县| 获嘉县| 蚌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