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建筑施工技術領域的預制構件連接。
背景技術:
預制砼結構體系是我國土木工程行業產業化升級的發展方向。預制砼構件間,鋼筋接頭的連接技術是保證該技術施工質量的關鍵。鋼筋套筒注漿連接技術,是預制砼鋼筋連接的首選。
現有的套筒結構如圖1所述,套筒本體1為開敞式的筒體,形成于筒體上的注漿孔2和排氣孔3,使用時,鋼筋4自套筒本體1兩端插入其筒體內,然后通過注漿孔2注漿使漿液充滿套筒本體1與鋼筋4之間的縫隙。由于此套筒本體為開敞式的空間,其注漿連接時利用漿液的流動性和自密性來充實套筒腔體,此種方法無法保證腔體內部漿液的飽和,現有的檢測方法無法對套筒內注漿效果進行最終的評判,從而留下工程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提出一種阻止閥和注漿套筒。其目的是,在注漿過程中,實現自動關閉排氣孔道并對注漿套筒內漿液的飽和情況進行監測,并可將監測結果作為注漿套筒注漿驗收標準。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申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鋼筋連接注漿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筋連接注漿套筒有封閉的空間,其在灌注漿液后能自動封閉,并可在灌注漿液的過程中觀測漿液灌注程度。
具體地,所述注漿套筒包括管狀本體,所述管狀本體上有注漿孔和排氣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阻止閥,所述阻止閥包括外殼和阻止體,所述外殼為一管狀腔體,其具有連鋼筋連接注漿套筒接端和限位觀察口,所述阻止體容納于所述外殼內,所述外殼的連接端與所述排氣孔連接,所述阻止體在漿液的推動下關閉限位觀察口實現自動封閉。
進一步地,通過所述阻止體相對所述限位觀察口位置的變化觀測漿液灌注程度。
優選地,所述阻止體與所述外殼轉動連接、不連接、固定連接或彈性連接。
優選地,所述阻止閥內形成有排氣通道。
具體地,所述排氣通道為形成于所述阻止體上的排氣孔、設置在所述阻止體上的滲透膜或所述阻止體與所述外殼之間的微小間隙。
具體地,所述連接端與所述排氣孔為可拆卸連接。
更進一步地,所述可拆卸連接為螺紋連接或套接。
同時,本申請提供一種與注漿套筒本體配合使用的阻止閥,所述阻止閥包括外殼,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阻止體和排氣通道,所述外殼具有管狀腔體,其一端為連接端,另一端為限位觀察口,所述阻止體容納于所述管狀腔體內,并在壓力推動下沿所述管狀腔體向所述限位觀察口運動,當所述阻止體運動至所述限位觀察口時,所述管狀腔體自動封閉。
具體地,所述阻止體為塊狀、球狀或片狀。
優選地,所述阻止體內有壓力標尺,所述壓力標尺通過相對所述限位觀察口的運動距離實現刻度標示。
更進一步地,所述排氣通道為形成于所述阻止體內的排氣孔、設置在所述阻止體內的滲透膜或所述阻止體與所述外殼之間的微小間隙。
本申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請所述阻止閥其與注漿套筒本體連接后,使注漿套筒本體在注漿過程中形成一個封閉的空間,在注漿時,可采用較大的壓力,使漿液充滿整個空間,并實現自動封閉。
阻止閥的阻止體與阻止閥的外殼面接觸,并設置有排氣通道,注漿時,氣體及密度及粘度小的物質可以通過,而粘度較大的粘稠物質被阻隔,提高了注漿套筒本體內的注漿質量。
阻止閥多種形式,可以通過不同方式通過限位觀察口直觀的看到漿液飽和情況,可以對注漿套筒內的注漿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提高預制構件連接節點位置的強度,確實實現“強節點,弱構件”的設計理念。
采用新型注漿套筒進行預制構件連接時,其相對現有的注漿套筒連接方法,具有如下優點:
1、較大的壓力來輸送漿液,同時速度也較快,提高了施工效率。
2、漿液通過壓力和流動性來充實注漿套筒腔體使其密實,由于壓力較大,所以漿液可以分散到注漿套筒空腔內的任何地方(包括微細孔隙),不會產生任何死角、氣泡提高了施工質量。
3、采用阻止閥排氣,漿液不會產生外溢,使得施工更加環保排氣孔道不需單獨進行封閉,完成后注漿套筒腔內漿液不會產生回流。
4、本申請所述注漿過程,可以通過觀察阻止閥的變化來判斷漿液的飽和狀態,這更是工程質量檢驗的一種方法。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的注漿套筒結構;
圖2為阻止閥與注漿套筒本體連接示意圖;
圖3是本申請第一種阻止閥結構及工作過程;
圖4是本申請第二種阻止閥結構及工作過程;
圖5是本申請第三種阻止閥結構及工作過程;
圖6是本申請第四種阻止閥結構;
圖7是本申請第五種阻止閥結構及工作過程;
附圖標記:1-注漿套筒本體、2-排氣孔、3-注漿孔、4-鋼筋、5-阻止閥、501-連接端、502-排氣孔、503-T型阻止體、504-限位觀察口、505-外殼、506-彈簧、507-球狀阻止體、508-片狀阻止體、509-轉軸、5010-透明片狀阻止體、5011-滲透膜、5012-復合阻止體、6-封閉空間。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和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組合。
參見圖2,圖2為阻止閥與注漿套筒本體的連接示意圖,圖中的箭頭表示漿液的流動方向。如圖所示,注漿套筒本體1具有貫通的空腔,其壁上形成有注漿用的注漿孔3和注漿過程中排氣用的排氣孔2,阻止閥(此處阻止閥的阻止體為T型阻止體503)連接在排氣孔2上,當注漿套筒本體1與預制構件連接時,注漿套筒本體1及阻止閥的外殼501內形成封閉空間6,從而在注漿時可以承受較大的注漿壓力而不排氣孔漏漿,較大的注漿壓力進入封閉空間6,可以使漿液充分充盈腔體,從而實現注漿套筒處注漿的密實度,充分實現“強節點,弱構件”的設計理念。
實施例一參見圖3,圖3顯示的是阻止體為T型阻止體503的阻止閥5。左側的圖為阻止閥的初始狀態,右側的圖為充滿漿液時的阻止閥狀態,右側的圖連接端501處的箭頭表示漿液的流動方向。如圖所示,此實施例中阻止閥5包括外殼505、T型阻止體503、彈簧506。所述外殼505具有管狀腔體,其一端向外延展形成與注漿套筒排氣孔連接的連接端501,另一端向外殼505內縮形成阻止體滑出并可以觀察管狀腔體內漿液充盈情況的限位觀察口504。T型阻止體503位于連接端501和限位觀察口504之間的外殼505內,其具有T狀外形,T狀外形的翼部兩側與外殼505的內壁面接觸,T型阻止體503內開設有排氣孔502,T狀外形的腹部與限位觀察口504相配合,其可以從限位觀察口504的開口處自由滑動。T狀外形的翼部與限位觀察口504附近的外殼505通過彈簧506固定連接,當注漿套筒內注漿時,在漿液壓力的推動下,彈簧506帶動T型阻止體503自連接端501向限位觀察口504移動,T狀外形的腹部自限位觀察口504的開口處向外移動,其移動的距離可以標注注漿壓力的大小,當T型阻止體503的翼部到達限位觀察口504時,腹部自限位觀察口504的開口處完全伸出(如圖3的右圖所示)即表明注漿套筒內漿液完全充滿,排氣通道被漿液封閉實現自封閉。
實施例二參見圖4,圖4顯示的是阻止體為球狀阻止體507的阻止閥5。左側的圖為阻止閥5的初始狀態,右側的圖為充滿漿液時的阻止閥狀態,右側的圖連接端501處的箭頭表示漿液的流動方向。此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相比,主要區別在于阻止體的形狀不同,由于本實施例中的阻止體的形狀為球形,在漿液壓力的推動下其本身具有良好的移動性能,本實例中阻止體與外殼505無連接,當然,在具體實施時,此實施例也可參照實施例一設置壓力標尺。
實施例三參見圖5,圖5顯示的是阻止體為片狀阻止體508的阻止閥。左側的圖為阻止閥的初始狀態,右側的圖為充滿漿液時的阻止閥狀態,右側的圖連接端501處的箭頭表示漿液的流動方向。片狀阻止體508與靠近限位觀察口504的外殼505內壁通過轉軸509連接,其過程與門的開關過程類似,初始狀態時,片狀阻止體508位于外殼505的空腔內,注漿時,在漿液壓力的推動下,片狀阻止體508以轉軸509為中心轉動,當片狀阻止體508完全轉動至限位觀察口504的開口部時(如圖5右圖所示),表明注漿套筒內漿液注滿。
實施例四參見圖6,圖6顯示的是阻止體為透明片狀阻止體5010的阻止閥5,片狀阻止體5010相對于限位觀察口504的位置不變(與限位觀察口504固定),從一開始即封堵在限位觀察口504處,漿液的飽和情況可通過透明片狀阻止體5010觀察,透明片狀阻止體5010內有排氣孔502,當阻止閥5內充滿漿液時,排氣通過被漿液封堵實現自封閉,圖中箭頭表示漿液的流動方向。
實施例五參見圖7,圖7顯示的是阻止體為復合阻止體5012的阻止閥5,左側的圖為阻止閥的初始狀態,右側的圖為充滿漿液時的阻止閥狀態,右側的圖連接端501處的箭頭表示漿液的流動方向。復合阻止體5012的本體為片狀,其材質可以是鋼材等,復合阻止體5012的本體內有滲透膜5011,當向注漿套筒本體內注漿時,漿液內的氣體可通過滲透膜5011排出,并當復合阻止體5012達到限位觀察口504的位置后,漿液封閉滲透膜5011的滲透孔,實現腔體的自動封閉。
在具體實施時,注漿套筒本體1與阻止閥5的連接端501的連接方式為可拆卸連接,具體的可以為螺紋連接或套接。
所述阻止閥使用時與套筒一起安裝成型后,澆筑在預制構件中;或在預制構件中預留連接口注漿時安裝。
采用上述新型套筒進行預制混凝土構件的連接方法,注漿階段的步驟如下,
將所述阻止閥的連接端與所述注漿套筒本體的排氣口連接;
高壓快速向所述注漿套筒本體的注漿孔持續注漿并通過限位觀察口觀察所述阻止閥的所述管狀腔體的漿液直至漿液充滿排氣孔道,所述阻止閥自動封閉;由于阻止閥的連接端與所述注漿套筒本體連接后形成一個封閉空間6,因此可以承受高壓快速的注漿;限位觀察口可以實現施工過程中漿液注漿情況的監測,從而確保注漿套筒部位的漿液灌注質量。
注漿壓力提高并持續一個時間段,此過程是為了在較高壓力下,使漿液充滿排氣通道,實現注漿套筒的自封閉。
上述實施例僅為說明本申請的實用新型內容所做的列舉,本申請的保護范圍不受其限制,仍以本申請權利要求書的內容為準。容易理解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可根據本專業的常規技術和常識進行改動,例如改動外殼的形狀、阻止體的形狀及與外殼的連接方式均落入本申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