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的A板和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的B板;所述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的A板,包括上層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底梁板(4)、室內墻面板(5)、石膏板安裝木條(6)、室外墻面板(7)、內填保溫材料(8)、板內墻骨柱(9)、通風口(10)、吊裝孔(11)、釘(12)、T形節點加強連接板(13)、T形節點加強板間連接板(14)、頂梁搭接口(15)和承重內墻板(16);所述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的B板,包括上層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底梁板(4)、室內墻面板(5)、石膏板安裝木條(6)、室外墻面板(7)、內填保溫材料(8)、板內墻骨柱(9)、通風口(10)、吊裝孔(11)、釘(12)、T形節點加強板間連接板(14)、頂梁搭接口(15)和承重內墻板(16) 。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的A板和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的B板中的相同名稱的部件均為結構和功能相同的部件。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和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的中的兩根豎直的板邊墻骨柱(3)、底梁板(4)、下層頂梁板(2)圍成一個密封矩形框架,兩根板邊墻骨柱(3)的上端設置有下層頂梁板(2),兩根板邊墻骨柱(3)的下端設置有底梁板(4),底梁板(4)與兩根板邊墻骨柱(3)采用釘連接方式固定連接,所述釘(12)均由底梁板(4)垂直釘入板邊墻骨柱(3)內,每個連接點均施釘(12)數量在3-5個之間,且釘(12)均勻排布,所述下層頂梁板(2)與兩根板邊墻骨柱(3)采用釘連接,所述釘(12)均由下層頂梁板(2)垂直釘入板邊墻骨柱(3)內,每個連接點均施釘(12)在3-5個之間,且釘(12)均勻排布;當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的A板或者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的板長小于等于7倍板內墻骨柱(9)標準間距L標準時,不設置上層頂梁板(1),當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的A板板或者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的板長大于7倍板內墻骨柱(9)標準間距L標準時,優先在下層頂梁板(2)的上方設置上層頂梁板(1);所述承重內墻板(16)設置在上層頂梁板(1)中間的斷口處;且左右兩塊上層頂梁板(1)的間距等于承重內墻板(16)的厚度,兩側上層頂梁板(1)與下層頂梁板(2)相比收進1.25~2.25倍的板內墻骨柱(9)標準間距L標準;所述上層頂梁板(1)與下層頂梁板(2)采用釘連接,在上層頂梁板(1)的兩端分別施釘(12)一組,在這兩組釘(12)之間又施釘(12)若干組,且釘(12)的組數大于等于板內墻骨柱(9)的數量,每組釘(12)T形均勻排列,釘(12)的數量設置在2-4根;在兩個板邊墻骨柱(3)之間設置有若干個板內墻骨柱(9),且兩邊的板內墻骨柱(9)與板邊墻骨柱(3)固定相連接,所述兩個板邊墻骨柱(3)與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和底梁板(4)均采用釘連接方式相連接,釘(12)分別由板邊墻骨柱(3)的外端面垂直釘入、所述釘(12)分組,每組釘(12)設置為兩個,且釘(12)的連線呈水平;所述與板邊墻骨柱(3)固定連接的板內墻骨柱(9)之間的若干個板內墻骨柱(9)設置在同一條直線上且均勻分布,所述板內墻骨柱(9)與下層頂梁板(2)、底梁板(4)采用釘連接方式相連接,所述釘(12)分別由下層頂梁板(2)頂面、底梁板(4)底面垂直釘入板內墻骨柱(9)中、每個連接點設置有兩根釘(12);所述每相鄰的板內墻骨柱(9)之間均設置有保溫材料(8),且所述板內墻骨柱(9)與保溫材料(8)內外側對齊設置;所述板內墻骨柱(9)與保溫材料(8)的室內一側設置有室內墻面板(5),所述室內墻面板(5) 四端分別與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底梁板(4)相連接,所述室內墻面板(5)與若干個板內墻骨柱(9)采用釘連接, 所述與板邊墻骨柱(3) 相連接的兩塊板內墻骨柱(9)之間的板內墻骨柱(9)對應位置設置有石膏板安裝木條(6) ;在石膏板安裝木條(6)垂直施釘(12)釘入室內墻面板(5)和板內墻骨柱(9)中;所述石膏板安裝木條(6)與上層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底梁板(4)在室內一側水平對齊;所述板內墻骨柱(9)與保溫材料(8)的室外一側設置有室外墻面板(7),所述室外墻面板(7)四端分別與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底梁板(4)相連接,所述室外墻面板(7)與若干個板內墻骨柱(9)采用釘連接,垂直施釘(12)釘入板內墻骨柱(9);所述室外墻面板(7)的外表面距離上層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底梁板(4)在室外一側表面的距離設置在20 mm -40 mm之間,優先采用38mm;所述上層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底梁板(4)的室外一側設置有通風口(10),通風口(10)由下至上對齊且貫通,每相鄰的板內墻骨柱(9)之間均分別設置一個通風口(10),且通風口(10)均位于每相鄰的板內墻骨柱(9)之間的中線上;當上層頂梁板(1)與下層頂梁板(2) 重疊時,分別距離上層頂梁板(1)兩端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處,且位于室內墻面板(5)的室內一側,室外墻面板(7)的室外一側開設4個吊裝孔(11)。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的A板與承重內墻板(16)連接的位置設置在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A板的兩根板內墻骨柱(9)之間,在該兩根板內墻骨柱(9)之間設置多塊T形節點加強板間連接板(14),T形節點加強板間連接板(14)優先均勻分布,且與板內墻骨柱(9)優先采用釘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墻面板(7)的厚度設置在6 mm -2mm之間,優先采用6mm;所述室內墻面板(5) 的厚度設置在9 mm -15mm之間,優先采用9mm;所述石膏板安裝木條(6) 的厚度設置在10 mm -38mm之間,寬度與板內墻骨柱(9)的厚度相等。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的厚度和寬度均相等,厚度設置在38 mm -89mm之間,優先選擇38mm,寬度設置在140 mm -286mm之間,優先選擇184mm;所述板內墻骨柱(9)的厚度設置在38 mm -89mm之間,優先選擇38mm,寬度設置在89 mm -185mm之間,優先選擇89mm。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內墻面板(5)、室外墻面板(7)二者均優先采用承重OSB板。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口(10)設置在上層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底梁板(4)的室外一側向內凹進135°-180°之間的圓弧,所述圓弧與上層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底梁板(4)的室外一側平面連接為半徑為2mm-5mm之間的圓弧。
9.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內墻板(16)主要包括第一上層頂梁板(16-1)、第一下層頂梁板(16-2)、邊框柱(16-3)、內框柱(16-4)、外伸連接板(16-5)、第一底梁板(16-6)、第一吊裝孔(16-7),所述邊框柱(16-3)和內框柱(16-4)二者優先均勻分布,間距優先設置在400 mm -600mm之間,所述第一底梁板(16-6)設置在下端,所述第一下層頂梁板(16-2)設置在上端,所述第一底梁板(16-6)和第一下層頂梁板(16-2)均與兩側邊框柱(16-3)外邊緣同寬,在第一下層頂梁板(16-2)上優先設置第一上層頂梁板(16-1),在與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T形墻A板或B板連接一端,第一上層頂梁板(16-1)外伸為外伸連接板(16-5),所述外伸連接板(16-5)的長度等于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T形墻A板或B板的厚度,所述第一上層頂梁板(16-1)另一端縮進1.25~2.25倍的板內墻骨柱(9)標準間距L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