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
背景技術:
輕型木結構是現有房屋結構中最經久耐用的結構之一,輕型木結構抗沉降、抗干、抗老化,具有顯著的穩定性;輕型木結構房屋因其自身質量輕,所以地震時吸收地震力少,在地震時的穩定性已經得到反復驗證,即使強烈的地震使整個建筑物脫離其基礎,而其結構卻完整無損;輕型木結構因其材料和結構的特點,使得平面布置更加靈活,為建筑師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輕型木結構的保溫節能性能優于其他任何材料建成的結構形式;木材本身就是出色的絕熱體,在同樣厚度的條件下,木材的隔熱值比標準的混凝土高16倍,比鋼材高400倍,比鋁材高1600倍;所以,輕型木結構住房的取暖費用比較低,冬暖夏涼防火性能主要取決于房屋中用于構成屋頂、墻壁和地板各部分的整體材料;輕型木結構的各組成部分加上防火石膏墻板,很容易達到與磚石結構建筑相同的防火性能;例如:在日本對一幢木結構房屋進行了一次火災試驗,試驗中模擬發生地震,搖晃房屋,然后用火將其點燃,這時,該房屋表現出了極為出色的性能,展示了輕型木結構建筑的超級性能水平。即使是建造經濟型木結構房屋,其抗火災能力也不低于兩個小時。
現有的粘土磚生產對環境的危害是眾所周知的,其燃燒要耗費大量的能源,并且產生的廢氣造成空氣污染、溫室效應和酸雨現象;另外,現有的技術工藝復雜、裝配速度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且經濟效果 、保溫、承載力效果達不到理想值,所以有必要結合現有的輕型木結構的優點來改變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以此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工藝復雜、裝配速度慢、環境污染、經濟效果、保溫承載力效果差等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包括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所述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包括:上層頂梁板、下層頂梁板、板邊墻骨柱、底梁板、室內墻面板、石膏板安裝木條、室外墻面板、內填保溫材料、板內墻骨柱、通風口、吊裝孔和釘;所述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包括上層頂梁板、下層頂梁板、板邊墻骨柱、底梁板、室內墻面板、石膏板安裝木條、室外墻面板、保溫材料、板內墻骨柱、通風口、吊裝孔、釘和轉角加強板。
作為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中的相同名稱的部件均為結構和功能相同的部件。
作為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和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中的兩根豎直的板邊墻骨柱、底梁板、下層頂梁板圍成一個密封矩形框架,兩根板邊墻骨柱位于底梁板和下層頂梁板之間,底梁板與兩根板邊墻骨柱采用釘連接方式固定連接, 所述釘均由底梁板垂直釘入板邊墻骨柱內,每個連接點施釘數量在3-5個之間,且釘均勻排布,所述下層頂梁板與兩根板邊墻骨柱采用釘連接,所述釘均由頂梁板垂直釘入板邊墻骨柱內,每個連接點施釘在3-5個之間,且釘均勻排布;當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板長小于等于3倍板內墻骨柱標準間距L標準時,不設置上層頂梁板1,當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板長大于倍板內墻骨柱標準間距L標準時,在下層頂梁板的上方優先設置上層頂梁板;兩根板邊墻骨柱之間設置有若干個板內墻骨柱,且各有一個板內墻骨柱與兩根板邊墻骨柱相連接,所述兩根板邊墻骨柱與下層頂梁板、板邊墻骨柱和底梁板均采用釘連接方式相連接,釘 分別由板邊墻骨柱的外端面垂直釘入、所述釘分組,每組釘設置為兩個,且釘的連線呈水平;所述與板邊墻骨柱相連接的板內墻骨柱之間的若干個板內墻骨柱設置在同一條直線上且均勻分布,所述板內墻骨柱與下層頂梁板、底梁板采用釘連接方式相連接,所述釘分別由下層頂梁板頂面、底梁板底面垂直釘入板內墻骨柱中、每個連接點均設置有兩根釘 ;所述每相鄰的板內墻骨柱之間均設置有保溫材料,且所述板內墻骨柱與保溫材料內外側對齊設置;所述板內墻骨柱與保溫材料的室內一側設置有室內墻面板, 所述室內墻面板四端分別與下層頂梁板、板邊墻骨柱、底梁板相連接,所述室內墻面板與若干個板內墻骨柱采用釘連接,其余板內墻骨柱及室內墻面板對應位置設置有石膏板安裝木條,所述石膏板安裝木條與室內墻面板和板內墻骨柱均以釘連接方式固定;所述石膏板安裝木條與上層頂梁板、下層頂梁板、板邊墻骨柱、底梁板在室內一側水平對齊;所述板內墻骨柱與保溫材料的室外一側設置有室外墻面板, 所述室外墻面板四端分別與下層頂梁板、板邊墻骨柱、底梁板相連接,所述室外墻面板與若干個板內墻骨柱采用釘連接,垂直施釘釘入板內墻骨柱;所述室外墻面板的外表面距離上層頂梁板、下層頂梁板、板邊墻骨柱、底梁板在室外一側表面的距離設置在20 mm -40 mm之間,優先采用38mm;所述上層頂梁板、下層頂梁板、底梁板的室外一側設置有通風口,所述通風口由下至上對齊且貫通,所述每相鄰的板內墻骨柱之間均分別設置有一個通風口,且均位于每相鄰的板內墻骨柱之間的中線上;當上層頂梁板與下層頂梁板重疊時,分別距離上層頂梁板兩端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處,且位于室內墻面板的室內一側,室外墻面板的室外一側設置有個吊裝孔。
作為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在與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相交處,設置上層頂梁板的一端長度大于下層頂梁板的長度,大出的長度等于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的厚度;設置上層頂梁板的另一端的長度為下層頂梁板的收進1.25~2.15倍的板內墻骨柱標準間距L標準,所述上層頂梁板與下層頂梁板采用釘連接,所述上層頂梁板的兩端分別施釘一組,且兩組釘之間又施釘若干組,且組數大于等于板內墻骨柱數量,每組釘一字形均勻排列,每組釘的數量設置在2-4根之間。
作為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在與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的相交處,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的上層頂梁板收進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L形墻A板的厚度長;并在該側的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上設置轉角加強板,所述轉角加強板與下層頂梁板、板邊墻骨柱、底梁板、板內墻骨柱均采用釘連接方式固定連接,所述轉角加強板與下層頂梁板使用的釘數量設置在為2-4枚之間,且成排布置;所述轉角加強板與底梁板使用的釘數量設置在為2-4枚之間,且成排布置;所述轉角加強板與板邊墻骨柱連接的釘成排布置,且均勻分布;所述轉角加強板與板內墻骨柱連接的釘成排布置,且均勻分布。
作為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室內墻面板的厚度設置在9mm-15mm之間,優先選擇9mm;所述石膏板安裝木條的厚度設置在10 mm -38mm之間,所述石膏板安裝木條的寬度與板內墻骨柱的厚度相等;所述室外墻面板的厚度設置在6mm-12mm之間,優先選擇6mm。
作為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上層頂梁板、下層頂梁板、板邊墻骨柱的厚度和寬度均相等,厚度設置在38mm- 89mm之間,優先選擇38mm,寬度設置在140mm- 286mm之間,優先選擇184mm;所述板內墻骨柱厚度設置在38mm- 89mm之間,優先選擇38mm,寬度設置在89mm- 185mm之間,優先選擇89mm。
作為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室內墻面板與所述室外墻面板二者均采用OSB板;所述通風口是指上層頂梁板、下層頂梁板和底梁板的室外一側向內凹進135°~180°之間的圓弧,圓弧與頂梁板、下層頂梁板和底梁板的室外一側平面連接為一個半徑為2~5mm的圓弧。
本實用新型設置有轉角加強板,增大了裝置的受力性能。
本實用新型設置有通風口,解決了潮濕問題。
本實用新型設置保溫材料,提高了裝置的保溫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安裝操作顯著簡化,裝配速度快,可以采用大部品總成裝配,工業化程度更高,經濟效果好,且避免了環境污染,減少了大量現場作業,通過系列構造,使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的室內一側正視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的室內一側正視示意圖;
圖3為圖1的A-A剖面示意圖;
圖4為圖1的B-B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的側視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的側視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的俯視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的俯視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的室外一側正視示意圖;
圖10為圖9的C-C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的室外一側正視示意圖;
圖12為圖11的D-D剖面示意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俯視示意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第一正視示意圖;
圖1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第二正視示意圖;
圖16為圖15的E-E剖面示意圖。
圖中:1上層頂梁板;2下層頂梁板;3板邊墻骨柱;4底梁板;5室內墻面板;6石膏板安裝木條;7室外墻面板;8保溫材料;9板內墻骨柱;10通風口;11吊裝孔;12釘;13轉角加強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模塊化木結構夾心被動墻板進行詳細地描述,但不能將它們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定。
一種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包括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所述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包括:上層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底梁板4、室內墻面板5、石膏板安裝木條6、室外墻面板7、內填保溫材料8、板內墻骨柱9、通風口10、吊裝孔11和釘12;
所述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包括上層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底梁板4、室內墻面板5、石膏板安裝木條6、室外墻面板7、保溫材料8、板內墻骨柱9、通風口10、吊裝孔11、釘12和轉角加強板13。
作為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中的相同名稱的部件均為結構和功能相同的部件。
作為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和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的兩根豎直的板邊墻骨柱3、底梁板4、下層頂梁板2圍成一個密封矩形框架,兩根板邊墻骨柱3位于底梁板4和下層頂梁板2之間,底梁板4與兩根板邊墻骨柱3采用釘連接方式固定連接, 所述釘12均由底梁板4垂直釘入板邊墻骨柱3內,每個連接點施釘數量在3-5個之間,且釘12均勻排布,所述下層頂梁板2與兩根板邊墻骨柱3采用釘連接,所述釘12均由頂梁板2垂直釘入板邊墻骨柱3內,每個連接點施釘在3-5個之間,且釘12均勻排布;當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板長小于等于3倍板內墻骨柱9標準間距L標準時,不設置上層頂梁板1,當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板長大于3倍板內墻骨柱9標準間距L標準時,在下層頂梁板2的上方 優先設置上層頂梁板1;兩根板邊墻骨柱3之間設置有若干個板內墻骨柱9,且各有一個板內墻骨柱9與兩根板邊墻骨柱3相連接,所述兩根板邊墻骨柱3與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和底梁板4均采用釘連接方式相連接,釘12分別由板邊墻骨柱3的外端面垂直釘入、所述釘12分組,每組釘12設置為兩個,且釘12的連線呈水平;所述與板邊墻骨柱3相連接的板內墻骨柱9之間的若干個板內墻骨柱9設置在同一條直線上且均勻分布,所述板內墻骨柱9與下層頂梁板2、底梁板4采用釘連接方式相連接,所述釘12分別由下層頂梁板2頂面、底梁板4底面垂直釘入板內墻骨柱9中、每個連接點均設置有兩根釘12;所述每相鄰的板內墻骨柱9之間均設置有保溫材料8,且所述板內墻骨柱9與保溫材料8內外側對齊設置;所述板內墻骨柱9與保溫材料8的室內一側設置有室內墻面板5, 所述室內墻面板5四端分別與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底梁板4相連接,所述室內墻面板5與若干個板內墻骨柱9采用釘連接,其余板內墻骨柱9及室內墻面板5對應位置設置有石膏板安裝木條6 ,所述石膏板安裝木條6與室內墻面板5和板內墻骨柱9均以釘12連接方式固定;所述石膏板安裝木條6與上層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底梁板4在室內一側水平對齊;
所述板內墻骨柱9與保溫材料8的室外一側設置有室外墻面板7, 所述室外墻面板7四端分別與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底梁板4相連接,所述室外墻面板7與若干個板內墻骨柱9采用釘連接,垂直施釘12釘入板內墻骨柱9;所述室外墻面板7的外表面距離上層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底梁板4在室外一側表面的距離設置在20 mm -40 mm之間,優先采用38mm;所述上層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底梁板4的室外一側設置有通風口10,所述通風口10由下至上對齊且貫通,所述每相鄰的板內墻骨柱9之間均分別設置有一個通風口10,且均位于每相鄰的板內墻骨柱9之間的中線上;當上層頂梁板1與下層頂梁板2重疊時,分別距離上層頂梁板1兩端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處,且位于室內墻面板5的室內一側,室外墻面板7的室外一側設置有4個吊裝孔11。
作為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在與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相交處,設置上層頂梁板1的一端長度大于下層頂梁板2的長度,大出的長度等于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的厚度;設置上層頂梁板1的另一端的長度為下層頂梁板2的收進1.25~2.15倍的板內墻骨柱9標準間距L標準,所述上層頂梁板1與下層頂梁板2采用釘連接,所述上層頂梁板1的兩端分別施釘12一組,且兩組釘12之間又施釘若干組,且組數大于等于板內墻骨柱9數量,每組釘12一字形均勻排列,每組釘12的數量設置在2-4根之間。
作為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在與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的相交處,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的上層頂梁板1收進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A板的厚度長;并在該側的模塊化預制保溫承重墻板的L形墻B板上設置轉角加強板13,所述轉角加強板13與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底梁板4、板內墻骨柱9均采用釘連接方式固定連接,所述轉角加強板13與下層頂梁板2使用的釘12數量設置在為2-4枚之間,且成排布置;所述轉角加強板13與底梁板4 使用的釘數量設置在為2-4枚之間,且成排布置;所述轉角加強板13與板邊墻骨柱3連接的釘12成排布置,且均勻分布;所述轉角加強板13與板內墻骨柱9連接的釘成排布置,且均勻分布。
作為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室內墻面板5的厚度設置在9mm-15mm之間,優先選擇9mm;所述石膏板安裝木條6的厚度設置在10 mm -38mm之間,所述石膏板安裝木條6的寬度與板內墻骨柱9的厚度相等;所述室外墻面板7的厚度設置在6mm-12mm之間,優先選擇6mm。
作為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上層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板邊墻骨柱3的厚度和寬度均相等,厚度設置在38mm- 89mm之間,優先選擇38mm,寬度設置在140mm- 286mm之間,優先選擇184mm;所述板內墻骨柱9厚度設置在38mm- 89mm之間,優先選擇38mm,寬度設置在89mm- 185mm之間,優先選擇89mm。
作為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室內墻面板5與所述室外墻面板7二者均采用OSB板;所述通風口10是指上層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和底梁板4的室外一側向內凹進135°~180°之間的圓弧,圓弧與頂梁板1、下層頂梁板2和底梁板4的室外一側平面連接為一個半徑為2~5mm的圓弧。
本實用新型設置有轉角加強板13,增大了裝置的受力性能。
本實用新型設置有通風口10,解決了潮濕問題。
本實用新型設置保溫材料8,提高了裝置的保溫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安裝操作顯著簡化,裝配速度快,可以采用大部品總成裝配,工業化程度更高,經濟效果好,且避免了環境污染,減少了大量現場作業,通過系列構造,使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