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建筑用熱水管式地暖的免灌漿模塊。
背景技術:
現有地板暖氣系統在設置時,先將熱水管牽設定位于樓地板上,再用大型灌漿設備在樓地板上灌漿水泥混凝土,并等待14至21天之后才可繼續在干燥后的水泥混凝土上進行其他工程。上述地板暖氣系統雖可通過地板發熱作為暖氣系統來達到屋內暖化的目的,然而,傳統地板暖氣系統只能在現場進行工程施作,施工步驟耗時復雜,必須耗費大量時間在施工現場固定定位熱水管,且灌漿后的水泥混凝土形成有至少有6~10公分的厚度,這不但大幅增加樓地板的荷重,造成建筑體的潛在結構安全問題,且完工后維修困難,整體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建筑用熱水管式地暖的免灌漿模塊,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建筑用熱水管式地暖的免灌漿模塊,包括:一座體,為多個中空殼體相互并排排列而成,每個殼體頂面設有一孔洞,每個殼體內部結合有重塊,該座體在其中兩排殼體中間形成有一供熱水管置放的置放空間,且該置放空間兩側其中至少一側的殼體上,設有至少一支撐塊,用以支撐該熱水管,使該熱水管懸置于上,而與座體底面保持一距離,且該座體平行對應于該置放空間的最外兩側的殼體側壁上同樣設有上述用途的支撐塊;以及一隔熱底板,固定結合于該座體下方;每兩個殼體之間形成有一間隙;該座體為上述多個殼體一體成型所形成;該殼體內部的重塊顯露于殼體頂面的孔洞上。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實用新型利用一體成型的座體直接鋪設后,熱水管即可安裝于內,無須進行全面灌漿作業,其不僅簡化地板鋪設的作業,成本也可大幅降低。
2、本實用新型殼體內設有水泥塊,除了強化整體結構強度外,利用殼體上的孔洞使水泥塊顯露于外,使得今后在進行面板鋪設時,更容易達到座體與面板的結合。
3、本實用新型在座體下方結合有隔熱底板,可有效降低熱水管熱源向下散逸,同時利用支撐塊支撐該熱水管,使其與隔熱底板保持一距離,使熱水管的熱源能集中向上傳導,更能大幅達到降低熱水管熱源向下散逸,并提高快速且持久的暖房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座體與隔熱底板組成后的外觀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座體與隔熱底板組成后的剖面示意圖,為圖1中a-a'方向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鋪設熱水管時的狀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組合后實施時的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4,其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建筑用熱水管式地暖的免灌漿模塊,其主要由一座體1及一隔熱底板2所組成。
該座體1為多個PVC材質的中空殼體11相互并排排列一體成型而成,本實施例以兩兩并排、總共4排16個殼體11為例,每兩個殼體11之間形成有一間隙12,每個殼體11頂面設有一孔洞111,每個殼體11內部結合有重塊13,該重塊13為水泥塊且顯露于殼體11頂面的孔洞111上,該座體1在其中兩排殼體11中間形成有一供熱水管3置放的置放空間14,且該置放空間14兩側其中至少一側的殼體11上,設有至少一支撐塊112,用以支撐該熱水管3, 使該熱水管3懸置于上,而與座體1底面保持一距離,且該座體1平行對應于該置放空間14的最外兩側的殼體11側壁上也同樣設有上述用途的支撐塊112,該隔熱底板2供固定結合于上述座體1下方。
因此,制造時,當該座體1一體成型后,即可將水泥快速填入于該殼體11內,并顯露于殼體11頂面的孔洞111上,并將該隔熱底板2貼合于座體1下方,而當實際鋪設時,使用者僅需將每個座體1依照熱水管3的配管位置而依次鋪設好后,即可將熱水管3鋪設于座體1上的置放空間14中,且通過殼體11上的支撐塊112而懸置于置放空間14中。最后施工人員僅需在座體1上進行填膠作業或上膠作業后,再依需求直接鋪設面材4如磁磚、木地板于該座體1上即可完成。
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之優點:
1、本實用新型之設計,利用一體成型之座體直接鋪設后,熱水管即可安裝于內,無須進行習用技術全面灌漿作業,其不僅簡化地板鋪設之作業,成本亦可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