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攪拌機,尤其是涉及一種簡易式自密實混凝土攪拌機。
背景技術:
自密實混凝土是指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能夠流動、密實,即使存在致密鋼筋也能完全填充模板,同時獲得很好的均質性,并且不需要附加振動的混凝土。混凝土攪拌機是將水泥、砂石骨料和水混合并拌制成混凝土混合料的機械。橋梁維修加固時,通常需要拌合少量的自密實混凝土,這就需要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攪拌效率高、使用操作簡便、能將自密實混凝土的混合物料攪拌均勻的小型自密實混凝土攪拌機,該小型攪拌機的占地小、重量輕且能耗低,移動簡便、運輸方便,并且攪拌效果好,能有效保證混凝土拌合質量。但目前市場上使用的混凝土攪拌機均為大型攪拌設備,普遍存在結構復雜、成本較高、經濟性低、不適用于少量混凝土的拌合等問題。另外,市場上存在一些小型混凝土攪拌機,但現有的小型混凝土攪拌機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結構較復雜、易損部件多、故障率高、工作效率較低、能耗較高、運輸不方便、使用壽命短等諸多問題。而采用人工進行混凝土拌合時,存在費工費時、攪拌效率低、攪拌不均勻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簡易式自密實混凝土攪拌機,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適用于少量混凝土拌合,并且結構輕巧,移動方便。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簡易式自密實混凝土攪拌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攪拌桶、蓋裝在攪拌桶上的上蓋、由上至下插入攪拌桶內的攪拌軸和帶動攪拌軸進行旋轉的驅動電機,所述攪拌軸呈豎直向布設且其位于攪拌桶內側中部,所述上蓋中部開有供攪拌軸安裝的安裝孔;所述驅動電機位于攪拌軸上方,所述驅動電機的動力輸出軸與攪拌軸傳動連接;所述攪拌軸中部安裝有多個中部攪拌葉片,攪拌軸底部安裝有多個底部攪拌槳,多個所述中部攪拌葉片和多個所述底部攪拌槳均位于攪拌桶內;多個所述中部攪拌葉片沿圓周方向均勻布設且其均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多個所述底部攪拌槳沿圓周方向均勻布設且其均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中部攪拌葉片的數量與底部攪拌槳的數量相同,所述中部攪拌葉片與底部攪拌槳呈交錯布設;所述攪拌桶的上部側壁上開有通氣孔;所述驅動電機的電機外殼上裝有手把。
上述一種簡易式自密實混凝土攪拌機,其特征是:所述攪拌桶的內側底部裝有下軸承座,所述攪拌軸底端通過軸承安裝在下軸承座上。
上述一種簡易式自密實混凝土攪拌機,其特征是:所述攪拌桶為圓桶,所述攪拌軸與攪拌桶呈同軸布設。
上述一種簡易式自密實混凝土攪拌機,其特征是:所述驅動電機的動力輸出軸與攪拌軸呈同軸布設。
上述一種簡易式自密實混凝土攪拌機,其特征是:所述驅動電機的動力輸出軸底端與攪拌軸上端之間通過連接件進行連接。
上述一種簡易式自密實混凝土攪拌機,其特征是:還包括對驅動電機進行控制的電機控制器,所述電機控制器布設在電子線路板上,所述電子線路板安裝在所述電機外殼內;所述電機外殼上裝有啟停控制按鈕和調速按鈕,所述啟停控制按鈕和調速按鈕均與所述電機控制器連接。
上述一種簡易式自密實混凝土攪拌機,其特征是:所述電機外殼為L形。
上述一種簡易式自密實混凝土攪拌機,其特征是:所述中部攪拌葉片為弧形葉片。
上述一種簡易式自密實混凝土攪拌機,其特征是:所述底部攪拌槳包括呈水平布設的橫臂和多個由前至后安裝在橫臂上的槳葉。
上述一種簡易式自密實混凝土攪拌機,其特征是:所述電機外殼上裝有手柄,所述手柄位于所述手把的正下方。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簡便,投入成本較低。
2、結構輕巧、體積小且重量輕、便于攜帶,移動方便,運輸簡便。
3、使用效果好且實用價值高,攪拌軸上設置有多個中部攪拌葉片和多個底部攪拌槳,并且中部攪拌葉片與底部攪拌槳呈交錯布設,攪拌效果好,能簡便、快速對混合料進行均勻攪拌,尤其適用于自密實混凝土攪拌;同時,驅動電機的電機外殼上裝有手把,攪拌過程中攪拌人員右手緊握手把且左手緊握手柄,操作簡便,適用于小方量的自密實混凝土的拌合。并且,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拆卸方便、攪拌效率高、能耗低、故障率低、易維護、使用壽命長、攪拌均勻等優點。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適用于少量混凝土拌合,并且結構輕巧,移動方便。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攪拌軸上中部攪拌葉片與底部攪拌槳的安裝位置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攪拌桶; 2—中部攪拌葉片; 3—底部攪拌槳;
3-1—橫臂; 3-2—槳葉; 4—攪拌軸;
5—上蓋; 6—驅動電機; 7—連接件;
8—動力輸出軸; 9—啟停控制按鈕; 10—調速按鈕;
11—下軸承座; 12—手柄; 13—通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攪拌桶1、蓋裝在攪拌桶1上的上蓋5、由上至下插入攪拌桶1內的攪拌軸4和帶動攪拌軸4進行旋轉的驅動電機6,所述攪拌軸4呈豎直向布設且其位于攪拌桶1內側中部,所述上蓋5中部開有供攪拌軸4安裝的安裝孔。所述驅動電機6位于攪拌軸4上方,所述驅動電機6的動力輸出軸8與攪拌軸4傳動連接。所述攪拌軸4中部安裝有多個中部攪拌葉片2,攪拌軸4底部安裝有多個底部攪拌槳3,多個所述中部攪拌葉片2和多個所述底部攪拌槳3均位于攪拌桶1內。多個所述中部攪拌葉片2沿圓周方向均勻布設且其均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多個所述底部攪拌槳3沿圓周方向均勻布設且其均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中部攪拌葉片2的數量與底部攪拌槳3的數量相同,所述中部攪拌葉片2與底部攪拌槳3呈交錯布設。所述攪拌桶1的上部側壁上開有通氣孔13。所述驅動電機6的電機外殼上裝有手把。
本實施例中,所述通氣孔13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通氣孔13沿圓周方向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攪拌桶1的內側底部裝有下軸承座11,所述攪拌軸4底端通過軸承安裝在下軸承座11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攪拌桶1為圓桶,所述攪拌軸4與攪拌桶1呈同軸布設。
實際使用時,所述攪拌桶1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狀的桶體,如立方體桶體。
本實施例中,所述驅動電機6的動力輸出軸8與攪拌軸4呈同軸布設。
并且,所述驅動電機6的動力輸出軸8底端與攪拌軸4上端之間通過連接件7進行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件7為聯軸器。并且,所述聯軸器位于上蓋5上方。
同時,本實用新型還包括對驅動電機6進行控制的電機控制器,所述電機控制器布設在電子線路板上,所述電子線路板安裝在所述電機外殼內;所述電機外殼上裝有啟停控制按鈕9和調速按鈕10,所述啟停控制按鈕9和調速按鈕10均與所述電機控制器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機外殼為L形。所述手把位于所述電機機殼的上部后側,并且所述手把與所述電機機殼加工制作為一體。
本實施例中,所述啟停控制按鈕9和調速按鈕10均安裝在所述電機機殼后側且二者均位于所述手把下方。
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機外殼上裝有手柄12,所述手柄12位于所述手把的正下方。
本實施例中,所述中部攪拌葉片2和底部攪拌槳3的數量均為四個。
實際使用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中部攪拌葉片2和底部攪拌槳3的數量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中部攪拌葉片2為弧形葉片。
實際使用時,所述中部攪拌葉片2也可以采用其它類型的攪拌葉片,如平板葉片、螺旋葉片等。
本實施例中,所述底部攪拌槳3包括呈水平布設的橫臂3-1和多個由前至后安裝在橫臂3-1上的槳葉3-2。
并且,所述橫臂3-1上所安裝槳葉3-2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槳葉3-2包括一個安裝在橫臂3-1外端的外端槳葉和一個位于所述外端槳葉內側的內側槳葉。實際使用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槳葉3-2的數量和各槳葉3-2的布設位置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槳葉3-2為矩形平板槳葉。
實際使用時,先將自密實混凝土拌合用的攪拌料裝入攪拌桶1內,并蓋好上蓋5;之后接通電源,攪拌人員右手緊握手把,左手緊握手柄12,并按動啟停控制按鈕9控制驅動電機6啟動,通過驅動電機6帶動攪拌軸4旋轉。所述攪拌軸4旋轉過程中,帶動多個所述中部攪拌葉片2和多個所述底部攪拌槳3同步進行轉動,并相應對攪拌料進行攪拌。攪拌過程中,通過調速按鈕10能對驅動電機6的轉速進行簡便、快速調節,使用操作簡便。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