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結構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裝配式復合墻體的間隙填充構件。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住宅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建筑施工過程中,裝配式復合墻體已經逐漸步入大眾的視野。在復合墻體的裝配過程中,墻體節點是較為關鍵的部位,墻體節點的性能好壞直接影響復合墻體裝配結構的剛度、穩定性和承載能力。
現有技術中,復合墻體的結構通常包括保溫層以及包覆于保溫層外側面的加強層,在施工過程中,相鄰的復合墻體之間的裝配式連接非常困難,因此,相對兩側面具有凹凸結構或是插接件的復合墻體開始普及。
但是,相鄰復合墻體插接完成后會在插接的位置產生間隙,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工人通常采用粘條、抹灰的方法填充上述間隙。時間久了之后,工人發現,無論是粘條還是抹灰,都需要現場進行施工,施工過程特別繁瑣,而且,裝配式復合墻體的粘條或抹灰位置特別容易發生開裂問題,從另一方面來說,還會影響裝配后復合墻體的整體保溫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任務是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針對現有復合墻體裝配過程中產生的間隙難以填充的問題,提供一種裝配式復合墻體的間隙填充構件。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裝配式復合墻體的間隙填充構件,其結構包括用于填充復合墻體裝配過程中產生間隙的構件本體,構件本體包括加強層和保溫層,加強層的其中一個側面與保溫層的其中一個側面接觸并一體連接,且當構件本體填充于所述間隙時,保溫層的其余側面與所述間隙的表面無縫接觸并相連,加強層相對遠離保溫層的側面不向外超出復合墻體的表面,加強層的其余側面與所述間隙的表面無縫接觸并相連。
具體的,保溫層的其余側面與所述間隙的表面通過膠相連。
具體的,加強層相對遠離保溫層的側面開設有通孔,螺釘穿過加強層的通孔并向內穿透保溫層以連接于復合墻體的裝配位置。
進一步的,通孔為沉頭孔,螺釘位于沉頭孔內,且螺釘的頭部不向外超出加強層相對遠離保溫層的側面。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裝配式復合墻體的間隙填充構件與現有技術相比所產生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用于填充復合墻體裝配過程中產生的間隙,施工簡單,施工效率高,與復合墻體連接強度高,保溫性能好,能避免后期施工過程中產生的開裂現象。
附圖說明
附圖1是現有結構中兩塊復合墻體豎直放置并插接裝配時的結構俯視圖;
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膠連接于裝配式復合墻體的間隙的局部結構俯視圖;
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螺釘連接于裝配式復合墻體的間隙的局部結構俯視圖。
圖中各標號表示:
10、第一復合墻體,20、第二復合墻體,30、間隙;
40、構件本體,41、加強層,42、保溫層,43、螺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1-3,對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裝配式復合墻體的間隙填充構件作以下詳細說明。
如附圖1,以現有技術中復合墻體的相對兩個側面上設置有插接件為例,此處插接件為U型結構的連接件,復合墻體兩側的連接件分別稱為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以兩塊復合墻體為例,分別稱為第一復合墻體10和第二復合墻體20,第一復合墻體10和第二復合墻體20排列成一條直線時,第一復合墻體10的第一連接件恰好插接于第二復合墻體20的第二連接件內,且第一復合墻體10和第二復合墻體20的相對側面形成。
實施例一:
如附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裝配式復合墻體的間隙填充構件,其結構包括用于填充復合墻體裝配過程中產生間隙30的構件本體40,構件本體40包括加強層41和保溫層42,加強層41的其中一個側面與保溫層42的其中一個側面接觸并一體連接,且當構件本體40填充于所述間隙30時,保溫層42的其余側面與所述間隙30的表面無縫接觸并膠連接,加強層41相對遠離保溫層42的側面不向外超出復合墻體的表面,加強層41的其余側面與所述間隙30的表面無縫接觸并膠相連。
實施例二:
如附圖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裝配式復合墻體的間隙填充構件,其結構包括用于填充復合墻體裝配過程中產生間隙30的構件本體40,構件本體40包括加強層41和保溫層42,加強層41的其中一個側面與保溫層42的其中一個側面接觸并一體連接,加強層41相對遠離保溫層42的側面開設有沉頭孔;當構件本體40填充于所述間隙30時,保溫層42的其余側面與所述間隙30的表面無縫接觸,加強層41相對遠離保溫層42的側面不向外超出復合墻體的表面,加強層41的其余側面與所述間隙30的表面無縫接觸,螺釘43穿過加強層41的通孔并向內穿透保溫層42以連接于兩個復合墻體的裝配插接位置。
需要說明的是,在用螺釘43固定的同時,也可以在構件本體40的表面涂抹膠,以更牢固的與復合墻體裝配過程中形成的間隙30相連。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僅限于上述結構的復合墻體,凡是兩個復合墻體通過凹凸結構或插接件進行裝配并形成間隙30的,均可用本實用新型的填充構件進行填充,以提高復合墻體裝配后的連接強度和保溫性能。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內容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該具體實施方式部分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