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設備,具體是一種建筑混泥土攪拌機。
背景技術:
隨著建筑領域的不斷發展,混凝土的用量越來越大,在施工時越來越多的使用到混凝土攪拌裝置,其結構一般包括攪拌箱體、攪拌電機、減速箱、攪拌軸和攪拌器,一般的攪拌裝置的攪拌軸與混凝土漿接觸容易造成攪拌軸腐蝕生銹,影響裝置使用壽命,而且攪拌器結構單一,工作能力低,降低了工作效率,另外傳統的攪拌機常常忽視電動機、傳動皮帶這部分的防護、隔離,沒有考慮到電機的保養和工作人員的安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建筑混泥土攪拌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建筑混泥土攪拌機,包括支撐裝置、攪拌箱體和攪拌裝置;所述支撐裝置包括支撐柱和滾輪;所述支撐柱有四個;支撐柱垂直設置在攪拌箱體底部,其結構為圓柱體;所述滾輪設置在支撐柱下端;所述攪拌箱體上設置有連接環、入料口、入料閥門、電動機、防護外殼、傳動皮帶、傳動輪、減速箱、滾動軸承、進水口、觀察窗口、控制箱、出料口和出料閥門;所述連接環設置在攪拌箱體左側外壁上;所述入料口設置在攪拌箱體左上端;所述入料閥門設置在入料口上;所述電動機設置在攪拌箱體上方左半邊位置;所述減速箱設置在攪拌箱體上方中間位置;所述傳動輪設置在減速箱上;所述傳動皮帶設置在傳動輪與電動機之間;所述防護外殼設置在攪拌箱體上方;所述滾動軸承嵌置在攪拌箱體上壁內;所述進水口設置在攪拌箱體右上方;所述觀察窗口設置在攪拌箱體右側外壁上;所述控制箱設置在觀察窗口下方;所述出料口設置在攪拌箱體底部正中間位置;所述出料閥門設置在出料口上;所述攪拌裝置包括隔離套筒、攪拌軸、螺釘、墊片、密封蓋、第一攪拌器和第二攪拌器;所述隔離套筒垂直設置在攪拌箱體內部頂壁上;所述攪拌軸設置在隔離套筒內,其上端穿過滾動軸承與減速箱連接;所述螺釘嵌置于密封蓋與隔離套筒間;所述墊片設置在隔離套筒底部;所述密封蓋嵌套在隔離套筒下端;所述第一攪拌器與攪拌軸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攪拌器設置在第一攪拌器下方,并且與攪拌軸固定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防護外殼罩在電動機、傳動皮帶和傳動輪之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進水口的形狀為L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該設備中連接環以及滾輪的設置方便機動車輛帶動攪拌機移動,省時省力,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操作控制箱控制電動機的轉速以及入料閥門和出料閥門的開啟或關閉,提高了攪拌機的實用性,防護外殼可以避免工人受到高速轉動的傳動皮帶的傷害,也避免了一些雜物破壞電動機和傳動皮帶,隔離套筒、墊片和密封蓋的設置,避免了混泥土接觸攪拌軸和滾動軸承,保護攪拌軸和滾動軸承不會腐蝕、生銹,設置第一攪拌器和第二攪拌器這兩個攪拌器,可增加攪拌面積,使混泥土在短暫的時間內得到充分攪拌;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快捷,工作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為建筑混泥土攪拌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建筑混泥土攪拌機中攪拌軸與滾動軸承連接示意圖。
圖中:1-滾輪,2-支撐裝置,3-支撐柱,4-攪拌箱體,5-連接環,6-入料口,7-入料閥門,8-電動機,9-防護外殼,10-傳動皮帶,11-傳動輪,12-減速箱,13-滾動軸承,14-進水口,15-觀察窗口,16-控制箱,17-攪拌裝置,18-隔離套筒,19-攪拌軸,20-螺釘,21-墊片,22-密封蓋,23-第一攪拌器,24-第二攪拌器,25-出料口,26-出料閥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2,一種建筑混泥土攪拌機,包括支撐裝置2、攪拌箱體4和攪拌裝置17;所述支撐裝置2包括支撐柱3和滾輪1;所述支撐柱3有四個;支撐柱3垂直設置在攪拌箱體4底部,其結構為圓柱體;所述滾輪1設置在支撐柱3下端;所述攪拌箱體4上設置有連接環5、入料口6、入料閥門7、電動機8、防護外殼9、傳動皮帶10、傳動輪11、減速箱12、滾動軸承13、進水口14、觀察窗口15、控制箱16、出料口25和出料閥門26;所述連接環5設置在攪拌箱體4左側外壁上;所述入料口6設置在攪拌箱體4左上端;所述入料閥門7設置在入料口6上;所述電動機8設置在攪拌箱體4上方左半邊位置;所述減速箱12設置在攪拌箱體4上方中間位置;所述傳動輪11設置在減速箱12上;所述傳動皮帶10設置在傳動輪11與電動機8之間;所述防護外殼9設置在攪拌箱體4上方,并且將電動機8、傳動皮帶10和傳動輪11罩住;所述滾動軸承13嵌置在攪拌箱體4上壁內;所述進水口14設置在攪拌箱體4右上方,其形狀為L形;所述觀察窗口15設置在攪拌箱體4右側外壁上;所述控制箱16設置在觀察窗口15下方;所述出料口25設置在攪拌箱體4底部正中間位置;所述出料閥門26設置在出料口25上;所述攪拌裝置17包括隔離套筒18、攪拌軸19、螺釘20、墊片21、密封蓋22、第一攪拌器23和第二攪拌器24;所述隔離套筒18垂直設置在攪拌箱體4內部頂壁上;所述攪拌軸19設置在隔離套筒18內,其上端穿過滾動軸承13與減速箱12連接;所述螺釘20嵌置于密封蓋22與隔離套筒18間;所述墊片21設置在隔離套筒18底部;所述密封蓋22嵌套在隔離套筒18下端;所述第一攪拌器23與攪拌軸19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攪拌器24設置在第一攪拌器23下方,并且與攪拌軸19固定連接;該設備中連接環5以及滾輪1的設置方便機動車輛帶動攪拌機移動,省時省力,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操作控制箱16控制電動機8的轉速以及入料閥門7和出料閥門26的開啟或關閉,提高了攪拌機的實用性,防護外殼9可以避免工人受到高速轉動的傳動皮帶10的傷害,也避免了一些雜物破壞電動機8和傳動皮帶10,隔離套筒18、墊片21和密封蓋22的設置,避免了混泥土接觸攪拌軸19和滾動軸承13,保護攪拌軸19和滾動軸承13不會腐蝕、生銹,設置第一攪拌器23和第二攪拌器24這兩個攪拌器,可增加攪拌面積,使混泥土在短暫的時間內得到充分攪拌。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