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豎向支撐地腳錨栓的可調組合式支撐架。
背景技術:
鋼結構以其自重輕、強度高、環境污染小,被冠以“綠色建筑”的美名;又因其材料回收率高、循環使用便捷,被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近年來隨著設計水平和施工技術的不斷提高,超高層鋼結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此類鋼結構的柱腳構件截面非常大,每個柱腳使用的地腳錨栓也多達幾十或上百條,形成錨栓群,而且錨栓截面及長度也很大,單重從幾十公斤到幾百公斤,相互之間沒有任何連接。
傳統的單根安裝并臨時固定的錨栓施工工藝已經不能滿足這種錨栓形式的需要,用錨栓支撐架(模板)把若干條錨栓按序組合、整體安裝就位是解決錨栓群施工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然而以往采用的錨栓支撐架,存在下述問題:
1、錨栓支撐架直接安放于鋼筋網最上面一層鋼筋上的方案;當附近有人員走動、材料堆放及挪位,以及其它工序施工時,鋼筋就會發生變形,造成支撐架發生傾斜等擾動,并且支撐架越高,擾動越大。當支撐架受到干擾產生偏差進行調整時,由于鋼筋彈性較大,需要多次進行調整,而且調整精度也受影響。即使輕微的發生傾斜,錨栓由于不能自動糾偏,也會發生變形。復雜形狀基坑施工時不能隨意調整高度和位置,受現場施工條件制約較大。
2、錨栓支撐架安放在基礎墊層的技術方案;其不足之處是支撐架現場單件組裝,效率較低而且存在調整定位困難的問題。
3、支撐架安放在基礎墊層的改進方案;是在基礎墊層上先預設若干獨立柱,然后將上部預制支撐架的若干立柱與之一一對應連接的方法。此技術方案仍存在定位、安裝繁瑣的問題,比如:獨立柱本身定位精度要求高,與上部預制支撐架立柱一一對接操作不方便,焊接量較大;另外出現偏差進行調整時,由于受鋼筋網變形的影響,調整后需要再次進行加固,因此非常繁瑣。
地腳錨栓安裝精度控制最重要的是首先控制相鄰錨栓之間的間距,要保證錨栓在一定垂偏范圍內有自動糾偏的功能,確保能夠順利通過柱腳底板或鋼板墻底板錨栓孔;第二是控制錨栓軸線偏差,確保柱腳底板或鋼板墻底板平面位置準確;第三是確保錨栓高度一致,保證所有錨栓均勻受力。另外在施工中還要能夠克服土建其它工序如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意外碰撞等對錨栓安裝精度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豎向支撐地腳錨栓的可調組合式支撐架。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支撐架,其下部是高度可任意設定的過渡架,上部是用于固定錨栓的錨栓套架和錨栓穿孔架,三者能夠快速安裝對接、調整和固定錨栓;非常適合深基礎鋼筋密集、局部存在集水坑和電梯井等復雜的施工環境;該可調組合式支撐架具有可以在場外組裝減少交叉作業,并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等優點。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豎向支撐地腳錨栓的可調組合式支撐架,所述支撐架包括底部具有豎向支撐腿的過渡架、設置在所述過渡架上的錨栓套架、裝配在所述錨栓套架上的錨栓和設置在所述錨栓上部的穿孔架;
所述錨栓套架包括底架、設置在所述底架上的豎向支桿、及在橫向方向上兩個呈相對設置的用于連接固定相鄰豎向支桿的橫梁;
所述錨栓的底部固定設置在所述底架上,所述錨栓上部穿過所述橫梁,位于所述橫梁外,且所述穿孔架位于所述橫梁上方。
進一步的,所述橫梁為雙橫桿結構,所述錨栓栓體位于該呈雙橫桿結構橫梁的兩個橫桿之間。將錨栓栓體設置在橫梁的兩個橫桿之間用于固定所述錨栓栓體在縱向方向上的位置。
進一步的,所述錨栓套架包括設置在所述錨栓套架中部的兩個呈相對設置的橫梁,及設置在所述錨栓套架上部的兩個呈相對設置的橫梁。
進一步的,所述錨栓套架還包括連接桿,所述連接桿設置在呈相對設置的兩個橫梁之間;該連接桿的兩端分別與橫梁固定。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桿為雙桿體結構,所述錨栓栓體位于該呈雙桿體結構連接桿的兩個桿體之間。將錨栓栓體設置在連接桿的兩個桿體之間用于固定所述錨栓栓體在橫向方向上的位置。
進一步的,所述穿孔架上設有與錨栓匹配對應的用于錨栓穿過的錨栓孔;位于所述橫梁外的錨栓上部上設有錨栓安裝調整裝置,該安裝調整裝置包括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所述錨栓栓體上的固定螺母、第一調整螺母、蓋板和第二調整螺母;所述穿孔架設置在所述蓋板和第二調整螺母之間的錨栓栓體上。
所述固定螺母用于固定安裝后續施工中的上層立柱,所述第一調整螺母用于調整所需安裝的上層立柱的標高,所述蓋板用于與所述第二調整螺母配合固定所述穿孔架,所述第二調整螺母除了用于與所述蓋板固定穿孔架之外,還用于調整所述穿孔架在錨栓栓體上的上下位置。
進一步的,所述錨栓套架固定設置在所述過渡架的頂面上。
進一步的,所述過渡架為由立桿、橫桿、縱桿和豎向支撐腿組成的框架體結構。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支撐架,其下部是高度可任意設定的過渡架,上部是用于固定錨栓的錨栓套架和錨栓穿孔架,三者能夠快速安裝對接、調整和固定錨栓;非常適合深基礎鋼筋密集、局部存在集水坑和電梯井等復雜的施工環境。
2、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支撐架,具有可以在場外組裝減少現場交叉作業,并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等優點,且從根本上解決了普通錨栓支架直接放置在基礎最上面一層鋼筋上時,當該層鋼筋因材料設備堆放、人員走動、支架自重等各種外界原因發生變形、錯位后,支架精度也隨之變化,調整非常繁瑣的問題。
3、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支撐架,在一定垂偏范圍內能夠實現自動糾偏的功能。該功能的實現是利用錨栓自重自動保持豎直。
4、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支撐架,可以隨意調整錨栓的標高,可以隨意調整支撐架整體的平面位置和高度,確保錨栓的空間位置。
5、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支撐架本身具有一定的剛度,具有抵抗一定外力影響的能力,如綁扎鋼筋、澆筑混凝土、意外碰撞等對精度的影響。
6、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支撐架可以根據現場起重機械性能自由確定支撐架的大小,不受錨栓群大小的限制;安裝時只需采取普通的安裝方法,不需要特殊的措施。安裝后支撐架和鋼筋隔絕,從根本上避免了鋼筋變形、錯位對錨栓精度的影響,避免了重復調整,極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7、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支撐架可以有效避免錨栓安裝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錨栓不豎直、錨栓間距不一致偏差大、標高和平面位置安裝后不可調、抗外界干擾能力差等問題。
8、采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支撐架時,只有過渡架和基礎墊層、鋼筋網接觸。當過渡架固定后,錨栓套架、錨栓穿孔架安放于過渡架上,調整時不受其它工序如鋼筋綁扎、人員走動、材料堆放和移位的影響,極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
9、本實用新型中的錨栓具有在一定范圍內自動糾偏的功能,因此即使錨栓套架等存在偏差,錨栓仍然能夠自動恢復,也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施工效率。
10、本實用新型中的過渡架可以根據基坑深度和平面外形任意加長放置,特別適合深基礎鋼筋密集、局部存在集水坑和電梯井等復雜的施工環境。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穿孔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錨栓套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過渡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錨栓套架與過渡架的配合安裝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錨栓及固定在錨栓栓體上的錨栓安裝調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穿孔架與錨栓的配合安裝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裝配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7所示,一種用于豎向支撐地腳錨栓的可調組合式支撐架,所述支撐架包括底部具有豎向支撐腿11的過渡架1、固定設置在所述過渡架1頂面上的錨栓套架2、裝配在所述錨栓套架2上的錨栓3和設置在所述錨栓3上部的穿孔架4;
所述過渡架1為由立桿12、橫桿13、縱桿14和豎向支撐腿11組成的框架體結構。在所述穿孔架4上設有與錨栓3匹配對應的用于錨栓穿過的錨栓孔;所述錨栓3上部設有錨栓安裝調整裝置5,該安裝調整裝置5包括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所述錨栓3栓體上的固定螺母51、第一調整螺母52、蓋板53和第二調整螺母54;所述穿孔架4設置在所述蓋板53和第二調整螺母54之間的錨栓3栓體上。
所述錨栓套架2包括底架21、設置在所述底架21上的豎向支桿22、及在橫向方向上兩個呈相對設置的用于連接固定相鄰豎向支桿的橫梁23;本實施例中所述錨栓套架2包括設置在所述錨栓套架2中部的兩個呈相對設置的橫梁23,及設置在所述錨栓套架2上部的兩個呈相對設置的橫梁23;在呈相對設置的兩個橫梁23之間設置有連接桿24,該連接桿24的兩端分別與橫梁23固定。
所述錨栓3的底部通過錨頭31固定設置在所述底架21上,所述錨栓3上部穿過所述橫梁23,位于所述橫梁23外,且所述穿孔架4位于所述橫梁23上方。
進一步的,所述橫梁23為雙橫桿結構,所述錨栓3栓體位于該呈雙橫桿結構橫梁23的兩個橫桿231之間;所述連接桿24為雙桿體結構,所述錨栓3栓體位于該呈雙桿體結構連接桿24的兩個桿體241之間。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錨栓套架2通過呈雙橫桿結構的橫梁23及呈雙桿體結構的連接桿24之間的配合,形成一“井”字形固定位,通過該呈“井”字形固定位的中間孔洞,使得錨栓3栓體在橫向方向上及縱向方向上都同時得到了準確定位,并且還可以通過橫梁23的橫桿231及連接桿24的桿體241所交匯形成的“井”字形固定位的中間孔洞,對錨栓3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做一定的微調,錨栓3位置坐標符合要求后,將其與橫梁23的橫桿231及連接桿24的桿體241固定。
在具體施工中,下部過渡架1在現場安裝完成后,待基礎下部鋼筋綁扎完后,將下部過渡架1的豎向支撐腿11穿過基礎下部鋼筋,定位后與基礎鋼筋連接固定。所述過渡架1固定之后將錨栓穿孔架4、錨栓3、錨栓安裝調整裝置5和錨栓套架2所組裝成得錨栓組件放置在所述過渡架1上,并對錨栓組件整體進行垂直度、平面位置、錨栓3頂部標高進行初次校正;之后在混凝土澆筑前對錨栓組件中錨栓3的垂直度及頂部標高進行二次校正,校正完畢后將錨栓套架2的底架21與下部的過渡架1的頂面上的橫桿13和\或縱桿14焊接連接固定,將錨栓3與錨栓套架2連接固定。
本文中所采用的描述方位的詞語“上”、“下”、“左”、“右”等均是為了說明的方便基于附圖中圖面所示的方位而言的,在實際裝置中這些方位可能由于裝置的擺放方式而有所不同。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實施方式僅提供一種最佳的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及技術特點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項技術的人士仍可能基于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內容而作各種不背離本發明創作精神的替換及修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實施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故凡依本實用新型的形狀、構造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