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預埋槽,特別涉及一種建筑龍骨用可調節預埋槽。
背景技術:
預埋槽道是預先安裝(埋藏)在隱蔽工程內的構件,是在結構澆注時安置的構配件,用于砌筑上部結構時的搭接,以利于外部工程設備基礎的安裝固定。目前,建筑領域采用的預埋槽道盡管形式各異、多種多樣,但無外乎由預埋槽體連接座和固定于連接底座上的預埋筋組成,在建筑施工時安全性能不夠理想。
近幾年來,隨著建筑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對高強度預埋槽道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預埋槽單個的使用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現場的需求,為此,現有的預埋槽道需要在結構和性能上進一步改進,以滿足建筑基礎設施施工的更高安全性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建筑龍骨用可調節預埋槽。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一種建筑龍骨用可調節預埋槽,包括錨桿、C型槽、兩頭對稱連接定位孔、兩面對稱連接定位孔、銷子,所述錨桿連接于所述C型槽底部,所述C型槽的兩端設置有四個所述兩頭對稱連接定位孔,所述C型槽的兩側設置有四個所述兩面對稱連接定位孔,四個所述兩頭對稱連接定位孔與四個所述兩面對稱連接定位孔連接于若干個所述銷子。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錨桿和所述C型槽為一體式結構,采用精密鑄造一次加工而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四個所述兩頭對稱連接定位孔與四個所述兩面對稱連接定位孔的孔的直徑與若干個所述銷子的直徑大小相同。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C型槽的上表面是齒形狀條紋,其內部定位軋齒。
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在可調節預埋槽的使用過程中很好的解決了高強度預埋槽道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更大程度地降低了安全風險,而且可根據現場施工需要,通過C型槽兩側面的四個定位孔或兩端面的四個定位孔利用銷子連接多個預埋槽來解決了在現場只能單個的使用預埋槽的問題,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齒截面圖;
圖中:1、錨桿;2、C型槽;3、兩頭對稱連接定位孔;4、兩面對稱連接定位孔;5、銷子。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
如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建筑龍骨用可調節預埋槽,包括錨桿1、C型槽2、兩頭對稱連接定位孔3、兩面對稱連接定位孔4、銷子5,所述錨桿1連接于所述C型槽2底部,所述C型槽2的兩端設置有四個所述兩頭對稱連接定位孔3,所述C型槽2的兩側設置有四個所述兩面對稱連接定位孔4,四個所述兩頭對稱連接定位孔3與四個所述兩面對稱連接定位孔4連接于若干個所述銷子5。
所述錨桿1和所述C型槽2為一體式,采用精密鑄造一次加工而成,防止錨桿1與C型槽2在使用過程出現松動,可以提高高強度預埋槽道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四個所述兩頭對稱連接定位孔3與四個所述兩面對稱連接定位孔4的孔的直徑與若干個所述銷子5的直徑大小相同,這樣讓預埋槽在使用時更為方便。
所述C型槽2的上表面是齒形狀條紋,使在使用時預埋槽更加穩固,其內部定位軋齒,使定位更加準確牢靠,避免螺栓側向移位。
具體的,使用時預埋槽槽道整體預埋到混凝土里,留出C型型腔部分懸掛螺栓,用以懸掛產品固定,錨桿1埋于建筑基體(如混凝土)中,起到連接建筑基體(混凝土)的作用;錨桿1與C型槽2為一體式結構可提高預埋槽道的承載力,而且提高了整體的穩定性,安裝方便;施工時,當需要使用多個預埋槽時可以通過C型槽2兩側的四個兩面對稱連接定位孔4用銷子5橫向連接所需的預埋槽的C型槽2兩側的四個兩面對稱連接定位孔4,或者通過C型槽2兩端的四個兩頭對稱連接定位孔3用銷子5縱向連接所需的預埋槽C型槽2兩端的四個兩頭對稱連接定位孔3,這樣逐個連接直到連接所需的個數;當使用完后通過銷子5可直接拆卸既方便又快捷。
本實用新型的建筑龍骨用可調節預埋槽,在使用過程中由于錨桿1和所述C型槽2為一體式結構,采用精密鑄造一次加工而成可以很好的解決了高強度預埋槽道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更大程度地降低了安全風險,可直接使用節約了時間;而且可根據現場施工需要,通過C型槽兩側面的四個定位孔或兩端面的四個定位孔利用銷子5連接多個預埋槽來解決了在現場只能單個的使用預埋槽的問題,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