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帶加勁肋的T形鋼腔混凝土異形柱構件,屬土木工程結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近十幾年以來,鋼管混凝土以承載力高、塑性和韌性好、制作和施工方便等優點,使傳統桿系結構的性能大為改善,尤其是在高層、大跨、重載和抗震的建筑結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良好效益。我們所使用的框架柱基本都是矩形、圓形,導致柱子突出墻面,造成室內布置不夠靈活、美觀。建筑功能優越的T形截面鋼管混凝土柱與傳統結構相比,由于采用T形邊柱,多暗藏于墻內看不出來,用于住宅樓,有利于布置家具,而且節省空間,避免了房間邊部因采用矩形柱所產生的棱角突出的毛病,消滅室內柱凸角,從而使房間平整、布置靈活、方便。然而T形截面鋼管混凝土柱由于截面形狀不規則且存在拐角,鋼管與核心混凝土之間的相互作用相對較弱,會導致其穩定承載力下降和變形較大等缺點可能會制約T形鋼管混凝土異形柱結構在實際工程中的推廣和應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專利的目的:為了提高結構的穩定承載力和約束變形能力,提供一種帶加勁肋的T形鋼腔混凝土異形柱構件。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帶加勁肋的T形鋼腔混凝土異形柱構件,它包括由鋼板組成的T形鋼腔、加勁肋和混凝土。所述T形鋼腔由八塊鋼板焊接而成,第一鋼板水平布置,第二鋼板和第八鋼板分別垂直焊接在第一鋼板下面的兩端;加勁肋垂直焊接在第一鋼板下面的中部;第三鋼板水平放置,其一端焊接在第二鋼板的下端;第七鋼板水平放置,其一端焊接在第八鋼板的下端;第四鋼板的一端垂直焊接在第三鋼板下面;第六鋼板垂直放置,其一個面與第七鋼板端部垂直接觸,第七鋼板端部焊接在第六鋼板上;第六鋼板與平行的第四鋼板之間,其下面端部與水平布置的第五鋼板兩端互相垂直焊接一起。
所述八塊鋼板的寬度部分和加勁肋構成了帶加勁肋的T形鋼腔混凝土異形柱結構的框架;其中第三鋼板和第六鋼板的寬度延伸至T形鋼腔內,同時起加勁肋的作用。
所述第三鋼板、第七鋼板的寬度加第六鋼板的厚度總和小于第一鋼板的寬度。
所述帶加勁肋的T形鋼腔內填充混凝土。其中加勁肋不僅能約束鋼腔的變形,提高鋼腔壁的穩定性,還能承擔部分的縱向荷載。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加勁肋的T形鋼腔混凝土異形柱構件采用T形鋼腔、加勁肋、混凝土三種材料在受力過程中共同工作承擔荷載,相比于T形鋼管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構件,加勁肋限制鋼腔的變形,避免鋼材失穩和失去承載能力的問題,可以較大的提高結構構件的承載力和約束鋼腔變形的能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加勁肋的T形鋼腔混凝土異形柱構件結構示意圖;
圖中,1是第一鋼板;2是第二鋼板;3是第三鋼板;4是第四鋼板;5是第五鋼板;6是第六鋼板;7是第七鋼板;8是第八鋼板;9是加勁肋;10是混凝土;11是角焊縫。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
本實例一種帶加勁肋的T形鋼腔混凝土異形柱構件,包括由鋼板組成的T形鋼腔、加勁肋和混凝土。所述T形鋼腔由八塊鋼板焊接而成,第一鋼板1水平布置,第二鋼板2和第八鋼板8分別垂直焊接在第一鋼板1下面的兩端;加勁肋9垂直焊接在第一鋼板1下面的中部;第三鋼板3水平放置,其一端焊接在第二鋼板2的下端;第七鋼板7水平放置,其一端焊接在第八鋼板8的下端;第四鋼板4的一端垂直焊接在第三鋼板3下面;第六鋼板6垂直放置,其一個面與第七鋼板7端部垂直接觸,第七鋼板7端部焊接在第六鋼板上;第六鋼板6與平行的第四鋼板4之間,其下面端部與水平布置的第五鋼板5兩端互相垂直焊接一起。
所述八塊鋼板的寬度部分構成了T形鋼腔混凝土異形柱結構的框架;其中第三鋼板3和第六鋼板6的寬度延伸至T形鋼腔內,起加勁肋的作用。
所述第三鋼板3、第七鋼板7的寬度加第六鋼板6的厚度總和小于第一鋼板的寬度。
本實施例一種帶加勁肋的T形鋼腔混凝土異形柱構件結構如圖1所示。圖中鋼板表示的是鋼板的寬度;鋼板的長度不限,由工程需要決定。
鋼板與加勁肋焊接完畢,向封閉T形鋼腔內灌入混凝土,嚴格控制混凝土的骨料規格,確保混凝土能夠均勻、密實地灌注。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做出詳細說明,但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技術思想范圍內,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