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室內裝飾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輕質隔墻連接結構和輕質隔墻。
背景技術:
室內隔墻構造用于區分室內空間,尤其是區分室內空間和衛生間或者室內空間和廚房等多個區域。這種類型的室內隔墻可能是固定式的或者由多個活動墻體組合而成的。
室內隔墻的傳統制作流程通常安排在土建施工完成之后。施工人員在現場直接制作與地面或墻面之間的安裝結構并進一步安裝或制成室內隔墻。通常來說,首先設置與樓板面連接的鋼架,然后澆筑墻體并在墻體兩側設置水泥壓力板,水泥壓力板通過螺栓固定在鋼架上,最后在表面上進一步進行濕作業施工。這種連接結構雖然施工相對簡單,但是各種材料收縮性不同,墻體本身容易造成開裂。如果設置在室內空間和衛生間或廚房之間,開裂將導致存在漏水風險,帶來維修隱患。而且由于設置有水泥壓力板,墻體厚度不容易控制,無法達到裝飾效果。
綜上所述,現有技術存在結構穩定性較差,墻體厚度不容易控制、施工成本高且通用性差的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新型輕質隔墻連接結構,克服現有技術結構穩定性較差,墻體厚度不容易控制、施工成本高且通用性差的缺點。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輕質隔墻連接結構,具有至少一個墻體單元;還包括支撐構件和基座;所述墻體單元形成在所述基座上端,所述墻體單元中設置有至少一個支撐構件,所述支撐構件橫穿所述墻體單元;所述基座下端固定連接地面。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構件的橫截面為矩形,多個所述支撐構件平行橫穿所述墻體單元。
進一步的,多個所述支撐構件之間通過連接構件連接,最下端的支撐構件和基座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多個所述支撐構件兩側分別設置有校準構件。
優選的,所述校準構件為金屬網。
進一步的,所述基座的寬度大于所述支撐構件的寬度,小于所述墻體單元的寬度。
進一步的,所述基座中設置有加強構件。
進一步的,所述加強構件一端伸入至所述基座中,另一端伸入地面下方。
優選的,所述支撐構件的寬度為40mm,高度為40mm,厚度為3mm。
本實用新型通過墻體單元、基座、多個支撐構件之間的配合,將墻體單元的厚度和墻體單元的重量控制在理想范圍,同時保證了墻體單元的連接穩定性和結構強度,整個連接結構中無需使用水泥壓力板,具有結構合理、成本低、實用性好且美觀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輕質隔墻,其中設置有輕質隔墻連接結構。所述輕質隔墻連接結構具有至少一個墻體單元;還包括支撐構件和基座;所述墻體單元形成在所述基座上端,所述墻體單元中設置有至少一個支撐構件,所述支撐構件橫穿所述墻體單元;所述基座下端固定連接地面。
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輕質隔墻具有連接穩定性好且易于施工的優點。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輕質隔墻連接結構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輕質隔墻連接結構,用于在室內空間內設置區隔用的輕質隔墻。輕質隔墻不僅僅用于區隔室內空間和衛生間或者室內空間和廚房,同時也可以用于將室內空間分隔為多個個人空間和公用空間,以及個人空間和公用空間之間的通道等。具體來說,在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輕質隔墻連接結構中設置有至少一個墻體單元。墻體單元設置有至少一個支撐構件,支撐構件橫穿所述墻體單元,在實現制作重量較輕、厚度較小的墻體單元的同時,保證墻體單元的強度。在墻體單元下方形成有基座,基座的下端固定連接地面,從而確保連接結構的整體連接穩固性,同時杜絕開裂漏水的風險。在本實用新型中,無需在墻體兩端設置水泥壓力板,從而大大減小了隔墻的厚度和重量,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結構穩定性好、墻體厚度容易控制、施工成本低且通用性好的優點。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參見圖1所示,本實施例所公開的輕質隔墻連接結構包括一個墻體單元1。本實施例中所指的一個墻體單元1并非對墻體單元1數量的限制,根據室內區域的分隔需求,墻體單元1也可以設置多個。如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墻體單元1中設置有多個支撐構件2,支撐構件2由上向下依次平行設置。其中每一個支撐構件2均橫向穿過墻體單元1。通過平行設置的多個支撐構件2使得輕質隔墻連接結構具備非常好的結構穩定性,同時又可以將墻體單元1的厚度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區間,滿足室內裝飾的各種需求。
為了進一步使得墻體單元1形成的剪切力可以由多個支撐構件2均勻分擔,由上向下依次平行設置的多個支撐構件2均勻布設。相鄰支撐構件2之間通過連接構件3相連接,最下端的支撐構件2和基座4通過螺栓5或其它類似的結構連接,以提高墻體單元1的豎直方向的結構穩定性。這樣,整個墻體單元1中則形成呈十字交叉或網狀分布的支撐構件2和連接構件3,確保墻體內的支撐構件2和連接構件3具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
如圖所示,支撐構件2優選為橫截面為矩形的支撐件,其具體尺寸優選為寬度40mm,高度40mm,厚度3mm。支撐構件2可以選用熱鍍鋅方管或者其它類似的材料制成,并根據墻體單元1的長度鋸切成理想的長度。如果輕質隔墻應用于室內空間和衛生間或室內空間和廚房之間,墻體單元1則優選為水泥制成的墻體單元1,當然也可以是其它材料制成的墻體單元1。為控制墻體單元1墻面的豎直度以及墻體單元1的厚度,支撐構件2兩側分別設置有校準構件6,校準構件6優選為金屬網。制作墻體元件時,可以在校準構件6上進行抹灰處理,制成符合要求的墻體單元1。
為杜絕由于材料不同導致的開裂現象,在墻體單元1下方設置有基座4。具體來說,基座4通常在連接墻體單元1之前預制,制作工藝可以是水泥澆筑或者其它類似的制作工藝。基座4的材料和墻體單元1一致且其寬度大于支撐構件2的寬度但小于墻體單元1的寬度,這是出于保證墻體單元1墻面平滑美觀的考慮。基座4的底部設置有加強構件7,加強構件7優選為公稱直徑為6mm的植入鋼筋。加強構件7的一端伸入基座4中,另一端伸入地面下方,保證基座4的連接穩定性。加強構件7也可以選用其它類似的加強構件7。
本實施例中,通過墻體單元、基座、多個支撐構件之間的配合,將墻體單元的厚度和墻體單元的重量控制在理想范圍,同時保證了墻體單元的連接穩定性和結構強度,整個連接結構中無需使用水泥壓力板,具有結構合理、成本低、實用性好且美觀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同時公開了一種應用上述連接結構的輕質隔墻。輕質隔墻連接結構的具體實施方式詳見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附圖的詳細描述,在此不再贅述,應用上述連接結構的輕質隔墻具有同樣的技術效果。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