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單板連接的超高層建筑的墻面板與柱的連接節點,屬于裝配式建筑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超高層建筑中,地震等水平荷載作用明顯,層間位移的控制是對結構安全控制和提高居住舒適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而傳統超高層裝配式建筑為滿足層間位移的控制要求,現場采取了大量的濕法施工,施工周期變長,制約了裝配式建筑施工速度快的優點。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上述考慮,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單板連接的超高層建筑的墻面板與柱的連接節點,可以通過柱與墻面板之間的連接形成巨形格構柱形式的剪力墻結構,提高了超高層裝配式建筑的水平抗剪能力,具有連接方便快捷的特點。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單板連接的超高層建筑的墻面板與柱的連接節點,包括柱本體和墻面板,墻面板的側端面與柱本體高度方向的一個側面相對拼接,且拼接面處的墻面板的側端面及柱本體上對稱設有單列鋼板和若干鋼筋,鋼筋位于鋼板的兩側,鋼板上設有若干圓孔;柱本體側面上的鋼筋與墻面板側端面的鋼筋固定連接,柱本體側面上的鋼板與墻面板側端面的鋼板通過連接件用螺栓固定連接。
所述連接件為一字型鋼板。
所述連接件采用多個設置或采用一體式連續布設。
所述鋼板為間斷的多個沿拼接面進行設置。
所述鋼板采用一體式沿拼接面連續布設。
所述墻面板側端面的兩側邊緣及柱本體的拼接面兩側邊緣均對稱設有凹部,同一側的凹部處放置一塊封板。
所述由墻面板、柱本體及兩塊封板圍合的區域內澆注混凝土。
所述柱本體側面上的鋼筋與墻面板側端面的鋼筋焊接連接或捆扎連接。
所述柱本體側面上的鋼筋與墻面板側端面的鋼筋的外露端均設有外螺紋,柱本體側面上的鋼筋與墻面板側端面的鋼筋通過含內螺紋的長套筒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用于單板連接的超高層建筑的墻面板與柱的連接,形成巨形格構柱形式的剪力墻結構,可有效提高抵抗水平荷載的能力,減小超高層裝配式建筑的水平側移;同時,采用螺栓連接,操作簡單,快速便捷。
以下通過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闡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柱與一塊墻面板連接且鋼筋采用焊接方式連接的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鋼筋采用長套筒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圖1和圖2所示,一種單板連接的超高層建筑的墻面板與柱的連接節點,包括柱本體1和墻面板2,柱本體1可以與一塊墻面板2連接構成如圖1所示的一字型連接節點,也可以與兩塊墻面板2或三塊墻面板2或四塊墻面板2連接構成不同形狀的連接節點,柱本體1與墻面板2的連接均可參照圖1所示,故省略其他附圖。其中,墻面板2的側端面與柱本體1高度方向的一個側面相對拼接,且拼接面處的墻面板2的側端面設有單列鋼板6和若干鋼筋4,柱本體1拼接面處的側面設有單列鋼板5和若干鋼筋3,鋼板6和鋼板5對稱設置,鋼筋4和鋼筋3對稱設置,且鋼筋位于鋼板的兩側,鋼板上均設有若干圓孔;柱本體1側面上的鋼筋3與墻面板2側端面的鋼筋4可以通過焊接連接或捆扎連接,附圖1中僅以焊接方式示意,或者如圖2所示,在鋼筋3和鋼筋4的外露端均設置外螺紋,用含內螺紋的長套筒12將鋼筋3和鋼筋4固定連接;柱本體1側面上的鋼板5與墻面板2側端面的鋼板6通過連接件7用螺栓8固定連接。
其中,上述方案中的連接件7可以采用一字型鋼板進行連接,連接件7可以沿連接面采用多個進行設置,也可以采用一體式連續布設;墻面板2和柱本體1上的鋼板也同樣可以采用間斷的多個沿拼接面進行設置,可以節省鋼材的用量,也可以采用一體式沿拼接面連續布設,具有更好的連接強度。
上述方案給出的連接節點,為了與濕法施工相配合進一步增加連接強度,在墻面板2側端面的兩側邊緣設有凹部9,在柱本體1的拼接面兩側邊緣設有凹部10,凹部9和凹部10對稱設置,在同一側的凹部10和凹部9之間放置一塊封板11,在由墻面板2、柱本體1及兩塊封板11圍合的區域內澆注混凝土,混凝土澆注完畢后可以將封板11拆除。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