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建筑屋面設計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建筑屋面系統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建筑屋面系統有很多種結構方式,其重點功能在于進行防水和保溫。
目前,市場上的公告號為CN102116077B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建筑屋面系統,包括多塊相拼接的面板,其中,面板下表面設置有第一支架,相鄰的面板之間采用扣板連接,扣板與面板的接觸處設置有室外密封膠條,構成第一防水層;還包括用于斷熱、防水及保溫的第二防水層,以及用于連接建筑主體的第二支架,第二防水層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間。
上述方案中,通過兩層防水層加強防水效果,當第一層防水層的水侵入時,第二防水層雖然能實現進一步的防水效果,但雨水會在第二防水層上滯留,從而雨水對密封膠條以及相關聯的螺釘產生腐蝕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建筑屋面系統,其優點是將第二級防水結構中的多余雨水去除。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建筑屋面系統,包括屋頂,屋頂上設有龍骨鋼板,龍骨鋼板上設有若干列間隔排布的容置槽,龍骨鋼板上設有與容置槽形成交錯卡合的防水板,防水板上設有填充槽,防水板上鋪設有多塊相互拼接的外置面板;
其中外置面板的兩側均向下彎曲形成連接彎板,外置面板一側的連接彎板上設有截面呈圓形的卡接頭,另一側的連接彎板上設有與卡接頭形成互補結構的卡接環;相鄰卡接頭與卡接環的配合位置與填充槽的位置相對應;
防水板兩側的填充槽上分別連接有第一導出管和第二導出管,防水板中相鄰兩個填充槽之間設有彎管,第一導出管經過若干填充槽和彎管后連通至第二導出管,其中第一導出管、彎管、填充槽和第二導出管內穿設有環形吸水帶。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外置面板實現雨水的一重阻擋,由此實現一重防水效果,若雨水從外置面板向內滲入后,雨水留置在防水板的填充槽上,該填充槽內穿入環形吸水帶,環形吸水帶可將填充槽內滯留的雨水吸附,此時環形吸水帶由于保持環形的結構,因此環形吸水帶可通過拉動的方式進行旋轉移動,旋轉的環形吸水帶將吸附的雨水帶動,在第一導出管和第二導出管的出口端所露出的環形吸水帶可通過擠壓的形式將雨水擠出,此時擠掉雨水的環形吸水帶恢復吸水能力重新進入填充槽內;因此通過環形吸水帶的覆蓋效果,所有的填充槽內滯留的雨水都通過環形吸水帶進行移動,并在第一導出管和第二導出管外將雨水擠出;而彎管使得環形吸水帶的移動更加流暢;外置面板通過卡接頭和卡接環實現拼接,該拼接結構便于外置面板的拆裝,組裝方便。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導出管的出口端和第二導出管的出口端下方設置有循環板,環形吸水帶包括海綿內芯以及包裹于海綿內芯外的透水布料,循環板上設有用于聯動環形吸水帶移動的聯動機構。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環形吸水帶實際上通過透水布料保持較強的韌性,通過海綿內芯保持較強的吸水性能;聯動機構帶動環形吸水帶進行移動,由此實現了自動移動而無需手動操作,使用方便省力。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聯動機構包括轉動盤、聯動轉動盤轉動的驅動電機;轉動盤上設有驅動氣缸,驅動氣缸的活塞桿上連接有壓板,轉動盤上設有供壓板壓合的墊板。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轉動盤具有類似于擺鐘的動作,實現整個驅動氣缸以及墊板的轉動;因此根據前述原理,當驅動氣缸的活塞桿伸出時可通過壓板以及墊板將環形吸水帶壓緊,將雨水擠出,進一步的保持該夾緊狀態,轉動盤繼續轉動從而拉動環形吸水帶移動,拉動一定角度后,轉動盤上的壓板和墊板松開環形吸水帶,此時轉動盤再往回復位,重復該過程,實現環形吸水帶的移動和擠水效果。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墊板內側設有落水槽,落水槽為貫穿結構,壓板上設有與落水槽插接配合的球形凸起。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當壓板向墊板按壓時,球形凸起插入落水槽中,由此相對于環形吸水帶形成的擠壓力主要集中在落水槽中,被擠出的雨水從落水槽中流下,實現較好的雨水擠出效果。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壓板的下端連接有與落水槽相通的導水軟管,導水軟管的出口端放置于集水槽內。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導水軟管連接至落水槽上,因此所擠出的雨水從落水槽中流出后進入導水軟管,進一步再將導水軟管的出水端放置于集水槽內,此時能夠實現雨水的集中回收利用。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防水板的厚度為25cm至35cm,相鄰的兩個填充槽之間設有引導輪以及供引導輪安裝的引導架。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該防水板的厚度為25cm至35cm,由此實現的防水效果較強,結構較為牢固,另外引導架和引導輪供環形吸水帶移動時接觸,減少了移動阻力,操作更加流暢。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導出管的入口處設有向內凸出、擠壓環形吸水帶的收縮環;收縮環包括母扣、子扣、設置于母扣與子扣內環的橡膠環,母扣與子扣通過磁性吸合。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組裝時通過母扣、子扣以及橡膠環的配合形成開口較小的彈性環狀結構,該收縮環實現環形吸水帶的收縮,由此環形吸水帶進入第二導出管前再次擠出多余的雨水,提高雨水的擠出量。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卡接頭的截面為圓形結構,卡接環的內環嵌設有開環膠封條,開環膠封條與卡接頭的外壁彈性抵觸。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卡接頭與卡接環配合時通過開環膠封條實現彈性密封的效果,增加了防水性能,由此在第一重位置提高了防水效果。
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外置面板的外壁上鋪設有防水油氈。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防水油氈進一步提高了外置面板的防水效果,且防水油氈便于更換。
本發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建筑屋面系統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tep1:在屋頂上鋪裝龍骨鋼板,在龍骨鋼板上鋪裝防水板,且使防水板與容置槽形成配合;
Step2:將透水布料包裹海綿內芯,形成兩端還未連接的環形吸水帶;
Step3:在填充槽之間設置彎管,處于防水板兩側的填充槽分別連接第一導出管和第二導出管,將step2中的環形吸水帶依次繞在第一導出管、彎管、填充槽和第二導出管內,根據彎管和填充槽的位置形成反復繞裝;
Step4:將繞裝完成的環形吸水帶的兩端分別穿出第一導出管和第二導出管,并將環形吸水帶的兩端打結位置懸置在壓板與墊板之間,環形吸水帶與壓板和墊板均保持分離;
Step5:在防水板外依次拼接多塊外置面板。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采用上述操作步驟實現了屋頂結構的施工搭裝,實現方便,可操作性強,結構搭配合理。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滲入外置面板的雨水通過環形吸水帶被帶出,從而滯留的雨水得到了清除;2、采用自動擠壓同時聯動環形吸水帶的形式,兩個動作同時進行,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一的屋頂、龍骨鋼板和防水板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一凸顯第一、第二導出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實施例一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a是實施例一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b是實施例一的斷面結構示意圖;
圖6a是實施例一的環形吸水帶的結構示意圖;
圖6b是實施例一的環形吸水帶的剖視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一的轉動盤轉動前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實施例一的轉動盤轉動后且環形吸水帶被擠壓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實施例一凸顯引導輪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屋頂;2、龍骨鋼板;201、容置槽;3、防水板;4、填充槽;5、外置面板;501、彎板;502、卡接頭;503、卡接環;601、第一導出管;602、第二導出管;603、彎管;7、環形吸水帶;701、透水布料;702、海綿內芯;8、循環板;9、轉動盤;901、驅動電機;902、驅動氣缸;903、壓板;904、墊板;905、落水槽;906、導水軟管;907、集水槽;908、球形凸起;10、引導輪;101、引導架;11、收縮環;111、母扣;112、子扣;113、橡膠環。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請參閱圖1和圖2,一種建筑屋面系統,包括屋頂1,屋頂1上設有龍骨鋼板2,龍骨鋼板2上設有防水板3,龍骨鋼板2通過多重彎折形成若干列間隔排布的容置槽201,防水板3通過多重彎折形成若干列間隔排布的填充槽4,龍骨鋼板2通過容置槽201與防水板3形成交錯卡接。防水板3外設有外置面板5,外置面板5的兩側均設有向下延伸的彎板501,其中一個彎板501上設有卡接頭502,另一彎板501上設有卡接環503,卡接頭502與卡接環503的結構互補,卡接環503的內環嵌設有開環膠封條,多個外置面板5通過卡接環503和卡接頭502的插接配合形成組裝,且通過開環膠封條增加密封性,外置面板5的外壁上鋪設有防水油氈。
結合圖2和圖3,防水板3所形成的填充槽4外側設有多個彎管603,彎管603使得相鄰的填充槽4相通,防水板3靠近其兩側的位置分別設有第一導出管601和第二導出管602,第一導出管601通過彎管603和填充槽4的盤形路線將最終連通至第二導出管602,所有填充槽4呈相通的狀態。
請參閱圖4、圖5a和圖5b,第一導出管601和第二導出管602穿過循環板8向內彎曲,并且在循環板8上相向延伸至相互靠近的位置,第二導出管602的入口處設有收縮環11,收縮環11由母扣111、子扣112組成,母扣111與子扣112通過磁性吸合,同時母扣111與子扣112的內環設有橡膠環113,該橡膠環113在母扣111與子扣112配合時形成較小的開口。在第一導出管601和第二導出管602之間設有環形吸水帶7,環形吸水帶7依次穿過第一導出管601、填充槽4、彎管603和第二導出管602,循環板8上設有驅動電機901,驅動電機901的轉軸與轉動盤9連接使轉動盤9進行自轉,轉動盤9上設有驅動氣缸902和墊板904,墊板904上設有落水槽905,落水槽905為貫通結構,落水槽905的下方連接有導水軟管906,導水軟管906的下方設置有集水槽907,驅動氣缸902的活塞桿上連接有壓板903,壓板903上設有球形凸起908,當活塞桿伸出時,壓板903與墊板904壓合,同時壓緊環形吸水帶7。
參考圖6a和圖6b,該環形吸水帶7包括海綿內芯702以及包裹海綿內芯702的透水布料701,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彈性和吸水性,因此其能填滿填充槽4。
具體動作過程:請參閱圖7和圖8,填充槽4內滯留的雨水將被環形吸水帶7吸附,驅動氣缸902使得活塞桿伸出,活塞桿伸出后,壓板903與墊板904壓實,實現環形吸水帶7的夾緊效果,環形吸水帶7被擠壓后雨水被擠出,雨水沿著落水槽905和導水軟管906進入集水槽907內,進一步的,轉動盤9轉動一定角度帶動環形吸水帶7整體移動,然后壓板903和墊板904分離松開環形吸水帶7,驅動電機901使轉動盤9復位,重復該動作使得環形吸水帶7進行蠕動。
請參閱圖9,為了減少環形吸水帶7的移動阻力,防水板3靠近填充槽4的位置設置有引導架101,引導架101上設有引導輪10,引導輪10供環形吸水帶7抵觸,減少轉角位置的摩擦。
實施例二:一種建筑屋面系統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在屋頂1上鋪裝龍骨鋼板2,在龍骨鋼板2上鋪裝防水板3,且使防水板3與容置槽201形成配合;
步驟2:將透水布料701包裹海綿內芯702,形成兩端還未連接的環形吸水帶7;
步驟3:在填充槽4之間設置彎管603,處于防水板3兩側的填充槽4分別連接第一導出管601和第二導出管602,將步驟2中的環形吸水帶7依次繞在第一導出管601、彎管603、填充槽4和第二導出管602內,根據彎管603和填充槽4的位置形成反復繞裝;
步驟4:將繞裝完成的環形吸水帶7的兩端分別穿出第一導出管601和第二導出管602,并將環形吸水帶7的兩端打結位置懸置在壓板903與墊板904之間,環形吸水帶7與壓板903和墊板904均保持分離;
步驟5:在防水板3外依次拼接多塊外置面板5。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