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立體車庫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立體車庫的車輛移動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車輛的社會保有量也同時以驚人之速增長,伴隨而至的停車難問題日益突出。于是立體車庫可在節約資源與解決停車難之間起到理想的平衡作用。
如業界所知,作為立體車庫通常配備有車輛移動裝置(即習慣所稱的“車輛搬運器”),常見的車輛移動裝置有載車板型搬運器、梳齒型搬運器和車輛輪胎夾持搬運器,載車板型搬運器的長處是:不論是工作方式還是搬運過程均較為簡單,缺點是:通常適用于較低層的立體車庫,尤其,因首先需存取載車板才能完成存取車工作,因而存取車的效率較低;梳齒型搬運器雖然能利用立體車庫的車位和搬運器自身的梳齒上下交錯完成車輛的搬運,具有效率高速度快的長處,但是由于對立體車庫的泊車位的要求十分嚴苛,因而立體車庫的設計制造成本高并且泊車位的安全系數相對低;由于車輛輪胎夾持(也可稱“挾持”)型搬運器能夠直接探入車輛下方,利用夾持器將車輛輪胎夾起并且將車輛送至所需的停車泊位,因而具有搬運效率高、立體車庫投資成本低、存取車方便等長處,并且成為了目前立體車庫的主流搬運器。
在公開的中國專利文獻中不乏關于立體車庫的車輛移動裝置的技術信息,如CN1316132C推薦的“倉儲式立體車庫縱橫向轉換裝置”;CN201428256Y提供的“一種用于立體車庫的車輛輸送裝置”;CN106013891A介紹的“一種立體車庫車輛輸送裝置”,等等。
典型的并且為前述車輛輪胎夾持型搬運器范疇的中國專利如CN101672121A揭示的“夾持輪胎式立體車庫汽車搬運器”、CN104018710B公開的“立體車庫的智能搬運器”和CN105484546A公布的“一種立體車庫車輛搬運器”。并非限于例舉的屬于輪胎夾持型搬運器范疇的這些專利的共同特點是:由相應的動力機構使四對夾臂相向位移或彼此斥開,但是存在以下通弊,具體以CN105484546A為例,其一,由于相對于四對(共八個)夾臂便由四對即八個動力機構,因而一方面結構極其復雜,另一方面會顯著增大制造成本并且增大維護難度,再一方面不利于節能;其二,由于車輛的類型是不同的,不同類型的車輛如越野車、轎車等一對前輪與一對后輪之間的距離便存在差異,因而對不同類型的車輛的適應性差,即存在對車輛的挑剔性,目前的解決辦法是對同一立體車庫配備應對不同類型車輛的搬運器,從而造成資源浪費。
針對上述已有技術,有必要加以合理改進,為此本申請人作了有益的設計,形成了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經計算機模擬推演試驗證明是切實可行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以輪胎托持機構替代輪胎夾持機構而藉以顯著簡化結構和降低制造成本并且減輕日常使用中的維護難度、有利于增進對不同類型的車輛的適應性而藉以節約資源的立體車庫的車輛移動裝置。
本發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立體車庫的車輛移動裝置,包括一車臺架,該車臺架由車臺架前框條、車臺架后框條、車臺架左框條和車臺架右框條共同圍合而成,在對應于車臺架左框條的右側的位置固定有一車臺架左橫梁,該車臺架左橫梁與車臺架左框條并行,并且該車臺架左橫梁與車臺架左框條之間的空間構成為左驅動輪機構讓位腔,在對應于車臺架右框條的左側的位置固定有一車臺架右橫梁,該車臺架右橫梁與車臺架右框條并行,并且該車臺架右橫梁與車臺架右框條之間的空間構成為右驅動輪機構讓位腔,而車臺架左、右橫梁之間的空間構成為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腔;一車輛輪胎左托持機構和一車輛輪胎右托持機構,車輛輪胎左托持機構在對應于所述車臺架左框條的左側的位置與所述車臺架連接,而車輛輪胎右托持機構在對應于所述車臺架右框條的右側的位置與車臺架連接;一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一左驅動輪機構和一右驅動輪機構,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位于所述的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腔內,左驅動輪機構在對應于所述左驅動輪機構讓位腔的位置與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的左側連接,并且還同時與所述的車臺架左橫梁連接,而右驅動輪機構在對應于所述右驅動輪機構讓位腔的位置與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的右側連接并且還同時與所述的車臺架右橫梁連接;一車輛輪胎托腳左調整機構和一車輛輪胎托腳右調整機構,車輛輪胎托腳左調整機構搭載在所述車輛輪胎左托持機構上并且與車輛輪胎左托持機構連接,而車輛輪胎托腳右調整機構搭載在所述車輛輪胎右托持機構上并且與車輛輪胎右托持機構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車臺架左橫梁朝向所述左驅動輪機構讓位腔的一側的前端固定有一左橫梁前軸座,而后端固定有一左橫梁后軸座,在所述的車臺架右橫梁朝向所述右驅動輪機構讓位腔的一側的前端固定有一右橫梁前軸座,而后端固定有一右橫梁后軸座,與所述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的左側連接的所述左驅動輪機構同時與所述左橫梁前軸座以及左橫梁后軸座連接,與所述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的右側連接的所述右驅動輪機構同時與所述右橫梁前軸座以及右橫梁后軸座連接。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車輛輪胎左托持機構的結構是與所述車輛輪胎右托持機構的結構相同的,而所述車輛輪胎托腳左調整機構的結構是與所述車輛輪胎托腳右調整機構的結構相同的,所述車輛輪胎右托持機構包括托腳調整架支承框、托腳調整架、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驅動電機、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車輛輪胎前托腳和車輛輪胎后托腳,托腳調整架支承框與所述車臺架右框條的右側固定,并且在該托腳調整架支承框的前側開設有托腳調整架前滑動槽,而后側開設有一托腳調整架后滑動槽,該托腳調整架前滑動槽以及托腳調整架后滑動槽彼此對應,托腳調整架的前端探入托腳調整架前滑動槽并且與托腳調整架前滑動槽形成滑動副,托腳調整架的后端探入托腳調整架后滑動槽并且與托腳調整架后滑動槽形成滑動副,車輛輪胎托腳雙螺桿驅動電機以水平臥置狀態固定在托架調整架的托腳調整架中間支承梁的前側中部,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的中部與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驅動電機傳動配合,并且在該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的前端后端各配設有一雙向螺桿螺母,車輛輪胎前托腳的中部與位于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的前端的雙向螺桿螺母連接,而車輛輪胎前托腳的兩端的一對前托腳臂穿過開設在托腳調整架的前端的一對前托腳臂導孔并且與所述的托腳調整架前滑動槽相對應,車輛輪胎后托腳的中部與位于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的后端的雙向螺桿螺母連接,而車輛輪胎后托腳的兩端的一對后托腳臂穿過開設在托腳調整架的后端的一對后托腳臂導孔并且與所述的托腳調整架后滑動槽相對應;所述的車輛輪胎托腳右調整機構設置在所述的托腳調整架支承框上并且與所述的托腳調整架連接。
在本發明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車輛輪胎托腳右調整機構包括一托腳調整架左右位移驅動電機和一托腳調整架位移螺桿,調整架左右位移驅動電機通過左右位移驅動電機座與所述托腳調整架的右側固定,該調整架左右位移驅動電機具有一電機轉動螺母,該電機轉動螺母與托腳調整架位移螺桿螺紋配合,該托腳調整架位移螺桿的左端支承在所述托腳調整架支承框的左側中部,而托腳調整架位移螺桿的右端支承在托腳調整架支承框的右側中部。
在本發明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驅動電機以及所述的托腳調整架左右位移驅動電機為具有正反轉功能的電機。
在本發明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包括左驅動輪機構連接板、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前驅動油缸、后驅動油缸、液壓泵站、左電池和右電池,在左驅動輪機構連接板的右側前端固定有一前驅動油缸柱連接桿,在左驅動輪機構連接板的右側后端固定有一后驅動油缸柱連接桿,而在左驅動輪機構連接板的右側中部固定有一左電池支承座,在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的左側前端固定有一前驅動油缸體固定連接桿,在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的左側后端固定有一后驅動油缸體固定連接桿,而在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的左側中部固定有一右電池支承座,前驅動油缸的前驅動油缸柱與前驅動油缸柱連接桿連接,而前驅動油缸的前驅動油缸體與前驅動油缸體固定連接桿連接,后驅動油缸的后驅動油缸柱與后驅動油缸柱連接桿連接,而后驅動油缸的后驅動油缸體與后驅動油缸體固定連接桿連接,并且前驅動油缸以及后驅動油缸均與液壓泵站液壓油路連接,而該液壓泵站在對應于右電池的左側的位置設置在右電池支承座上或者在對應于左電池的右側的位置設置在左電池支承座上,左電池設置在左電池支承座上,右電池設置在右電池支承座上,左電池以及右電池彼此由電池連接電路連接,所述的液壓泵站與外部電源電氣連接以及與所述的電池連接電路電氣連接;對應于所述左驅動輪機構讓位腔的位置與所述左橫梁前軸座以及左橫梁后軸座連接的所述左驅動輪機構同時與所述左驅動輪機構連接板的左側連接,并且還與所述的電池連接電路電氣連接,而對應于所述右驅動輪機構讓位腔的位置與所述右橫梁前軸座以及右橫梁后軸座連接的所述右驅動輪機構同時與所述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的右側連接并且還與所述的電池連接電路電氣連接。
在本發明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液壓泵包括第一、第二液壓油箱、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第一液壓油箱以及第二液壓油箱以彼此左右對應的狀態并且在對應于所述右電池的左側的位置設置在所述右電池支承座上或者在對應于所述左電池的右側的位置設置在所述的左電池支承座上,該第一油箱以及第二油箱彼此由油箱油路連接,第一油泵與所述油箱油路連接,并且由液壓油管路與所述的前驅動油缸的進油口油路連接,第二油泵與所述的油箱油路連接,并且同樣由液壓油管路與所述的后驅動油缸的進油口油路連接,前驅動油缸以及后驅動油缸的回油口由管路與油箱油路連接,其中:所述的第一油泵與外部電源電氣連接并且還與所述的電池連接電路電氣連接,所述的第二油泵與外部電源電氣連接并且還與所述的電池連接電路電氣連接。
在本發明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左驅動輪機構有兩個,該兩個左驅動輪機構中的其中一個左驅動輪機構與所述左驅動輪機構連接板的左側前端連接并且同時與所述左橫梁前軸座連接,而兩個左驅動輪機構中的另一個左驅動輪機構與左驅動輪機構連接板的左側后端連接并且同時與所述左橫梁后軸座連接;所述的右驅動輪機構有兩個,該兩個右驅動輪機構中的其中一個右驅動輪機構與所述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的右側前端連接并且同時與所述右橫梁前軸座連接,而兩個右驅動輪機構中的另一個右驅動輪機構與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的右側后端連接并且同時與所述右橫梁后軸座連接,其中,兩個左驅動輪機構的結構是與兩個右驅動輪機構的結構相同的。
在本發明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與所述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的右側前端連接的所述右驅動輪機構包括推臂座、推臂、升降臂、滾輪架、滾輪驅動電機、滾輪驅動減速箱、主動滾輪和隨動滾輪,推臂座與所述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的右側前端固定,推臂與推臂座的右側固定,升降臂的左端通過推臂鉸接軸與推臂鉸接,升降臂的右端與滾輪架的左端鉸接并且在升降臂的左端端面上延伸有升降臂右橫梁鉸接耳,該升降臂右橫梁鉸接耳通過鉸接耳銷軸與所述的右橫梁前軸座鉸接,滾輪驅動電機與所述的外部電源以及所述的電池連接電路電氣連接,該滾輪驅動電機與滾輪驅動減速箱傳動配合并且由滾輪驅動減速箱連同滾輪驅動電機與滾輪架的后側中部固定,該滾輪驅動減速箱的滾輪驅動減速箱末級動力輸出軸伸展到滾輪架的滾輪架腔內,主動滾輪在對應于滾輪架腔的位置固定在主動滾輪軸的中部,該主動滾輪軸的后端與滾輪驅動減速箱末級動力輸出軸傳動連接,而主動滾輪軸的前端通過軸承座轉動地支承在滾輪架的前側中部,隨動滾輪在對應于主動滾輪的左側的位置轉動地支承在滾輪架的左側。
在本發明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滾輪驅動電機為具有正反轉功能的電機,在滾輪架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滾輪驅動減速箱末級動力輸出軸的位置設置有一失電制動器,該失電制動器為蝶式失電制動器或抱閘式失電制動器。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技術效果在于:由于采用了車輛輪胎左、右托持機構,并且將車輛輪胎左、右托持機構分別與車臺架的車臺架左、右框條連接,又由于與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的左側連接的左驅動輪機構對應于左驅動輪機構讓位腔以及與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的右側連接的右驅動輪機構對應于右驅動輪機構讓位腔,因而在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帶動左、右驅動輪機構時能使車臺架連同車輛輪胎左、右托持機構上升,將車輛輪胎抬起,相對于已有技術中的輪胎夾持機構將輪胎抬起而言,得以顯著簡化結構、降低制造成本并且減輕日常使用中的維護難度;由于由車輪輪胎托腳左、右調整機構使車輛輪胎左、右托持機構的托腳調整架相向位移或彼此斥開,因而可提高對不同類型的車輛的適應性,并且因無需針對不同的車輛配備不同的移動裝置而得以節約資源。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例結構圖。
圖2為圖1所示的右驅動輪機構的詳細結構圖。
圖3為本發明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4為圖3所示的車輛進入立體車庫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和有益效果,申請人在下面以實施例的方式作詳細說明,但是對實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對本發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發明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而非實質性的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范疇。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稱方位性的概念都是針對正在被描述的圖所示的位置狀態而言的,因而不能將其理解為對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特別限定。
實施例:
請參見圖1,示出了一車臺架1,該車臺架1由車臺架前框條11、車臺架后框條12、車臺架左框條13和車臺架右框條14共同圍合而成,在對應于車臺架左框條13的右側的位置固定有一車臺架左橫梁15,該車臺架左橫梁15與車臺架左框條13并行,并且該車臺架左橫梁15與車臺架左框條13之間的空間構成為左驅動輪機構讓位腔16a,在對應于車臺架右框條14的左側的位置固定有一車臺架右橫梁17,該車臺架右橫梁17與車臺架右框條14并行,并且該車臺架右橫梁17與車臺架右框條14之間的空間構成為右驅動輪機構讓位腔16b,而車臺架左、右橫梁15、17之間的空間構成為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腔16c,由于臺車架左、右橫梁15、17的設置,從而使整個臺車架1的形狀大體上呈中國漢字的“目”字形;示出了一車輛輪胎左托持機構2和一車輛輪胎右托持機構3,車輛輪胎左托持機構2在對應于前述車臺架左框條13的左側的位置通過圖中未示出的螺釘與車臺架1固定連接,而車輛輪胎右托持機構3在對應于前述車臺架右框條14的右側的位置與車臺架1固定連接;示出了一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4、一左驅動輪機構5和一右驅動輪機構6,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4位于前述的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腔16c內,左驅動輪機構5在對應于前述左驅動輪機構讓位腔16a的位置與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4的左側連接,并且還同時與前述的車臺架左橫梁15連接,而右驅動輪機構6在對應于前述右驅動輪機構讓位腔16b的位置與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4的右側連接并且還同時與前述的車臺架右橫梁17連接;一車輛輪胎托腳左調整機構7和一車輛輪胎托腳右調整機構8,車輛輪胎托腳左調整機構7搭載在前述車輛輪胎左托持機構2上并且與車輛輪胎左托持機構2連接,而車輛輪胎托腳右調整機構8搭載在前述車輛輪胎右托持機構3上并且與車輛輪胎右托持機構3連接。
由圖1所示,在前述的車臺架左橫梁15朝向前述左驅動輪機構讓位腔16a的一側(即圖1所示的左側)的前端固定有一左橫梁前軸座151,而后端固定有一左橫梁后軸座152,在前述的車臺架右橫梁17朝向前述右驅動輪機構讓位腔16b的一側(即圖1所示的右側)的前端固定有一右橫梁前軸座171,而后端固定有一右橫梁后軸座172,與前述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4的左側連接的前述左驅動輪機構5同時與前述左橫梁前軸座151以及左橫梁后軸座152連接,與前述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4的右側連接的前述右驅動輪機構6同時與前述右橫梁前軸座171以及右橫梁后軸座172連接。
由圖1的示意可以看出,由于前述車輛輪胎左托持機構2的結構是與前述車輛輪胎右托持機構3的結構相同的,同樣,前述車輛輪胎托腳左調整機構7的結構是與前述車輛輪胎托腳右調整機構8的結構相同的,因而申請人在下面僅對車輛輪胎右托持機構3作詳細說明,該車輛輪胎右托持機構包括托腳調整架支承框31、托腳調整架32、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驅動電機33、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34、車輛輪胎前托腳35和車輛輪胎后托腳36,托腳調整架支承框31通過支承框固定螺釘313與前述車臺架右框條14的右側固定,并且在該托腳調整架支承框31的前側開設有托腳調整架前滑動槽311,而后側開設有一托腳調整架后滑動槽312,該托腳調整架前滑動槽311以及托腳調整架后滑動槽312彼此對應,托腳調整架32的前端探入托腳調整架前滑動槽311并且與托腳調整架前滑動槽311形成滑動副,托腳調整架32的后端探入托腳調整架后滑動槽312并且與托腳調整架后滑動槽312形成滑動副,車輛輪胎托腳雙螺桿驅動電機33以水平臥置狀態固定在托架調整架32的托腳調整架中間支承梁321的前側中部,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34的中部與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驅動電機33傳動配合,并且在該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34的前端后端各配設有一雙向螺桿螺母341,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34的前端端部轉動地支承在托腳調整架32的前端中部,而后端端部轉動地支承在托腳調整架32的后端中部,車輛輪胎前托腳35的中部與位于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34的前端的雙向螺桿螺母341連接,而車輛輪胎前托腳35的兩端的一對前托腳臂351穿過開設在托腳調整架32的前端的一對前托腳臂導孔322并且與前述的托腳調整架前滑動槽311相對應,車輛輪胎后托腳36的中部與位于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34的后端的雙向螺桿螺母341連接,而車輛輪胎后托腳36的兩端的一對后托腳臂361穿過開設在托腳調整架32的后端的一對后托腳臂導孔323并且與前述的托腳調整架后滑動槽312相對應。前述的車輛輪胎托腳右調整機構8設置在前述的托腳調整架支承框31上并且與前述的托腳調整架32連接。
由圖1的示意可知,前述的車輛輪胎前托腳35以及車輛輪胎后托腳36的形狀均呈U字形。
當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驅動電機33工作時,帶動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34,由位于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34的前端的雙向螺桿螺母341帶動車輛輪胎前托腳35,同時由位于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34的后端的雙向螺桿螺母341帶動車輛輪胎后托腳36。由于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驅動電機33為具有正反轉功能的電機,因而隨著該車輛輪胎托腳雙向螺桿驅動電機33的正轉或反轉兩種工作狀態的變化,前述的車輛輪胎前托腳35的一對前托腳臂351以及車輛輪胎后托腳36的一對后托腳臂361便分別伸出或退出(即“退離”)托腳調整架前滑動槽311以及托腳調整架后滑動槽312。
繼續見圖1,如前述,由于車輛輪胎托腳左調整機構7的結構是與車輛輪胎托腳右調整機構8的結構相同的,因而申請人僅對車輛輪胎托腳右調整機構8作詳細說明,該車輛輪胎托腳右調整機構8包括一托腳調整架左右位移驅動電機81和一托腳調整架位移螺桿82,調整架左右位移驅動電機81通過左右位移驅動電機座811與前述托腳調整架32的右側固定,該調整架左右位移驅動電機81具有一電機轉動螺母812,該電機轉動螺母812與托腳調整架位移螺桿82螺紋配合,該托腳調整架位移螺桿82的左端支承在前述托腳調整架支承框31的左側中部,而托腳調整架位移螺桿82的右端支承在托腳調整架支承框31的右側中部,由此可知,托腳調整架位移螺桿82是不轉動的。
當具有正反轉功能的托腳調整架左右位移驅動電機81工作時,迫使電機轉動螺母812在托腳調整架位移螺桿82上位移,由于托腳調整架位移螺桿82是靜態地支承在車輛輪胎右托持機構3的結構體系的托腳調整架支承框31上的,又由于托腳調整架左右位移驅動電機81是與托腳調整架32的右側固定的,因而當電機轉動螺母812在托腳調整架位移螺桿82上位移時,便迫使托腳調整架32位移,托腳調整架32向左或向右位移取決于托腳調整架左右位移驅動電機81的轉動方向。在托腳調整架32位移時,帶動車輛輪胎前托腳35以及車輛輪胎后托腳36也相應位移,以便適應由圖3和圖4所示的不同類型的車輛10的前輪101與后輪102之間的距離。
繼續見圖1,前述的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4包括左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1、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2、前驅動油缸43、后驅動油缸44、液壓泵站45、左電池46和右電池47,在左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1的右側前端固定有一前驅動油缸柱連接桿411,在左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1的右側后端固定有一后驅動油缸柱連接桿412,而在左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1的右側中部固定有一左電池支承座413,在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2的左側前端固定有一前驅動油缸體固定連接桿421,在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2的左側后端固定有一后驅動油缸體固定連接桿422,而在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1的左側中部固定有一右電池支承座423,前驅動油缸43的前驅動油缸柱431與前驅動油缸柱連接桿411連接,而前驅動油缸43的前驅動油缸體與前驅動油缸體固定連接桿421連接,后驅動油缸44的后驅動油缸柱441與后驅動油缸柱連接桿412連接,而后驅動油缸44的后驅動油缸體與后驅動油缸體固定連接桿422連接,并且前驅動油缸43以及后驅動油缸44均與液壓泵站45液壓油路連接,而該液壓泵站45在對應于右電池47的左側的位置設置在右電池支承座423上,但也可以在對應于左電池46的右側的位置設置在左電池支承座413上,左電池46設置在左電池支承座413上,右電池47設置在右電池支承座423上,左電池46以及右電池47實質上為一個電池并且彼此由電池連接電路連接,該電池連接電路可以理解為用于將左電池46與右電池47實施連接而形成一個整體的電池的電氣連接線路。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空間高度受到限制,因而將實質上為一個電池分拆為形式上的左電池46和右電池47,前述的液壓泵站45與外部電源電路電氣連接以及與前述的用于連接左電池46和右電池47的電池連接電路電氣連接,以便靈活使用不同的電源。
由圖1所示,在前述前驅動油缸柱連接桿411的右端固定有一前驅動油缸柱連接桿固定板4111,而在前驅動油缸柱431的末端固定有一前驅動油缸柱固定板4311,該前驅動油缸柱固定板4311通過固定板螺釘43111與前驅動油缸柱連接桿固定板4111固定連接;在前述的前驅動油缸體固定連接桿421的左端固定有一前驅動油缸體固定連接桿固定板4211,該前驅動油缸體固定連接桿固定板4211通過前驅動油缸體固定連接桿固定板螺釘42111與前驅動油缸43的前驅動油缸體的右端端面固定。由于前述的后驅動油缸柱連接桿412與后驅動油缸柱441的連接方式以及后驅動油缸44的后驅動油缸體與后驅動油缸體固定連接桿422的固定方式與前述相同,因而申請人不再贅述。
由于前述的前、后驅動油缸43、44是同步工作的,因而申請人僅對前驅動油缸43作如下說明:當前驅動油缸43工作時,例如當前驅動油缸柱431向缸體內位移時,則拉動前驅動油缸柱連接桿411向右位移,由該前驅動油缸柱連接桿411帶動左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1連同左驅動輪機構5向右位移,同時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2向左位移,即左、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1、42產生相向位移情形,并分別通過左、右驅動輪機構5、6使車臺架1向上抬起,反之亦然。
對應于前述左驅動輪機構讓位腔16a的位置與前述左橫梁前軸座151以及左橫梁后軸座152連接的前述左驅動輪機構5同時與前述左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1的左側連接,并且還與前述的電池連接電路電氣連接,而對應于前述右驅動輪機構讓位腔16b的位置與前述右橫梁前軸座171以及右橫梁后軸座172連接的前述右驅動輪機構6同時與前述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2的右側連接并且還與前述的電池連接電路電氣連接。
繼續見圖1,前述的液壓泵45包括第一、第二液壓油箱451、452、第一油泵453和第二油泵454,第一液壓油箱451以及第二液壓油箱452以彼此左右對應的狀態并且在對應于前述右電池47的左側的位置設置在前述右電池支承座423上,但也可以在對應于前述左電池46的右側的位置設置在前述的左電池支承座413上,該第一油箱451以及第二油箱452彼此由油箱油路連接,由于受到空間高度的制約,第一油箱451以及第二油箱452形式上為兩個油箱,但實質上為一個油箱,因而由前述的油箱油路實施連接。第一油泵453與前述油箱油路連接并且由液壓油管路與前述的前驅動油缸43的進油口油路連接,第二油泵454與前述的油箱油路連接并且同樣由液壓油管路與前述的后驅動油缸44的進油口油路連接,前驅動油缸43以及后驅動油缸44的回油口由管路與油箱油路連接,其中:前述的第一油泵453與外部電源電氣連接并且還與前述的電池連接電路電氣連接,前述的第二油泵454與外部電源電氣連接并且還與前述的電池連接電路電氣連接。如同前述,由于受到空間高度的制約,形式上為第一油泵453以及第二油泵454,但實質上為由油泵油路連接為一個油泵。
綜上所述,可將左電池46以及右電池47視為一個電池,將第一液壓油箱451及第二液壓油箱452視為一個油箱,將第一油泵453及第二油泵454理解為一個油泵。
由圖1的示,前述的左驅動輪機構5有兩個,該兩個左驅動輪機構5中的其中一個左驅動輪機構5與前述左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1的左側前端連接并且同時與前述左橫梁前軸座151連接,而兩個左驅動輪機構5中的另一個左驅動輪機構5與左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1的左側后端連接并且同時與前述左橫梁后軸座152連接;前述的右驅動輪機構6有兩個,該兩個右驅動輪機構6中的其中一個右驅動輪機構6與前述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2的右側前端連接并且同時與前述右橫梁前軸座171連接,而兩個右驅動輪機構6中的另一個右驅動輪機構6與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2的右側后端連接并且同時與前述右橫梁后軸座172連接。
請參見圖2并且結合圖1,由于前述的兩個左驅動輪機構5的結構是與兩個右驅動輪機構6的結構相同的,因而申請人在僅針對與前述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2的右側前端連接的前述右驅動輪機構6作如下說明,該右驅動機構6包括推臂座61、推臂62、升降臂63、滾輪架64、滾輪驅動電機65、滾輪驅動減速箱66、主動滾輪67和隨動滾輪68,推臂座61通過一組推臂座固定螺釘611與前述右驅動輪機構連接板42的右側前端固定,推臂62與推臂座61的右側固定,在升降臂63的左端開設有升降臂鉸接孔633,該升降臂鉸接孔633在對應于開設在推臂62上的推臂鉸接軸孔621的位置通過推臂鉸接軸631與推臂62鉸接,升降臂63的右端通過開設其上的升降臂軸孔634與滾輪架64的左端的滾輪架軸642鉸接并且在升降臂63的左端端面上延伸有升降臂右橫梁鉸接耳632,該升降臂右橫梁鉸接耳632通過鉸接耳銷軸6321在對應于鉸接耳銷軸孔6322的位置與前述的右橫梁前軸座171鉸接(右橫梁前軸座171上開設有孔),滾輪驅動電機65與前述的外部電源以及前述的電池連接電路電氣連接,該滾輪驅動電機65與滾輪驅動減速箱66傳動配合并且由滾輪驅動減速箱66連同滾輪驅動電機65與滾輪架64的中部后側固定,該滾輪驅動減速箱66的滾輪驅動減速箱末級動力輸出軸伸展到滾輪架64的滾輪架腔641內,主動滾輪67在對應于滾輪架腔641的位置固定在主動滾輪軸671的中部,該主動滾輪軸671的后端與滾輪驅動減速箱末級動力輸出軸傳動連接,而主動滾輪軸671的前端通過軸承座6711轉動地支承在滾輪架64的中部前側,隨動滾輪68在對應于主動滾輪67的左端的位置通過隨動滾輪軸681轉動地支承在滾輪架64的左側。
由圖2所示,在前述滾輪架64的左端固定有一對前后對應的滾輪架軸座643,前述的滾輪架軸642以及隨同滾輪軸681位于該滾輪架軸座643上。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滾輪驅動電機65為具有正反轉功能的電機。作為優選的方案,在滾輪架64上并且在對應于前述滾輪驅動減速箱檔級動力輸出軸的位置設置有一失電制動器69,該失電制動器為蝶式失電制動器,但也可以是抱閘式失電制動器。
當滾輪驅動電機65工作時,由其帶動滾輪驅動減速箱66,由滾輪驅動減速箱66減速并且由其滾輪驅動減速箱末級動力輸出軸帶動主動滾輪軸671,由主動滾輪軸671帶動主動滾輪67運動,使主動滾輪67循著由圖3和圖4所示的屬于立體車庫9的結構體系的載車升降電梯91的載車升降電梯導軌911運動。
在前述前、后驅動作用缸43、44的工作下并且在前、后驅動作用缸柱431、441均向各自的缸體內回縮時,前述的左、右驅動輪機械連接板41、42相向位移,通過推臂座61帶動推臂62,由于升降臂63的右端通過推臂鉸接軸631與推臂62鉸接,因而使升降臂63的下端(實質上為圖2所示位置狀態的右端)向順時針方向回轉,回轉的角度可達30-85°,從而由升降臂63的左端(實質上為圖2所示位置狀態的左端)通過右橫梁前軸座171作用于車臺架右橫梁17,使車臺架右橫梁17向上拱起,車臺架6便相應向上升起,反之同例。車臺架1的升降幅度可達12cm。
應用例:
請參見圖3和圖4并且結合圖1和圖2,當要存車時,在立體車庫9(圖4示)的載車升降電梯91的曳引機92的工作下,載車升降電梯91連同本發明的車臺架1以及與車臺架1為載體設置的車輛輪胎左、右托持機構2、3、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4、左、右驅動輪機構5、6以及車輛輪胎托腳左、右調整機構7、8處于低位,即處于地坪位置,由圖4示所示,車輛10駛抵本發明,并且駕駛人員離開10(走出車輛)。接著曳引機92工作,將載車升降電梯91連同車輛10提升至對應于立體車庫9的無車輛10停放的存車泊位93,此時的載車升降電梯導軌911與存車泊位93的存車泊位導軌相對應。再接著,按申請人在上面對車臺架升降驅動機構4以及對右驅動輪機構6的結構體系的升降臂63的升降的動作過程的描述使車臺架1向上抬起,同時由車輛輪胎左、右托持機構2、3的動作而使車輛輪胎前、后托腳35、36伸出并對應到車輛輪胎的下方,在左、右驅動輪機構5、6的工作下使載有車輛10的本發明連同車輛10行入存車泊位93。進而接著,由前、后驅動油缸43、44的反向工作而使車臺架1下降,并且車輛輪胎前、后托腳35、36退回,前述的前、后驅動輪機構5、6反向工作,使本發明退行至載車升降電梯91。由于取車的過程雖然與前述的過程相反,但原理雷同,因而申請人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彌補了已有技術中的缺憾,順利地完成了發明任務,如實地兌現了申請人在上面的技術效果欄中載述的技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