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無樁基單層地下車庫抗浮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地下車庫是一個鋼筋混凝土箱體,在施工中易受到地下水和雨水或地表水的作用,產生浮力,過去多采用抗撥樁或地錨桿等方案,防止出現產生變形、上浮、傾斜;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施工效果好、可靠的無樁基單層地下車庫抗浮施工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無樁基單層地下車庫抗浮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驟:
(1)滲井施工、降水
井管用材宜采用直徑300mm混凝土管,管長20m,濾水管為無砂砼管,周邊用3-15mm的碎石粗砂填充作為過濾層,離地面0.5m范圍內用粘土回填并夯實;成井后下入50T/h40m揚程的深井潛水泵及抽水管,用Φ75mm排水管排入排水管道,經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網;
管井成井采用高壓水沖洗結合機械鉆孔成井工藝,井口上部3.5M用粘土封死;
砂石采用粗砂,以防止堵塞濾管的網眼;
濾水管放置在井孔的中間,砂石過濾層的厚度在60-100mm之間,以提高透水性,并防止土粒滲入濾管的網眼;填砂厚度均勻,將泥漿擠出井孔,填料用鐵鍬下料,以防止不均勻或沖擊井壁,填砂過程中不得中斷,以防孔壁塌方;
砂石過濾層的填充高度,至少要超過濾管頂以上1000-1800mm,以保證土層水流上下暢通;
管井抽水5—7天,降水水位達到基坑最低點0.5m以下后開始挖土;隨著挖土深度的加大,深井混凝土管逐級拆除,挖土中井口加蓋,防止泥土掉入井內而堵塞井管;
(2)挖土
土方分兩層進行開挖,每步開挖深度約2~3米,土方直接用挖機開挖至基底深度以上300㎜處,不攪動原土;基底300㎜的土方人工配合進行清土;土方開挖的寬度,按基礎底板邊外加1.5米的工作面,并按放坡坡度計算坑上口尺寸放挖土灰線;
土方開挖過程中采用可靠的措施控制標高和挖土深度,施工時現場設兩臺水準儀進行跟蹤測量;并根據龍門板標高隨時拉線檢查;
邊坡修理采用人工修整,根據槽上下口線,拉通線,凸出的部分用鐵鎬剔除,再用鐵鍬鏟平;基坑外圍邊坡采用60mm厚細石混凝土配雙向Φ6@200或Φ1.5mm鋼絲網護坡,分塊間邊坡按1:1.5放坡,采用彩條布遮蓋;
土方開挖完成后,澆筑墊層前,根據滲井位置,在滲井間布置埋設Φ50mm波紋管,基坑底板混凝土施工后穿電線,用于滲井降水水泵電源;
(3)進行地下室底板施工、地下室結構施工、防水施工、防護層施工;
(4)回填土加載
基坑回填土采用粉質粘土,壓實系數≥0.94;
回填土層厚度計算:
當地下室結構施工完成,按地下水位上極限計算,地下車庫所受浮力為:按1平方米計算
F浮=H*γ水
式中F浮——浮力
H——地下車庫浸在水位以下高度
γ水——水的比重
地下室結構自重:
G=(h1+h2)*γ砼
式中G——地下車庫自重
h1——地下車庫基礎折算厚度
h2——地下車庫頂板折算厚度
γ砼——鋼筋混凝土的比重
保證地下室不因地下水浮力上浮,回填土厚度:
不考慮地下室與土方間的吸附力及摩擦力等有利因素,取安全系數k=1.15
h=k(F浮-G)/γ土
式中k——安全系統
F浮——浮力
G——地下車庫自重
γ砼——土的比重;
(5)變形、沉降觀察
測量內容;基坑邊坡的水平位移監測、基坑邊坡的沉降觀測,臨近建筑的沉降觀測,地下車庫結構施工過程中沉降觀察;
測量點的布置;沿基坑周邊距基坑邊約1.50米,每隔15米間距布置監測點;可采用挖土預埋砼預制塊布置;建筑的沉降觀測利用主樓上的沉降觀測點進行測量,地下車庫在結構柱上布置觀察點網;
垂直沉降觀測,以水準參照點或永久水準點為基準點;閉合回路監測,觀測距離不大于30米,觀測前后視高差控制在30CM以內;
基坑邊坡水平位移監測;上述基坑周邊上所做的點,即為水準觀測點,亦是基坑邊坡的水平位移監測點;
(6)綠化種植。
變形、沉降觀察的監測報警值:
連續2天基坑邊坡水平位移≤35㎜,3㎜/d;
基坑邊坡垂直沉降≤30㎜;
建筑物變形監測報警值;建筑物相鄰沉降量報警值根據設計確定,建筑基礎的傾斜報警值為3‰。
濾水管的孔隙率為20%-25%,吸水管采用管徑100mm膠塑管,其下端沉入管井抽吸時的最低水位以下。
本發明施工效果好、可靠;
減少工程投資,工程樁基一般要占到工程造價的百分之五,取消樁基也減去了承臺,對工程造價更加降低。
施工方便,取消了樁基,基礎底板無承臺,省去了打樁,破樁頭、施工承臺等工序,基礎底板結構簡單了,給施工帶來了便利。
縮短工期,比傳統采用抗撥樁的工程,不要打試樁、打工程樁、檢測、施工承臺等工作,大量縮短工期。
地下車庫結構上回填土后,種植綠化草坪,優美了施工環境,對綠色施工、做到”四節一環?!庇兄F實意義。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無樁基單層地下車庫抗浮施工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1)滲井施工、降水
井管用材宜采用直徑300mm混凝土管,管長20m,濾水管為無砂砼管,周邊用3-15mm的碎石粗砂填充作為過濾層,離地面0.5m范圍內用粘土回填并夯實;成井后下入50T/h40m揚程的深井潛水泵及抽水管,用Φ75mm排水管排入排水管道,經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網;
管井成井采用高壓水沖洗結合機械鉆孔成井工藝,井口上部3.5M用粘土封死;
砂石采用粗砂,以防止堵塞濾管的網眼;
濾水管放置在井孔的中間,砂石過濾層的厚度在60-100mm之間,以提高透水性,并防止土粒滲入濾管的網眼;填砂厚度均勻,將泥漿擠出井孔,填料用鐵鍬下料,以防止不均勻或沖擊井壁,填砂過程中不得中斷,以防孔壁塌方;
砂石過濾層的填充高度,至少要超過濾管頂以上1000-1800mm,以保證土層水流上下暢通;
管井抽水5—7天,降水水位達到基坑最低點0.5m以下后開始挖土;隨著挖土深度的加大,深井混凝土管逐級拆除,挖土中井口加蓋,防止泥土掉入井內而堵塞井管;
(2)挖土
土方分兩層進行開挖,每步開挖深度約2~3米,土方直接用挖機開挖至基底深度以上300㎜處,不攪動原土;基底300㎜的土方人工配合進行清土;土方開挖的寬度,按基礎底板邊外加1.5米的工作面,并按放坡坡度計算坑上口尺寸放挖土灰線;
土方開挖過程中采用可靠的措施控制標高和挖土深度,施工時現場設兩臺水準儀進行跟蹤測量;并根據龍門板標高隨時拉線檢查;
邊坡修理采用人工修整,根據槽上下口線,拉通線,凸出的部分用鐵鎬剔除,再用鐵鍬鏟平;基坑外圍邊坡采用60mm厚細石混凝土配雙向Φ6@200或Φ1.5mm鋼絲網護坡,分塊間邊坡按1:1.5放坡,采用彩條布遮蓋;
土方開挖完成后,澆筑墊層前,根據滲井位置,在滲井間布置埋設Φ50mm波紋管,基坑底板混凝土施工后穿電線,用于滲井降水水泵電源;
(3)進行地下室底板施工、地下室結構施工、防水施工、防護層施工;
(4)回填土加載
基坑回填土采用粉質粘土,壓實系數≥0.94;
回填土層厚度計算:
當地下室結構施工完成,按地下水位上極限計算,地下車庫所受浮力為:按1平方米計算
F浮=H*γ水
式中F浮——浮力
H——地下車庫浸在水位以下高度
γ水——水的比重
地下室結構自重:
G=(h1+h2)*γ砼
式中G——地下車庫自重
h1——地下車庫基礎折算厚度
h2——地下車庫頂板折算厚度
γ砼——鋼筋混凝土的比重
保證地下室不因地下水浮力上浮,回填土厚度:
不考慮地下室與土方間的吸附力及摩擦力等有利因素,取安全系數k=1.15
h=k(F浮-G)/γ土
式中k——安全系統
F浮——浮力
G——地下車庫自重
γ砼——土的比重;
(5)變形、沉降觀察
測量內容;基坑邊坡的水平位移監測、基坑邊坡的沉降觀測,臨近建筑的沉降觀測,地下車庫結構施工過程中沉降觀察;
測量點的布置;沿基坑周邊距基坑邊約1.50米,每隔15米間距布置監測點;可采用挖土預埋砼預制塊布置;建筑的沉降觀測利用主樓上的沉降觀測點進行測量,地下車庫在結構柱上布置觀察點網;
垂直沉降觀測,以水準參照點或永久水準點為基準點;閉合回路監測,觀測距離不大于30米,觀測前后視高差控制在30CM以內;
基坑邊坡水平位移監測;上述基坑周邊上所做的點,即為水準觀測點,亦是基坑邊坡的水平位移監測點;
(6)綠化種植。
變形、沉降觀察的監測報警值:
連續2天基坑邊坡水平位移≤35㎜,3㎜/d;
基坑邊坡垂直沉降≤30㎜;
建筑物變形監測報警值;建筑物相鄰沉降量報警值根據設計確定,建筑基礎的傾斜報警值為3‰。
濾水管的孔隙率為20%-25%,吸水管采用管徑100mm膠塑管,其下端沉入管井抽吸時的最低水位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