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自行車車庫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立排式停車庫。
背景技術:
傳統的自行車庫多為地上車棚,地上車棚占用面積大、車停放數量較少。為了在有限的占用面積內提高自行車庫的停放量,立體式自行車庫應運而生。立排式停車庫,需要將自行車停放在具有一定高度的空間里,這就導致了一些問題的出現:自行車處在高位,容易因震動、刮風、倒退等因素而掉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占地面積小,自行車存儲量大的立排式停車庫。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存車結構穩定,能有效對存入的自行車進行自動定位,且定位結構無需額外動力,穩定牢靠的立排式停車庫。
本發明的又一個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能對存入的自行車在定位的同時自動實現防回退保護、防滑落保護的立排式停車庫。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立排式停車庫,包括基座、第一固定柱及第二固定柱,第一固定柱上設有多個由下至上依次排列的收車架,第二固定柱上設有可相對第二固定柱上下移動的移車架及用于帶動移車架上下移動的移車動力結構,收車架上設有用于讓車輪進入的收車溝槽、與收車溝槽槽底連通的前輪沉降孔、與前輪沉降孔滑動配合的沉降板、用于支撐沉降板的回復彈簧、用于頂起沉降板的抬車板及用于帶動抬車板上下移動的抬板動力結構,沉降板頂面與收車溝槽槽底齊平,移車架上設有用于抓取并水平移動自行車的移車機械手。
作為優選,所述收車架上設有前輪限位架,前輪限位架包括兩塊豎直布置的前輪導夾板及用于連接兩塊前輪導夾板的前輪擋板,兩塊前輪導夾板之間形成前輪防傾槽,前輪防傾槽下端與收車溝槽連通,前輪擋板處在收車架遠離第二固定柱的一側,前輪導夾板處在前輪擋板與第二固定柱之間。
作為優選,所述前輪沉降孔內設有下限位塊及過渡塊,過渡塊頂面與沉降板底面連接,過渡塊底面設有若干用于接觸抬車板的定位桿,收車架上設有處在沉降板下方的主動缸,主動缸內設有與主動缸滑動密封配合的主動活塞,主動活塞上設有用于被沉降板下壓的觸發活塞桿,在一個主動缸中:觸發活塞桿下端連接主動活塞,主動活塞將主動缸內分隔成主動腔及與外界連通的主動輔腔,主動腔處在主動輔腔下方;
所述收車架上方設有兩塊用于夾住自行車輪的夾緊板及兩個與夾緊板一一對應的夾緊結構,夾緊結構包括夾緊缸、與夾緊缸滑動密封配合的夾緊活塞及設置在夾緊活塞上的定位活塞桿,在互相對應的夾緊板與夾緊結構中:定位活塞桿水平布置,定位活塞桿一端連接夾緊活塞,定位活塞桿另一端連接夾緊板,夾緊活塞將夾緊缸內分隔成夾緊腔及與外界連通的夾緊輔腔,夾緊輔腔處在夾緊腔與夾緊板之間;
收車架上設有主氣管,主氣管一端為進氣端,主氣管另一端為出氣端,各夾緊腔均通過氣管連通至主氣管的出氣端,各主動腔均通過氣管連通至主氣管的進氣端,回復彈簧設置在主動腔中,回復彈簧一端連接主動活塞,回復彈簧另一端連接主動缸。
作為優選,所述主動活塞的滑動方向豎直,夾緊活塞的滑動方向水平,前輪導夾板上設有通過孔,通過孔與夾緊板一一對應,在互相對應的通過孔與夾緊板中:夾緊板與通過孔滑動配合。
作為優選,所述移車動力結構包括設置在第二固定柱上的轉動絲桿及用于帶動絲桿轉動的升降電機,轉動絲桿豎直布置,轉動絲桿上設有與轉動絲桿螺紋配合的滑塊,滑塊與第二固定柱滑動配合,滑塊的滑動方向豎直,移車架與滑塊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抬板動力結構包括設置在收車架上的升降油缸,升降油缸與抬車板一一對應,抬車板與對應升降油缸的活塞桿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移車架上設有用于讓車輪進入的移車溝槽,移車溝槽的長度方向與收車溝槽的長度方向齊平,當一個收車架頂面與移車架頂面齊平時,該收車架上的收車溝槽在收車溝槽長度方向上的投影與移車溝槽在移車溝槽長度方向上的投影重合。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占地面積小,自行車存儲量大;存車結構穩定,能有效對存入的自行車進行自動定位,且定位結構無需額外動力,穩定牢靠;能對存入的自行車在定位的同時自動實現防回退保護、防滑落保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收車架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A處的放大圖;
圖4是本發明前輪限位架處的一個截面圖;
圖5是本發明移車架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基座1、第一固定柱2、第二固定柱3、收車架4、收車溝槽41、前輪沉降孔42、沉降板43、回復彈簧44、前輪限位架45、前輪導夾板451、前輪擋板452、下限位塊46、過渡塊47、定位桿48、抬車板49、移車架5、移車溝槽51、主動缸6、主動腔6a、主動輔腔6b、主動活塞61、觸發活塞桿62、夾緊板73、夾緊缸7、夾緊腔7a、夾緊輔腔7b、夾緊活塞71、定位活塞桿7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至圖5中所示,一種立排式停車庫,包括基座1、第一固定柱2及第二固定柱3,第一固定柱上設有多個由下至上依次排列的收車架4,第二固定柱上設有可相對第二固定柱上下移動的移車架5及用于帶動移車架上下移動的移車動力結構,收車架上設有用于讓車輪進入的收車溝槽41、與收車溝槽槽底連通的前輪沉降孔42、與前輪沉降孔滑動配合的沉降板43、用于支撐沉降板的回復彈簧44、用于頂起沉降板的抬車板49及用于帶動抬車板上下移動的抬板動力結構,沉降板頂面與收車溝槽槽底齊平,移車架上設有用于抓取并水平移動自行車的移車機械手。抓取并來回平移物體的機械手屬于現有技術。
所述收車架上設有前輪限位架45,前輪限位架包括兩塊豎直布置的前輪導夾板451及用于連接兩塊前輪導夾板的前輪擋板452,兩塊前輪導夾板之間形成前輪防傾槽,前輪防傾槽下端與收車溝槽連通,前輪擋板處在收車架遠離第二固定柱的一側,前輪導夾板處在前輪擋板與第二固定柱之間。
所述前輪沉降孔內設有下限位塊46及過渡塊47,過渡塊頂面與沉降板底面連接,過渡塊底面設有若干用于接觸抬車板的定位桿48,收車架上設有處在沉降板下方的主動缸6,主動缸內設有與主動缸滑動密封配合的主動活塞61,主動活塞上設有用于被沉降板下壓的觸發活塞桿62,在一個主動缸中:觸發活塞桿下端連接主動活塞,主動活塞將主動缸內分隔成主動腔6a及與外界連通的主動輔腔6b,主動腔處在主動輔腔下方;
所述收車架上方設有兩塊用于夾住自行車輪的夾緊板73及兩個與夾緊板一一對應的夾緊結構,夾緊結構包括夾緊缸7、與夾緊缸滑動密封配合的夾緊活塞71及設置在夾緊活塞上的定位活塞桿72,在互相對應的夾緊板與夾緊結構中:定位活塞桿水平布置,定位活塞桿一端連接夾緊活塞,定位活塞桿另一端連接夾緊板,夾緊活塞將夾緊缸內分隔成夾緊腔7a及與外界連通的夾緊輔腔7b,夾緊輔腔處在夾緊腔與夾緊板之間;
收車架上設有主氣管,主氣管一端為進氣端,主氣管另一端為出氣端,各夾緊腔均通過氣管連通至主氣管的出氣端,各主動腔均通過氣管連通至主氣管的進氣端,回復彈簧設置在主動腔中,回復彈簧一端連接主動活塞,回復彈簧另一端連接主動缸。
所述主動活塞的滑動方向豎直,夾緊活塞的滑動方向水平,前輪導夾板上設有通過孔,通過孔與夾緊板一一對應,在互相對應的通過孔與夾緊板中:夾緊板與通過孔滑動配合。所述移車動力結構包括設置在第二固定柱上的轉動絲桿及用于帶動絲桿轉動的升降電機,轉動絲桿豎直布置,轉動絲桿上設有與轉動絲桿螺紋配合的滑塊,滑塊與第二固定柱滑動配合,滑塊的滑動方向豎直,移車架與滑塊連接。所述抬板動力結構包括設置在收車架上的升降油缸,升降油缸與抬車板一一對應,抬車板與對應升降油缸的活塞桿連接。所述移車架上設有用于讓車輪進入的移車溝槽51,移車溝槽的長度方向與收車溝槽的長度方向齊平,當一個收車架頂面與移車架頂面齊平時,該收車架上的收車溝槽在收車溝槽長度方向上的投影與移車溝槽在移車溝槽長度方向上的投影重合。
需要存車(停車)時,移車動力結構帶動移車架下移到底,將自行車推至移車架上(兩個車輪均進入移車溝槽,且前輪遠離第二固定柱、后輪靠近第二固定柱),移車機械手抓取住自行車,移車動力結構帶動移車架上移至其中一個沒有存車的收車架旁,移車機械手平推自行車,使自行車達到收車架上,前輪接觸到前輪擋板后,也壓到了沉降板上,移車機械手松開自行車并復位,由于重力,前輪下壓沉降板,從而帶動過渡板、主動活塞、觸發活塞桿相對主動缸下移,直至定位桿接觸下方的抬車板,從而將主動腔內的氣體壓向夾緊腔,從而推動夾緊活塞、定位活塞桿、夾緊板移動,兩塊夾緊板將前輪夾住,從而可實現對自行車的鎖定,如此一來,自行車會自動被牢牢固定住,可有效避免因風吹、震動等因素所導致的自行車晃動、掉落,充分保障了收置穩定性和安全性。此外,由于前輪下沉,因此可避免自行車回退滑落,一舉多得。
需要取車時,移車動力結構帶動移車架上移至其中一個存有自行車的收車架旁,該收車架上的抬車板上移,此時由于回復彈簧的作用,一部分夾緊腔內氣體流回主動腔,夾緊活塞帶著定位活塞桿移動,兩個夾緊板自動松開,移車機械手伸出并抓取主自行車,移車機械手將自行車平拖至移車架上(兩個車輪均進入移車溝槽),然后抬車板復位、移車架下降到位、移車機械手松開自行車,此時可取出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