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建筑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建筑施工用的抗風臨時圍墻。
背景技術:
通常在城市中進行各種建筑工程時,為確保城市美觀并保護行人安全,避免建筑過程中所產生的碎石、殘渣等飛出外部而傷到附近人員,會用臨時性或半臨時性防護墻將建筑施工區域圍起來,現有的防護墻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使用傳統工藝建成的粘土磚,屬于重型墻體,施工速度極慢且圍墻到最后只能拆掉,這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和人力浪費,并增加了建筑垃圾;一種是彩鋼板防護墻,但是彩鋼板圍墻使用性差,遇大風較易傾倒,抗風抗震能力差,若是和人行道相鄰,容易砸到行人;還有一種是整張結構的保護網,鋪裝時十分麻煩,同樣存在抗風抗震能力差的問題,且在使用過程中,由于保護網老化或施工過程中的損壞,需要中期進行縫補,縫補后的保護網的整體結構強度更低,同時后續可重復利用的可能性較低,也會增加建筑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建筑施工用的抗風臨時圍墻,拆裝方便,可重復利用,抗風性能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建筑施工用的抗風臨時圍墻,包括若干依次排列成排的單元,每個單元包括護板和底座,所述底座固定在地面上,所述護板的底面為弧口向下的弧面,所述底座上設置有弧口朝向底座的弧狀安裝板,所述護板底端放置在安裝板上,所述護板的底面連接有滑桿,所述安裝板上設置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沿安裝板的軸向設置,所述第二滑槽沿安裝板的周向設置,所述滑桿穿過第一滑槽并和第二滑槽位于同一平面,所述滑桿底端連接有阻止其向上脫離第一滑槽的弧狀抵板,所述底座上設置有若干對稱設置在護板兩側的安裝槽,所述安裝槽相對護板向斜下方傾斜,所述安裝槽中設置有兩個擋塊和兩個擋板,所述擋塊呈外沿固定在槽壁上的環狀結構,兩個擋板分別位于兩個擋塊的外側將兩個擋塊夾在它們之間,兩個擋板之間通過穿過兩個擋塊的第一彈簧連接,靠近安裝槽槽口的擋板上連接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另一端鉸接在護板側面上。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底座中部沿頂面向下延伸設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槽口兩側分別設置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兩側邊分別與底座和安裝板相連,所述支撐板、安裝板和容置槽槽壁之間圍出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中設置有轉軸、連接板和兩個呈“l”狀的第一傳動桿,所述轉軸的兩端可轉動連接在容置槽的兩側槽壁上,所述連接板一端鉸接在轉軸上,另一端連接在抵板底面上,兩個第一傳動桿一端分別鉸接在連接板的兩側,所述底座上設置有第二傳動桿,所述支撐板上設置有鏤空槽,所述第一傳動桿的另一端穿過鏤空槽后和第二傳動桿端部相鉸接,所述底座上設置有將第二傳動桿限制在沿其頂面滑動的呈“c”字狀限位件,第二傳動桿另一端鉸接有第三傳動桿,所述護板的兩側面分別設置有縱向的滑軌,所述滑軌中設置有滑塊,所述第三傳動桿的另一端鉸接在滑塊上。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護板包括第一護板和第二護板,所述第一護板和第二護板之間設置有固定在底座上的立柱;
所述第一護板的一側板面上設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中設置有滑板,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口上設置有將滑板封在第一滑槽中的蓋板,所述蓋板上設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縫隙,所述滑板上連接有沿縫隙伸出的對接桿;
所述立柱設置在第一護板和第一護板之間,所述立柱外套設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底端通過扭簧連接在底座上,所述第一套管外壁套設有兩個限位環,兩個限位環之間的第一套管外壁對稱位置上設置有兩個豎向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一套管上連接有整體呈“s”狀的連桿,所述連桿的中心位置設置有套設在第一套管外的套環,所述套環內沿設置有位于第二滑槽中的滑塊,所述連桿的一端和對接桿相鉸接,另一端通過連接件連接有一端封口的中空管,所述中空管開口端設置有和第一護板側面相抵的外凸緣,所述中空管中設置有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一端和中空管封底板的內側面相連,另一端和第一護板側面相連。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連接件包括兩個對接件,所述對接件包括轉桿、支撐桿和兩根安裝桿,兩根安裝桿端部垂直連接在支撐桿的兩端,兩根安裝桿相互平行,所述轉桿兩端可轉動連接在兩根安裝桿上,其中一個對接件的支撐桿與連桿相連,其轉桿與另一個對接件的支撐桿相連,另一個對接件的轉桿和中空管相連。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底座的底端邊沿設置有外凸緣,所述外凸緣上設置有若干安裝孔,通過螺釘穿過安裝孔鍥入地面將底座固定在地面上。
本發明的臨時圍墻,包括依次排列成排的單元,各個單元可進行拆裝,能夠方便運輸,且可重復利用,通過使底座和護板之間通過弧面接觸,使護板能夠相對底座發生偏移,因為護板是主要的承風面,這種設計可以使得護板傾斜時,減小其和底座之間的應力,防止底座脫離地面,又通過各種連接部件使護板和底座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力來防止彼此脫離,使整個臨時圍墻具有較強的抗風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排列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護板和底座的局部結構放大圖;
圖3為本發明護板和底座相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容置槽中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安裝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第一護板、第二護板和立柱相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立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所給出的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述。
參照圖1-8所示,本實施例的建筑施工用的抗風臨時圍墻,包括若干依次排列成排的單元,每個單元包括護板1和底座2,底座2固定在地面上,護板1的底面為弧口向下的弧面,底座2上設置有弧口朝向底座2的弧狀安裝板22,護板1底端放置在安裝板22上,護板1和安裝板22之間通過弧面相接觸,使得護板1受到外界風力時,底端可以相對安裝板22滑動從而發生傾斜,因為底座2的作用主要是用于將護板1固定在地面上,護板1主要起到防護作用,同時也是主要承風面,所以為了避免圍墻在受到較強的風力時,從地面脫離而傾倒,我們將護板1安裝在底座2上時,不采用過緊配合的方式,這樣當護板1受到較強的風力時,能夠相對底座2發生部分偏移起到緩沖作用,從而避免底座2受到較大的外力而從地面上脫離導致整個圍墻傾倒;護板1的底面連接有滑桿11,安裝板22上設置有第一滑槽23和第二滑槽24,第一滑槽23沿安裝板22的軸向設置,第二滑槽24沿安裝板22的周向設置,滑桿11穿過第一滑槽23并和第二滑槽24位于同一平面,滑桿11底端連接有阻止其向上脫離第一滑槽23的弧狀抵板12,當護板1相對底座2發生傾斜時,護板1會帶動滑桿11沿第二滑槽24滑動,第二滑槽24能夠阻止護板1相對底座2沿水平方向移動;底座2上設置有若干對稱設置在護板1兩側的安裝槽25,安裝槽25相對護板1向斜下方傾斜,安裝槽25中設置有兩個擋塊26和兩個擋板27,擋塊26呈外沿固定在槽壁上的環狀結構,兩個擋板27分別位于兩個擋塊26的外側將兩個擋塊26夾在它們之間,兩個擋板27之間通過穿過兩個擋塊26的第一彈簧91連接,靠近安裝槽25槽口的擋板27上連接有連接桿28,連接桿28另一端鉸接在護板1側面上。
通過護板1兩側對稱設置的連接桿28使護板1穩定地立在底座2上,當圍墻受到較強的風吹時,護板1相對安裝板22滑動,從而相對底座2向一側傾斜,連接桿28相對護板1轉動,與護板1傾斜側相反的連接桿28帶動和其相連的擋板27沿安裝槽25向外移動,使第一彈簧91進一步拉伸,對外界風力起到很好的緩沖作用,另一側的連接桿28會和護板1側面相抵,從而對其起到支撐作用,當風向改變或者消失,第一彈簧91逐漸部分復位,護板1逐漸復位。且以上結構設計使得護板1和底座2受到強烈震動時,相互之間連接也不會發生松動。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底座2中部沿頂面向下延伸設置有容置槽41,容置槽41的槽口兩側分別設置有支撐板42,支撐板42兩側邊分別與底座2和安裝板22相連,支撐板42、安裝板22和容置槽41槽壁之間圍出容置腔43,容置腔43中設置有轉軸44、連接板45和兩個呈“l”狀的第一傳動桿46,轉軸44的兩端可轉動連接在容置槽41的兩側槽壁上,連接板45一端鉸接在轉軸44上,另一端連接在抵板12底面上,兩個第一傳動桿46一端分別鉸接在連接板45的兩側,底座2上設置有第二傳動桿47,支撐板42上設置有鏤空槽,第一傳動桿46的另一端穿過鏤空槽后和第二傳動桿47端部相鉸接,底座2上設置有將第二傳動桿47限制在沿其頂面滑動的呈“c”字狀限位件48,第二傳動桿47另一端鉸接有第三傳動桿49,護板1的兩側面分別設置有縱向的滑軌71,滑軌71中設置有滑塊72,第三傳動桿49的另一端鉸接在滑塊72上。護板1兩側的第三傳動桿49對護板1起到支撐作用,當圍墻受到較大的風力時,護板1相對安裝板22發生滑動,護板1相對底座2發生傾斜,帶動滑桿11和抵板12轉動,從而帶動傳動件45和轉軸44轉動,傳動件45帶動第一傳動桿46移動,第一傳動桿46帶動第二傳動桿47沿底座2頂面移動,從而帶動護板1傾斜側的第三傳動桿49底端向遠離安裝板22的方向移動,第三傳動桿49上端相對滑塊72轉動,同時滑塊72沿滑軌71向上滑動,護板1與傾斜側的第三傳動桿49之間的夾角增大,便于第三傳動桿49對其進行更好的支撐;同時另一側第三傳動桿49底端向靠近安裝板22的方向移動,第三傳動桿49上端相對滑塊72轉動,同時滑塊72沿滑軌71向下滑動,護板1與另一側第三傳動桿49之間的夾角減小,增加了第三傳動桿49對護板1的拉力。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護板1包括第一護板15和第二護板16,第一護板15和第二護板16之間設置有固定在底座2上的立柱3;
第一護板15的一側板面上設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17,第一滑槽17中設置有滑板18,第一滑槽17的槽口上設置有將滑板18封在第一滑槽17中的蓋板19,蓋板19上設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縫隙,滑板18上連接有沿縫隙伸出的對接桿8;
立柱3設置在第一護板15和第二護板16之間,立柱3外套設有第一套管31,第一套管31底端通過扭簧連接在底座2上,第一套管31外壁套設有兩個限位環34,兩個限位環34之間的第一套管31外壁對稱位置上設置有兩個豎向的第二滑槽35,第一套管31上連接有整體呈“s”狀的連桿33,連桿33的中心位置設置有套設在第一套管31外的套環36,套環36內沿設置有位于第二滑槽35中的滑塊37,連桿33的一端和對接桿8相鉸接,另一端通過連接件5連接有一端封口的中空管6,中空管6開口端設置有和第二護板16側面相抵的外凸緣61,中空管6中設置有第二彈簧92,第二彈簧92一端和中空管6封底板的內側面相連,另一端和第二護板16側面相連。
當防護墻一側受到較強的風吹時,第一護板15和第二護板16相對底座2向一側傾斜,滑板18帶動連桿33隨第一護板15移動,同時滑板18沿第一滑槽17滑動,滑塊37沿第二滑槽35向下移動,套環36沿第一套管31向下移動,帶動連桿33向下移動,連桿33同時帶動第一套管31相對第一立柱3轉動,使第一套管31底端扭簧變形,連接件5和中空管6跟隨連桿33向風的反方向移動,中空管6上的外凸緣61始終和第二護板16的側面相抵,使第二護板16受到和風力相反的作用力,從而減小第一護板15和第二護板16整體承受的風力,起到抗風作用。
當防護墻另一側受到較強的風吹時,第一護板15和第二護板16相對底座2向另一側傾斜,滑板18帶動連桿33隨第一護板15向另一側移動,同時滑板18沿第一滑槽17滑動,滑塊37沿第二滑槽35向下移動,套環36沿第一套管31向下移動,帶動連桿33向下移動,連桿33同時帶動第一套管31相對第一立柱3轉動,使第一套管31底端扭簧變形,連接件5和中空管6跟隨連桿33向風的反方向移動,與第二護板16相連的第二彈簧92拉伸,使第二護板16受到和風力相反的作用力,從而減小第一護板15和第二護板16整體承受的風力,起到抗風作用。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連接件5包括兩個對接件,對接件包括轉桿51、支撐桿52和兩根安裝桿53,兩根安裝桿53端部垂直連接在支撐桿52的兩端,兩根安裝桿53相互平行,轉桿51兩端可轉動連接在兩根安裝桿53上,其中一個對接件的支撐桿52與連桿33相連,其轉桿51與另一個對接件的支撐桿52相連,使中空管6具有豎直方向的自由度,另一個對接件的轉桿51和中空管6相連,使中空管6具有水平方向的自由度。當有較強的風力時,因為中空管6隨連桿33而轉動,且第二護板16也會發生傾斜,中空管6和第二護板16的相接觸的面積會發生變化,影響著力,以上結構連接件5的設置是為了使中空管6的外凸緣61能夠和第二護板16的板面之間更好的貼合,從而更好的著力。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底座2的底端邊沿設置有外凸緣29,外凸緣29上設置有若干安裝孔,通過螺釘穿過安裝孔鍥入地面將底座2固定在地面上。在建筑工地會有各種重型機械經常過往,會引起地面的振動,所以將底座2和地面進行牢固的固定,能夠起到抗震作用,以上固定方式方便,且便于底座2的回收,外凸緣29又可以增加底座2和地面的接觸面積,使整個防護墻更穩固。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發明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