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電線桿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控制平衡的電線桿。
背景技術:
目前電線桿多為一體式;當電線桿發生傾斜時;電線桿上的電線在電線桿拉力的作用下就可能斷裂;如果人們在未知情況下與斷裂的電線接觸就會觸電;對人們的生命造成影響;而且電線斷裂可能造成電路短路;影響供電;所以設計一種能夠防止傾斜的電線桿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發明設計一種可控制平衡的電線桿解決如上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本發明公開一種可控制平衡的電線桿,它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可控制平衡的電線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電線桿、錐形頭、平衡支撐機構、纏繞輪,其中電線桿的上端安裝有四個纏繞輪;錐形頭安裝在電線桿的下側;平衡支撐機構安裝在電線桿下端;平衡支撐機構位于錐形頭上側。
上述電線桿的周圍具有一個固化的環形基地;環形基地的內圓面上周向均勻地開有三個弧形導槽和方形導槽;弧形導槽與環形基地的外圓面相通;弧形導槽與方形導槽相通;弧形導槽的下端面與地面齊平;方形導槽上端的兩側開有兩個對稱的第一安裝槽;弧形導槽遠離方形導槽一端的兩側對稱地開有兩個第三安裝槽。
上述平衡支撐機構包括連接塊、第一支撐塊、第二支撐塊、第三支撐塊、第一卡位塊、第一限位塊、第一卡位槽、第一彈簧、第一卡槽、第二卡槽、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第二彈簧、第三卡位塊、第二卡位槽、第二限位塊、第二卡位塊、第七轉軸、第四軸孔、轉軸固定塊、第一缺口、第二缺口、第三彈簧、第四彈簧,其中兩個第一安裝槽和兩個第三安裝槽內所安裝結構完全相同;對于第一安裝槽;第一卡位塊一端的端面上開有第一卡位槽;第一卡位槽的兩側開有兩個對稱的第一卡槽;第一卡位塊的另一端安裝在第一安裝槽的內側面上;第二卡位塊一端的端面上開有第二卡位槽;第二卡位槽的兩側開有兩個對稱的第二卡槽;第二卡位塊另一端的兩側面上開有兩個對稱的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塊的一端具有兩個對稱的圓弧面;兩個第一限位塊未具有圓弧面的一端分別安裝在兩個第一限位槽內;兩個第一限位塊與兩個第一限位槽之間分別安裝有一個第一彈簧;第二卡位塊通過兩個第一限位塊與兩個第一卡槽的配合安裝在第一卡位槽內;第二卡位塊與第一卡位槽之間安裝有第三彈簧;第三卡位塊一端的兩側面上開有兩個對稱的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塊的一端具有兩個對稱的圓弧面;兩個第二限位塊未具有圓弧面的一端分別安裝在兩個第二限位槽內;兩個第二限位塊與兩個第二限位槽之間分別安裝有一個第二彈簧;第三卡位塊通過兩個第二限位塊與兩個第二卡槽的配合安裝在第二卡位槽內;第三卡位塊與第二卡位槽之間安裝有第四彈簧;第三卡位塊和第二卡位塊上靠近方形槽的一側具有弧形面;三個方形導槽內所安裝結構完全相同;對于其中任意一個;第一支撐塊的一端開有第一缺口;第一支撐塊的另一端開有第二缺口;第一缺口的側面上安裝有兩個對稱的轉軸固定塊;兩個轉軸固定塊之間安裝有第七轉軸;第一支撐塊上開有第二缺口一端的側面上開有貫通的第四軸孔;六個第一支撐塊相互連接,且相鄰的兩個第一支撐塊之間通過相對應的第四軸孔與相對應的第七轉軸配合連接;六個第一支撐塊位于方形導槽內;六個第一支撐塊中位于最下側的一個第一支撐塊上未開有第二缺口和第四軸孔,且六個第一支撐塊中最下側的一個第一支撐塊通過連接塊安裝在電線桿下端的外圓面上;第二支撐塊與第一支撐塊結構完全相同;六個第二支撐塊相互連接,且相鄰的兩個第二支撐塊之間通過相對應的第四軸孔與相對應的第七轉軸配合連接;六個第二支撐塊安裝在六個第一支撐塊上側;第一支撐塊與第二支撐塊之間通過第二支撐塊上相對應的第四軸孔與第一支撐塊上相對應的第七轉軸配合連接;第三支撐塊與第一支撐塊結構完全相同;六個第三支撐塊相互連接,且相鄰的兩個第三支撐塊之間通過相對應的第四軸孔與相對應的第七轉軸配合連接;六個第三支撐塊安裝在六個第二支撐塊上側;第二支撐塊與第三支撐塊之間通過第三支撐塊上相對應的第四軸孔與第二支撐塊上相對應的第七轉軸配合連接;六個第三支撐塊中位于最上側的一個第三支撐塊上未開有第一缺口和未安裝有轉軸固定塊和第七轉軸;六個第三支撐塊中位于最上側的一個第三支撐塊在初始狀態下與兩個第一安裝槽內的兩個第三卡位塊配合;六個第三支撐塊均與第一安裝槽和第三安裝槽內的第三卡位塊配合;六個第二支撐塊均與第一安裝槽內和第三安裝槽的第二卡位塊配合;六個第一支撐塊均與第一安裝槽和第二安裝槽內的第一卡位塊配合;第一支撐塊、第二支撐塊和第三支撐塊的寬度依次減小;相鄰的兩個第一支撐塊中相對應的第一缺口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配合;第一支撐塊與第二支撐塊的連接處相對應的第一缺口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配合;第三支撐塊與第二支撐塊的連接處相對應的第一缺口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配合;相鄰的兩個第三支撐塊中相對應的第一缺口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配合;相鄰的兩個第二支撐塊中相對應的第一缺口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配合。
上述第一彈簧的彈力大于第二彈簧的彈力;第三彈簧的彈力大于第四彈簧的彈力。
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上述第一彈簧為壓縮彈簧;第二彈簧為壓縮彈簧;第三彈簧為壓縮彈簧;第四彈簧為壓縮彈簧。
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上述四個纏繞輪中其中一個纏繞輪位于其它三個纏繞輪上側;三個纏繞輪中相鄰的兩個纏繞輪之間間距相等。
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上述作為第一安裝槽、弧形導槽、第一卡位塊、第一限位塊、第一卡位槽、第一彈簧、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第二彈簧、第三卡位塊、第二卡位槽、第二限位塊、第二卡位塊、第七轉軸、第四軸孔、轉軸固定塊、第一缺口、第二缺口、第三彈簧、第四彈簧、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和第三安裝槽其個數為三個的替換方案為四個或五個。
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上述作為三組六個第一支撐塊、三組六個第二支撐塊和三組六個第三支撐塊的替換方案為四組六個第一支撐塊、四組六個第二支撐塊和四組六個第三支撐塊或五組六個第一支撐塊、五組六個第二支撐塊和五組六個第三支撐塊。
相對于傳統的電線桿技術,本發明設計的電線桿能夠通過自動調節來防止電線桿傾斜;進而防止了電線斷裂。
本發明中第一卡位塊一端的端面上開有第一卡位槽;第一卡位槽的兩側開有兩個對稱的第一卡槽;第二卡位塊一端的端面上開有第二卡位槽;第一限位塊的一端具有兩個對稱的圓弧面;兩個第一限位塊未具有圓弧面的一端分別安裝在兩個第一限位槽內;兩個第一限位塊與兩個第一限位槽之間分別安裝有一個第一彈簧;第二卡位塊通過兩個第一限位塊與兩個第一卡槽的配合安裝在第一卡位槽內;第二卡位塊與第一卡位槽之間安裝有第三彈簧;第三卡位塊一端的兩側面上開有兩個對稱的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塊的一端具有兩個對稱的圓弧面;兩個第二限位塊未具有圓弧面的一端分別安裝在兩個第二限位槽內;兩個第二限位塊與兩個第二限位槽之間分別安裝有一個第二彈簧;第三卡位塊通過兩個第二限位塊與兩個第二卡槽的配合安裝在第二卡位槽內;第三卡位塊與第二卡位槽之間安裝有第四彈簧;第三卡位塊和第二卡位塊上靠近方形槽的一側具有弧形面;六個第一支撐塊相互連接,且相鄰的兩個第一支撐塊之間通過相對應的第四軸孔與相對應的第七轉軸配合連接;六個第一支撐塊位于方形導槽內;六個第一支撐塊中最下側的一個第一支撐塊通過連接塊安裝在電線桿下端的外圓面上;第二支撐塊與第一支撐塊結構完全相同;六個第二支撐塊相互連接,且相鄰的兩個第二支撐塊之間通過相對應的第四軸孔與相對應的第七轉軸配合連接;六個第二支撐塊安裝在六個第一支撐塊上側;第一支撐塊與第二支撐塊之間通過第二支撐塊上相對應的第四軸孔與第一支撐塊上相對應的第七轉軸配合連接;第三支撐塊與第一支撐塊結構完全相同;六個第三支撐塊相互連接,且相鄰的兩個第三支撐塊之間通過相對應的第四軸孔與相對應的第七轉軸配合連接;六個第三支撐塊安裝在六個第二支撐塊上側;第二支撐塊與第三支撐塊之間通過第三支撐塊上相對應的第四軸孔與第二支撐塊上相對應的第七轉軸配合連接;六個第三支撐塊中位于最上側的一個第三支撐塊上未開有第一缺口和未安裝有轉軸固定塊和第七轉軸;六個第三支撐塊中位于最上側的一個第三支撐塊在初始狀態下與兩個第一安裝槽內的兩個第三卡位塊配合;六個第三支撐塊均與第一安裝槽和第三安裝槽內的第三卡位塊配合;六個第二支撐塊均與第一安裝槽內和第三安裝槽內的第二卡位塊配合;六個第一支撐塊均與第一安裝槽和第二安裝槽內的第一卡位塊配合;當電線桿向上移動時;電線桿會帶動三個連接塊向上移動;三個連接塊向上移動會帶動三組第一支撐塊向上移動;三組第一支撐塊向上移動會依次帶動三組第二支撐塊和三組第三支撐塊向上移動;在第一支撐塊、第二支撐塊和第三支撐塊向上移動過程中;第三支撐塊會優先從安裝在兩個第一安裝槽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過;然后經過弧形槽;最后從安裝在兩個第三安裝槽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出位于地面之上;當第一支撐塊、第二支撐塊和第三支撐塊向上移動過程中第二支撐塊與第三卡塊接觸時;第二支撐塊會壓縮第三卡塊;使得第三卡塊向第二卡位槽內側移動;當第三卡塊完全移動到第二卡位槽內側時;第二支撐塊就會沿著安裝在兩個第一安裝槽內的兩個第二卡塊組成的間隙之間穿過;然后經過弧形槽;最后從安裝在兩個第三安裝槽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出位于地面之上;當第一支撐塊、第二支撐塊和第三支撐塊向上移動過程中第三支撐塊與第二卡塊接觸時;第三支撐塊會壓縮第二卡塊;使得第二卡塊向第一卡位槽內側移動;當第二卡塊完全移動到第一卡位槽內側時;第一支撐塊就會沿著安裝在兩個第一安裝槽內的兩個第一卡塊組成的間隙之間穿過;然后經過弧形槽;最后從安裝在兩個第三安裝槽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出位于地面之上;通過由第一支撐塊、第二支撐塊和第三支撐塊組成的三組支撐條可以對電線桿起到支撐的作用;防止電線桿擺動;本發明中第一支撐塊的一端開有第一缺口;第一支撐塊的另一端開有第二缺口;第一缺口的側面上安裝有兩個對稱的轉軸固定塊;兩個轉軸固定塊之間安裝有第七轉軸;第一支撐塊上開有第二缺口一端的側面上開有貫通的第四軸孔;第二支撐塊與第一支撐塊結構完全相同;第三支撐塊與第一支撐塊結構完全相同;相鄰的兩個第二支撐塊中相對應的第一缺口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配合;相鄰的兩個第三支撐塊中相對應的第一缺口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配合;相鄰的兩個第二支撐塊中相對應的第一缺口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配合;第一支撐塊與第二支撐塊的連接處相對應的第一缺口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配合;第三支撐塊與第二支撐塊的連接處相對應的第一缺口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配合;第一支撐與第一支撐之間、第一支撐與第二支撐之間、第三支撐與第三支撐之間、第一支撐與第二支撐之間和第二支撐與第三支撐之間通過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的配合可以保證第一支撐與第一支撐之間、第一支撐與第二支撐之間、第三支撐與第三支撐之間、第一支撐與第二支撐之間和第二支撐與第三支撐之間只能沿著一個方向相互轉動;在另一個反方向上第一缺口對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之間的鉸接起到限位的作用;通過安裝在兩個第三安裝槽內的兩個第三卡塊可以使得第一支撐塊、第二支撐塊和第三支撐塊在移動出地面時更加穩定;本發明中第一彈簧的彈力大于第二彈簧的彈力;其作用是保證第三卡塊向第二卡塊內側移動時第二卡塊不會進行移動;第三彈簧的彈力大于第四彈簧的彈力;其作用是保證第三卡塊向第二卡塊內側移動時第二卡塊不會進行移動。本發明中第一支撐塊、第二支撐塊和第三支撐塊的寬度依次減小;其作用是保證第一支撐塊、第二支撐塊和第三支撐塊在向地面移動時;第一支撐塊、第二支撐塊和第三支撐上所受到地面的作用力相同。
本發明中電線桿的下側安裝有錐形頭,其作用是一方面加強了電線桿的穩固性;另一方面當電線桿向下移動時;通過錐形頭可以保證電線桿在向下移動過程中更加順利。
當人們使用本發明的電線桿,電線桿在溫度較低的地區地面受溫度變化收縮時;電線桿下側就會受到擠壓使得電線桿向上移動;當電線桿向上移動時;電線桿會帶動三個連接塊向上移動;三個連接塊向上移動會帶動三組第一支撐塊向上移動;三組第一支撐塊向上移動會依次帶動三組第二支撐塊和三組第三支撐塊向上移動;在第一支撐塊、第二支撐塊和第三支撐塊向上移動過程中;第三支撐塊會優先從安裝在兩個第一安裝槽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過;然后經過弧形槽;最后從安裝在兩個第三安裝槽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出位于地面之上;當第一支撐塊、第二支撐塊和第三支撐塊向上移動過程中第二支撐塊與第三卡塊接觸時;第二支撐塊會壓縮第三卡塊;使得第三卡塊向第二卡位槽內側移動;當第三卡塊完全移動到第二卡位槽內側時;第二支撐塊就會沿著安裝在兩個第一安裝槽內的兩個第二卡塊組成的間隙之間穿過;然后經過弧形槽;最后從安裝在兩個第三安裝槽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出位于地面之上;當第一支撐塊、第二支撐塊和第三支撐塊向上移動過程中第三支撐塊與第二卡塊接觸時;第三支撐塊會壓縮第二卡塊;使得第二卡塊向第一卡位槽內側移動;當第二卡塊完全移動到第一卡位槽內側時;第一支撐塊就會沿著安裝在兩個第一安裝槽內的兩個第一卡塊組成的間隙之間穿過;然后經過弧形槽;最后從安裝在兩個第三安裝槽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出位于地面之上;通過由第一支撐塊、第二支撐塊和第三支撐塊組成的三組支撐條可以對電線桿起到支撐的作用;防止電線桿擺動。
附圖說明
圖1是整體部件外觀示意圖。
圖2是纏繞輪安裝示意圖。
圖3是平衡支撐機構安裝示意圖。
圖4是環形地基結構示意圖。
圖5是第一支撐塊安裝示意圖。
圖6是第二支撐塊安裝示意圖。
圖7是第一支撐塊和第二支撐塊連接示意圖。
圖8是第一支撐塊結構示意圖。
圖9是第三支撐塊安裝示意圖。
圖10是連接塊安裝示意圖。
圖11是第三卡位塊安裝示意圖。
圖12是電線桿工作原理示意圖。
圖中標號名稱:1、脫離機構;2、電線桿;3、錐形頭;4、平衡支撐機構;6、纏繞輪;25、環形基地;27、第一安裝槽;29、弧形導槽;31、第三安裝槽;33、方形導槽;47、連接塊;48、第一支撐塊;49、第二支撐塊;50、第三支撐塊;51、第一卡位塊;52、第一限位塊;53、第一卡位槽;54、第一彈簧;55、第一限位槽;56、第二限位槽;57、第二彈簧;58、第三卡位塊;59、第二卡位槽;60、第二限位塊;61、第二卡位塊;62、第七轉軸;63、第四軸孔;64、轉軸固定塊;65、第一缺口;66、第二缺口;67、第三彈簧;68、第四彈簧;69、第一卡槽;70、第二卡槽。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它包括電線桿2、錐形頭3、平衡支撐機構4、纏繞輪6,其中如圖2所示,電線桿2的上端安裝有四個纏繞輪6;錐形頭3安裝在電線桿2的下側;如圖3所示,平衡支撐機構4安裝在電線桿2下端;平衡支撐機構4位于錐形頭3上側。
上述電線桿2的周圍具有一個固化的環形基地25;如圖4所示,環形基地25的內圓面上周向均勻地開有三個弧形導槽29和方形導槽33;弧形導槽29與環形基地25的外圓面相通;弧形導槽29與方形導槽33相通;弧形導槽29的下端面與地面齊平;方形導槽33上端的兩側開有兩個對稱的第一安裝槽27;弧形導槽29遠離方形導槽33一端的兩側對稱地開有兩個第三安裝槽31。
上述平衡支撐機構4包括連接塊47、第一支撐塊48、第二支撐塊49、第三支撐塊50、第一卡位塊51、第一限位塊52、第一卡位槽53、第一彈簧54、第一卡槽69、第二卡槽70、第一限位槽55、第二限位槽56、第二彈簧57、第三卡位塊58、第二卡位槽59、第二限位塊60、第二卡位塊61、第七轉軸62、第四軸孔63、轉軸固定塊64、第一缺口65、第二缺口66、第三彈簧67、第四彈簧68,其中兩個第一安裝槽27和兩個第三安裝槽31內所安裝結構完全相同;對于第一安裝槽27;如圖11所示,第一卡位塊51一端的端面上開有第一卡位槽53;第一卡位槽53的兩側開有兩個對稱的第一卡槽69;第一卡位塊51的另一端安裝在第一安裝槽27的內側面上;第二卡位塊61一端的端面上開有第二卡位槽59;第二卡位槽59的兩側開有兩個對稱的第二卡槽70;第二卡位塊61另一端的兩側面上開有兩個對稱的第一限位槽55;第一限位塊52的一端具有兩個對稱的圓弧面;兩個第一限位塊52未具有圓弧面的一端分別安裝在兩個第一限位槽55內;兩個第一限位塊52與兩個第一限位槽55之間分別安裝有一個第一彈簧54;第二卡位塊61通過兩個第一限位塊52與兩個第一卡槽69的配合安裝在第一卡位槽53內;第二卡位塊61與第一卡位槽53之間安裝有第三彈簧67;第三卡位塊58一端的兩側面上開有兩個對稱的第二限位槽56;第二限位塊60的一端具有兩個對稱的圓弧面;兩個第二限位塊60未具有圓弧面的一端分別安裝在兩個第二限位槽56內;兩個第二限位塊60與兩個第二限位槽56之間分別安裝有一個第二彈簧57;第三卡位塊58通過兩個第二限位塊60與兩個第二卡槽70的配合安裝在第二卡位槽59內;第三卡位塊58與第二卡位槽59之間安裝有第四彈簧68;第三卡位塊58和第二卡位塊61上靠近方形槽的一側具有弧形面;三個方形導槽33內所安裝結構完全相同;對于其中任意一個;如圖8所示,第一支撐塊48的一端開有第一缺口65;第一支撐塊48的另一端開有第二缺口66;第一缺口65的側面上安裝有兩個對稱的轉軸固定塊64;兩個轉軸固定塊64之間安裝有第七轉軸62;第一支撐塊48上開有第二缺口66一端的側面上開有貫通的第四軸孔63;如圖5所示,六個第一支撐塊48相互連接,如圖7所示,且相鄰的兩個第一支撐塊48之間通過相對應的第四軸孔63與相對應的第七轉軸62配合連接;六個第一支撐塊48位于方形導槽33內;六個第一支撐塊48中位于最下側的一個第一支撐塊48上未開有第二缺口66和第四軸孔63,如圖10所示,且六個第一支撐塊48中最下側的一個第一支撐塊48通過連接塊47安裝在電線桿2下端的外圓面上;第二支撐塊49與第一支撐塊48結構完全相同;如圖6所示,六個第二支撐塊49相互連接,且相鄰的兩個第二支撐塊49之間通過相對應的第四軸孔63與相對應的第七轉軸62配合連接;六個第二支撐塊49安裝在六個第一支撐塊48上側;第一支撐塊48與第二支撐塊49之間通過第二支撐塊49上相對應的第四軸孔63與第一支撐塊48上相對應的第七轉軸62配合連接;第三支撐塊50與第一支撐塊48結構完全相同;如圖9所示,六個第三支撐塊50相互連接,且相鄰的兩個第三支撐塊50之間通過相對應的第四軸孔63與相對應的第七轉軸62配合連接;六個第三支撐塊50安裝在六個第二支撐塊49上側;第二支撐塊49與第三支撐塊50之間通過第三支撐塊50上相對應的第四軸孔63與第二支撐塊49上相對應的第七轉軸62配合連接;六個第三支撐塊50中位于最上側的一個第三支撐塊50上未開有第一缺口65和未安裝有轉軸固定塊64和第七轉軸62;六個第三支撐塊50中位于最上側的一個第三支撐塊50在初始狀態下與兩個第一安裝槽27內的兩個第三卡位塊58配合;六個第三支撐塊50均與第一安裝槽27和第三安裝槽31內的第三卡位塊58配合;六個第二支撐塊49均與第一安裝槽27內和第三安裝槽31的第二卡位塊61配合;六個第一支撐塊48均與第一安裝槽27和第二安裝槽內的第一卡位塊51配合;第一支撐塊48、第二支撐塊49和第三支撐塊50的寬度依次減小;相鄰的兩個第一支撐塊48中相對應的第一缺口65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66配合;第一支撐塊48與第二支撐塊49的連接處相對應的第一缺口65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66配合;第三支撐塊50與第二支撐塊49的連接處相對應的第一缺口65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66配合;相鄰的兩個第三支撐塊50中相對應的第一缺口65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66配合;相鄰的兩個第二支撐塊49中相對應的第一缺口65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66配合。
上述第一彈簧54的彈力大于第二彈簧57的彈力;第三彈簧67的彈力大于第四彈簧68的彈力。
上述第一彈簧54為壓縮彈簧;第二彈簧57為壓縮彈簧;第三彈簧67為壓縮彈簧;第四彈簧68為壓縮彈簧。
上述四個纏繞輪6中其中一個纏繞輪6位于其它三個纏繞輪6上側;三個纏繞輪6中相鄰的兩個纏繞輪6之間間距相等。
上述作為第一安裝槽27、弧形導槽29、第一卡位塊51、第一限位塊52、第一卡位槽53、第一彈簧54、第一限位槽55、第二限位槽56、第二彈簧57、第三卡位塊58、第二卡位槽59、第二限位塊60、第二卡位塊61、第七轉軸62、第四軸孔63、轉軸固定塊64、第一缺口65、第二缺口66、第三彈簧67、第四彈簧68、第一卡槽69、第二卡槽70和第三安裝槽31其個數為三個的替換方案為四個或五個。
上述作為三組六個第一支撐塊48、三組六個第二支撐塊49和三組六個第三支撐塊50的替換方案為四組六個第一支撐塊48、四組六個第二支撐塊49和四組六個第三支撐塊50或五組六個第一支撐塊48、五組六個第二支撐塊49和五組六個第三支撐塊50。
綜上所述:
本發明設計的電線桿2能夠通過自動調節來防止電線桿2傾斜;進而防止了電線斷裂。
本發明中第一卡位塊51一端的端面上開有第一卡位槽53;第一卡位槽53的兩側開有兩個對稱的第一卡槽69;第二卡位塊61一端的端面上開有第二卡位槽59;第一限位塊52的一端具有兩個對稱的圓弧面;兩個第一限位塊52未具有圓弧面的一端分別安裝在兩個第一限位槽55內;兩個第一限位塊52與兩個第一限位槽55之間分別安裝有一個第一彈簧54;第二卡位塊61通過兩個第一限位塊52與兩個第一卡槽69的配合安裝在第一卡位槽53內;第二卡位塊61與第一卡位槽53之間安裝有第三彈簧67;第三卡位塊58一端的兩側面上開有兩個對稱的第二限位槽56;第二限位塊60的一端具有兩個對稱的圓弧面;兩個第二限位塊60未具有圓弧面的一端分別安裝在兩個第二限位槽56內;兩個第二限位塊60與兩個第二限位槽56之間分別安裝有一個第二彈簧57;第三卡位塊58通過兩個第二限位塊60與兩個第二卡槽70的配合安裝在第二卡位槽59內;第三卡位塊58與第二卡位槽59之間安裝有第四彈簧68;第三卡位塊58和第二卡位塊61上靠近方形槽的一側具有弧形面;六個第一支撐塊48相互連接,且相鄰的兩個第一支撐塊48之間通過相對應的第四軸孔63與相對應的第七轉軸62配合連接;六個第一支撐塊48位于方形導槽33內;六個第一支撐塊48中最下側的一個第一支撐塊48通過連接塊47安裝在電線桿2下端的外圓面上;第二支撐塊49與第一支撐塊48結構完全相同;六個第二支撐塊49相互連接,且相鄰的兩個第二支撐塊49之間通過相對應的第四軸孔63與相對應的第七轉軸62配合連接;六個第二支撐塊49安裝在六個第一支撐塊48上側;第一支撐塊48與第二支撐塊49之間通過第二支撐塊49上相對應的第四軸孔63與第一支撐塊48上相對應的第七轉軸62配合連接;第三支撐塊50與第一支撐塊48結構完全相同;六個第三支撐塊50相互連接,且相鄰的兩個第三支撐塊50之間通過相對應的第四軸孔63與相對應的第七轉軸62配合連接;六個第三支撐塊50安裝在六個第二支撐塊49上側;第二支撐塊49與第三支撐塊50之間通過第三支撐塊50上相對應的第四軸孔63與第二支撐塊49上相對應的第七轉軸62配合連接;六個第三支撐塊50中位于最上側的一個第三支撐塊50上未開有第一缺口65和未安裝有轉軸固定塊64和第七轉軸62;六個第三支撐塊50中位于最上側的一個第三支撐塊50在初始狀態下與兩個第一安裝槽27內的兩個第三卡位塊58配合;六個第三支撐塊50均與第一安裝槽27和第三安裝槽31內的第三卡位塊58配合;六個第二支撐塊49均與第一安裝槽27內和第三安裝槽31內的第二卡位塊61配合;六個第一支撐塊48均與第一安裝槽27和第二安裝槽內的第一卡位塊51配合;如圖12a所示,當電線桿2向上移動時;電線桿2會帶動三個連接塊47向上移動;三個連接塊47向上移動會帶動三組第一支撐塊48向上移動;三組第一支撐塊48向上移動會依次帶動三組第二支撐塊49和三組第三支撐塊50向上移動;在第一支撐塊48、第二支撐塊49和第三支撐塊50向上移動過程中;第三支撐塊50會優先從安裝在兩個第一安裝槽27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過;然后經過弧形槽;最后從安裝在兩個第三安裝槽31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出位于地面之上;當第一支撐塊48、第二支撐塊49和第三支撐塊50向上移動過程中第二支撐塊49與第三卡塊接觸時;第二支撐塊49會壓縮第三卡塊;使得第三卡塊向第二卡位槽59內側移動;當第三卡塊完全移動到第二卡位槽59內側時;第二支撐塊49就會沿著安裝在兩個第一安裝槽27內的兩個第二卡塊組成的間隙之間穿過;然后經過弧形槽;最后從安裝在兩個第三安裝槽31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出位于地面之上;當第一支撐塊48、第二支撐塊49和第三支撐塊50向上移動過程中第三支撐塊50與第二卡塊接觸時;第三支撐塊50會壓縮第二卡塊;使得第二卡塊向第一卡位槽53內側移動;當第二卡塊完全移動到第一卡位槽53內側時;第一支撐塊48就會沿著安裝在兩個第一安裝槽27內的兩個第一卡塊組成的間隙之間穿過;然后經過弧形槽;最后從安裝在兩個第三安裝槽31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出位于地面之上;如圖12b所示,通過由第一支撐塊48、第二支撐塊49和第三支撐塊50組成的三組支撐條可以對電線桿2起到支撐的作用;防止電線桿2擺動;本發明中第一支撐塊48的一端開有第一缺口65;第一支撐塊48的另一端開有第二缺口66;第一缺口65的側面上安裝有兩個對稱的轉軸固定塊64;兩個轉軸固定塊64之間安裝有第七轉軸62;第一支撐塊48上開有第二缺口66一端的側面上開有貫通的第四軸孔63;第二支撐塊49與第一支撐塊48結構完全相同;第三支撐塊50與第一支撐塊48結構完全相同;相鄰的兩個第二支撐塊49中相對應的第一缺口65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66配合;相鄰的兩個第三支撐塊50中相對應的第一缺口65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66配合;相鄰的兩個第二支撐塊49中相對應的第一缺口65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66配合;第一支撐塊48與第二支撐塊49的連接處相對應的第一缺口65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66配合;第三支撐塊50與第二支撐塊49的連接處相對應的第一缺口65和相對應的第二缺口66配合;第一支撐與第一支撐之間、第一支撐與第二支撐之間、第三支撐與第三支撐之間、第一支撐與第二支撐之間和第二支撐與第三支撐之間通過第一缺口65和第二缺口66的配合可以保證第一支撐與第一支撐之間、第一支撐與第二支撐之間、第三支撐與第三支撐之間、第一支撐與第二支撐之間和第二支撐與第三支撐之間只能沿著一個方向相互轉動;在另一個反方向上第一缺口65對第一缺口65和第二缺口66之間的鉸接起到限位的作用;通過安裝在兩個第三安裝槽31內的兩個第三卡塊可以使得第一支撐塊48、第二支撐塊49和第三支撐塊50在移動出地面時更加穩定;本發明中第一彈簧54的彈力大于第二彈簧57的彈力;其作用是保證第三卡塊向第二卡塊內側移動時第二卡塊不會進行移動;第三彈簧67的彈力大于第四彈簧68的彈力;其作用是保證第三卡塊向第二卡塊內側移動時第二卡塊不會進行移動。本發明中第一支撐塊48、第二支撐塊49和第三支撐塊50的寬度依次減小;其作用是保證第一支撐塊48、第二支撐塊49和第三支撐塊50在向地面移動時;第一支撐塊48、第二支撐塊49和第三支撐上所受到地面的作用力相同。
本發明中電線桿2的下側安裝有錐形頭3,其作用是一方面加強了電線桿2的穩固性;另一方面當電線桿2向下移動時;通過錐形頭3可以保證電線桿2在向下移動過程中更加順利。
具體實施方式:當人們使用本發明的電線桿2,電線桿2在溫度較低的地區地面受溫度變化收縮時;電線桿2下側就會受到擠壓使得電線桿2向上移動;當電線桿2向上移動時;電線桿2會帶動三個連接塊47向上移動;三個連接塊47向上移動會帶動三組第一支撐塊48向上移動;三組第一支撐塊48向上移動會依次帶動三組第二支撐塊49和三組第三支撐塊50向上移動;在第一支撐塊48、第二支撐塊49和第三支撐塊50向上移動過程中;第三支撐塊50會優先從安裝在兩個第一安裝槽27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過;然后經過弧形槽;最后從安裝在兩個第三安裝槽31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出位于地面之上;當第一支撐塊48、第二支撐塊49和第三支撐塊50向上移動過程中第二支撐塊49與第三卡塊接觸時;第二支撐塊49會壓縮第三卡塊;使得第三卡塊向第二卡位槽59內側移動;當第三卡塊完全移動到第二卡位槽59內側時;第二支撐塊49就會沿著安裝在兩個第一安裝槽27內的兩個第二卡塊組成的間隙之間穿過;然后經過弧形槽;最后從安裝在兩個第三安裝槽31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出位于地面之上;當第一支撐塊48、第二支撐塊49和第三支撐塊50向上移動過程中第三支撐塊50與第二卡塊接觸時;第三支撐塊50會壓縮第二卡塊;使得第二卡塊向第一卡位槽53內側移動;當第二卡塊完全移動到第一卡位槽53內側時;第一支撐塊48就會沿著安裝在兩個第一安裝槽27內的兩個第一卡塊組成的間隙之間穿過;然后經過弧形槽;最后從安裝在兩個第三安裝槽31內的兩個第三卡塊之間穿出位于地面之上;通過由第一支撐塊48、第二支撐塊49和第三支撐塊50組成的三組支撐條可以對電線桿2起到支撐的作用;防止電線桿2擺動。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發明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