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安裝在鋼桁架連梁中的兩端銷軸連接雙向鉛擠壓耗能阻尼器,結構受力時,由于銷軸連接使阻尼器兩端不傳遞力,保證阻尼器成二力桿受力,屬于工程結構耗能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傳統大震不倒的抗震思想向震后迅速恢復城市、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方向發展。建筑需要一種可以在地震之后迅速恢復功能的結構或構件。可恢復功能結構是指地震后不需修復或稍加修復即可恢復其使用功能的結構。高層建筑使用者眾多,一旦遭遇地震損傷,高層建筑震后修復加固的經濟和時間成本很高。可更換構件是實現高層建筑結構震后功能可恢復的一種有效途徑。剪力墻結構是建筑結構中一種重要的結構體系,而連梁是剪力墻結構中的耗能構件,在連梁的內部設置一個耗能部件,震時僅使耗能部件屈服耗能,連梁其余部分盡量不產生破壞,震后僅需對受損的耗能部件進行更換即可,耗能部件也稱之為連梁“保險絲”。
傳統的鋼筋混凝土連梁對剪切變形十分敏感,在很多情況下出現超筋情況,并且易于產生剪切斜裂縫。實腹型鋼連梁形式以期利用鋼材延性耗能好的優勢改善聯肢剪力墻的抗震性能。鋼桁架連梁是由上、下弦桿和腹桿組成,與實腹式鋼連梁相比,鋼桁架連梁剛度可以控制調節,可以按抗震需要設計剛度值,使其避開地震波卓越周期,避免產生共振。正常使用狀態及小震作用下,與剪力墻一起工作保持彈性狀態,大震作用下,交叉腹桿抗剪屈服,形成塑性鉸,耗散大量地震能量,構筑了聯肢剪力墻的多道抗震防線。
鋼桁架連梁中弦桿和腹桿受力都是二力桿,本專利提出一種兩端銷軸連接雙向鉛擠壓耗能阻尼器,替換鋼桁架連梁中的桿件。當小震作用下,該阻尼器進行耗能;當大震情況下,可以很方便地更換維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旨在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一種新型阻尼器,利用了鋼桁架連梁受力行為,提出了一種兩端銷軸連接雙向鉛擠壓耗能阻尼器。這種阻尼器兩端采用銷軸與結構連接,利用外套筒和擠壓軸具有雙向運動行為,套筒內固定限位使擠壓材料處于封閉的空間,同時也為擠壓軸起到限位作用,下蓋板與鋼套筒采用高強抗剪螺栓在側面連接,增大了擠壓軸的行程。
本發明作為阻尼器可以設置于桁架結構之中,阻尼器兩端的銷軸連接接,使桁架結構中的阻尼器發揮其軸向受力進行耗能,可以抵抗風荷載和小震作用;當遭受超過設防烈度等級的地震時,耗能部位的阻尼器可以很方便地更換維修。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的一種兩端銷軸連接雙向鉛擠壓耗能阻尼器,主要由上銷軸連接段(1),上蓋板(2),鋼套筒(3),擠壓軸(4),擠壓軸連接板(5),鉛(6),下蓋板(7),高強抗拉螺栓(8),高強抗剪螺栓(9),密封材料(10),下銷軸連接段(11),其中,上銷軸連接段(1)與結構一側連接,下銷軸連接段(11)與結構另一側連接,上蓋板(2)一側與上銷軸連接段(1)通過焊接連接,另一側與鋼套筒(3)通過高強抗拉螺栓(8)連接,鋼套筒(3)內部有固定限位,密封材料(10)放入鋼套筒(3)固定限位和下蓋板(7)凹槽內,鉛(6)附著擠壓軸(4)周圍插入鋼套筒(3)內,過固定限位一定距離,下蓋板(7)和鋼套筒(3)通過高強抗剪螺栓(9)連接,擠壓軸連接板(5)一側與擠壓軸(4)焊接連接,另一側與下銷軸連接段(11)焊接連接。
依照本發明實施例所述,上銷軸連接段(1)和下銷軸連接段(11)與結構連接用銷軸。
依照本發明實施例所述,鋼套筒(3)與擠壓軸(4)可雙向相對運動。
依照本發明實施例所述,鋼套筒(3)內部固定限位和下蓋板(7)內帶有凹槽。
依照本發明實施例所述,鋼套筒(3)內部通過固定限位分成一個空腔和充滿鉛(6)的密閉腔。
依照本發明實施例所述,鉛(6)附著擠壓軸(4)周圍放入鋼套筒(3)內,過固定限位一定距離,需根據擠壓力和行程計算。
依照本發明實施例所述,下蓋板(7)與鋼套筒(3)通過高強抗剪螺栓(9)連接。
本發明有益的效果:
本發明兩端采用銷軸與結構相連接,置于桁架結構之中,符合桁架受力行為;本專利結構簡單,力學途徑明確,性能可靠,組裝方便;本專利在小震時,可以發揮阻尼器軸向運動耗能,減少其他桿件破壞;大震下損壞,可方便更換維修。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兩端銷軸連接雙向鉛擠壓耗能阻尼器俯視示意圖。
圖2:兩端銷軸連接雙向鉛擠壓耗能阻尼器側視示意圖。
圖3:銷栓軸示意圖。
圖4:上蓋板示意圖。
圖5:鋼套筒示意圖。
圖6:下蓋板示意圖。
圖7:擠壓軸和擠壓軸連接板示意圖。
圖8:上、下銷軸連接段示意圖。
圖9:擠壓材料鉛示意圖。
圖中1.上銷軸連接段,2.上蓋板,3.鋼套筒,4.擠壓軸,5.擠壓軸連接板,6.鉛,7.下蓋板,8.高強抗拉螺栓,9.高強抗剪螺栓,10.密封材料,11.下銷軸連接段,12.銷軸,13.螺紋孔,14.螺紋孔,15.螺紋孔,16.密封件凹槽,17.螺紋孔,18.螺紋孔,19.螺紋孔,20.銷軸孔
具體實施方式:
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采用兩端銷軸連接雙向鉛擠壓耗能阻尼器,其制作順序如下:
組裝時,先將上銷軸連接段1焊接到上蓋板2上側,上蓋板2開設螺栓孔13;接著鋼套筒3插入到上蓋板2凹槽中,鋼套筒3耳部開設螺紋孔15,通過高強抗拉螺栓8將鋼套筒3和上蓋板2進行連接。
將密封材料10分別放入鋼套筒密封件凹槽16內和下蓋板密封件凹槽16內。擠壓軸4焊接到擠壓軸連接板5上側;下部銷軸連接段11焊接到擠壓軸連接板5下側。
加工好的兩部分鉛6附著在擠壓軸4周圍,將鉛6和擠壓軸4、擠壓軸連接板5、下部銷軸連接板組裝完畢的整體一起穿越下蓋板7放入鋼套筒3中,過固定限位一定距離,需根據擠壓力和行程計算,將下蓋板7封住鋼套筒,下蓋板7側面開設螺栓孔19,鋼套筒側面開設螺栓孔17,用高強抗剪螺栓9將鋼套筒3和下蓋板7進行連接。
組裝完成后,將銷軸12放置于兩端阻尼器銷軸孔20內,并通過兩端的銷軸12將阻尼器與結構兩端進行連接。
以上是本發明的一個典型實施例,本發明的實施不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