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動力傳動系統,特別涉及一種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
龍狀
自動座椅調節裝置為一種利用電流的改變來調節座椅前后位置或高度, 當電流的方向改變時,其可以往前或往后挪動座椅的位置或者升或降座椅的 高度來適應不同的人,當電源關閉時,這種座椅可以無需其它裝置的幫助而 保持其位置。通常這種自動座椅調節裝置應用齒輪馬達作為其動力驅動裝 置,現有市面上可得到的自動座椅調節裝置中所使用的齒輪馬達,其齒輪箱
由兩級齒輪系組成,第一級傳動機構是蝸桿和蝸輪,第二級傳動機構是N— N型行星齒輪系。如圖1所示,其為現有產品中所使用的N—N型行星齒輪 系的結構示意圖,包括具有輸出齒輪的內齒圈1、銷2、內齒圈3、行星齒輪 4、軸承5、偏心輪6 (嵌入蝸輪中),內齒圈3、行星齒輪4之間形成內嚙合 Nl,具有輸出齒輪的內齒圈1、行星齒輪4之間形成內嚙合N2。現有產品的 主要問題在于,N—N型行星輪系的傳動效率很低,因而相應的齒輪馬達的 傳動效率也很低。現有產品的另一個問題在于其齒輪箱的承載能力很低,這 是由于傳統的N—N行星輪系中負荷僅能被一或兩對輪齒承擔,同時參與嚙 合的輪齒較少。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為座椅調節裝置提供一種高效率的齒輪馬達, 本發明的另一 目的在于為座椅調節裝置提供一種高負荷能力的齒輪馬達。
本發明提供一種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具有馬達和齒輪箱,所述齒 輪箱包括第一級傳動機構,具有相互嚙合的蝸桿和蝸輪;第二級傳動機構,具有內齒圈、與內齒圈嚙合的擺線齒輪、用于驅動所述擺線齒輪的偏心 輪、轉架和與轉架相連接的輸出齒輪;蝸桿固定于馬達軸上,隨馬達軸而轉 動,蝸輪由蝸桿驅動,并帶動固定在蝸輪上的偏心輪旋轉,偏心輪和內齒圈 使得擺線齒輪具有自轉和公轉,轉架傳遞擺線齒輪的自轉至輸出齒輪。
其中,所述內齒圈是一個具有內部擺線輪齒的圓圈,所述擺線齒輪是一 個具有外擺線輪齒的圓圈,所述偏心輪的外表面與蝸輪中心偏心,所述擺線
齒輪套置于所述偏心輪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轉架具有若干銷,所述擺線齒輪開設有若干孔,所述若干銷 對應插入所述若干孔內。
其中,所述輸出齒輪一體化或組裝于轉架上。
其中,所述偏心輪通過嵌件成型技術形成于蝸輪中或組裝于蝸輪上。 其中,所述蝸桿通過壓入而安裝于馬達軸上或與馬達軸一體成型。 其中,所述銷一體化或組裝于轉架上。 其中,所述擺線齒輪的齒數少于所述內齒圈的齒數。 其中,所述擺線齒輪通過一軸承套置于所述偏心輪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偏心輪開設有一與蝸輪同心的內孔,所述第二級傳動機構還 包括一與輸出齒輪相固連的轉軸,所述轉軸插入所述偏心輪內孔內。
本發明采用擺線齒輪系代替N—N型行星齒輪系,在同樣的體積下,具 有更強的負荷能力和更高的效率。本發明中由于使用了擺線齒輪系,負荷可 由幾個輪齒來承擔,由于具有多對嚙合輪齒參與嚙合,輪齒受到的彎曲應力 會減少。受益于擺線齒輪系的多對嚙合輪齒對,本發明具有更高的承載能力 和更強的抗沖擊能力。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詳細描述,將使本發明的 技術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顯而易見。 附圖中,
圖1為為現有產品中所使用的N—N型行星齒輪系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的總體組裝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的第一級傳動機構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的第二級傳動機構的示意圖。
鼎鄉討
圖2為本發明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一較佳實施例的總體組裝示意圖, 如圖所示,本發明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可劃分為馬達組件40和齒輪箱組 件50兩部分。圖3為本發明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一較佳實施例的分解結構 示意圖,包括12V直流馬達11、蝸桿B、蝸輪14 (其中嵌入有偏心輪)、軸承 定位環16、球形含油軸承17、齒輪箱18、調節螺絲19 (插入馬達軸)、滑動含 油軸承20、內齒圈21、墊圈22、擺線齒輪23、軸承24、轉架25、輸出齒輪 26、銷27、與輸出齒輪26相固連的轉軸28、輸出齒輪軸承29、箱蓋30、螺釘 31 (M4尺寸)。馬達組件40由12V直流馬達ll組成,作為整個裝置的動力來 源。齒輪箱18、箱蓋30、螺釘31構成齒輪箱組件50的殼體,其內容納兩級傳 動機構。直流馬達11的軸的前端和蝸桿13固定連接,伸入殼體內,通過軸承 定位環16、球形含油軸承17、調節螺絲19固定于殼體內,并與蝸輪14嚙合, 傳輸動力至齒輪箱組件50內,形成第一級傳動結構;滑動含油軸承20、內齒 圈21、墊圈22、擺線齒輪23、軸承24、轉架25、輸出齒輪26、銷27、轉軸 28、輸出齒輪軸承29組合,在齒輪箱組件50的殼體內形成第二級傳動結構。
圖4為本發明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級傳動機構的 示意圖,12V直流馬達11通過馬達軸12給第一級傳動機構提供動力,蝸桿13 通過壓入而安裝到馬達軸12上,隨馬達軸12轉動,蝸輪14由蝸桿13驅動,并 帶動偏心輪15旋轉,所述偏心輪15的外圓柱面與蝸輪14的中心偏心,所述偏 心輪15開設有一與蝸輪14的中心同心的內孔,可組裝至蝸輪14中或通過嵌件 成型技術形成于蝸輪14中。
圖5為本發明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二級傳動機構的 示意圖,該第二級傳動機構由內齒圈21、墊圈22、擺線齒輪23、滾珠軸承 24、轉架25、輸出齒輪26依次連接組合而成。內齒圈21是一個具有內部擺線 輪齒的圓圈,擺線齒輪23是一個具有外擺線輪齒的圓圈,兩者輪齒相互嚙 合,擺線齒輪23的齒數少于內齒圈21的齒數,以獲得較大的速比;如擺線 齒輪23的齒數可以為21而內齒圈21的齒數可以為22,從而可獲得22倍的速比。軸承24固定于擺線齒輪23的中心孔內,偏心輪15穿過墊圈22后插入軸承 24的中心孔,從而使得所述擺線齒輪23通過軸承24套置于所述偏心輪15的外 圓柱面,與輸出齒輪26固連的轉軸28穿過偏心輪15的內孔后插入軸承20內。 轉架25的朝向擺線齒輪23的一側延伸有若干銷27,所述若干銷27對應插入擺 線齒輪23上的相應孔內,銷27的直徑小于擺線齒輪23上的相應孔的直徑。輸 出齒輪26可組裝于轉架25的遠離擺線齒輪23的一側或與之一體成型,所述若 干銷27可組裝于轉架25上或與之一體成型。偏心輪15和內齒圈21使得擺線齒 輪23具有自轉和公轉,轉架25傳遞擺線齒輪23的自轉至輸出齒輪26。
在本發明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中,由馬達ll產生動力,由馬達軸12 傳遞給齒輪箱組件50殼體內的第一級傳動機構,再通過第一級傳動機構的蝸 輪14和其上的偏心輪15傳入第二級傳動機構,最后由第二級傳動機構的輸出 齒輪26輸出至齒輪箱組件50的殼體外,實現調節座椅前后位置或高度的功 能。受益于所采用的擺線齒輪23的多對嚙合輪齒對,本發明具有更高的承載 能力和更強的抗沖擊能力。
以上所述,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 案和技術構思作出其他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而所有這些改變和變形都應 屬于本發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具有馬達和齒輪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齒輪箱包括第一級傳動機構,具有相互嚙合的蝸桿和蝸輪;第二級傳動機構,具有內齒圈、與內齒圈嚙合的擺線齒輪、用于驅動所述擺線齒輪的偏心輪、轉架和與轉架相連接的輸出齒輪;蝸桿固定于馬達軸上,隨馬達軸轉動,蝸輪由蝸桿驅動,并帶動固定在蝸輪上的偏心輪旋轉,偏心輪和內齒圈使得擺線齒輪具有自轉和公轉,轉架傳遞擺線齒輪的自轉至輸出齒輪。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齒圈是一個具有內部擺線輪齒的圓圈,所述擺線齒輪是一個具有外擺線輪齒的圓圈,所述外擺線輪齒與所述內部擺線輪齒嚙合,所述偏心輪的外表面與蝸輪中心偏心,所述擺線齒輪套置于所述偏心輪的外表面。
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架具有若干銷,所述擺線齒輪開設有若干孔,所述若干銷對應插入所述若干孔內。
4、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出齒輪一體化或組裝于轉架上。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輪通過嵌件成型技術形成于蝸輪中或組裝于蝸輪上。
6、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蝸桿通過壓入而安裝于馬達軸上或與馬達軸一體成型。
7、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銷一體化或組裝于轉架上。
8、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擺線齒輪的齒數少于所述內齒圈的齒數。
9、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擺線齒輪通過一軸承套置于所述偏心輪的外表面。2
10、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輪開設有一與蝸輪同心的內孔,所述第二級傳動機構還包括一與輸出齒輪相固連的轉軸,所述轉軸插入所述偏心輪內孔內。
全文摘要
一種座椅調節裝置用齒輪馬達,具有馬達和齒輪箱,所述齒輪箱包括第一級傳動機構,具有相互嚙合的蝸桿和蝸輪;第二級傳動機構,具有內齒圈、擺線齒輪、偏心輪、轉架和與轉架相連接的輸出齒輪;蝸桿固定于馬達軸上,隨馬達軸而轉動,蝸輪由蝸桿驅動,并帶動固定在蝸輪上的偏心輪旋轉,偏心輪和內齒圈使得擺線齒輪具有自轉和公轉,轉架傳遞擺線齒輪的自轉至輸出齒輪。本發明采用擺線齒輪系代替N-N型行星齒輪系,在同樣的體積下,具有更高的承載能力和更高的效率。使用擺線齒輪系,負荷可由幾個輪齒來承擔,由于具有多對輪齒參與嚙合,輪齒受到的彎曲應力會減少。受益于擺線齒輪系的多對嚙合輪齒對,本發明具有更高的承載能力和更強的抗沖擊能力。
文檔編號A47C3/00GK101499695SQ20081006605
公開日2009年8月5日 申請日期2008年2月2日 優先權日2008年2月2日
發明者塔靜寧, 徐雪前, 峰 李 申請人:德昌電機(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