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座椅裝置的控制機構的制作方法
座椅裝置的控制機構本發明專利申請是申請日為2003年9月8日、申請號為03824465. 9 (國際申請號為PCT/US2003/027922)、發明名稱為“座椅裝置的控制機構”的發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背景技術: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靠背和座的座椅裝置,該座可操縱地被支撐以通過控制裝置來進行協調運動,該控制裝置還提供了驅動重量的功能,其中在向后靠時,為重量較重的落座的使用者提供了額外的支撐。舒適和時尚一直都是座椅所高度需要的。但是,工業競爭力持續地對新型設計施加了大量的成本壓力。許多椅子設計使用氣體或者氣動彈簧,但是這些裝置費用較貴,并且可能產生保修問題。機構盤簧的成本較低,但是難以包裝在具有圓滑外形的椅子設計中,并且難以進一步調整盤簧。希望提供一種這樣的椅子控制裝置設計它具有高度柔性并且適合于不同功能的設計,而且它的外觀和作用機構是現代派的。還希望提供一種這樣的控制 裝置它的功能和外觀是新穎的并且是非顯而易見的,該控制裝置使用公知的技術和材料來實現它的結構。除了上面這些之外,還希望提供一種這樣的座下控制機構它易于制造和裝配,費用較低,并且具有現代的、薄的、圓滑的外觀。在許多椅子中,座下控制機構一定得具有薄外形,因此它可以一體地形成到具有圓滑的、纖細的、雅致的外觀的椅子中。所希望的是,座下控制機構具有在向后靠時能夠提供驅動重量的支撐的能力,因此即使在沒有調整的情況下,較重的使用者在向后靠時感覺到增加了支撐。但是,還希望提供一種調整特征和/或輔助的可調整的偏壓裝置,因此在向后靠時可以有選擇地提供額外的靠背支撐,以滿足特殊使用者(他們在向后靠期間比大多數使用者喜歡更多的支撐)的偏愛。除了上面這些之外,希望提供一種椅子,該椅子最好設計成使用可重復利用的部件,并且使用一些能夠容易分離開以進行重復利用和/或維修的部件。膨脹的熱固泡沫產品不能進行重復利用,并且與鋼、可再熔化的熱塑性塑料和可重復利用的或者更加天然化的覆蓋材料相比,通常認為泡沫產品對環境更加不利。不用熱固泡沫是使椅子能夠100%地進行重復利用的重要步驟。但是,出于競爭原因,一定得保持舒適和成本方面的優點。相應地,解決上述問題并且具有上述優點的裝置是理想的。
發明內容
在本發明的一個方面中,座椅裝置包括底座、可向后靠的靠背部件、座部件和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可操縱地支撐靠背部件和位于底座上的座部件,以在直立位置和向后靠位置之間進行同步運動。控制裝置包括至少一個彈性支撐件,該支撐件支撐在底座上;并且還包括連接件,該連接件可旋轉地連接到底座,用于在與彈性支撐件隔開的位置上繞著大體水平的軸線進行運動。彈性支撐件具有一些臂,這些臂的端部可操縱地連接到座部件和靠背部件中的至少一個,該彈性支撐件沿著大體垂直的方向較硬,以承載該一個部件和落座的使用者的總重量,但是沿著大體水平的方向是彈性的以在向后靠時能夠進行同步運動。連接件是剛性的并且可旋轉地連接到底座,并且還可旋轉地連接到該一個部件上,從而在靠背部件向后靠期間,彈性件和連接件使該一個部件沿著所限定出的路徑進行運動。在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中,座椅裝置包括底座、座部件和可向后靠的靠背部件。該座椅裝置也還包括座下控制裝置,它可操縱地支撐座部件和靠背部件,用以在靠背部件向后靠時進行協調的同步運動。控制裝置包括一些臂,這些臂沿著大體水平的方向進行運動,以支撐座部件和靠背部件中的至少一個。該一個部件具有舒適的表面結構,該舒適的表面結構具有水平延伸的支撐金屬絲,這些金屬絲適合響應落座的使用者的外形單個地進行彎曲,因此在向后靠時,落座的使用者相對于該一個部件不會進行滑動。在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中,座椅裝置包括底座、靠背部件、座部件和座下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可操縱地連接和支撐靠背部件和位于底座上的座部件,從而在直立位置和向后靠位置之間進行同步運動。該控制裝置包括一些適應臂,這些臂沿著大體水平的方向進行運動以支撐座部件和靠背部件中的至少一個,并且還包括連接件,該連接件可旋轉地連接到底座并且可旋轉地連接到座部件,用于在與臂隔開的位置處繞著位于底座上的、大體水平的軸線進行運動。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中,座椅裝置包括底座、靠背部件、座部件和座下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可操縱地連接和支撐靠背部件和位于底座上的座部件,從而在直立位置和向后靠位置之間進行同步運動。該控制裝置包括一些適應臂,這些臂沿著大體水平的方向進行運動以支撐座部件和靠背部件中的至少一個,并且還包括增壓機構,該增壓機構有選擇地進行接合,以把該一個部件偏壓到直立位置。在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中,座椅裝置包括底座、靠背部件、座部件和座下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可操縱地連接和支撐靠背部件和位于底座上的座部件,從而在直立位置和向后靠位置之間進行同步運動。該控制裝置包括一些適應臂,這些臂沿著大體水平的方向進行運動以支撐座部件和靠背部件中的至少一個,并且還包括靠背止動機構,該機構有選擇地進行接合,以限制該一個部件向著向后靠的位置進行運動。在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中,座椅裝置包括底座、靠背部件、座部件和座下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可操縱地連接和支撐靠背部件和位于底座上的座部件,從而在直立位置和向后靠位置之間進行同步運動。該座部件和靠背部件中的至少一個包括限定出中心開口的框架;及若干獨立彎曲的金屬絲,這些金屬絲延伸通過開口,以支撐落座的使用者;及片,該片蓋住這些金屬絲。在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中,座椅裝置包括座。控制機構具有若干適應支撐臂,所述支撐臂沿著大體垂直的方向相對較硬以支撐重量,并且沿著大體水平的方向相對彎曲的以允許重量的運動。靠背連接到所述若干支撐臂中的至少一個上,從而當所述適應支撐臂進行彎曲時,允許所述靠背進行運動,從而為所述座椅裝置提供適應的靠背支撐系統。在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中,座椅裝置包括座。控制機構具有至少一個適應支撐臂、可運動連接件和止動裝置,該止動裝置有選擇地防止所述連接件進行運動。靠背連接到所述至少一個適應支撐臂和所述可運動的連接件上,即使在防止所述連接件進行運動時,但是當所述至少一個適應支撐臂進行彎曲以為所述座椅裝置提供適應靠背支撐系統時,所述至少一個適應支撐臂允許所述靠背進行運動。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研究下面說明書、權利要求和附圖時可以理解和了解本發明的這些和其它的方面、目的和特征。
圖I是體現本發明的座椅裝置的透視圖,該座椅裝置包括靠背和座中的橫向金屬絲,這些金屬絲形成了舒適支撐表面;圖2是示意橫剖視圖,它示出了具有圖I的座和靠背的橫向金屬絲的位置,在沒有落座的使用者情況下金屬絲支撐件以實線來示出,在落座的使用者處于直立位置時金屬絲支撐件以虛線示出;圖2A是與圖2相類似的視圖,但是它用陰影線示出了落座的使用者處于直立位置上的椅子,及它用虛線示出了落座的使用者處于向后靠位置上的椅子;圖2B是與圖2A相類似的示意性視圖,但是隨著座形狀的改變發生重疊從而消除了由座在向后靠時的平移/旋轉(向上和向前)運動所產生的混亂; 圖3_4是圖I的座的平面視圖和側視圖;圖5-6是圖3的座框架的平面視圖和側視圖;圖7是圖3的座的拐角部分的局部分解透視圖;圖8-10是用來滑動地支撐圖7所示的金屬絲中、其中一個金屬絲的端部的軸承滑瓦的側視圖、頂視圖和端視圖;圖11-12是圖3所示座中使用的兩個不同金屬絲的平面視圖;圖13-14是圖5-6所示的座框架的側部的罩的側視圖和平面視圖;圖15-16是圖I所示的靠背的前部透視圖和后部透視圖;圖17是圖15所示的靠背的側視圖;圖18是圖I所示的座下控制裝置的側視圖;圖19-20是與圖18相類似的橫剖視圖,但是示出了橫向截開的部件,圖19是沿著圖33的線XIX所截取的、并且示出了脫開的增壓機構;及圖20示出了處于接合的增壓機構;圖21-23是與圖18相類似的橫剖視圖,但是示出了橫向截開的部件,圖21是沿著圖33的線XXI所截取的、并且示出了脫開的靠背止動機構;及圖22示出了被接合到第一高度上用于局部靠背向后靠時的靠背止動機構;及圖23示出了接合到第二高度上用于沒有靠背向后靠時的靠背止動機構;圖24是曲線圖,它根據增壓器是否脫開或者接合及靠背止動件被接合成是否進行局部向后靠或者防止任何向后靠而示出了靠背支撐力對偏移的不同曲線;圖25是曲線圖,它示出了椅子上的不同強度的增壓機構,在椅子中,當每次成功地接合時,它們能夠有選擇地提高能量的大小;圖26是分解透視圖,它示出了設置在座下的、增壓器和靠背止動機構的手動控制
裝置;圖26A和27A與圖26和27相類似,但是示出了替換實施例;圖27是沿著圖33的線XXVII所截取的橫剖視圖;圖28是圖26的手動控制裝置的分解透視圖;圖29-30是圖28的手動控制裝置的橫剖視圖,圖29是完全裝配的情況;而圖30是分解開的情況;圖31是離合器和它與外部殼體相接合時的放大局部視圖,它示出了處于鎖緊位置上的離合器;圖31A和31B是圖31的一部分的放大局部視圖,圖31A示出了鎖緊位置,而圖3IB示出了釋放位置;圖32-33是圖18的底座和控制裝置的前部和后部局部透視圖;圖34-35是圖33所示的控制裝置的前部和平面局部視圖;圖36是圖33的分解透視圖;圖37是圖36所示的能量增大機構的放大圖;及
圖38-39是沿著圖33的線XXXIX所截取的橫剖視圖,并且是控制裝置、座和靠背的側視圖,圖38是處于直立位置上,而圖39是處于向后靠的位置,圖38-39與圖18相類似,但是被簡化以示出旋轉連接件在向后靠期間的工作;圖40-42是本發明椅子的改進形狀的前部透視圖、后部透視圖和側視圖;圖43是圖40的椅子的座下控制裝置的透視圖;圖44-46是圖43的一部分座下控制裝置和相關底座部件的頂部透視圖、第二頂部透視圖和底部透視圖;圖47-49是圖43的座下控制裝置的分解透視圖,圖48和49示出了用來調整圖45所示出的增壓器和靠背止動機構的手動控制裝置;圖50-51是圖40所示的座的透視圖和局部透視圖;圖52是橫剖視圖,它示出了圖50所示的金屬絲支撐件的金屬絲支撐件的彎曲情況;及圖52A是類似視圖,它示出了另一個安裝結構;圖53-54是圖40所示的靠背的分解透視圖;圖55-57是腰部裝置和它們在金屬絲支撐部分上的效果的透視圖;圖58是示意圖,它示出了圖57的腰部裝置;圖59是圖40的椅子的透視圖,其中圖55的腰部裝置處于故障(disabled)的儲存位置上;圖60是位于圖40的椅子上的靠頭之物組件的分解透視圖;圖61-62是圖60的靠頭之物組件的分解透視圖和分解橫剖視圖;圖63是圖50的座框架和金屬絲支撐件的分解透視圖,它包括深度調整插銷和釋放把手;圖64是與圖51相類似的放大頂部透視圖,但是它集中在圖50的座部件的前部拐角上;圖65和66是通過圖64的插入區域垂直地截取的橫剖視圖,圖65不出了插入位置;圖66示出了插銷件的未栓入位置;圖67-69是圖53的靠背框架和圖45的側框架件的局部視圖;圖67和68示出了這些直立件裝配在一起;圖69示出了整個裝配件 '及圖70和71是橫剖視圖,它示出了把襯墊組件連接到圖53的靠背框架上的連接結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體現本發明的椅子20(圖I)包括底座21、座22和靠背23,其中座22和靠背23通過座下控制機構24可操縱地支撐在底座21上,從而在向后靠靠背23時產生同步運動。在向后靠時,控制機構24使座22向上和向前地運動和升高,因此在向后靠時,靠背23(和落座的使用者)自動地提供了重力驅動的靠背支撐力。有利的是,重力較大的、落座的使用者受到更大的靠背支撐力,因此在向后靠在椅子上時消除(或者至少減小)了它們調整張緊裝置以進行靠背支撐的需要。座22 (和靠背23)具有極其舒適的支撐面(在下文中稱為“舒適面”),該支撐表面由局部適應的支撐結構來形成,在直立位置和向后靠的位置上時,使該支撐結構適合于落座的使用者改變形狀和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支撐需要。具體地說,舒適表面以下面的方式改變了形狀在向后靠期間,使落座的使用者舒適地保持在椅子中,并且在向后靠期間,當使用者的骨盆旋轉時,還為落座的使用者的改變形狀提供了最佳的、局部的、符合人體工程學地支撐。此外,通過在膝上很好地分布這些力,和/或通過在膝區域不妨事地進行局部彎曲,使椅子20避免把不舒適的升高力施加在落座的使用者的膝和大腿下。此外,座22和靠背23的舒適表面產生了可變桶(bucket)形(圖2A和圖2B),這種形狀“夾住”落座的使用者,并且有效地把應力分布在局部區域周圍,因此落座的使用者感 覺舒適地保持在座22中,并且如下面所述那樣,在向后靠期間,不會感覺到好像它們成角度地/向后靠地前后滑離座。所示出的控制機構24也具有許多優點和革新的方面。如果在向后靠時落座的使用者希望額外的支撐,那么控制機構24包括“增壓”機構25 (圖19),該機構25可以被接合(通過較小的努力)以在向后靠時提供甚至更大的靠背支撐。有利的是,控制機構24具有較薄的外形,并且制造和裝配時是非常節省成本的,因此它可以很好地結合成具有薄的側外形的椅子設計。靠背22和座23 (圖I)上的舒適表面與控制機構24相結合,在非常舒適地、支撐地“坐”在包括直立和向后靠位置的椅子的所有位置上時可以提供令人驚訝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夠舒適地“坐”至少部分地是由于下面事實在向后靠時該座升高以提供重力驅動的靠背支撐力,而座22和靠背23的表面動態地改變形狀以在落座的使用者的膝的后部釋放壓力。此外,在向后靠期間,在它“滾動”和改變形狀時,座22和靠背23的舒適表面也產生了可變的桶(參見圖2A和2B)以支撐骨盆,這抵消了重力,而該重力能夠使落座的使用者的身體滑下靠背23的向后靠的/成角度的表面,并且向前滑離座22。此外,位于控制機構24上的增壓機構25非常容易接合或者脫離(幾乎像一個打開或者關閉的開關),從而使得其更加適合于使用。此外,這允許增壓機構25通過包括電子的、機械的和其它方式在內的自動控制板和/或遙控裝置來操縱。有利的是,包括控制機構24在內的、椅子20的所有部件是獨立的并且可以重復利用,因此有利于修理,并且改進了有利于環境的一些部件和過程,同時保持了成本低的、效率高的裝配工作,部件相對不復雜和其它有競爭力的優點。座22 (圖3-4)具有模制的邊界框架30,該框架30由尼龍或者類似材料制成。所示出的框架30是半剛性的,但是可以彎曲和扭轉一個有限量,從而框架30與落座的使用者一起進行運動,而該使用者到達并且伸展以進行工作。框架30具有U形后部,其中水平側部分31通過橫向后部32來連接,并且框架30還具有U形前部33,該前部33連接側部31的前部。可以預期的是,邊界框架30可以是一體模制的或者多個部件的組件。所示出的框架30限定出連續的環,但是可以預期的是,該框架例如也可以是具有敞開前端的U形。該U形前部33具有側部34,該側部34連接到側部31的端部上,并且向下和向后延伸,該U形前部還具有橫向部分35,該橫向部分35連接側部34。當從前部看去時,U形前部33形成了 “U”形,并且向下和向后成角度,因此它在與落座的使用者的膝的下側相對應的位置上、在邊界框架30的前面留下了向上敞開的區域。如下面所描述的那樣,即使座22升高時,但在向后靠時,這使得邊界框架30能夠避免把壓力施加在落座的使用者的膝的底部上。側部31在側部31的前端的大約3-7英寸的后部位置具有一系列凹槽36 (示出了6個這樣的凹槽),或者更加優選的是,側部31在側部31的前端的大約4-6英寸的后部位置具有一系列凹槽36。凹槽36產生了彎曲點,當壓力施加在側部31的前端上,該彎曲點使得側部31的前部37向下彎曲。例如,當座22的前部被升高靠在落座的使用者的膝上并且使用者升高時,前部37將彎曲,這在向后靠靠背23時發生。一對導軌38在凹槽36的后部處連接到側部31的底部上。該對導軌38適合于可滑動地接合座支撐結構,以在椅子20上提供深度可調整的特征。但是,應該注意的是,本發 明的原理可以用在沒有深度可調特征的椅子中。邊界框架30 (圖5)的每個側部31 (圖5)在它們的頂表面上各自具有縱向延伸的凹口 40以容納鋼桿42 (圖3和12)。側桿42彈性地支撐和加強側部31,尤其在凹槽36的區域內支撐和加強側部31。如圖(在圖3-4中)所示,凹口 40主要設置在凹槽36的后部中,但是也具有前部,該前部向前延伸通過凹槽36以在凹槽36中為側部31提供額外的彈性支撐。應該注意的是,這些桿42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狀或者大小,或者可以使用多個桿。此外,如果需要的話,那么在桿42中可以使用不同材料,如可以使用塑料或者合成材料。然而,所示出的這些桿42是線性的并且由“冷拉彈簧鋼”形成,從而具有最佳的強度、最小的重量、較長的壽命和有競爭力的成本。此外,它們機械地連接到位于它們前部和后部的位置上。可以預期的是,這些桿42也可以進行插入式模制、咬接或者通過其它方式固定在合適位置上。座22 (圖3)(及靠背的)的舒適表面由一些單獨的支撐件45來形成,這些支撐件45具有平行的長段51和U形端部52,這些端部52可滑動地接合側部31中的袋形體50。示出了十三個袋形體50,但是可以預期的是,根據椅子的設計和設計的功能要求,可以具有更多或者更少的袋形體。此外,如果需要的話,多個袋形體50可以用連續的較長的通道來取代,這些通道沿著側部31縱向地形成。每個袋形體50具有面向內的多對孔51’(圖5),其中“向上”的突出部51”形成在孔51’之間。前部8個支撐件45的這些端部52設置在前部8個袋形體50中并且直接可滑動地接合前部8個袋形體50,從而限制向內和向外的運動,而后部五個支撐件45的端部52由位于后部五個袋形體50中的軸承53來支撐,如下面所描述的那樣。袋形體50(即“向上”的突出部51”形成在孔51’之間)的內側表面形成了止動部,以限制支撐件45的端部52向內滑動。通過實現這個,當人坐在座22的舒適表面上時,它通過“吊環”形作用而限制長段51的向下彎曲。注意,當落座的使用者到達長段51的最大彎曲度時,這產生了“軟”止動作用。“軟”止動作用的部分原因是,當端部52到達袋形體50的底部時側部31向內彎曲,但是,“軟”止動作用的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單獨的支撐件45的獨立作用,及長段51在支撐件45上的成對布置。通過這種布置,即使座22被保持到最大凹陷時,落座的使用者保持舒適并且不會感覺到劇烈的、突然的停止,而這種劇烈的、突然的停止是不舒適的。支撐件45 (圖7)是冷拉的彈簧鋼桿(圖11),該桿具有圓形橫截面。這些桿(即支撐件45)彎曲成矩形環狀,該矩形環狀具有相對劇烈彎曲的拐角,這些桿具有平行的/線性的長段51和平坦的/短的端部52。所示出的端部52具有相對劇烈彎曲的拐角,因此它們形成了相對正方形的U形結構。此外,所示出的一個端部52具有由金屬絲形成的相對端,這些相對端鄰接但是沒有連接起來。可以預期的是,如果需要的話,那么在該一個端部52中的鄰接端部被焊接在一起,但是在這種椅子20中沒有發現這是需要的,尤其在使用軸承的地方這是不需要的,如下面所描述的那樣。還可以設想的是,如果需要的話,可以使用這些單獨的線性桿,而不使用是具有平行長段51的矩形環形的支撐件45。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端部52可以是鉤形或者L形,因此當人坐在座22上時,它們接合袋形體50中的“向上”突出部,以限制向內運動。但是,鄰近多對長段51通過端部52來相互連接,在該多對長段中可以提供額外的穩定性和“協調的”合作的運動,相信這種運動具有有利的效果。尤其地,當落座的使用者向后靠和/或繞著椅子20進行運動時,具有軸承53的后部五個支撐件45承受相當大的運動和彎曲,因此發現具有結合的金屬絲段51的軸承53具有這五個支撐件45是理想的。 如上面所注意到的那樣,最后部的五個支撐件45 (圖7)具有軸承滑瓦53 (在這里也稱為“軸承”)(圖8-10),這些軸承滑瓦連接到端部52上。軸承滑瓦53由縮醛縮聚物形成,并且成形成可操縱地安裝到袋形體50中,從而在落座的使用者繞著椅子20進行運動時,并且當支撐件45的長段51進行彎曲時,53沿著橫向進行搖擺(向內和向外)滑動。軸承滑瓦53具有U形通道54,該U形通道54成形成可配合地容納U形端部52。盡管在設置頂蓋來把軸承滑瓦53置于袋形體50中時本身不需要摩擦凸舌,但是,如果需要的話,那么軸承滑瓦53在位置55上可以具有摩擦凸舌以搭扣連接到U形端部52上。注意,軸承滑瓦53把這些端部52保持在一起,而這些端部具有金屬絲端部,即使在由金屬絲所形成的鄰接端通過焊接不能直接連接在一起的地方,這些金屬絲端也相互接觸。右邊和左邊的頂蓋57 (圖13-14)通過螺旋連接、熱立樁或者其它方法來連接到側部31上。頂蓋57 (圖7)具有主體58,該主體58成形成蓋住袋形體50并且可操縱地把軸承滑瓦53保持在合適位置上。主體58的后部橫向延伸并且可以具有槽59從而更好地蓋住這些袋形體50中的最后部的一個袋形體,同時仍然允許最后部的金屬絲部分51自由地彎曲(參見圖7)。可以設想的是,側部31和頂蓋57都由尼龍制成,而軸承滑瓦53由縮醛制成,因為在相互接合時這些材料具有非常小的摩擦系數。此外,這些孔51’(參見圖7)太大以致大于桿支撐件45的長段51的直徑,因此在支撐件45進行彎曲和軸承滑瓦53在袋形體50內進行協作運動期間沒有被拖動。所示出的座22 (圖I)蓋有織物60,并且在座22和靠背23上的織物60的下方可以具有頂部薄泡沫或者非紡織的PET纖維襯墊。但是,可以設想的是,座22和/或靠背23可以不要泡沫襯墊,因為,根據實驗,本發明的座22如此舒適,以致可以不需要襯墊。此外,位于這些金屬絲部分51之間的空間允許該結構進行透氣,因此落座的使用者不會變得吃力,同時在該椅子20上進行休息,這也是有競爭力的優點。如果需要的話,那么在織物下方出于美觀也可以使用薄的頂部襯墊或者織帶。座22的這種布置提供了許多優點。裝配容易,并且不會錯誤地裝配該座。通過這種布置,每對不同的金屬絲部可以彎曲不同的量,此外,與該對中的其它長段51相比,給定支撐件中的每個長段51可以彎曲得更多或者更小(并且可以沿著不同的方向進行彎曲)。袋形體50接合軸承滑瓦53并且限制它們運動,因此它們反過來限制金屬絲長段51彎曲到最大量,從而支撐表面不會彎曲“太大”。根據實驗,袋形體54所提供的最大彎曲極限是軟極限,因此當到達最大彎曲時落座的使用者也不會感覺到突然停止或者“撞擊”。應該注意的是,本發明的金屬絲長段51/52全部具有相同的直徑和形狀,但它們也可以具有不同的直徑、硬度或者形狀。單獨的金屬絲長段51進行移動,從而沿著不連續的、獨立的支撐線支撐落座的使用者的身體,其中金屬絲長段51向內和向外運動以適合于身體并且支撐使用者。具體地說,當落座的使用者向后靠時,金屬絲進行運動并且彎曲從而為落座的使用者產生移動的、新的“支撐袋形體”。圖2示出了座22的舒適表面60,當沒有落座的使用者在座22上休息時該表面60相對平坦(即位置Pl,參見實線)。(即座22的支撐件45的金屬絲長段51設置在通常是水平的共同平面上)當落座的使用者坐在位于直立位置上的椅子20上時,舒適表面60彎曲到新的形狀(即位置P2,參見虛線),該形狀包括直立位置的支撐袋形體63,該袋形體63由落座的使用者的臀的伸出骨頭結構、肌肉和組織形成(并且它接受和支撐它們)。當落座的使用者使靠背23向著完全向后靠的位置(圖2A)而向后靠時,舒 適表面60彎曲成新的形狀(即位置P3,參見虛線),該形狀包括新形成的“向后靠位置”支撐袋形體65,該支撐袋形體65由落座的使用者的臀的伸出部分、肌肉和組織形成(并且它接受和支撐它們)。注意,在向后靠的位置上(圖2B)時形成座22中的支撐袋形體65設置在支撐袋形體63的后部,而當處于向后靠位置(參見圖2B,處于直立和向后靠的位置上的座形狀被重疊以便于更好地示出形狀變化)上時,該袋形體63形成在座22中。這是由臀在向后靠期間進行滾動所產生的。桿支撐件45的長段51是獨立的并且提供了局部自由度和運動的動態,從而以一種以前在工作椅子中沒有看到的、新型的、非顯而易見的方式舒適地容納落座的使用者的臀部的滾動。靠背23 (圖2)也進行形狀改變,在沒有應力(沒有應力,即沒有落座的使用者)位置Pl中的舒適表面66、位于直立的應力位置P2(落座的使用者的“直立位置”)中彎曲的舒適表面66和位于向后靠應力位置P3上的彎曲向后靠舒適表面66 (落座的使用者的“向后靠位置”)所示(圖2A)。多對金屬絲長段51以協調分布的動態形式進行作用(主要沿著垂直方向),這種形式提供了最佳的舒適表面。這是由于,限制了軸承滑瓦53在鄰近多對桿支撐件45的長段51上進行運動,及由于織物60延伸通過長段51并且蓋住長段51。不必說,注意的是甚至在沒有織物60的情況下也可以得到極其舒適的支撐,因為長段51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彎曲當用于身體變化的支撐袋形體的形狀發生改變時,該方式不會夾痛或者約束落座的使用者。注意,座22中的長段51進行彎曲并且運動以提供主要是垂直方向上的支撐,但是,一些長段51具有水平或者成角度的運動分量和/或為落座的使用者提供水平或者成角度的力分量。尤其地,設置在“向后靠”支撐袋形體65 (參見金屬絲51A)的前部中的長段51在落座的使用者的伸出臀部區域的前部(即落座的使用者的大腿后部和落座的使用者的“主”臀部區域的前部)趨于接合位于落座的使用者的肉體中的任何凹陷,該凹陷趨于可靠地把落座的使用者保持在座22中。產生這個與特殊落座的使用者的肉體中的凹陷位置沒有關系,因為在座22中具有若干獨立彎曲的長段51。所增加的保持力對于防止落座的使用者感覺到他們會前后(如在向后靠期間)成角度地滑下和滑離座是重要的。盡管難以捉模,本發明的發明者相信,這種優點對于椅子20是非常重要和明顯有利的。注意,即使具有織物罩,但是長段51所提供的力可以具有水平分量,該力只受織物下方的長段51的運動、織物延伸能力、軸承滑瓦53的運動的限制,而這些力通過落座的使用者的臀部的滾動來產生。座22的工作示出在圖2-2B中。圖2示出了在沒有應力狀態(即沒有落座的使用者,參見實線Pl)和具有應力的狀態(即有落座的使用者,參見陰影線P2)之間(兩者都處于椅子20的直立位置上)的支撐件45的長段51的中心的彎曲。圖2A示出了落座在椅子20中的使用者坐在處于直立位置(實線)和向后靠的位置(虛線)上的椅子20。圖2B是示意圖,它用來示出位于直立位置(參見實線P2)和向后靠位置(參見虛線P3)之間的座22舒適表面的形狀變化。在圖2B中,座22比較起來似乎它在向后靠時沒有向前運動,從而更好地示出了座22中的“袋形體”的形狀變化,其中落座的使用者的臀部位于該座22中。但是,應該注意,在本發明的椅子20向后靠期間,座22向前運動。
圖7示出了長段51沒有受到壓力(即它們在它們的相應袋形體50內設置在外側位置上)的一些支撐件45,并且示出了金屬絲51進行彎曲(即,參見位于位置B上的軸承滑瓦53,這些滑瓦在它們的相應袋形體50內設置在內側位置上)的一些桿支撐件45。圖7還示出了一些軸承滑瓦53,它們從袋形體50中分解出來,并且預連接到桿支撐件45的端部上(參見位置C)。軸承滑瓦53容易向下落入到袋形體50中,它示出了第一裝配技術。圖7還示出了設置在袋形體50中的一個軸承滑瓦53,而相關的桿支撐件45設置在它上面并且容易向下運動以與軸承滑瓦53中的凹口相接合(參見位置D),同時示出了第二裝配方法。靠背23 (圖15-17)與座22相類似。因此,不需要對靠背23進行詳細描述,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就能理解,因為它是多余的。但是,根據上面對座22的討論,在使用靠背時,下面描述對于理解本發明就足夠了。簡單地說,靠背23 (圖15-17)具有靠背外圍框架70,該框架由L形側框架件71形成。頂部和底部橫向框架件72和73連接到側框架件71上以形成半剛性外圍件。框架70可以是整體式或者由多個部件形成。如果出于強度和穩定性的需要,那么可以增加額外的橫向框架件72A(圖I)。側框架件71具有向前延伸的下部74,這些下部在底部橫向框架件73下方延伸。這些下部74在位置75處樞軸連接到控制機構24的座支撐122,并在位置141處可樞軸地連接到控制機構24的彎曲臂部,如下面所描述的那樣。與座22相類似,靠背側框架件71包括袋形體77(參見座框架袋形體50)、蓋住袋形體77的罩77’(只示出了左罩罩77’)和支撐件78 (它與座支撐件45相類似),它們設置成具有長段79的冷拉彈簧鋼金屬絲(與座長段51相類似)。許多支撐件78的一些端部通過軸承滑瓦80來可操縱地支撐(與軸承滑瓦53相類似)。注意,所示出的靠背支撐件78形成兩個不同長度,因為靠背23具有較小的頂部寬度和較大的底部寬度。(參見圖15,并且注意袋形體77在側框架件71的中部區域處的位置改變)。側框架件71的頂半部具有若干U形袋形體81,以接收金屬絲79,而沒有軸承滑瓦80。頂部框架件72的頂邊緣是U形,并且向后彎曲以增強頸部支撐和使落座的使用者舒適。金屬絲帶83從靠背框架70的頂部拐角延伸到位于落座的使用者的肩部之間的中點上,然后向下延伸到底部橫向件73的中心的連接部。在張緊時,金屬絲帶83使得靠背的舒適表面(即支撐件78)采用初始凹形形狀(有時,稱為PRINGLES馬鈴薯片形狀)。通過在靠背23中設置更加有利的“袋形體”以在它們開始坐在椅子20上時安置使用者,這種凹形形狀提高了舒適性。可調整的腰部支撐85 (圖15-17)設置在靠背上,它包括一對主體86,這些主體86可滑動地連接到位于每個側框架件71上的內側肋87。這些主體86可以(或者可以不)通過十字形件來連接。這些主體86在側框架件71和金屬絲79的附近設置在金屬絲79后面。把手88從主體86的后部延伸,以供落座的使用者抓住,從而到達靠背23的后面。這些主體86中的每一個包括法蘭90,當金屬絲沿著內側方向進行延伸而離開袋形體77時,該法蘭接合金屬絲79的一部分。通過垂直地調整主體86,法蘭90運動到不同金屬絲79的后面,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支撐(由于支撐金屬絲的有效長度被縮短了)。此外,如果需要的話,那么在進行垂直調整時,法蘭90物理地接合金屬絲79并且使金屬絲79彎曲。圖17也示出了金屬絲79的向后彎曲的最大量,如線95所示一樣。
本發明的控制機構24 (圖18)包括形成底座21的一部分的固定底部支撐121。座22具有座支撐122,而靠背23具有靠背支撐123。該座和靠背支撐122和123如下面那樣可操縱地連接到底部支撐121。底部支撐121具有面向上的凹口 115,該凹口 115的一部分通過板115A來蓋住。凹口 115形成了第一袋形體116以安裝增壓機構25。凹口 115也形成錐形第二袋形體117,該袋形體117垂直向下延伸通過底部支撐121以接收高度調整的柱21A的錐形頂部118。所示出的底座21 (圖I)在柱21A的底部處具有轂,該轂沿著徑向在側部上進行延伸,這些側部從轂進行延伸,回旋腳輪位于側部的端部,以支撐椅子20。可鎖住的氣動彈簧設置在柱21A內以在高度調整期間平衡支撐。柱21A(圖18)具有垂直驅動的釋放按鈕21B,該按鈕設置在底座支撐121的頂部。在這個位置,釋放按鈕21B可以通過把手(未示出)來驅動,該把手可操縱地連接到底部支撐121的頂部或者側部,其中把手可轉動地或者旋轉地進行運動,從而有選擇地使把手可壓下地接合釋放按鈕21B并且釋放氣動彈簧以進行椅子的高度調整。盡管只示出了一個特殊的底座,但是可以具體地設想到,各種各樣的不同椅子底座可以與本發明的椅子20結合使用。座支撐122 (圖36)通過前部片簧123’和旋轉機構124來可操縱地支撐在底座支撐121上,其中旋轉機構124與片簧123’后部隔開。具體地說,前部片簧123’具有中心部分125,該中心部分支撐在底座支撐121的成角度的前表面126 (以大約45度取向)上,并且通過螺紋緊固器連接到前表面126,前部片簧123’還具有臂127,這些臂127在每個端部上具有桶形或者球形軸承128,而這些軸承128可滑動地、并可旋轉地安裝到位于座支撐122的側部件130的圓柱形凹槽129內。軸承128可以是桶形而不是圓柱形,因此當臂127彎曲時,軸承128允許一些非軸向旋轉和軸向滑動,從而有助于減少大應力區域并在向后靠期間允許具有更大范圍的運動。但是,可以設想的是,可以具有仍然能滿足本發明原理需要的不同軸承布置。側部件130通過十字形梁131來剛性互連(圖36)。旋轉機構124具有一個(或者多個)旋轉臂132,該一個或者多個旋轉臂132通過旋轉銷133可旋轉地支撐在底部支撐121的一端上,并且在它的另一端134通過旋轉銷134”和銷軸承134’可旋轉地連接到十字形梁131的中心位置。銷軸承134’例如通過螺釘連接到十字形部件131上。旋轉銷133插入到臂132中,因此在座運動時(即向后靠時),旋轉銷133進行旋轉。因此,當片簧123’的臂127彎曲時(它向前和向上地處于45度角,參見圖38的Rl),通過旋轉臂132的旋轉(它開始于45度角并且在靠背23接近完全向后靠的位置時在10度角附近結束,參見圖38的R2)使旋轉臂132在旋轉機構124上的弧形運動,座支撐122 (和座22)的運動方向和取向通過軸承端部128的線性運動來導向。座22的前部的運動距離優選地為從大約1/2英寸到2英寸,或者更加優選的是,為向上大約I英寸和向前I英寸,但是如果需要的話,可以更大或者更小。此外,座的后部的運動距離的垂直分量從大約1/2到I英寸,但是如果需要的話,那么它也可以更大或者更小。注意,座運動的垂直分量是這樣的分量,該分量最直接地影響在椅子20中向后靠期間所儲存的潛在能量。重申的是,在向后靠期間座的垂直分量越大(即垂直升量),那么在向后靠期間更大重量驅動的支撐由落座的使用者來接受。靠背支撐直立部分123 (圖36)具有側部135,這些側部135可旋轉地連接到位于旋轉位置75上的座支撐122的側部件130,該旋轉位置75大約位于樞軸129和樞軸134的位置之間的中間位置上。所示出的樞軸位置75大約等于軸承128的高度(參見圖19),但是,如果需要的話,例如特殊的椅子設計,它可以設置得更高或者更低。后部片簧137(圖 36)具有中心部分138,該中心部分在底部支撐121的后部上連接到向前成角度的表面139,并且它還具有臂140,這些臂140具有桶形或者球形軸承,這些軸承可旋轉地、并可滑動地接合靠背直立部分123的側部135中的圓柱形凹槽142。后表面139相對于垂直方向取向成大約30度的向前角度,該角度是與前部表面126的后部角度相對的角度。結果是,當后部彈簧137的側部135在向后靠期間進行彎曲時,后部軸承141被迫沿著垂直于后部成角度表面139的方向向前和向下運動(參見方向R3和R4,圖38)。因此,在向后靠時,樞軸75沿著線Rl和R2驅動座22向前,而靠背23的向后靠運動反過來使得座支撐122向前和向上運動。如上所述,通過前部彈簧123的端部的彎曲,把座支撐122的運動控制在前部區域內,而彈簧123的端部彎曲使得軸承128沿著線性方向以45度角度(沿著方向Rl向上和向前)進行運動,并且通過旋轉臂132的旋轉把座支撐122的運動控制在后部區域中,該旋轉臂132的旋轉是弧形(沿著通道R2向上和向前)。當在直立休息位置上(圖19和38)時,旋轉臂132大約處于45度,當在處于完全向后靠的位置(圖39)時,旋轉臂132大約處于10度的角度上,并且在向后靠時在兩個極端位置之間沿著弧形進行運動。座支撐122的運動使得旋轉位置136(圖38)沿著曲線軌跡向前運動。結果是,在向后靠時,靠背直立部分123主要向后和向下進行旋轉(參見線R3),但是,下側部分74向前運動,而座22進行協調同步運動,如箭頭R1-R2 (對座22而言)和R3-R5 (對靠背23而言)所示(圖38)。具體地說,在向后靠期間,通過如座支撐122的前部一樣快地升高,座支撐122的后部最初開始運動。在進一步向后靠時,座支撐122的后部以連續較慢的速度升高(當臂132接近10度角度時),同時座支撐122的前部以相同的速度連續地升高。在向后靠時,靠背23 (即靠背直立部分123)成角度地向下和向前運動。因此,座支撐122與靠背直立部分123同步地運動,但是具有復雜的運動。如椅子設計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都知道的一樣,通過改變不同部件的角度和長度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運動。增壓機構25 (圖19)具有扭轉彈簧150,該彈簧安裝在座支撐121的旋轉銷133上。扭轉彈簧150具有內環151,它插入到旋轉銷133 (圖37)中;彈性橡膠環152 ;及外環153,它的臂154徑向向外地延伸。通過旋轉銷155’(和插入到旋轉銷155’中),使止動件155可旋轉地連接到底部支撐121中,該止動件155具有止動表面156,該止動表面156可運動以有選擇地接合或者脫開臂154。當止動件155運動以從臂154中脫開止動表面156 (圖19)時,扭轉彈簧150憑慣性運動,并且在向后靠時不會把任何偏壓施加到控制裝置120中。但是,當止動件155運動以接合具有臂154的止動表面156時(圖20),可以防止外環153在向后靠時的運動。這使得扭轉彈簧150在向后靠時受到壓力并且受到扭轉,因為旋轉銷133在向后靠時不能旋轉,以致扭轉彈簧150 “增大”了在向后靠時所儲存的能量大小,...因此在向后靠時增加到落座的使用者所接受的支撐量中。可以設想的是,在向后靠時扭轉彈簧150可以加入大約15 %到20 %的偏壓力,而偏壓力的其余部分通過使片簧123和137進行彎曲和通過升高座支撐和向后靠時落座的使用者所儲存的能量來提供。但是,力的百分比當然可以通過設計來改變以滿足特殊椅子設計的特別功能和美觀需要。在工作時,當增壓機構25 “關閉”時(圖19),臂154在落座的使用者在椅子中向后靠時進行自由運動。因此,在向后靠期間,當座升高并且抬起落座的使用者時,片簧123’和137的柔性臂127和140彎曲并且儲存能量。這將導致在向后靠時使落座的使用者接受第一水平面的靠背支撐。當需要額外的支撐時(即在傳統椅子中靠背支撐的增大彈簧扭力 的相等量),增壓機構25通過旋轉止動件155(圖20)來接合。這可以防止臂154的運動,而旋轉銷133被迫通過臂132來旋轉。因此,在向后靠期間,扭轉彈簧150的橡膠環152被延伸了,從而使落座的使用者在向后靠時得到了額外支撐。換句話說,在向后靠期間為靠背23所提供的支撐通過接合增壓機構25而得到“增加”。可以設想的是,許多分開的扭轉彈簧150可以加入到旋轉軸154’中,它們可以隨后進行接合(例如通過使它們的相應止動件155以稍稍不同的角度進行接合)。這將導致,當額外的一些扭轉彈簧進行接合時,增大了靠背支撐。(參見圖25)。在另一替換實施方式中,可以設想的是,可以使用單個長的橡膠環152,該環152在一個位置上錨固到旋轉銷133上,可以使用許多不同的外環153和臂154(并排地設置在共同軸上)。當額外的臂被接合時,扭轉彈簧的扭轉力在向后靠期間以更快的速度增大了。還可以設想的是,止動件155可象止動件205 —樣具有一些臺階(圖21),因此“增大”的扭轉彈簧150在向后靠期間以不同的角度點進行接合和活動。還具有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知道的并且由本發明的公開內容可以得到的許多其它布置和變形。這些輔助原理包括在本申請中。止動銷290 (圖37)設置在臂132上,鄰接件291設置在扭轉彈簧150的外環153上。這些部件290和291的接合及臂132與底部支撐121的接合,產生在位于直立位置上的靠背23的正向位置上。通過接合銷290和鄰接件291使橡膠環152得到預張緊。因此,當止動件156被接合時,在靠背23開始向后靠之前一定得克服橡膠環152中的預載荷。這導致無論什么時候止動件155被接合(參見圖20),預張緊的增強(參見圖24)。在替換結構中,止動銷290’設置在臂132上并且設置成鄰接椅子控制底部支撐121上的表面,以作為設定靠背23的直立位置的方法。靠背止動件205 (圖21)形成在止動件155上。靠背止動件205直接插入到旋轉銷155’中,因此它與旋轉銷155’ 一起進行運動。在所示出的靠背止動件205上沒有扭轉彈簧元件。臂132具有桿202,該桿具有鄰接表面203。靠背止動件205可旋轉地連接到位于鄰近增壓止動件155的位置上的旋轉銷155’中。靠背止動件205具有第一鄰接表面206和第二鄰接表面207。
手動控制機構220 (圖26)具有選擇裝置227,該選擇裝置在座支撐結構122下方安裝到底部支撐121上。選擇裝置227可操縱地連接到旋轉銷155’上,如下面所述,從而移動增壓止動件155和靠背止動件205。當增壓機構25的手動控制機構220和靠背止動件205處于“返回(home) ”脫開位置上時,靠背止動件205不能接合桿202的鄰接表面203 (圖19和21)。當選擇裝置227運動到第一調整位置上時(圖20),增壓機構25的止動件155接合并驅動扭轉彈簧150。在該第一位置上,鄰接表面203還沒有被接合(圖20)。但是,當控制機構220運動到第二調整位置(圖22)時,靠背止動件鄰接表面206接合桿202的鄰接表面203,靠背23被限制成只有1/3的全部向后靠角度(如果需要的話,那么靠背止動件205當然可以具有額外的中間臺階)。當選擇裝置227到達第三調整位置(圖23)時,靠背止動件鄰接表面207接合桿202的鄰接表面203,靠背203被限制成沒有向后靠。在圖24的曲線圖上標記為211-214的線各自示出了選擇裝置227的多個位置的效果。增壓機構25和靠背止動件205的結合可以導致唯一的可調整的控制機構,如圖24所示一樣。照字面意義,該裝置以全新的方式結合了兩種功能,該裝置是一個裝置,其有選擇地提供(在一個部件上)靠背止動件功能(即靠背止動件機構202/205)和靠背張緊調整功能(即增壓機構150/155)。 可以設想的是,旋轉銷155’可延伸從而使一端部設置在位于座支撐122下方(與座支撐122形成一體)的座22的邊緣上,或與座支撐122結合。在這種情況下,旋轉銷155’的端部具有把手從而可以抓住旋轉銷155’并且使它進行旋轉。但是,手動控制機構220的選擇裝置227 (圖26-27)可以設置在椅子20上的任何地方。手動控制機構220 (圖26)具有Bowden索251,該索具有套221,而它的第一端221’連接到底部支撐121上,并且內部伸縮索222 (圖22)在套221內可以運動。輪部分223插入或者連接到靠背增壓器的旋轉銷155’和靠背止動機構上,索222的端部224沿著切線連接到輪部分223的外圍(此外,如果旋轉銷155’的直徑足夠大,那么索端部224沿著切線方向可以直接連接到旋轉銷155’上)。任意地,彈簧225可以用來沿著方向225’偏壓輪部分223,從而沿著第一方向225拉索。但是,在索222的強度足夠大從而可以伸縮地進行推拉的地方不需要彈簧225。索套221的第二端連接到座支撐122上,例如位于固定桿支撐226的端部上,該端部從座支撐122延伸。選擇裝置227連接在桿支撐226的端部附近,從而操縱索222以選擇不同的靠背支撐/止動情況。選擇裝置227 (圖28)的操縱與在自行車手柄桿中所發現的、用來移動自行車上的齒輪的換檔機構非常類似。選擇裝置227與專利6179384中所公開的腰部力調整裝置相類似(除去齒輪56和56’)。應該注意的是,專利號為No. 6179384并于、2001年I月30日公開的名稱為“FORCE ADJUSTING DEVICE”的專利公開了這種離合器裝置。所示出的選擇裝置227 (圖28-30)具有殼體228,該殼體228固定到桿支撐226,內部環形部分229連接到桿上,環形罩230從環中升起并且繞著環229形成橫向敞開的腔231。制動凹口 237形成在罩230的內部周圍上。具有轂242的整體式塑料模制旋轉離合器件233位于腔231內,并且具有第一部分234,該第一部分連接到索端221”上。可旋轉的離合器件233還包括離合器部分235,該離合器部分與轂242形成一體。把手236可旋轉地安裝在支撐226的端部上,并具有突出部238,該突出部238接合離合器235以如下面那樣控制與制動凹口 237的接合。
離合器部分235 (圖28)具有一個或者多個側部240 (優選地至少兩個側部240,并且最優選的是,沿著圓周方向具有對稱和均勻數量的側部,如所示出的六個側部),具有彈性第一部分241,該部分241以一個角度從轂242延伸到肘243,該肘243與制動凹口 237相接觸,第二部分244沿著相反的方向從第一部分241的端部延伸到自由端245,該自由端245設置在轂242和制動凹口 237之間。每個自由端245具有孔248。把手236具有鄰近離合器的部分246,該部分在每個突出部238接合每個側部240的相關自由端245中的孔248的位置上支撐突出部238。由于第一部分241 (圖31A,參見箭頭280)相對于限定出制動件237的殼體的內表面具有角度,因此第一部分241克服彈簧225的偏壓力(該偏壓力通過索222中的張緊而連通(參見箭頭281))而互鎖地接合制動凹口 237,從而防止離合器235在它沿著方向249(圖31)受到轂242的偏壓時而進行運動。因此,當把手236被釋放時,離合器235又克服彈簧225的力281而被鎖緊(圖27),其中該力281通過索222連通到離合器235中。但是,當把手236被抓住及相對于殼體228沿著旋轉方向283 (圖31A)進行運動時,把手突出部238拉過第二部分244,因此而拉過第一和第二部分241和244,從而可旋轉件230 (和離合器231)進行旋轉。當把手236沿著旋轉方向282運動時(圖31A),把手突出部238相對于制動凹口 237以較小角度推動第二部分244,因此第二部分244 (和第一 部分241)從制動凹口 237中滑出(圖31B)并滑過制動凹口 237,從而允許旋轉件230 (和離合器231)可調整地沿著方向281進行運動。因此,這種布置能夠沿著每一方向進行調整,但是能夠進行互鎖,并且克服彈簧偏壓力沿著特殊方向防止不良調整。注意,特別容易實現增壓機構25和靠背止動件205的驅動,因為驅動不需要克服彈簧的強度并且也不需要克服由彈簧150所產生的任何摩擦力。此外,驅動不需要這樣的運動該運動導致能量儲存(即不需要壓縮或者張緊彈簧)。因此,方便的電池操縱的DC電動馬達或者開關控制的螺線管進行工作以操縱增壓機構25和/或靠背止動件205。圖26示出了殼體300,該殼體支撐著電池組件和電動旋轉(如DC馬達),并且包括安裝在端部的開關。圖27A示出了線性操縱機構301,該操縱機構可操縱地連接到索222,并且還示出了旋轉操縱機構302,該機構連接到軸155’。由于增壓機構25和靠背止動件205的運動通過最小的摩擦拖拉而只需要非常小量的能量,從而在不需要大能源的情況下可以實現它。因此,在需要給電池重新充電之前,小電池操縱的裝置可以長時間地工作得很好。上面所示出的控制機構24具有用作彈性重量支撐件的前部和后部片簧,從而支撐座和靠背,以改進同步運動,并且具有旋轉連接件/臂,該旋轉連接件/臂有助于座后部的導向運動。但是,這種布置還具有可旋轉地連接到底部支撐121上的硬臂,或者可以具有2002年9月12日提交的、名稱為“SEATING UNIT WITH MOTION CONTROL”本申請系列申請No. 10/241955所公開的任何支撐結構。此外,在止動件接合時,“增壓”機構25在向后靠時提供了額外的偏壓支撐。但是,可以設想的是,用來調整彈簧張緊或者凸輪的可連續調整偏壓裝置如螺紋件可以用來取代增壓機構25。由于座支撐122在向后靠時升高了,因此在向后靠時儲存了潛能。因此,與重量較輕的落座的使用者相比,較重的、落座的使用者在向后靠時受到更大的支撐。此外,當落座的使用者從向后靠位置運動到直立位置上時,該能量得到恢復并且有助于運動到直立位置上。這提供了驅動重量的運動座,在這里,座在向后靠時升高,因此用作重量驅動的運動控制裝置。(即,落座的使用者的重量越重,那么在向后靠時用來支撐使用者的偏壓支撐越大)注意,各種不同結構可以提供重量驅動控制裝置,并且仍然落入本發明的范圍內。改進改進的椅子或者座椅裝置20B(圖40-42)包括對椅子20的改變和改進。為了使多余的討論最少化并且有利于比較,與椅子20類似和相同的椅子20B的部件和特征使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但是加上字母B。椅子20B (圖40)具有底座21B、座22B和靠背23B,座22B和靠背23B通過座下部的控制機構24B可操縱地支撐在底座21B上,從而在靠背23B向后靠時進行同步運動。就椅子20而言,在椅子20B向后靠時,控制機構24B運動并且使座22B向上和向前升高,因此靠背23B(和落座的使用者)在向后靠時自動地提供有重量驅動的靠背支撐力。座22B(及靠背23B)具有極其舒適的支撐表面(在下文中稱為“舒適表面”),該支撐表面由局部適應的支撐結構來形成,在直立位置和向后靠的位置上時,使該支撐結構適合于落座的使用者改變形狀和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支撐需要。具體地說,舒適表面以下面的方式改變了形狀在向后靠期間,使落座的使用者舒適地保持在椅子中,并且在向后靠期間,當使用者的骨盆骨頭 旋轉時,還為落座的使用者的改變形狀提供了最佳的、局部的、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支撐。此夕卜,通過在膝上很好地分布這些力,和/或通過在膝區域中不妨事地進行局部彎曲,使椅子20避免把不舒適的升高力施加在落座的使用者的膝和大腿下面。此外,座22B和靠背23B的舒適表面形成了可變桶(bucket)形(與圖2A和圖2B所示的相同),這種形狀“夾住”落座的使用者,并且有效地把應力分布在局部區域周圍,因此落座的使用者感覺舒適地保持在座22b中,并且如下面所述那樣,在向后靠期間,不會感覺到好像他們成角度地/向后靠地前后滑離座。椅子控制機構24B(圖43)具有增壓/靠背止動選擇裝置227B,該裝置227B具有把手300,該把手300繞著第一軸線301旋轉,從而在圖19、20、22和23所示的多個位置之間有選擇地移動靠背止動件和增壓機構(參見圖19-23)(部件156和205)。控制機構24B還包括第二控制裝置302,其中徑向延伸的桿把手303繞著形成第二軸線304’的桿304旋轉。第二軸線平行于第一軸線301延伸并且與之隔開。把手303設置成鄰近把手300,并且具有關出部,該關出部接合把手300以形成止動表面從而限制把手303的向后旋轉。在桿304的內端上(圖48)具有徑向延伸的指狀體305。底座21B(圖45)具有可釋放的自鎖氣動彈簧307,該彈簧307具有兩個固定接片308,以接合索套上的殼體,側驅動桿309可操縱地接合位于彈簧307內的內部釋放按鈕。側驅動氣動彈簧如氣動彈簧307在市場中可以得至IJ,在本申請中不必詳細描述(參見Cho的專利6276756)。索組件(圖48)具有索310,該索310在一端311上連接到指狀體305,而在另一端312上(圖45)連接到桿309。索組件還具有套313 (圖48),該套313在把手303的附近連接到底部支撐121B,并且延伸并連接到位于氣動彈簧307上的接片308 (圖45)。如圖44-46所示一樣,底部支撐121B由底部支撐121轉換而成。具體地說,底部支撐121B (圖46)具有類似的腔和內部表面和結構以在底部支撐121B內支撐桿、止動件和增壓機構,這與底部支撐121類似。但是,腔在底部支撐121B中的前部116B向下敞開,并且罩115B接合底部支撐121B的底部。直立臂315 (圖45)連接到止動件155B上并且向上延伸通過位于底部支撐121B中的頂部孔155B’。索316的端部316’連接到臂315上,并且延伸到增壓/靠背止動選擇裝置227B上的切線連接部上(圖48),因此當把手300旋轉時,拉(和/或推)索316...,因此止動件155B運動到所選擇的位置上(參見圖19、20、22和 23)。前部彈簧123B’的橫向延伸的臂127B(圖47)包括接片320,該接片320不能拆下地搭扣連接到球軸承321中。座支撐122B(圖45)包括一對側框架件322和橫向十字形件323,該十字形件323剛性地連接相對的側框架件322。每個側框架件322包括孔324,如果需要的話,它具有軸承套325。位于片簧123B’端部上的球軸承321中的每一個軸承可旋轉地、可伸縮滑動地接合套325/孔324,從而容納球軸承321在靠背23B向后靠期間的非線性運動。孔75B(圖47)容納旋轉銷,該旋轉銷可旋轉地把靠背支撐直立部分123B的相應側部135B連接到座支撐122B中。法蘭327沿著側框架件322的頂部形成槽328。每個座22B(圖43)具有支架480,該支架480在座側框架件322上形成了安裝插座481,以容納和固定地支撐“ L形”扶手支撐結構482 (圖42)和T形扶手483。座22B的深度可以調整,并且它具有一對座載體330 (圖45),該載體330連接到每側上以進行滑動深度的調整。具體地說,每個座載體330包括主體331 (圖65),該主體適合 可滑動地接合座支撐122B的側框架件322的頂部,并且還包括橫向法蘭332,該法蘭332安裝到和可滑動地接合槽328,以調整座22B的在前/在后深度。座22B置于座支撐122B上,因為右側和左側座載體330上的法蘭332沿著相對的方向面對。座載體330的頂部內側中的一系列凹槽333通過插銷334來接合,該插銷334安裝在座載體330上,該插銷334可以向下運動到接合位置上,以接合所選擇出的凹槽333,從而把座22B保持在所選擇的深度位置上。插銷334可以向上運動,以脫開凹槽333,因此允許實現座22B的水平深度調整。可以設想的是,插銷334可以是各種不同結構,例如安裝成在座22B上進行垂直運動的葉片,或者彎曲的金屬桿,該金屬桿在進行旋轉時具有與凹槽333相接合和脫開接合的端部。可以設想的是,其他插入和調整結構也是可以的。在所示出的椅子設計中,插銷334是有兩側的(圖63),并且適合于接合座22B的兩側以防止推壓和不良的角度扭轉,并且防止在座22B的水平面上進行旋轉。換句話說,優選的是,當插入來提供穩定座裝置時,兩個座載體330固定到它們的相應側框架件322上,其中當落座的使用者試圖向后靠時,該座裝置不會以不良的不平衡方式來扭轉。所示出的插銷334 (圖63)通過U形彎曲金屬絲驅動器334’來驅動,該驅動器包括橫向把手部分470,該部分470形成了可以抓在座前部388下方的把手,并且還包括一對支架471和472。每個支架471 (和472)(圖64)安裝到位于座22B的側壁365和側部359之間(和位于側壁366和側部359之間)的空間中。環形槽473 (圖64)配合地安裝到位于壁365和366之間的肋475的凹槽474中,從而形成支架471 (和472)的樞軸。插銷334在軸476上旋轉,并且包括插入端477,該插入端477成形成與凹槽333相接合和脫開接合,并且包括第二端部478,該端部478沿著方向D可操縱地連接到支架471的后頂部479上。當把手部分470向上運動時,側支架471和472在肋475上旋轉,因此支架頂部479向下運動。當支架頂部479向下運動時,插入件334繞著樞軸476進行旋轉,從而使插入端477升高而離開凹槽333。然后,可以調整座22B的深度。設置在橫向把手部分470和座前部388之間的一個或者多個彈性彈簧480(圖63)的向下偏壓部分470,從而當把手部分470被釋放時使插入頂部479又接合所選擇的凹槽333。如上所述,椅子控制機構24B(圖43)包括增壓/靠背止動選擇裝置227B,其中把手300繞著第一軸線301可以旋轉,從而有選擇地使靠背止動件和增壓機構(參見圖19-23)(部件156和205)在圖19、20、22和23所示出的多個位置之間進行運動。尤其地,管形支撐340 (圖48)連接到右側框架件322的外側上。軸承套341與壓縮盤簧342、具有點形軸向頂部344的冠形制動環343和把手300 —起設置在管形支撐340中。桿345從把手300延伸通過部件343、342和340延伸到側框架件322的內側。把手300包括齒形突出部346(圖49),這些突出部接合制動環343的軸向頂部344,制動環343沿著外側方向受到軸向偏壓,因此頂部344連續地接合突出部346。此外,制動環343插入到管形支撐340中,因此制動環343不能旋轉,但是可以沿著軸向進行收縮。頂部344和突出部346包括成角度的表面,因此在把手300進行旋轉時,制動環343克服彈簧342的偏壓力而軸向向內地運動,然后,當頂部344安裝到相鄰的突出部346之間時,向外快速返回,因此把手300沿著方向347可以進行旋轉。這種布置使把手300隨著制動的旋轉而進行運動。所示出的布置在把手300上具有四個突出部346,在制動環343上具有六個頂部,但是可以設想的是,可以使用更多或者更少的突出部和頂部。可以設想的是,把手300可以包括記號349來識別它的功能,并且在椅子領域中通常使用的任何把手形狀可以用到所示出的設計中。柄351 (圖48)從桿345的內端進行延伸,并且可操縱地連接到索316的一端353 上。可以想起索316的另一端316’ (圖45)連接到增壓和靠背止動接合件155B的止動件155B的臂315上。座22B (圖50)包括座框架357,該框架包括上部框架部件358和左右座下部框架部件359和360,這些下部框架部件連接到上部框架部件358的右側和左側上。下部框架部件359和360直接連接到前面所述的座載體330 (圖45)的頂部上,或者可以一體地形成到所示出的載體330的特征中。支撐件45B (圖50)包括一些單獨的金屬絲,其中向下的鉤子形成在每端上,如下面所描述的那樣。下部框架部件359和360 (圖50)是相互的鏡像,相應地,只描述下部框架部件359。下部框架部件359是具有底壁362、前和后端壁363和364的塑料模制部件及三個縱向壁365-367。外壁365形成了美觀的結構外表面。中間壁366具有若干孔凸起368,以接收螺釘(未示出),從而把上部和下部框架部件358和359/360連接在一起。內壁367具有若干垂直敞開的槽369,這些槽369從它的頂表面向下延伸到大約一半的高度上,且還包括平行壁370和371,這些平行壁在槽369的每側上從壁367延伸到壁366。凹口或者袋形體50B形成在每個平行壁370和371之間,從而如下面所描述的那樣接收端部52B。中間壁366的內側形成第一止動表面372(圖52),而內壁367的外側形成了第二止動表面373,其中成角度的傾斜表面374向內和向下離開第二止動表面373延伸。每個支撐件45B(圖50)包括一個與上述支撐件45相同類型的金屬絲。每個支撐件45B具有長段51B并且具有L形向下形成的端部52B,從而形成鉤形。當處于安裝位置而使用者沒有坐在座22B上時,長段51B是線性的并大體上水平地延伸通過槽369的底部。端部52B是線性的,并且向下延伸到袋形體50B中。當處于安裝位置而沒有使用者坐在座22B上時(參見圖52的實線),端部52B鄰接外(第一)止動表面372,從而使金屬絲長段51B在位于位置374’處的中間區域中具有稍稍向下的彎曲。這在金屬絲支撐件45B中提供了預張緊和預成型。當使用者坐在座22B上時(參見圖52的虛線),長段51B彎曲直到端部52B接合內側(第二)止動表面373為止。這進一步限制長段51B的彎曲。此外,成角度的傾斜表面374在端部52B的內側上為長段51B的端部提供了額外的支撐,因此長段51B的有效長度減小了。這導致,支撐件45B具有預定的最大彎曲,該最大彎曲量通過內側止動表面373來限制(即吊索型效果),并且進一步通過長金屬段51B的更短的有效長度來限制(這感覺到更硬)。當金屬絲支撐件45B偏轉到最大彎曲度時,這兩種情況使得能夠軟軟地降至最低點。這時,與只在它們中心點上相比,金屬絲支撐件45B在任何位置上彎曲得更多,因此落座的使用者得到特別舒適的和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支撐。座22B還包括襯墊組件375 (圖40),該組件375包括襯墊和裝飾或者織物覆蓋物。可以設想的是,這些支撐45B如此柔軟和舒適,以致可以不用襯墊。另外,可以使用襯墊組件375,該組件的厚度優選為1/4英寸到I英寸。裝飾覆蓋物可以是任何材料,但是優選的是,應該允許一些(盡管不能太多)彈性延伸并且適合于支撐件45B的各個運動所允許的形狀改變。在襯墊組件375具有足夠彈性的地方,襯墊組件375可以具有前部和后部鉤形形狀,這種形狀允許它被鉤接到座支撐結構(即框架30B)的前部和后部中(參見下面圖70-71的討論)。 可以設想的是,不是包括具有彎曲端的單獨長金屬絲的支撐件45B,而是支撐件45B被形成為包括長的彈性金屬絲或者硬的元件,在它們的端部上通過鉸接支撐到側框架部件上,而鉸接的旋轉軸線向前延伸并且處于或者稍稍低于長彈性金屬絲的下方。例如,圖52A公開了一種具有改進的下部框架元件359的座,該座359形成為包括帶380,該帶380在第二(內部)止動表面373的底部上通過向下偏移的活鉸接381來支撐。帶380具有槽,該槽成形來接收金屬絲382的垂直長度部分。在沒有落座的使用者時,金屬絲382水平延伸,并且活鉸接381進行運動以允許內壁367’運動到正常的升高位置上。當人坐在座上時,活鉸接381進行彎曲,從而使壁367’向內和向下傾斜(參見虛線)。這產生了與上述座22B類似的作用和運動。座上部框架部件358 (圖50)具有外圍框架部分,其中側部385和386、后部387和膝下的“瀑布(waterfall)”前部388限定出較大的開口 389,而支撐件45B延伸通過該開口 389。側部385和386通過螺釘連接到下側框架部件359和360上,這兩者使側框架部件359和360變硬并且也使端部52B保持在袋形體50B中。后部387形成了座22B的硬的后部區域。前部388向前延伸3-6英寸,并且形成了前“瀑布”前表面,該前表面舒適地支撐椅子20B的落座的使用者的大腿區域。多個槽390和/或硬肋提供了最佳硬度,因此前部388將彈性地彎曲,但是在椅子20B的直立位置和向后靠位置上提供了足夠大的支撐和良好的感覺。加入前部-后部片簧和橫向片簧以使部分385-388中的任何一個最佳化。尤其地,可以設想的是,加入前部/后部片簧以在靠近側部385-386前部的、前部388的端部上幫助支撐過渡區域。所示出的加強塑料彈簧490 (圖63)是pultruded平坦的片簧,這些片簧在沒有采用永久設置的情況下進行彎曲。它們合適地安裝到位于上部框架部件358中的凹口中,并且通過下部框架部件359保持在那里。可以設想的是,它們具有平坦的、水平的橫截面形狀,并且它們延伸到側部359的前端的前部,但是其它結構和布置也是可以的,同時仍然可以實現相同的功能。靠背23B的結構(圖53-54)與座22B的結構相類似。因此,不需要進行重復的詳細描述。但是,注意的是,靠背23B具有靠背邊緣框架70B,而框架70B的直立側部400、401、頂部橫向部分402和底部橫向部分403限定出了較大的敞開區域404。側部400和401的底部向前延伸以形成向前延伸的側支架部分135B,并且在樞軸75B上可旋轉地連接到座側部上。直立側部400和401具有底壁405 (圖53)、端壁406和407及內和外壁408和410。半深度的槽411 (圖54)形成在內壁408中,平行壁412和413在每個槽411的每側上的內壁和外壁408和410之間延伸。在平行壁409-410之間、底壁405上形成袋形體77B。凸起409’形成在內壁408和外壁410之間,并且通過短的中間壁409來支撐,該中間壁409在平行壁412和413的鄰近一些壁之間進行延伸(在與凹口或者袋形體77B不干擾的位置上)。支撐件78B (與座22B中的支撐件50B相類似)設置在靠背23B上,并且每個具有長的金屬絲部分414,該長的金屬絲部分414延伸到槽411中,L形彎曲端部415向下延伸到袋形體77B中。端部415在袋形體77B內的運動與上述座22B的相同。在休息位置上,端部415鄰接袋形體77B的外表面417,因此把金屬絲保持在局部彎曲的位置上。當落座的使用者在椅子中進行休息并且倚靠在靠背上時,長的金屬絲部分414進行彎曲,直到端部415鄰接地運動到內側止動表面418上為止,因此限制金屬絲支撐件78B任何的進一步彎曲。前罩420和421 (圖53)連接到靠背直立側部分400和401的前部。罩420和421使側部分 400和401變硬,并且也把端部415保持在袋形體77B內。與參照座22B在上面所描述的相類似的襯墊組件375’ (圖40)連接到靠背框架70B中。它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來連接。可以設想的是,一個最佳的方法是使襯墊組件進行延伸并且通過鉤子連接到頂部和底部橫向框架部分402和403。可以設想的是,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使用圖70-71所示的連接結構并且使該連接結構適合于靠背23B的頂部和底部從而連接靠背襯墊組件375’,并且適合于座22B的前部和后部,從而連接座襯墊組件375。因此,不需要每個都進行詳細描述。如圖71所示一樣,靠背框架400的底部框架部分403具有一對脊528和529,這些脊限定出向下面對的矩形袋形體或者通道530,該袋形體或者通道530連續地延伸通過靠背框架400的寬度。制動通道531 (或者如果需要的話,也有脊)沿著底部框架部分403的外側前表面平行于通道530形成。襯墊組件375’具有U形的、擠壓成形的塑料連接夾子532,該夾子包括平坦的支架533、倒刺式支架534和彈性部分535,該部分535連接支架533和534。這些支架533和534被分隔開以接收和配合地接合前部脊529。通過彈性部分535來偏壓制動突出部536從而與制動通道531相接合。襯墊組件375’還包括一片裝飾材料540,該部件通過一條彈性片材料541連接到平坦的支架533上(此外,如果實驗表明不需要來自片材料541的加入彈性延伸,那么可以不用彈性片材料541,并且裝飾材料540直接連接到平坦的支架533上)。具體地說,由彈性片材料541的一個邊緣通過縫紉裝置542而被縫制到夾子532的平坦支架533上,并且一相對邊緣通過縫紉裝置543而被縫制到裝飾材料540中。帶541完全延伸通過靠背框架400的寬度。用來把裝飾材料540連接和縫制到帶541上及用來把帶541連接和縫制到平坦支架533上的不同方法是公知的,因此只示出了一種簡單的接縫。可以設想的是,在優選的形狀中,除了片材料541之外,泡沫層544和穩定的襯墊(backing)片545將連接到襯墊組件375’上,但是這不是必需的。為了把襯墊組件375’連接到靠背框架400上,因此襯墊組件375’的擠壓成形的夾子532的平坦支架533被擠壓到靠背框架400的底部框架部分403的通道530中,而相對的支架534通過摩擦接合底部框架部分403的外部前表面。與接合制動通道531的制動突出部535 —起保持在通道530內的彈性片材料541和平坦支架533的結合厚度形成了堅固可靠的連接部,該連接部把襯墊組件375’保持到靠背框架400上。應該注意的是,當襯墊組件375’完全安裝到靠背框架400上時,這些片540和541覆蓋在倒刺式支架534上(參見圖71中的箭頭548及圖70的組件)。由于倒刺式支架534具有加厚的橫截面,因此片540和541中的張緊力進一步偏壓制動突出部535從而與制動通道531相接合。此外,通過提供空間來接收縫合區域和接收縫合區域中的多個褶的厚度,倒刺式支架534的加厚部分有助于蓋住縫合部分。軌條424 (圖55)在側部400和401上形成在向內法蘭425的前部上。軌條424垂直地延伸大約1/2到2/3的側部400和401的長度,并且包括頂部終點或者端部426,該終點或者端部426形成了進入開口以接合軌條424。不同的附件可以安裝在軌條424上。例如,示出了腰部裝置427和靠頭支撐件428 (圖40)。所示出的腰部裝置427 (圖55)具有塑料體430,該塑料體繞著法蘭425延伸;一 對鉤形保持指狀體431,它們可滑動地接合軌條424 ;及把手432,它從與保持器431相對的主體430延伸。一對制動凸起或者凹口 433形成在鄰近保持指狀體431的主體430上,并且當腰部裝置427上下運動時適合于制動地接合過量金屬絲支撐件78B。有意思的是,腰部裝置427可以向下調整到非使用儲存位置(參見圖59),在該位置上,腰部裝置427如此低,以致它可以有效地被損壞,因為它不能長時間有效地為落座的使用者提供腰部支撐。當腰部裝置427向上運動時,鄰近制動凸起433的、主體430的區域在內壁408的內側位置上支撐長金屬絲部分414(參見圖56)。因此長金屬絲部分414的有效彎曲長度被縮短了,如圖56-57所示一樣。因此,增加的腰部支撐來自長金屬絲部分414的少量彎曲,并且不會來自靠背23B上的腰部支撐區域的力變形(盡管如果需要的話,它也可以設計來產生腰部變形)。相信這種“平坦”調整具有好的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好處,因為落座的使用者受到他們所希望的增加的腰部支撐,而不會迫使他們的背部和上部軀干采用不同的身體形狀。另一個重要的發現是右和左腰部裝置427進行獨立運動。通過把右和左腰部裝置427調整到相同高度,在特殊區域可以得到最大腰部支撐力(即兩個金屬絲長支撐部分414得到支撐)。通過把右和左腰部裝置427調整到不同高度,可以有效地擴大腰部支撐區域(即四個金屬絲長支撐部分414得到支撐)。此外,在一個腰部裝置427被調整成較高而另一個被調整得相對較低、但仍然處于有效的腰部支撐區域內的情況下,腰部裝置427提供了例外的較寬范圍的非均勻適應性,即在一個區域中向右邊更多,而在另一個區域中,向左邊更多。還可以設想的是,可以提供不同的腰部裝置427,因此使用者可以選擇腰部支撐,以致它們通過選擇合適的腰部裝置427來實現。即使只使用一個所示出的腰部裝置427 (即,如果另一個側腰部支撐裝置427停止在故障位置上),落座的使用者也不會感覺到來自靠背23B的不平衡的腰部支撐。但是,可以設想的是,本發明的腰部裝置427可以設計成使腰部支撐略微移動到一側(即,長金屬絲部分414只支撐在一側上,以致更多的腰部支撐設置在椅子的一側上,而更少的支撐設置在另一側上)。這在初始時好像是不好的,因為腰部支撐沒有得到平衡。但是,實驗表明,一些落座的使用者想和甚至優選不平衡的腰部支撐。對于脊骨彎曲的使用者,這是特別合適的,在那種情況下,非均勻的支撐有利于身體健康。此外,當他們坐在和/或向一旁向后靠在不對稱的位置上時,及在它們返回和移動到他們的椅子中的不同的不平衡位置上時,使用者在不同的時間想要不同的腰部支撐。所示出的靠背框架70B(圖67)具有唯一的結構,該結構有利于進行裝配。側部400和401的底部500是中空的,并且每個限制出弧形腔501。側支架部分135B具有弧形主體502,該主體502構成為可伸縮地滑到腔501中。一旦一起進行伸縮,位于底部500和側支架部分上的孔503和504就對準了。旋轉銷延伸通過孔503和504以形成樞軸75B,并且這兩者把這些部件(底部500和側支架部分503和504)固定在一起,而且起著座22B上的靠背框架70B的樞軸的作用。座22B的側框架件322具有一對弧形凹口 510 (圖48和67),這些弧形凹口繞著孔75B沿著圓周方向部分地延伸。凹口 510和孔75B形成了彎曲-結-形(bow-tie-shaped)特征。側支架部分135B的內側具有一對相對的突出部511 (圖67),這些突出部安裝到凹口510中。當靠背框架70B(即靠背23B)繞著旋轉銷505在直立位置和完全向后靠的位置之間旋轉時,突出部511接合凹口 510的相對端,因此起著止動件的作用以設定靠背23B的最 大向后靠位置。靠頭之物440 (圖60)可以加在椅子20B上。靠頭之物440具有靠頭之物支撐件441和可垂直并成角度調整的靠頭之物組件442。靠頭之物支撐件441包括中心管443和右臂444及左臂445,這些臂延伸到靠背框架70B的側部400和401。中心管443設置在橫向上框架部分402的后部,并且包括接片443’,該接片構成為牢牢地接合和連接到靠背框架70B的上框架部分402。另外,可以設想的是,管443可以設置在靠背238的向后張開的上框架件402中的開口下方并與之同軸線。這些臂444和445中的每一個臂具有端部447,該端部447構成為接合輔助軌條424以實現穩定。靠頭之物組件442包括襯墊C形頭接合支撐件441。一對安裝件449在C形支撐441的下方連接到硬片448的后部。直立支撐450具有垂直支架451,該支架可滑動地延伸通過位于中心管443中的開口。制動件可以設置在直立支撐450和管443中,以在所選擇的位置上保持靠頭之物。直立支撐450的頂部包括橫向T形手柄452 (圖61),該手柄在安裝件449之間進行延伸。手柄452(圖61)包括中空管件453,其中縱向鋸齒454環繞著其內表面。棒455在安裝件449之間延伸并且固定到安裝件449。棒455具有一對縱向通道456,一對制動桿457設置在通道456中。彈簧458設置在棒455內的橫向孔中,并且向外地偏壓制動桿457以與鋸齒454相接合。通過這種布置,在靠頭之物支撐件441上可以成角度地調整靠頭之物組件442。C形靠頭之物支撐結構448具有前表面,該前表面的橫截面是螺旋形并且相對于棒455不對稱。由于是C形靠頭之物的形狀支撐結構448的形狀,因此,當靠頭之物支撐結構448成角度地、可旋轉地進行調整時,用來支撐落座的使用者的頭部的有效區域向前運動。座支撐(圖50)、靠背支撐78B (圖53)、座框架30B (圖45和50)、靠背框架70B (圖53和69)、彈簧123B’和137B及控制機構24 (圖45)形成了適應的椅子組件,當靠背23B到達完全直立位置上時,該組件可以產生軟停止,及在靠背23B到達完全向后靠的位置上時也產生軟停止。顯而易見的是,可以避免硬的“撞擊”或者急停,及在向后靠期間坐起來具有流動性和平穩性,及對落座的使用者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和意想不到的支撐和舒適性。
已發現,在椅子20B向后靠期間(圖40)(及與圖I的椅子20相類似),即使靠背止動件205B被接合時,連接件132B和臂127B和靠背框架直立部分123B的結構也允許靠背23B進行適應運動。具體地說,通過所示出的部件,當靠背23B在向后靠期間“降低到最低部”以靠在靠背止動件上時,支撐臂127B和本發明的椅子控制裝置中的相關部件在控制裝置內部提供了順從,這在現有技術椅子控制裝置中還沒有看到過。具體地說,臂127B和相關部件允許靠背23B產生和符合有限的但是值得注意的量。因此,在接合靠背止動件的位置上,對落座的使用者提供了增大的靠背支撐力...但是可以避免感覺到剛性“磚壁”式停止。而是,適應支撐臂127B和靠背框架直立部分123B進行彎曲,從而允許靠背23B沿著有限改變的路徑運動,以提供合適的“軟停止”。沿著這種有限改變的路徑的靠背23B上的力可以通過下面方法來控制改變椅子的各種結構元件的強度和質量,這個對于制造椅子和座椅裝置的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講是容易理解的。注意的是,本發明的發明人認為所示出的椅子和椅子的各個部件(如扶手、靠頭之物、在靠背后部上可以看見的金屬絲、座下的控制彈簧的“鷗翼”形狀和其它元件)的外觀和設計是新穎的、裝飾性的,并且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是非顯而易見的,因此相信能夠被授予專利。 盡管只示出了辦公椅子,但是可以具體設想的是,本發明的原理可以用于不是辦公椅子的其它座椅裝置中。還可以設想的是,本發明的原理可以用在非椅子的家具和希望第一結構相對于第二結構進行運動的其它設備中,尤其可以用在希望具有同時協調或者同步運動的其它設備中,和/或用在希望有偏壓力的其它設備或者希望可以調整的停止其它設備中。應該知道,在沒有脫離本發明原理的情況下,可以對上述結構進行各種變形和改進,并且還應知道的是,這些原理由下面這些權利要求來覆蓋,除非這些權利要求通過語言來清楚地表達其它的內容。
權利要求
1.一種座椅裝置,包括 座; 控制機構,其具有多個適應支撐臂,所述支撐臂沿基本豎直的方向是相對硬的以用于支撐重量,并且沿基本水平的方向是相對較易彎的以允許重量運動;和 靠背,其可操縱地由所述多個適應支撐臂中的至少ー個支撐,從而當所述適應支撐臂彎曲吋,允許所述靠背運動,從而為所述座椅裝置提供適應的靠背支撐系統,其中所述適應支撐臂包括第一支撐臂和第二支撐臂,所述第一支撐臂和所述第二支撐臂分別接合靠背和座。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座椅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適應支撐臂包括片簧模擬適應件。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座椅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所述支撐臂的底座,其中所述控制機構包括樞轉到所述底座并還樞轉到所述座和靠背之一的連接件。
4.一種座椅裝置,包括 座; 控制機構,其具有多個適應支撐臂,所述支撐臂沿基本豎直的方向是相對硬的以用于支撐重量,并且沿基本水平的方向是相對較易彎的以允許重量運動;和 靠背,其可操縱地由所述多個適應支撐臂中的至少ー個支撐,從而所述靠背在所述適應支撐臂彎曲時運動,因此提供用于所述座椅裝置的適應靠背支撐系統;和底座,其在靠背向后靠時可操縱地支撐座向前運動。
5.一種座椅裝置,包括 座; 控制機構,其具有至少ー個適應支撐臂、可運動連接件和止動裝置,該止動裝置用于可選擇地防止所述連接件的運動;和 靠背,其附接到所述至少一個適應的支撐臂和所述可運動連接件,所述至少一個適應的支撐臂允許所述靠背在所述至少一個適應的支撐臂彎曲時運動,以便即使在防止所述連接件運動時,提供用于所述座椅裝置的適應的靠背支撐系統。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適應支撐臂包括第一支撐臂和第二支撐臂,所述第一支撐臂和所述第二支撐臂分別接合靠背和座。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適應支撐臂包括片簧類適應件。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裝置,具有底座,該底座可操縱地支撐座,用于在靠背向后靠時的向前運動。
全文摘要
一種座椅裝置,它包括底座、可向后靠的靠背、座和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可操縱地支撐靠背和位于底座上的座,以在直立位置和向后靠位置之間進行運動。控制裝置包括一對彈性支撐件和連接件,該支撐件和連接件結合起來從而可操縱地支撐座和靠背,用于在向后靠時在底座上進行同步運動。彈性支撐件沿著垂直方向是硬的以承載該一個部件和落座的使用者的總重量,但是沿著水平方向是彈性的從而在向后靠時允許它的端部進行擺動。連接件是剛性的并且可旋轉地連接到底座中,從而繞著水平軸線進行運動,并且還可旋轉地連接到該一個部件上。通過這種布置,在靠背向后靠期間,彈性件和連接件使該一個部件沿著所限定出的路徑進行運動。
文檔編號A47C1/032GK102669972SQ20111034113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03年9月8日 優先權日2002年9月12日
發明者A·C·貝德福德, D·A·博德納, G·L·卡斯滕, K·R·海德曼, R·G·圖博根 申請人:斯特爾凱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