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遮蔽系統(tǒng)以及用于其的滾子單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遮蔽系統(tǒng)的滾子單元,和一種用來遮蔽機動車的分為兩部分的側窗并且具有這種滾子單元的遮蔽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這種滾子單元用來遮蓋機動車的三角形窗,并具有柔性的平面構成物和可圍繞著豎直軸線旋轉的卷繞軸,其中該平面構成物在存儲狀態(tài)下卷繞在該卷繞軸上,并在功能狀態(tài)下沿水平的拉出方向從卷繞軸展開,并且其中設置有拉出彈簧裝置,該拉出彈簧裝置作用在平面構成物的遠側端部上,并且沿功能狀態(tài)的方向引起平面構成物的力加載。這種遮蔽系統(tǒng)具有用來遮蔽側窗的第一玻璃的第一滾子單元,并具有用來遮蔽側 窗的第二玻璃的第二滾子單元,在此,兩個滾子單元分別具有柔性的平面構成物和可旋轉的卷繞軸,其中平面構成物在存儲狀態(tài)下卷繞在各自的卷繞軸上,并在功能狀態(tài)下從各自的卷繞軸展開。此外在這種遮蔽系統(tǒng)中還規(guī)定,滾子單元被設置用于至少間接地手動地從存儲狀態(tài)轉換成功能狀態(tài),并且第一平面構成物被設置用于借助在第一平面構成物的遠側端部上的外部的力加載手動地轉換到功能狀態(tài)中,并且滾子單元以下述方式作用聯(lián)接第一平面構成物到其功能狀態(tài)的手動轉換還間接地引起第二平面構成物轉換到其功能狀態(tài)。這種遮蔽系統(tǒng)用來分開地遮蔽側窗的兩個玻璃。在此,通常指大致矩形的較大的玻璃,其大多設計成可下降的,并且指較小的、大致呈三角形的玻璃,其在尾側連接在較大的玻璃上。為此設置的這種遮蔽系統(tǒng)被設置用于手動操縱。因此不需要電機,從而節(jié)省成本。從DE 10334721A1中已知與按本發(fā)明的遮蔽系統(tǒng)同類的這種遮蔽系統(tǒng)。在這種遮蔽系統(tǒng)中,三角形窗通過平移的臂拉出。這一點在構造方面比較復雜。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如下改進這種用于三角形窗的滾子單元,即該滾子單元具有可靠的、節(jié)省空間的以及簡單的結構。按本發(fā)明,在此滾子單元方面規(guī)定,拉出彈簧裝置具有可圍繞擺動軸線擺動的桿,該桿通過桿彈簧加載力矩,以用于沿拉出方向上對平面構成物進行力加載,其與擺動軸線相背離的遠側端部設置在第二平面構成物的遠側端部上。尤其由于非常小的構造空間要求,滾子單元的這種構造是有利的。擺動軸線位置固定地相對于門并且位置固定地相對于卷繞軸的旋轉軸線設置,桿可圍繞該擺動軸線進行擺動。桿彈簧可直接設計成扭簧,例如螺旋扭力彈簧或盤簧,其設置在可擺動的桿的擺動軸線的區(qū)域內。但還可考慮的是,應用線狀彈簧,例如螺旋彈簧,其與擺動軸線間隔開地作用在可擺動的桿上,并因此對其進行力矩加載。所述的桿結構可借助少量的部件來實現(xiàn),并且不需要在功能狀態(tài)下還必須設置在平面構成物的遠側端部上的組件。將桿的遠側端部設置在平面構成物的遠側端部上可利用擺動軸線結構來設置,該擺動軸線結構相對于平面構成物的遠側端部并且相對于桿都是位置固定的。但下述情況是有利的,在桿上或在平面構成物的遠側端部上設置調整器件、如長孔,從而可實現(xiàn)平面構成物的遠側端部的可靠力加載,盡管平面構成物通常只是線狀移動,而桿由于其擺動性描畫出圓形軌跡。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滾子單元優(yōu)選應用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遮蔽系統(tǒng)中。這兩個在按本發(fā)明的遮蔽系統(tǒng)中設置的滾子單元以已示出的方式分別配屬于側窗的兩個玻璃之一,其中第一滾子單元優(yōu)選配屬于較大的且大多呈矩形的前部玻璃,而第二滾子單元優(yōu)選配屬于較小的且優(yōu)選呈三角形的后部玻璃。由于滾子單元分別具有自己的卷繞軸,因此滾子單元相互分離,其中所述卷繞軸至少不是剛性地彼此相連。因此,卷繞軸的旋轉軸線可相互成角度或相互平行地移位。在兩個平面構成物轉換到其各自的功能狀態(tài)時,卷繞軸的旋轉速度也可以至少階段性地彼此不同。
在遮蔽系統(tǒng)中規(guī)定,滾子單元被設置用于手動地從存儲狀態(tài)轉換到功能狀態(tài),其中為此在第一平面構成物的遠側端部上的手動力加載由于滾子單元彼此間的作用聯(lián)接還可使第二平面構成物沿其功能狀態(tài)的方向移動。因此,操縱者只需直接地操縱滾子單元之一、尤其是其平面構成物,以便由此還間接地移動另一平面構成物。除了對于操縱者來說由此取消了單獨的操縱過程這一優(yōu)點以外,根據(jù)設計方案還可以由此避免平面構成物的偶爾不方便的水平位移。因此,例如第一平面構成物的豎直上拉以用于遮蔽大致呈矩形的玻璃可間接引起平面構成物的水平位移以用于遮蔽三角形玻璃。作為設置用于手動操縱的遮蔽系統(tǒng),按本發(fā)明的遮蔽系統(tǒng)沒有馬達,該馬達通過輸入能量可實現(xiàn)平面構成物的位移。在兩個滾子單元的作用聯(lián)接方面,一種可能性在于兩個卷繞軸分別借助自己的卷繞彈簧永久地被加載卷繞力矩。由于將按本發(fā)明的滾子單元用作遮蔽系統(tǒng)的第二滾子單元,設置了拉出彈簧裝置,該拉出彈簧裝置作用在第二平面構成物的遠側端部上,并且在功能狀態(tài)的方向上引起了第二平面構成物的力加載。因為第一和第二卷繞軸借助傳送裝置機械地聯(lián)接,所以第一卷繞軸的力矩加載也引起了第二卷繞軸的力矩加載。此外,還優(yōu)選設置卷繞彈簧裝置,該卷繞彈簧裝置作用在卷繞軸的至少一個上并且在卷繞方向上引起卷繞軸的力矩加載,其中拉出彈簧裝置和卷繞彈簧裝置以下述方式彼此協(xié)調一致在取消了第一平面構成物的遠側端部上的外部力加載的情況下,滾子單元占據(jù)了其存儲狀態(tài)。因此,拉出彈簧裝置試圖永久地將第二平面構成物拉到其展開的功能狀態(tài)中。如果在第一平面構成物上在拉出方向上不存在外部的力加載,則通過拉出彈簧裝置引起的力不足以將第二平面構成物展開。卷繞彈簧裝置對該拉出起反作用,該卷繞彈簧裝置在最簡單的情況下可以是在第一卷繞軸上的簡單的卷繞彈簧。只有當在第一平面構成物的遠側端部上以足夠的強度實現(xiàn)附加的外部力加載,才能克服通過該卷繞彈簧裝置在卷繞方向上施加到平面構成物上的力,并且因此第一平面構成物以及隨同其一起第二平面構成物才能沿著各自的功能狀態(tài)的方向位移。所述的外部力主要指為轉換到功能狀態(tài)而手動施加的力。但是,如果第一平面構成物在達到它的功能狀態(tài)之后通過保持器件、在最簡單的情況下是懸掛鉤而固定在這個位置上,則還存在著外部的力加載。
按本發(fā)明的遮蔽系統(tǒng)的所述構造具有按本發(fā)明的滾子單元,其作為第二滾子單元,所述構造具有一系列有利的方面。因此,滾子單元之間的作用聯(lián)接在狹義方面構造得非常簡單。因此,簡單的齒輪傳送裝置是足夠的,該齒輪傳送裝置使卷繞軸彼此聯(lián)接。第二平面構成物沿其功能狀態(tài)的方向被永久地力加載,這在結構方面導致了非常簡單的解決方案。在該構造方面還有利的是,通過匹配地設計拉出彈簧裝置和卷繞彈簧裝置,用來建立滾子裝置的功能狀態(tài)所需的手動力可以非常小。如果拉出彈簧裝置如此設計,使得該拉出彈簧裝置單獨地近似足以克服由卷繞彈簧裝置引起的力,并達到最小的拉出力,以實現(xiàn)功能狀態(tài)。在所述遮蔽系統(tǒng)的一種改進方案中規(guī)定,第一卷繞軸的旋轉軸線不與第二卷繞軸的旋轉軸線平行。因此,特別是可以存在大致呈直角的角度(在75°和105°之間),該角度可使第一卷繞軸設置在窗墻中,并使第二卷繞軸設置在兩個玻璃之間的豎直的連接梁中。
此外下述情況是有利的,卷繞彈簧裝置只具有一個卷繞彈簧,其中該卷繞彈簧間接地通過第一或第二卷繞彈簧作用到各自其它的卷繞彈簧上。在此利用這樣的事實,即卷繞彈簧通過傳送裝置彼此聯(lián)接,從而不需要兩個卷繞彈簧。僅一個被設置的卷繞彈簧尤其可以是盤簧或螺旋扭力彈簧,其設置在卷繞軸之一中或與卷繞軸之一相鄰接。尤其有利的是,第一卷繞軸容納著用來遮蔽較大玻璃的平面構成物并具有該卷繞軸。因此,可減少用來容納第二卷繞軸的所需構造空間。只有當?shù)诙砝@軸設置在玻璃之間的連接梁的區(qū)域內時,這一點由于此處所提供的構造空間非常短缺而是明顯有利的。此外在按發(fā)明的遮蔽系統(tǒng)中有利的是,在兩個卷繞軸之間的傳送裝置是齒輪傳送裝置。這種傳送裝置可簡單且價格適宜地制成,并且以簡單的方式使卷繞軸的旋轉速度相互間處于期望的固定比例中。在其中卷繞軸的旋轉軸線彼此大致呈直角設置的構造方式中,優(yōu)選使用齒輪傳送裝置,其具有兩個分別不能相對轉動地設置在卷繞軸之一上的錐齒輪。除了適配卷繞軸相互間的旋轉速度,還可以通過相應地選擇齒數(shù),彼此協(xié)調一致的速度在下述情況下也是適宜的為了使兩個滾子單元具有不同的拉出長度,使用卷繞軸的分別匹配的直徑。本發(fā)明此外涉及一種用于機動車的側門,其具有分成兩部分的側窗和用來遮蔽側窗的遮蔽系統(tǒng),其中該遮蔽系統(tǒng)相應于上述的按本發(fā)明的遮蔽系統(tǒng),和/或具有滾子單元,該滾子單元相應于上述的按本發(fā)明的滾子單元。在此尤其有利的是,在側窗的第一玻璃和側窗的第二玻璃之間設置與門固定的連接梁,其中第二卷繞軸設置在該連接梁上或與該連接梁至少平行地延伸。具有分成兩部分的側窗和用來遮蔽側窗的遮蔽系統(tǒng)的機動車也包含在本發(fā)明之內。其還可配備按發(fā)明的遮蔽系統(tǒng)或至少配備具有按發(fā)明的滾子單元的遮蔽系統(tǒng)。
此外,從借助附圖闡述的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的以下描述中并且由權利要求中得出本發(fā)明的其它優(yōu)點和方面。其中圖I不出了具有分為兩部分的側窗的機動車的車輛尾部區(qū)域,在該側窗上設置具有按本發(fā)明的滾子單元的按本發(fā)明的遮蔽系統(tǒng);以及
圖2a和2b示出了在存儲狀態(tài)和功能狀態(tài)下的圖I的遮蔽系統(tǒng)。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示出了車輛10的尾部區(qū)域。其具有尾側的側門12,該側門具有分成兩部分的側窗14。該側窗包括大致矩形的前側側面玻璃18a和在尾側連接在其上的三角玻璃18b,它們彼此通過連接梁16分開。為了減少通過玻璃18a、18b射入到車輛內部空間中的光線,設置了遮蔽系統(tǒng)20。在圖2a和2b中放大地不出了該遮蔽系統(tǒng)20。在此,圖2a不出了遮蔽系統(tǒng)20的存儲狀態(tài),遮蔽系統(tǒng)20在該狀態(tài)中不會發(fā)揮遮蔽作用。圖2b示出了在功能狀態(tài)下的遮蔽系統(tǒng)20,在該狀態(tài)下借助以下還將闡述的平面構成物減少光線射入到車輛內部空間中。遮蔽系統(tǒng)20具有兩個滾子單元30、60。第一滾子單元30本身具有可圍繞著旋轉 軸線32旋轉支承的第一卷繞軸34,該第一卷繞軸以通過覆蓋部件遮擋保護的方式在窗墻(Fensterbrutung)的區(qū)域內設置在玻璃18a的下方。在圖2a的存儲狀態(tài)下,在該卷繞軸34上卷繞著形狀柔性的、例如紡織的平面構成物36,在其遠側端部設置有相對剛性的拉出桿38,其具有懸掛吊環(huán)40。為了支承第一卷繞軸34,在卷繞軸34的兩側設置有兩個支承體42,這兩個支承體位置固定地設置在車門12上。此外,右邊的支承體42用作用于卷繞彈簧44的支座,該卷繞彈簧在另一端與卷繞軸34相連。該卷繞彈簧44以下述方式預加應力該卷繞彈簧在圖2b的存儲狀態(tài)下就已經(jīng)將力矩傳導到第一卷繞軸34中,該力矩在卷繞方向上起作用。該第二滾子單元60同樣具有卷繞軸64,該卷繞軸可圍繞著旋轉軸線62旋轉,該旋轉軸線取向為與第一卷繞軸34的旋轉軸線32成直角。在圖2a的存儲狀態(tài)下,在該第二卷繞軸64上卷繞另一個形狀柔性的平面構成物66,該平面構成物相應于玻璃18b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狀。在該第二平面構成物66的遠側端部上設置有相對剛性的拉出部段68。相應于第一滾子單元30,第二滾子單元60的卷繞軸64也借助固定在門上的支承體72可旋轉地支承,其中在支承體72和第二卷繞軸64的區(qū)域內絕對沒有設置卷繞彈簧。然而,第二滾子單元60具有擺動桿80,該擺動桿圍繞著固定在門上的擺動軸線82可擺動地移動,并且該擺動桿借助拉力彈簧84總是朝向車輛尾部加載力矩。該桿80通過桿側的長孔86和設置在拉出部段68上的滑動螺栓70與拉出部段68相連接。由于彈簧84的在圖2a的存儲狀態(tài)下產(chǎn)生的預應力,該彈簧使得桿80沿逆時針方向擺動,因此平面構成物66總是在拉出方向2上進行力加載。這兩個卷繞軸34、64通過傳送裝置22彼此聯(lián)接。在所示的設計方案中,該傳送裝置通過不能相對轉動地與第一卷繞軸34相連接的第一錐齒輪46以及與之相嚙合的、與第二卷繞軸66不能相對轉動地相連接的第二錐齒輪76構成。在這種齒數(shù)相一致情況下,其導致了,卷繞軸34、64總是以相一致的角速度進行旋轉。由于兩個滾子單元30、60通過傳送裝置22作用聯(lián)接,所以圖2a所示的存儲狀態(tài)是穩(wěn)定的。雖然,通過彈簧84經(jīng)由桿80作用到平面構成物66上的力使得轉矩傳導到第二卷繞軸64中,并因此還通過傳送裝置22使得轉矩傳導到第一卷繞軸34中。但是,卷繞彈簧44在反向方向上起作用的轉矩更大,從而在彈簧84中保持拉緊狀態(tài),并且平面構成物33、66不會展開。只有當由操縱者手動地在方向4上將拉出力施加到第一滾子系統(tǒng)30的拉出桿38上,并且因此使得反向于卷繞彈簧44的預應力的轉矩傳導到第一卷繞軸34中,則可實現(xiàn)平面構成物36的展開運動。由于卷繞軸34、64通過傳送裝置22相聯(lián)接,因此卷繞軸64也會旋轉,并且逐漸釋放第二平面構成物66,從而這同時隨著第一平面構成物36的運動轉換到其功能狀態(tài)中,并同樣通過桿80拉動轉換到其功能狀態(tài)中。如果第一平面構成物36展開得足夠寬,則其可借助它的保持吊環(huán)40懸掛到相應的保持鉤24上。即使隨后省去了對第二平面構成物36的手動力加載,由此實現(xiàn)的在圖2b中示出的功能狀態(tài)也能繼續(xù)保持。一旦保持吊環(huán)40再次從保持鉤24松開,則在卷繞彈簧44的作用下并在同時張緊拉力彈簧84時,該系統(tǒng)再次占據(jù)圖2a的其存儲狀態(tài)。還可以考慮所示系統(tǒng)的多種變形方案,并且它們包含在本發(fā)明中。因此,與所示實施例不同的是,例如彈簧44、84也可由其它任意的彈簧代替,所述彈簧適合用于將轉矩引 入到卷繞軸34或桿80中。除了卷繞彈簧44或者替代卷繞彈簧44,還可在第二卷繞軸64上設置相應的卷繞彈簧。此外,還可以考慮其它形式的傳送裝置,尤其是具有變速比和減速比的傳送裝置,以便由此改變卷繞軸34、64的角速度的比例。這一點尤其在平面構成物36、66的不同拉出長度方面是適宜的,其中在此通過卷繞軸34、64的變化的直徑實現(xiàn)了相似的效果。此外還可考慮這樣構造方案,其中兩個卷繞軸34、64的布置與所示的實施例不同。因此,例如卷繞軸64同樣可以在窗墻中設置在玻璃18b的下方。這兩個卷繞軸還可在連接梁16的區(qū)域內并彼此平行地對齊。覆蓋三角形窗18b的第二滾子單元60尤其還可具有擺動支承的卷繞軸,或具有圓錐形的卷繞軸,從而在桿80的擺動軸線82的相應布置中可省去長孔86。
權利要求
1.一種滾子單元(60),用來遮蔽車輛的分成兩部分的側窗(14)的尾側三角形窗(18b),所述滾子單元具有 -柔性的平面構成物(66),和 -能圍繞著豎直軸線(62)旋轉的卷繞軸(64), 其中 -所述平面構成物¢6)在存儲狀態(tài)下卷繞在所述卷繞軸¢4)上,并在功能狀態(tài)下沿水平的拉出方向(2)從所述卷繞軸(64)展開,并且 -設置拉出彈簧裝置(80、84),所述拉出彈簧裝置作用在所述平面構成物的遠側端部(68,70)上,并且沿功能狀態(tài)的方向(2)引起所述平面構成物(66)的力加載, 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出彈簧裝置(80、84)具有能圍繞擺動軸線(82)擺動的桿(80),所述桿通過桿彈簧(84)加載力矩,以用于沿拉出方向(2)對所述平面構成物¢6)進行力加載,所述桿的與所述擺動軸線(82)相背離的遠側端部(86)設置在所述平面構成物(66)的遠側端部(68、70)上。
2.按權利要求I所述的滾子單元,其特征在于,在桿的端部上或在所述平面構成物的遠側端部上設置特別是形式為長孔的調整器件。
3.一種遮蔽系統(tǒng)(20),用來遮蔽車輛(10)的分為兩部分的側窗(14),所述遮蔽系統(tǒng)具有 -用來遮蔽所述側窗(14)的第一玻璃(18a)的第一滾子單元(30),其中所述第一滾子單元(30)具有柔性的第一平面構成物(36)和能旋轉的第一卷繞軸(34),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平面構成物(36)在存儲狀態(tài)下卷繞在所述第一卷繞軸(34)上,并在功能狀態(tài)下從所述第一卷繞軸(34)展開, -用來遮蔽所述側窗(14)的第二玻璃(18b)的第二滾子單元(60),其中所述第二滾子單元¢0)具有柔性的第二平面構成物¢6)和能旋轉的第二卷繞軸(64),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平面構成物¢6)在存儲狀態(tài)下卷繞在所述第二卷繞軸¢4)上,并在功能狀態(tài)下從所述第二卷繞軸展開, 其中 -所以滾子單元(30、60)被設置用于至少間接地手動地從所述存儲狀態(tài)轉換到所述功能狀態(tài), -所述第一平面構成物(36)被設置用于借助外部的力加載在所述第一平面構成物(36)的遠側端部(38、40)上而手動地轉換到所述功能狀態(tài),并且 -所述滾子單元(30、60)以下述方式作用聯(lián)接所述第一平面構成物(36)到其功能狀態(tài)中的手動轉換還間接地引起所述第二平面構成物¢6)轉換到其功能狀態(tài),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滾子單元(60)按權利要求I或2構成。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遮蔽系統(tǒng)(2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卷繞軸(34、64)借助傳送裝置(22)機械地聯(lián)接,從而所述第一卷繞軸(34)的力矩加載引起了所述第二卷繞軸¢4)的力矩加載, -設置卷繞彈簧裝置(44),所述卷繞彈簧裝置作用在所述卷繞軸(34)的至少一個上并且在卷繞方向上引起所述卷繞軸(34、64)的力矩加載, -拉出彈簧裝置(80、84)和所述卷繞彈簧裝置(44)以下述方式彼此協(xié)調一致在取消了所述第一平面構成物(36)的遠側端部(38、40)的外部力加載的情況下,所述滾子單元(30、60)占據(jù)了其存儲狀態(tài)。
5.按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遮蔽系統(tǒng)(2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卷繞軸(34)的旋轉軸線(32)構造得與所述第二卷繞軸(64)的旋轉軸線(62)不平行。
6.按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遮蔽系統(tǒng)(20),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繞彈簧裝置(44)僅具有一個卷繞彈簧(44),其中所述卷繞彈簧(44)間接地通過所述第一或第二卷繞軸(34)作用在每個其它卷繞軸(64)上。
7.按權利要求3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遮蔽系統(tǒng)(20),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送裝置(22)是齒輪傳送裝置、優(yōu)選是具有分別不能相對轉動地設置在所述卷繞軸之一上的兩個錐齒輪(46,76)的齒輪傳送裝置。
8.一種用于機動車(10)的側門(12),所述側門具有分成兩部分的側窗(14)和用來遮蔽所述側窗(14)的遮蔽系統(tǒng)(20),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系統(tǒng)(20)按權利要求3至7中任一項構成和/或具有按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滾子單元(60)。
9.按權利要求8所述的側門(1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側窗(14)的第一玻璃(18a)和所述側窗(14)的第二玻璃(18b)之間設置連接梁(16),其中所述第二卷繞軸¢4)設置在所述連接梁(16)上。
10.一種機動車(10),其具有分成兩部分的側窗(14)和用來遮蔽所述側窗(14)的遮蔽系統(tǒng)(20),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系統(tǒng)(20)按權利要求3至7中任一項構成和/或具有按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滾子單元(60)。
全文摘要
已知滾子單元,用來遮蓋車輛的分成兩部分的側窗的三角形窗,其具有柔性的平面構成物和能圍繞豎直軸線旋轉的卷繞軸,其中平面構成物在存儲狀態(tài)下卷繞在卷繞軸上,并在功能狀態(tài)下沿水平的拉出方向從第一卷繞軸展開,并且其中設置拉出彈簧裝置,其作用在平面構成物的遠側端部上,并且沿功能狀態(tài)的方向引起了對平面構成物的力加載。提出了,拉出彈簧裝置(80、84)具有能圍繞著擺動軸線(82)擺動的桿(80),該桿通過桿彈簧(84)來加載力矩,以用于沿拉出方向(2)對平面構成物(66)進行力加載,其與擺動軸線(82)相背離的遠側端部(86)設置在平面構成物(66)的遠側端部(68、70)上。尤其為遮蔽系統(tǒng)使用作用聯(lián)接的滾子單元。
文檔編號E06B9/78GK102839913SQ20121033870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6月1日
發(fā)明者J·格拉德爾 申請人:寶適汽車部件(太倉)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