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器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吸塵器。
背景技術:
相關技術中,吸塵器中的風道設計一般是從塵杯底部或者側面進風,分離裝置位于電機等質量大的元器件下方,吸塵器的重心靠上,使得吸塵器例如立式吸塵器的站立不穩定。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吸塵器,該吸塵器的重心靠下、站立穩定。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吸塵器,包括:機身;分離裝置,所述分離裝置設在所述機身上;以及電機,所述電機設在所述分離裝置的下方。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吸塵器,通過將電機等質量大的元器件布置在分離裝置的下方,使得吸塵器的重心下移,有利于吸塵器的站立穩定,提高了吸塵器的穩定性。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分離裝置具有氣流入口,所述氣流入口位于所述分離裝置的頂部。
具體地,所述分離裝置被構造成對從所述氣流入口進入的氣流進行塵氣分離、并將分離后的空氣輸送至所述電機。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分離裝置包括:塵杯,所述塵杯與所述機身相連;旋風錐,所述旋風錐設在所述塵杯內且與所述塵杯的頂部相連,所述旋風錐的頂部形成有所述氣流入口,所述旋風錐的側壁上形成有空氣入口和開口,所述旋風錐的底部形成有空氣出口;旋風錐外桶,所述旋風錐外桶環繞在所述旋風錐外,且所述旋風錐外桶的頂部與所述塵杯的頂壁彼此間隔開;以及進氣通道,所述進氣通道穿設在所述氣流入口處,且所述進氣通道的一端與所述開口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旋風錐的外周壁上設有分離板,所述分離板被構造成對所述開口處的氣流旋風分離、并將分離后的空氣輸送至所述空氣入口。
具體地,所述分離板的在其寬度方向上的外端延伸至所述旋風錐外桶。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空氣入口位于所述開口的上方,所述分離板包括彼此相連的第一分離板和第二分離板,所述第一分離板沿所述旋風錐的軸向螺旋延伸且一端位于所述開口的下方,所述第二分離板與所述第一分離板的另一端相連且沿所述旋風錐的周向水平延伸,所述第二分離板位于所述空氣入口的下方。
進一步地,所述分離板還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設在所述開口的遠離所述第一分離板的一側且上端與所述第二分離板相連;連接板,所述連接板連接在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一分離板的所述一端之間。
具體地,所述隔板與所述開口的側壁相連且沿豎直方向延伸。
可選地,所述連接板沿水平方向延伸。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空氣出口與所述電機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空氣出口與所述電機之間設有阻尼器。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空氣入口包括沿所述旋風錐的周向間隔設置的多組空氣口,每組所述空氣口包括間隔設置的多個空氣入孔。
可選地,所述吸塵器為充電式吸塵器。
進一步地,所述吸塵器還包括:電池包,所述電池包設在所述電機的下方。
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沿圖1中A-A線的剖面圖;
圖3是沿圖2中B-B線的剖面圖;
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爆炸圖;
圖5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分離裝置的立體圖;
圖6是圖5中所示的分離裝置的左視圖;
圖7是沿圖6中C-C線的剖面圖;
圖8是圖5中所示的分離裝置的仰視圖;
圖9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旋風錐的立體圖;
圖10是圖9中所示的旋風錐的右視圖;
圖11是圖9中所示的旋風錐的后視圖;
圖12是圖9中所示的旋風錐的俯視圖;
圖1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進風通道的立體圖;
圖14是圖13中所示的進風通道的主視圖;
圖15是沿圖14中D-D線的剖面圖;
圖16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旋風錐外桶的立體圖;
圖17是圖16中所示的旋風錐外桶的主視圖;
圖18是沿圖17中E-E線的剖面圖;
圖19是圖16中所示的旋風錐外桶的俯視圖;
圖20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阻尼器的立體圖。
附圖標記:
吸塵器100,
機身1,
分離裝置2,塵杯21,杯體211,頂蓋212,提手部2121,卡扣2122,底蓋213,連通口2131,旋風錐22,氣流入口221,空氣出口222,空氣入孔223,開口224,分離板225,第一分離板2251,第二分離板2252,隔板2253,連接板2254,旋風錐外桶23,安裝孔231,進氣通道24,第一進口241,第一出口242,
電機3,
地刷4,
地刷風道51,機身風道52,第一段521,第二段522,軟管523,塵杯風道53,
電機罩6,進氣口61,排氣口62,阻尼器7,過濾海綿8,電池包9,密封件1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參考圖1-圖20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吸塵器100。其中,吸塵器100可以為立式吸塵器或臥式吸塵器等,但不限于此。在本申請下面的描述中,以吸塵器100為立式吸塵器為例進行說明。
如圖1-圖3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吸塵器100例如立式吸塵器,包括機身1、分離裝置2以及電機3。
其中,分離裝置2設在機身1上,電機3設在分離裝置2的下方。例如,在圖2的示例中,分離裝置2設在機身1的中上部,電機3設在機身1的中下部,其中,電機3優選設在分離裝置2的正下方,以減小吸塵器100例如立式吸塵器整體的占用空間。由此,可通過將電機3等質量大的元器件布置在吸塵器100的下部,使得吸塵器100的重心下移,有利于吸塵器100的站立穩定,提高了吸塵器100的穩定性。
具體地,參照圖2,吸塵器100還包括地刷4和風道。地刷4上形成有地刷口,地刷口可以形成在地刷4的底部。風道的一端(例如,圖2中的下端)與地刷口相連,風道的另一端(例如,圖2中的上端)與分離裝置2相連。由此,吸塵器100可從地刷口吸入地面或沙發等上的灰塵和空氣的混合物,上述灰塵和空氣的混合物形成的氣流經過風道運輸至分離裝置2,最后經分離裝置2將灰塵和空氣分離,達到清潔的目的。
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吸塵器100,通過將電機3等質量大的元器件布置在分離 裝置2的下方,使得吸塵器100的重心下移,有利于吸塵器100的站立穩定,提高了吸塵器100的穩定性。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分離裝置2具有氣流入口221,氣流入口221位于分離裝置2的頂部。具體地,分離裝置2被構造成對從氣流入口221進入的氣流進行塵氣分離、并將分離后的空氣輸送至電機3。由此,打破了吸塵器100傳統的風道設計,將地面或沙發等上的灰塵,先從地刷口吸入,然后經過風道運輸至分離裝置2頂部,再經分離裝置2將灰塵和空氣分離,達到清潔的目的。
進一步地,參照圖2-圖4,吸塵器100還包括電機罩6,電機罩6設在電機3的外部,電機罩6上形成有進氣口61和排氣口62。其中,進氣口61可以形成在電機罩6的頂部,進氣口61與分離裝置2相連,排氣口62可以形成在電機罩6的側壁上。經分離裝置2分離后的空氣經進氣口61進入電機罩6內,并從電機罩6上的排氣口62排出。由此,可通過空氣對電機3進行冷卻,從而可有效地防止電機3過熱。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參照圖3并結合圖4,分離裝置2包括塵杯21、旋風錐22、旋風錐外桶23以及進氣通道24。其中,塵杯21與機身1相連??蛇x地,塵杯21可通過卡扣結構與機身1可拆卸地相連,但不限于此。
例如,參照圖4、圖5并結合圖6,塵杯21包括杯體211、頂蓋212和底蓋213。其中,頂蓋212設在杯體211的頂部,頂蓋212上設有提手部2121,提手部2121上設有卡扣2122,相應地,機身1上設有與卡扣2122相適配的卡槽,卡扣2122與卡槽配合可將塵杯21可拆卸地連接在機身1上。塵杯21的底蓋213的一端(例如,圖7中的左端)可樞轉地設在杯體211的底部。例如,底蓋213的上述一端可通過樞轉軸、鉸鏈等結構連接在杯體211上,底蓋213的另一端(例如,圖7中的右端)可配合打開底蓋。
例如,當杯體211中的灰塵達到塵杯21的容納上限時,可將塵杯21從機身1上拆下,然后打開底蓋213,將塵杯21中的灰塵倒出,從而可方便地處理塵杯21中的灰塵。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參照圖2,風道包括沿氣流流向依次連接的地刷風道51、機身風道52和塵杯風道53。其中,地刷風道51形成在地刷4內,機身風道52形成在機身1內,塵杯風道53形成在塵杯21的頂蓋212內。機身風道52具有第一段521和第二段522,第一段521位于第二段522的下方,且第一段521與第二段522通過軟管523連接。由此,便于風道的裝配。
具體地,參照圖7,旋風錐22設在塵杯21內且與塵杯21的頂部相連。例如,旋風錐22可通過卡扣結構或者螺釘等與塵杯21的頂部相連。參照圖9,旋風錐22的頂部形成有氣流入口221,旋風錐22的側壁上形成有空氣入口和開口224,參照圖12, 旋風錐22的底部形成有空氣出口222,空氣出口222與電機3相連。其中,例如,如圖9-11所示,空氣入口包括沿旋風錐22的周向間隔設置的多組空氣口,每組空氣口包括間隔設置的多個空氣入孔223。可選地,空氣入孔223可以為圓形、橢圓形等的通孔,但不限于此。
進一步地,參照圖2并結合圖7,塵杯21頂蓋212內的塵杯風道53的一端(例如,圖7中的右端)與機身風道52的上端相連,塵杯風道53的另一端(例如,圖7中的下端)與氣流入口221相連。參照圖7和圖8,塵杯21的底蓋213上設有連通口2131,連通口2131的上端與空氣出口222相連通,連通口2131的下端與電機罩6上的進氣口61相連通。由此,便于從氣流中分離出的干凈的空氣排出。
例如,混有空氣和灰塵的氣流經地刷風道51、機身風道52和塵杯風道53進入分離裝置2后,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灰塵從旋風錐22的側壁甩出,落入塵杯21內,分離出的空氣由旋風錐22側壁上的空氣入口旋風錐22內,然后經空氣出口222進入電機罩6內,并經電機罩6上的排氣口62排出。
具體地,參照圖7,旋風錐外桶23環繞在旋風錐22外,且旋風錐外桶23的頂部與塵杯21的頂壁彼此間隔開。進氣通道24穿設在氣流入口221處,且進氣通道24的一端(例如,圖7中的右端)與開口224相連。
參照圖13-圖15,進氣通道24的上端具有第一進口241,進氣通道24的側壁上具有第一出口242,第一進口241與氣流入口221相連,第一出口242與旋風錐22上的開口224相連。
進一步地,參照圖16-圖19,旋風錐外桶23的橫截面形成為圓形,旋風錐外桶23的上端敞開。參照圖18,旋風錐外桶23的底部具有安裝孔231,由此,便于將旋風錐外桶23的裝配。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參照圖9-圖11,旋風錐22的外周壁上設有分離板225,分離板225被構造成對開口224處的氣流旋風分離、并將分離后的空氣輸送至空氣入口。例如,氣流沿分離板225向上流動到塵杯21頂壁和旋風錐外桶23頂部之間的空間時,干凈的氣流會通過旋風錐22側壁上的空氣入孔223向下流向電機3,灰塵等則通過塵杯21頂壁和旋風錐外桶23之間的空間進入到塵杯21內并向下沉到塵杯21底部,以實現塵氣分離,達到清潔的目的。
具體地,分離板225的在其寬度方向上的外端延伸至旋風錐外桶23。由此,分離板225與旋風錐外桶23之間可限定出分離通道,混有灰塵和空氣的氣流由第一進口241進入進氣通道24,并從進氣通道24的第一出口242進入分離通道,并經分離板225進行塵氣分離,從而可快速地將氣流中的空氣和灰塵分離開。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參照圖9,空氣入口位于開口224的上方,分離板225包括彼此相連的第一分離板2251和第二分離板2252,第一分離板2251沿旋風錐22的軸向螺旋延伸且一端(例如,圖9中的下端)位于開口224的下方,第二分離板2252與第一分離板2251的另一端(例如,圖9中的上端)相連且沿旋風錐22的周向水平延伸。具體地,第二分離板2252延伸至開口224的頂部,且第二分離板2252位于空氣入口的下方。
進一步地,參照圖9,分離板225還包括隔板2253和連接板2254。隔板2253設在開口224的遠離第一分離板2251的一側(例如,圖9中的左側)且隔板2253的上端與第二分離板2252相連。連接板2254連接在隔板2253和第一分離板2251的上述一端(即圖9中的下端)之間。由此,通過設置隔板2253和連接板2254,可以更好地使由開口224流出的氣流沿分離板225向上流動,從而可以更好地分離出氣流中的灰塵等。
具體地,隔板2253與開口224的側壁相連且沿豎直方向延伸,連接板2254與開口224的底壁相連,且沿水平方向延伸。
進一步地,參照圖7,空氣出口222與電機3之間設有阻尼器7。參照圖20,阻尼器7形成為兩端敞開的筒狀,阻尼器7的上端與空氣出口222相連,阻尼器7的下端與塵杯21底蓋213上的連通口2131相連。由此,分離出的干凈的空氣經過阻尼器7時,流速會大幅度降低,從而可以有效地減小空氣對電機3等的沖擊,保護電機3等部件不受損壞。
可選地,參照圖7,阻尼器7與塵杯21底蓋213上的連通口2131之間設有密封件10例如密封墊等,由此,可提高阻尼器7與連通口2131之間的密封性。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吸塵器100為充電式吸塵器100,但不限于此。進一步地,吸塵器100還包括電池包9,電池包9設在電機3的下方。參照圖2,電池包9設在電機罩6內,且電池包9優選位于電機3的正下方。由此,可使得吸塵器100的重心進一步下移,從而進一步地提高了吸塵器100站立的穩定性。
進一步地,參照圖2和圖3塵杯21與電機罩6之間設有過濾件例如過濾海綿8。由此,可通過過濾件過濾空氣中的灰塵,防止灰塵進入電機3內,從而可以防止灰塵對電機3等部件造成損壞,延長了吸塵器100的使用壽命。
具體地,參照圖7,塵杯21的底部朝向靠近杯體211中心的方向凹入形成容納槽,過濾件例如過濾海綿8設在容納槽內。由此,可使得過濾件的位置穩定,提高過濾效果。
例如,吸塵器100在工作時,混有灰塵和空氣的氣流經地刷風道51、機身風道52 和塵杯風道53進入進氣通道24內,然后從進氣通道24上的第一出口242進入分離板225與旋風錐外桶23之間的分離通道進行旋風分離。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分離出的灰塵落到塵杯21內,分離出的空氣由旋風錐22側壁上的空氣入口旋風錐22內,然后經空氣出口222處的過濾件過濾后經電機罩6頂部的進氣口61進入電機罩6內,最后經電機罩6上的排氣口62排出。
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吸塵器100,通過將電機3等質量大的元器件布置在吸塵器100的下部,使吸塵器100的重心靠下,有利于吸塵器100的站立穩定,提高了吸塵器100的穩定性。此外,本申請打破傳統的風道設計,將地面或沙發等上的灰塵從地刷口吸入,然后經過風道運輸至分離裝置2頂部,再經分離裝置2將灰塵和空氣分離,達到清潔的目的。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意性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