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吸塵家電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組合吸塵管。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的吸塵器除了吸塵器主體,還提供相配合的吸塵管,將吸塵管與吸塵器主體的吸嘴連接,既起到延長吸嘴的作用,又提高了吸塵器的應用場合范圍。
市面上吸塵管有分細嘴吸塵管、毛刷吸塵管等等,其中細嘴吸塵管可應用于沙發或者床頭的狹縫中吸塵,毛刷吸塵管可應用于床面等容易掉落毛發的織物表面上吸塵。
但是,現有的吸塵管都是單一使用的,市面上不存在一種組合吸塵管,將多種吸塵管組裝成一體的吸塵管,方便更換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組合吸塵管,利用第一吸塵管和第二吸塵管組合成三種吸塵管形式,方便用戶根據吸塵器的使用場合,以靈活更換吸塵管。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組合吸塵管,包括第一吸塵管和第二吸塵管,所述第二吸塵管的一端設有刷毛,另一端設有靜電條,所述第一吸塵管的一端用于與吸塵器主體連接,所述第一吸塵管的另一端能夠與所述第二吸塵管的任意一端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吸塵管上設有卡扣和按鈕,所述第一吸塵管上設有與所述卡扣配合的卡槽,當卡扣卡入所述卡槽時,所述第一吸塵管與第二吸塵管連接并固定,當按下所述按鈕時,所述卡扣脫離所述卡槽。
具體地,所述第一吸塵管和第二吸塵管均為中空結構。
具體地,所述刷毛和靜電條分別設置在第二吸塵管的端部邊沿上。
具體地,所述第二吸塵管套接在所述第一吸塵管的外壁實現所述第一吸塵管與第二吸塵管的連通。
優選地,所述第一吸塵管與第二吸塵管均由聚乙烯或聚丙烯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吸塵管利用第一吸塵管和第二吸塵管組合成三種吸塵管形式,方便用戶根據吸塵器的使用場合,以靈活更換吸塵管。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組合吸塵管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圖中附圖標記對應為:1-第一吸塵管,2-第二吸塵管,21-按鈕,22-刷毛,23-靜電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組合吸塵管的結構示意圖,從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本實施例提供的組合吸塵管包括第一吸塵管1和第二吸塵管2,所述第二吸塵管2的一端設有刷毛22,另一端設有靜電條23,所述第一吸塵管1的一端用于與吸塵器主體連接,所述第一吸塵管1的另一端能夠與所述第二吸塵管2的任意一端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吸塵管2上設有卡扣和按鈕21,所述第一吸塵管1上設有與所述卡扣配合的卡槽,當卡扣卡入所述卡槽時,所述第一吸塵管1與第二吸塵管2連接并固定,當按下所述按鈕21時,所述卡扣脫離所述卡槽。
具體地,所述第一吸塵管1和第二吸塵管2均為中空結構。
具體地,所述刷毛22和靜電條23分別設置在第二吸塵管2的端部邊沿上。
具體地,所述第二吸塵管2套接在所述第一吸塵管1的外壁實現所述第一吸塵管1與第二吸塵管2的連通。
優選地,所述第一吸塵管1與第二吸塵管2均由聚乙烯或聚丙烯材料制成。
當將第二吸塵管2具有刷毛22的一端套接在第一吸塵管1的端部時,使用的即為第二吸塵管2具有靜電條23的一端,當將第二吸塵管2具有靜電條23的一端套接在第一吸塵管1的端部時,使用的即為第二吸塵管2具有刷毛22的一端,當不使用第二吸塵管2時,直接使用第一吸塵管1與吸塵器主體連接為第三種吸塵管使用方式,所述第一吸塵管1以及第二吸塵管2的端部為斜口結構,方便伸入狹窄區域進行吸塵。
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吸塵管利用第一吸塵管和第二吸塵管組合成三種吸塵管形式,方便用戶根據吸塵器的使用場合,以靈活更換吸塵管。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幾種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