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烹調器。該烹調器當然包括對食材進行烹調的加熱烹調器,也包括僅能夠進行食用米的蒸煮的電飯煲。另外,還包括未一體地搭載有加熱機構的壓力鍋。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作為烹調器之一的壓力電飯煲。壓力電飯煲具備能夠開閉地配置在主體上的蓋體、和能夠裝卸地配置在蓋體上的內蓋。在內蓋上設置有與蓋體的排氣通路連通的排氣孔。另外,在專利文獻1的內蓋上配置有能夠通過閉塞排氣孔而使內鍋的內部升壓至高于大氣壓的壓力的閉塞機構(球閥)。
在專利文獻1的電飯煲中,由于包含食用米成分的液狀物經常附著于內蓋,因此推薦在每次蒸煮時對內蓋進行清掃。但是,配置有閉塞機構的蓋體的凹凸部分多,清掃性差。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33427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課題
本實用新型的課題在于提高能夠使烹調鍋的內部升壓至高于大氣壓的壓力的烹調器的清掃性。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烹調器,具備:烹調鍋,其收容進行加熱烹調的食材;蓋體,其能夠開閉地配置在所述烹調鍋的開口部上;以及內蓋,其能夠脫離地裝配在與所述烹調鍋的所述開口部對置的所述蓋體的對置面上,并閉塞所述烹調鍋的所述開口部,所述蓋體具有將在所述烹調鍋內產生的蒸氣向所述烹調鍋的外部排出的排氣通路,所述內蓋具有構成所述排氣通路的一部分的排氣孔,其中,所述蓋體具備閉塞機構,該閉塞機構具有從所述對置面側對所述內蓋的所述排氣孔進行閉塞的閥芯,當所述烹調鍋內升壓而超過設定壓力時,通過所述烹調鍋內的蒸氣壓力使所述閥芯從所述排氣孔離開。
根據該烹調器,對內蓋的排氣孔進行閉塞的閉塞機構配置于蓋體,因此能夠將內蓋的排氣孔的周邊形成為不存在凹凸部分的平坦的形狀。由此,能夠大幅提高容易附著食材成分的內蓋的清掃性。
所述閉塞機構的所述閥芯配置為能夠在與所述內蓋的所述排氣孔隔開間隔而配置的第一位置、和閉塞所述內蓋的所述排氣孔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所述蓋體具有使所述閥芯向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移動的驅動機構。根據該方式,能夠可靠地在使烹調鍋的內部與大氣壓平衡的狀態(第一位置)、與能夠將烹調鍋的內部升壓至高于大氣壓的壓力的狀態(第二位置)之間切換。由此,能夠實現將烹調鍋的內部升壓至高于大氣壓的壓力的狀態下的烹調。
所述閉塞機構的所述閥芯具有利用自重從上方對所述內蓋的所述排氣孔進行閉塞的錘構件,所述驅動機構具有動力傳遞構件,該動力傳遞構件能夠在使所述閥芯克服自重而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動的卡止位置、和使所述閥芯因自重而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的卡止解除位置之間移動。根據該方式,能夠使閥芯可靠地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動。另外,當在處于第二位置的狀態下烹調鍋內升壓而超過設定壓力時,能夠通過烹調鍋內的蒸氣壓力使閥芯從排氣孔離開,從而使烹調鍋內降壓。
所述閉塞機構具有朝向所述內蓋的所述排氣孔對所述閥芯施力的施力構件,所述驅動機構具有動力傳遞構件,該動力傳遞構件能夠在使所述閥芯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動并且解除所述施力構件的彈性壓縮的非壓縮位置、和使所述閥芯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并且彈性地壓縮所述施力構件的壓縮位置之間移動。根據該方式,能夠使閥芯可靠地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動。另外,在處于第二位置的狀態下,通過調整施力構件的彈性壓縮量(作用力),能夠調整可對烹調鍋內施加的壓力。并且,當烹調鍋內升壓而超過設定壓力時,能夠通過烹調鍋內的蒸氣壓力使閥芯從排氣孔離開,從而使烹調鍋內降壓。
所述驅動機構具有驅動單元、和通過所述驅動單元的驅動而沿著所述內蓋移動的所述動力傳遞構件,所述動力傳遞構件具有用于使所述閥芯向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移動的傾斜部。根據該方式,僅通過使動力傳遞構件往復移動便能夠將閥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切換。由此,能夠使用螺線管等廉價的驅動單元。
所述蓋體在與所述內蓋的所述排氣孔對置的部分,具有將所述閥芯配置為能夠移動的閥芯配置部,所述閉塞機構的所述閥芯具有干涉部,該干涉部與所述閥芯配置部干涉而防止所述閥芯進入所述蓋體的內部側。根據該方式,在清掃裝配內蓋的蓋體的表面時,能夠防止閥芯被壓入蓋體的內部側。由此,能夠防止對包括閥芯在內的閉塞機構、或者包括動力傳遞構件在內的驅動機構施加負載。因此,能夠防止它們的破損,并且提高包括密封構件在內的蓋體的清掃性。
所述內蓋具有向所述烹調鍋內凹陷的凹部,在所述凹部的平坦的底部設置有所述排氣孔。根據該方式,能夠充分確保閥芯的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工作距離。由此,能夠防止產生因各構成部件的組裝誤差等,在第一位置使閥芯過度接近排氣孔而成為排氣阻力等不良情況。
實用新型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的烹調器中,對內蓋的排氣孔進行閉塞的閉塞機構配置在蓋體上,因此能夠將內蓋的排氣孔的周邊形成為不具有凹凸部分的平坦的形狀。因此,能夠大幅提高內蓋的清掃性。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電飯煲的分解立體圖。
圖2A是示出開放狀態的第一閉塞機構與內蓋的剖視圖。
圖2B是示出閉塞狀態的第一閉塞機構與內蓋的剖視圖。
圖3A是示出開放狀態的第二閉塞機構與內蓋的剖視圖。
圖3B是示出閉塞狀態的第二閉塞機構與內蓋的剖視圖。
圖4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蓋體的內部結構的俯視圖。
圖5是閥芯的分解剖視圖。
圖6A是示出開放狀態的第一閉塞機構與內蓋的其他剖視圖。
圖6B是示出閉塞狀態的第一閉塞機構與內蓋的其他剖視圖。
圖7A是第一密封構件的端面圖。
圖7B是第一密封構件的俯視圖。
圖8是蓋主體與閥芯的分解剖視圖。
圖9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蓋體的內部結構的俯視圖。
圖10A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開放狀態的第二閉塞機構與內蓋的剖視圖。
圖10B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閉塞狀態的第二閉塞機構與內蓋的剖視圖。
圖11A是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開放狀態的第一閉塞機構與內蓋的剖視圖。
圖11B是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閉塞狀態的第一閉塞機構與內蓋的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電飯煲(烹調器)
20…內鍋(烹調鍋)
21…開口部
30…電飯煲主體(主體)
31…鉸接部
40…蓋體
41…蓋主體
42…外飾罩
43…連接部
44…收容凹部
45…卡止承接部
46…卡止構件
47…管道部
48…鎖定構件
50…散熱板
51…蓋加熱器
52…密封構件
53…連通孔
60…內蓋
61…內蓋主體
62A、62B…凹部
63A、63B…排氣孔
65…密封構件
67…框構件
68…第一卡止部
69…第二卡止部
70…排氣通路
100…第一閉塞機構
110…第一閥芯配置部
111…筒狀部
112…凹部
113…貫通孔
114…密封構件裝配部
115…插通部
120…第一閥芯
121…錘構件
123…第一卡合構件
124…連結部
125…插通槽部
126…側壁部
127…架設部
128…滑動接觸部
130…第一裝配構件
131…干涉部
132…密封構件裝配部
133…凸緣部
140…第一密封構件
141…第一嵌合部
142…嵌合槽
143…密封部
144…第二嵌合部
145…筒部
146…卡止部
147…壓接部
148…彈性變形部
149…第一彎曲部
150…第二彎曲部
155…第二密封構件
156…第一嵌合部
157…第二嵌合部
158…彈性變形部
160…第一罩構件
161…嵌合部
162…插通孔
170…第一驅動機構
180…第一螺線管(驅動單元)
181…桿
182…彈簧
185…第一滑動構件(動力傳遞構件)
187…突出部
188…傾斜部
189…鎖定部
200…第二閉塞機構
210…第二閥芯配置部
211…筒狀部
212…凹部
213…貫通孔
214…密封構件裝配部
215…插通部
216…卡止臺階部
220…第二閥芯
221…第二卡合構件
222…連結部
223…卡止槽
224…限位部
225…動作承接部
226…閉塞板部
227…彈簧承接部
230…第二裝配構件
231…干涉部
232…密封構件裝配部
233…凸緣部
234…連結部
235…卡止爪部
237…第一彈簧(施力構件)
238…第二彈簧
240…第一密封構件
241…第一嵌合部
242…嵌合槽
243…密封部
244…第二嵌合部
245…筒部
246…卡止部
247…壓接部
248…彈性變形部
249…第一彎曲部
250…第二彎曲部
255…第二密封構件
256…第一嵌合部
257…第二嵌合部
258…彈性變形部
260…第二罩構件
261…嵌合部
262…插通孔
270…第二驅動機構
280…第二螺線管(驅動單元)
281…桿
282…彈簧
285…第二滑動構件(動力傳遞構件)
287…突出部
288…傾斜部
300…步進電機(驅動單元)
301…輸出軸
302…驅動齒輪
310…旋轉構件(動力傳遞構件)
311…軸孔部
312…齒輪部
313…動作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圖1示出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烹調器的電飯煲10。該電飯煲10具備收容所蒸煮的食用米的內鍋(烹調鍋)20、和以能夠裝卸的方式收容內鍋20的電飯煲主體(主體)30。在電飯煲主體30的內部配置有感應加熱線圈等加熱機構(未圖示)。控制機構(微型計算機)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序來控制加熱機構,從而對收容在內鍋20的內部的食用米以及水進行加熱,從而對食用米進行蒸煮。
電飯煲10具備蓋體40,該蓋體40能夠開閉地對收容在電飯煲主體30中的內鍋20的開口部21進行覆蓋。蓋體40具備蓋主體41、和覆蓋蓋主體41的外周部的外飾罩42。蓋主體41具備能夠旋轉地與電飯煲主體30的背部的鉸接部31連接的連接部43(參照圖4。)。蓋主體41具備對從電飯煲主體30向上方突出的內鍋20的開口部21進行覆蓋的收容凹部44。在收容凹部44的中央配置有金屬制且圓形狀的散熱板50。該散熱板50為在通過蓋體閉塞電飯煲主體30的狀態下與內鍋20的開口部21對置的對置面。參照圖2A以及圖3A,在散熱板50上配置有經由內蓋60對內鍋20內進行加熱的蓋加熱器(加熱機構)51。
閉塞內鍋20的開口部21的內蓋60能夠脫離地裝配于收容凹部44中。內蓋60具備:金屬制的內蓋主體61、在內蓋主體61的外周部配置的密封構件65、以及以夾住密封構件65的方式配置在內蓋主體61的外周部處的樹脂制的框構件67。內蓋主體61與散熱板50平行地配置。通過利用蓋體40閉塞電飯煲主體30,從而密封構件65對內鍋20的開口部21的內周面進行密封。在框構件67上設置有與收容凹部44的卡止承接部45卡止的第一卡止部68、和與收容凹部44的卡止構件46卡止的第二卡止部69。通過使卡止構件46滑動而解除第二卡止部69的卡止,能夠將內蓋60從蓋體40取下。
在內蓋60上設置有用于將在內鍋20內產生的蒸氣從內鍋20向外部排出的排氣孔63A、63B。另外,在散熱板50的外周部配置有對散熱板50與內蓋60之間進行密封的圓環狀的密封構件52。另外,在散熱板50的鉸接部31側設置有連通孔53。在蓋主體41上設置有與連通孔53連通的管道部47(參照圖4。)。并且,在外飾罩42上配置有與管道部47連通的蒸氣口組件(未圖示)。
內蓋60的排氣孔63A、63B、散熱板50與內蓋60之間的空隙、散熱板50的連通孔53、蓋主體41的管道部47、以及蒸氣口組件構成將在內鍋20內產生的蒸氣向內鍋20的外部排出的排氣通路70。詳細而言,因加熱而在內鍋20內產生的蒸氣從排氣孔63A、63B流入被密封構件52包圍的散熱板50與內蓋60之間的空隙。接下來,蒸氣通過散熱板50的連通孔53流入蓋主體41的管道部47,從配置于外飾罩42的蒸氣口組件向電飯煲10的外部流出。
作為排氣通路70的入口(一部分)的排氣孔63A、63B設置在內蓋主體61上。在內蓋主體61上設置有一對朝向內鍋20內凹陷的凹部62A、62B。這些凹部62A、62B的底部為與散熱板50平行地延伸的平坦面。在該凹部62A、62B的底部分別設置有呈圓形狀的排氣孔63A、63B。各個排氣孔63A、63B設定為如下這樣的開口面積:不會因在內鍋20內產生的蒸氣而使內鍋20的內部的壓力上升,可確保能夠與大氣壓平衡的排氣量。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俯視觀察時將凹部62A、62B形成為圓形狀,但其俯視形狀能夠根據希望而變更。
如圖1至圖3B所示,在蓋剖面倒T字形狀體40的與排氣孔63A、63B對置的部分,分別配置有閉塞(密封)排氣孔63A、63B的閉塞機構100、200。如圖1中最明確地示出那樣,閉塞機構100、200從散熱板50露出,且與排氣通路70(空隙)相面對的部分被第一密封構件(彈性構件)140、240閉塞。如圖4所示,閉塞機構100、200分別通過在蓋主體41的上部配置的驅動機構170、270而被驅動。
(第一閉塞機構的詳細情況)
如圖2A以及圖2B所示,第一閉塞機構100配置在設于蓋體40的第一閥芯配置部110上。第一閥芯配置部110具備:設置在蓋主體41上的筒狀部111、和設置在散熱板50上的插通部115。第一閥芯配置部110具備朝向散熱板50凹陷的凹部112。在凹部112的底部設置有圓形狀的貫通孔113。在該貫通孔113的邊緣設置有呈圓筒狀突出的筒狀部111。筒狀部111的軸線沿與散熱板50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向遠離散熱板50的方向突出。在凹部112的底部設置有朝向散熱板50呈圓筒狀突出的密封構件裝配部114。散熱板50的插通部115由直徑與凹部112大致相同的圓形孔構成。
第一閉塞機構100具備利用自重而閉塞第一排氣孔63A的第一閥芯120,且兼備作為安全閥的功能。第一閥芯120具備配置在筒狀部111與插通部115之間的第一密封構件140,通過該第一密封構件140來閉塞第一排氣孔63A。同時參照圖4,通過在蓋主體41的上部配置的第一驅動機構170,使第一閥芯120在圖2A所示的開放位置(第一位置)與圖2B所示的閉塞位置(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開放位置,第一閥芯120位于與第一排氣孔63A隔開間隔的位置。在閉塞位置,第一閥芯120從散熱板50側閉塞第一排氣孔63A。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方式的第一閥芯120采用具備密封構件140的結構,但也可以采用不具備第一密封構件140的結構。
相對于第一閥芯配置部110,第一閥芯120配置在比第一密封構件140靠蓋體40的內部側的位置。如圖5所示,第一閥芯120具備:錘構件121、用于與第一驅動機構170卡合的第一卡合構件123、以及用于裝配第一密封構件140的第一裝配構件130。它們通過螺釘(未圖示)等連結件而連結成一體。需要說明的是,連結件不限于螺釘,只要是能夠連結成一體的公知的結構(方法),則能夠應用任一結構(方法)。
參照圖2A以及圖2B,錘構件121為具有能夠配置在筒狀部111的內部的直徑的圓柱形狀。該錘構件121為如下這樣的重量:利用自重從上方閉塞第一排氣孔63A,當內鍋20內升壓而超過所設定的壓力(例如1.30atm)時,通過內鍋20內的蒸氣壓力使錘構件121從第一排氣孔63A離開(浮起)。
如圖5至圖6B所示,第一卡合構件123與錘構件121的上部連結,且與第一驅動機構170的第一滑動構件185卡合,由此使第一閥芯120在開放位置與閉塞位置之間移動。第一卡合構件123具備與錘構件121連結的連結部124。在連結部124的上部設置有大致U字形狀的插通槽部125。在插通槽部125的上端(開口側),從一方的側壁部126直至另一方的側壁部126而設置有架設部127。在架設部127的中央設置有朝向錘構件121突出的滑動接觸部128。為了降低摩擦阻力,滑動接觸部128的前端被倒角成半球狀。
第一裝配構件130與錘構件121的下部連結,通過裝配第一密封構件140,從而借助第一密封構件140而閉塞第一排氣孔63A。當沿著錘構件121的軸線觀察時,第一裝配構件130呈外徑比筒狀部111的內徑大的圓形狀。第一裝配構件130的外周部與筒狀部111干涉,從而兼備防止第一閥芯120進入蓋體40的內部側(圖2A中的上側)這一干涉部131的功能。在第一裝配構件130的下部設置有朝向散熱板50突出的密封構件裝配部132。密封構件裝配部132呈前端具備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133的剖面倒T字形狀。
如圖2A以及圖2B所示,第一密封構件140配置在第一閥芯配置部110的內蓋60側的端部處,該第一密封構件140是對筒狀部111與插通部115之間進行密封的彈性構件。第一密封構件140具備:裝配在蓋主體41的密封構件裝配部114上的第一嵌合部141、裝配在第一閥芯120的密封構件裝配部132上的第二嵌合部144、以及設置在上述嵌合部141、144之間的彈性變形部148。
如圖7A以及圖7B所示,第一嵌合部141呈外徑比插通部115的內徑大的圓筒狀。在該第一嵌合部141上設置有從上端向下凹陷的嵌合槽142。另外,在第一嵌合部141的下部設置有與內蓋60的插通部115的外周部上表面壓接的密封部143。通過將第一嵌合部141裝配在蓋主體41的密封構件裝配部114上,將散熱板50裝配于蓋主體41,從而利用密封部143對包括筒狀部111在內的區域的蓋主體41與散熱板50的插通部115之間進行密封。
第二嵌合部144具備:內徑比凸緣部133的外徑稍小的筒部145、和從筒部145的前端向徑向內側突出的卡止部146。通過使第二嵌合部144與密封構件裝配部132嵌合,從而卡止部146與凸緣部133的上表面卡止。第二嵌合部144的內蓋60側的端面為密封第一排氣孔63A的壓接部147。該壓接部147為與內蓋60平行地配置的平坦面,且直徑比第一排氣孔63A的直徑大。
彈性變形部148呈具備從第一嵌合部141側朝向第二嵌合部144向內蓋60側彎曲的第一彎曲部149、和向蓋體40的內部側彎曲的第二彎曲部150的非平坦的剖面形狀。第一彎曲部149在俯視觀察時呈圓環形狀。第二彎曲部150相對于第一彎曲部149在俯視觀察時呈同心圓環形狀。將第一彎曲部149的徑向的全長與第二彎曲部150的徑向的全長相加得到的彈性變形部148的全長(弧長)為如下這樣的長度:能夠通過彈性變形而使第一閥芯120在圖2A所示的開放位置與圖2B所示的閉塞位置之間移動。在圖2A所示的第一閥芯120的開放位置,第一彎曲部149與第二彎曲部150維持彎曲的狀態。在圖2B所示的第一閥芯120的閉塞位置,第一彎曲部149與第二彎曲部150處于彈性地延伸的狀態。另外,當第一閥芯120從圖2B所示的閉塞位置向圖2A所示的開放位置移動時,第一彎曲部149與第二彎曲部150恢復彈性地彎曲的狀態。
如圖2A所示,在第一閥芯120處于開放位置時,第一彎曲部149的頂部與壓接部147處于同一平面上。另外,在第一閥芯120處于開放位置時,第一彎曲部149的頂部和壓接部147與散熱板50大致處于同一平面上。在此,與散熱板50位于同一平面上包括能夠確保清掃性的程度的允許范圍。即,包括在通過抹布等對散熱板50進行清掃時,第一彎曲部149的頂部與壓接部147以不產生清掃性變差的臺階的程度從散熱板50突出的狀態以及凹陷的狀態。
如圖2A以及圖2B所示,第一閥芯120的遠離內蓋60的第一閥芯配置部110的上端部側被第二密封構件155以及第一罩構件160覆蓋。另外,第一驅動機構170具備:作為第一驅動單元的第一螺線管180、和作為第一動力傳遞構件的第一滑動構件185。
第二密封構件155為第二彈性構件,其與筒狀部111的上端嵌合,對筒狀部111的內蓋60側和蓋體40的內部側進行密封,所述筒狀部111是閥芯配置部110的與內蓋60側的端部對置的另一端側的端部側。詳細而言,第二密封構件155具備:外嵌在筒狀部111的上端處的第一嵌合部156、與第一卡合構件123嵌合的第二嵌合部157、以及設置在上述嵌合部156、157之間的彈性變形部158。第二嵌合部157嵌合在連結部124的外周部處,固定在錘構件121與第一卡合構件123之間。彈性變形部158具有如下那樣的全長(弧長):能夠通過彈性變形而使第一閥芯120在圖2A所示的開放位置與圖2B所示的閉塞位置之間移動。
第一罩構件160是防止第一滑動構件185與第二密封構件155干涉的樹脂制的罩。該第一罩構件160具備外嵌在第一嵌合部156上的嵌合部161。另外,在第一罩構件160上設置有插通孔162,該插通孔162供從第二密封構件155突出的第一閥芯120的第一卡合構件123(插通槽部125)穿過。
同時參照圖2A以及圖2B和圖4,第一螺線管180在蓋主體41的上部,配置在與連接部43相反的前端側的筒狀部111的附近。第一螺線管180具有桿181,該桿181通過通電(驅動)而后退,通過切斷通電而伸出。另外,第一螺線管180具備對桿181向伸出方向施力的彈簧182。
第一滑動構件185固定在第一螺線管180的桿181上,通過第一螺線管180的驅動而與桿181一體地移動。第一滑動構件185配置為沿著內蓋60平行地移動。第一滑動構件185通過桿181伸出而向卡止位置移動,通過桿181后退而向卡止解除位置移動。
第一滑動構件185以與架設部127隔開間隔配置的方式穿過插通槽部125。在該第一滑動構件185上設置有突出部187,該突出部187在卡止位置使第一閥芯120克服自重而向開放位置移動,在卡止解除位置使第一閥芯120因自重而向閉塞位置移動。該突出部187朝向架設部127突出,在卡止位置位于架設部127的下部,在卡止解除位置從架設部127離開而位于第一螺線管180側。為了使第一閥芯120克服自重朝向上方移動而在突出部187上設置有傾斜部188。該傾斜部188從第一滑動構件185的伸出方向前端側朝向伸出方向后側而向上傾斜。
如圖4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第一滑動構件185具備在第一螺線管180的通電狀態(內鍋20內可升壓的狀態)下使蓋體40的開放成為不可能的鎖定部189。鎖定部189為包圍第一螺線管180的四邊形狀的框體。鎖定部189的前端進入蓋體40的鎖定構件48與蓋主體41之間,鎖定構件48通過阻止向解除與電飯煲主體30的卡合的方向旋轉,從而使蓋體40的開放成為不可能。
對于這樣的第一閉塞機構100,當在圖2A所示的狀態下使第一螺線管180接通(通電)時,第一滑動構件185后退。由此,如圖2B所示,第一滑動構件185的突出部187從第一閥芯120的滑動接觸部128離開。于是,第一閥芯120因自重而向內蓋60側移動,載置在凹部62A上。因此,第一排氣孔63A借助第一密封構件140而通過第一閥芯120的自重閉塞。
當在圖2B所示的狀態下使第一螺線管180斷電時,第一滑動構件185伸出。由此,如圖2A所示,第一滑動構件185的突出部187進入第一閥芯120的滑動接觸部128的下側。于是,第一閥芯120克服自重而向遠離內蓋60的方向移動。此時,在突出部187上設置有傾斜部188,因此能夠將第一滑動構件185的水平方向的移動轉換為第一閥芯120的垂直方向的移動,并且能夠使第一閥芯120緩慢地朝向上方移動。并且,突出部187位于滑動接觸部128的下部,由此能夠將第一閥芯120穩定地保持在從第一排氣孔63A離開的開放位置。
(第二閉塞機構的詳細情況)
如圖3A以及圖3B所示,第二閉塞機構200配置在設于蓋體40上的第二閥芯配置部210上。第二閥芯配置部210與第一閥芯配置部110同樣地,具備設置在蓋主體41上的筒狀部211、和設置在散熱板50上的插通部215。第二閥芯配置部210具備朝向散熱板50凹陷的凹部212、和設置于凹部212的底部的貫通孔213。另外,筒狀部211設置為從凹部212的底部呈圓筒狀突出。在凹部212的底部設置有呈圓筒狀突出的密封構件裝配部214。插通部215由直徑與凹部212大致相同的圓形孔構成。參照圖8,第二閉塞機構200的貫通孔213的直徑D1設定為小于筒狀部211的內徑。由此,在筒狀部211的散熱板50側設置有朝向徑向內側突出的卡止臺階部216。
第二閉塞機構200具有通過第一彈簧(施力構件)237以規定的作用力閉塞第二排氣孔63B的第二閥芯220,兼備作為調壓閥的功能。第二閥芯220具備配置在筒狀部211與插通部215之間的第一密封構件240,通過該第一密封構件240閉塞第二排氣孔63B。同時參照圖4,第二閥芯220通過在蓋主體41的上部配置的第二驅動機構270,在圖3A所示的開放位置(第一位置)與圖3B所示的閉塞位置(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開放位置,第二閥芯220與第二排氣孔63B隔開間隔地配置。在閉塞位置,第二閥芯220從散熱板50側閉塞第二排氣孔63B。需要說明的是,第二閥芯220與第一閥芯120同樣地,也可以采用不具備第一密封構件240的結構。
相對于第二閥芯配置部210,第二閥芯220配置在比第一密封構件240靠蓋體40的內部側的位置。如圖8所示,第二閥芯220具備:用于與第二驅動機構270卡合的第二卡合構件221、用于裝配第一密封構件240的第二裝配構件230、以及相對于第二卡合構件221而彈性地對第二裝配構件230施力的第一彈簧237。第二卡合構件221與第二裝配構件230能夠相對移動地連結,通過第一彈簧237向相互分離的方向被施力。另外,在第二閉塞機構200的第二閥芯配置部210上配置有對第二閥芯220向開放位置施力的第二彈簧238。
如圖3A以及圖8所示,第二卡合構件221配置于筒狀部211的內部,通過與第二驅動機構270的第二滑動構件285卡合,使第二閥芯220從開放位置向閉塞位置移動。第二卡合構件221具備將第二裝配構件230以能夠移動的方式連結的圓筒狀的連結部222、以及承接第二滑動構件285的動作的動作承接部225。
連結部222具有比第二閥芯配置部210的貫通孔213的內徑D1小的外徑D2(D1>D2),能夠穿過貫通孔213而向散熱板50側突出。在連結部222中,在從散熱板50離開一側的端部處設置有一對卡止槽223、223。在該卡止槽223的散熱板50側的端部處,設置有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一對限位部224。從一方的限位部224的前端至另一方的限位部224的前端的尺寸L1大于貫通孔213的內徑D1(L1>D1)。
動作承接部225從設置在連結部222的上端處的閉塞板部226朝向上方突出。動作承接部225呈圓柱狀,從筒狀部211向蓋主體41的上方突出。為了降低摩擦阻力,動作承接部225的前端被倒角成半球狀。另外,在閉塞板部226上設置有朝向散熱板50而向下突出的彈簧承接部227。
第二裝配構件230配置在第二閥芯配置部210的筒狀部211的散熱板50側,借助第二卡合構件221而在開放位置與閉塞位置之間移動。該第二裝配構件230配置為位于第二閥芯配置部210的凹部212與散熱板50之間。第二裝配構件230呈外徑D3比第二閥芯配置部210的貫通孔213的內徑D1大的圓板狀(D3>D1)。第二裝配構件230的外周部與筒狀部211干涉,從而兼備防止第二閥芯220進入蓋體40的內部側(圖3A中的上側)這一干涉部231的功能。在第二裝配構件230的下部,與第一閥芯120的密封構件裝配部132同樣地,設置有具備凸緣部233的剖面倒T字形狀的密封構件裝配部232。
第二裝配構件230具備與第二卡合構件221連結的連結部234。連結部234從第二裝配構件230以呈圓筒狀的方式突出地設置。該連結部234為外徑D5比連結部222的內徑D4小的圓筒狀(D4>D5),以能夠沿軸向移動的方式與連結部222的內部連結。在連結部234的上端以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方式設置有一對卡止爪部235、235,該一對卡止爪部235、235與第二卡合構件221的卡止槽223卡止,對第二裝配構件230向遠離第二卡合構件221的方向移動的情況進行限制。從一方的卡止爪部235的前端至另一方的卡止爪部235的前端的尺寸L2小于第二閥芯配置部210的貫通孔213的內徑D1,且大于連結部222的內徑D4。
第一彈簧237的一端配置在第二卡合構件221的彈簧承接部227上,另一端配置在第二裝配構件230的連結部234的內部的底部。使第二裝配構件230的連結部234穿過貫通孔213而從散熱板50側配置在筒狀部211內,從筒狀部211的上端側配置第二卡合構件221的連結部222。另外,通過將連結部234組裝于連結部222,從而第二卡合構件221與第二裝配構件230以能夠沿軸向相對移動的方式卡合。并且,第二卡合構件221與第二裝配構件230通過第一彈簧237的作用力而向相互分離的方向被施力。
另外,在圖3B所示的閉塞位置,通過使第二卡合構件221朝向下方移動,從而第一彈簧237被彈性地壓縮。通過調整(設定)該第一彈簧237的壓縮量,能夠變更借助第一密封構件240而通過第二裝配構件230閉塞第二排氣孔63B的閉塞力。例如,當內鍋20內升壓為超過所設定的壓力(例如1.20atm)時,通過內鍋20內的蒸氣壓力克服第一彈簧237的作用力而使第二裝配構件230從第二排氣孔63B離開(浮起)。
第二彈簧238的一端配置在第二卡合構件221的限位部224的下表面上,另一端配置在第二閥芯配置部210的卡止臺階部(底部)216上。由此,經由第二卡合構件221對第二閥芯220整體朝向開放位置施力。
如圖3A以及圖3B所示,第一密封構件240為第二閥芯配置部210的內蓋60側的端部。該第一密封構件240是對筒狀部211與插通部215之間進行密封的彈性構件。第一密封構件240具備:裝配在蓋主體41的密封構件裝配部214上的第一嵌合部241、裝配在第二閥芯220的密封構件裝配部232上的第二嵌合部244、以及設置在上述嵌合部241、244之間的彈性變形部248。
具備第一嵌合部241、第二嵌合部244、以及彈性變形部248的第一密封構件240采用與第一閉塞機構100的第一密封構件140相同的結構。即,第一嵌合部241與第一嵌合部141同樣地具備嵌合槽242和密封部243。第二嵌合部244與第二嵌合部144同樣地具備筒部245、卡止部246、以及壓接部247。彈性變形部248與彈性變形部148同樣地具備第一彎曲部249和第二彎曲部250。
如圖3A以及圖3B所示,第二閥芯220的遠離內蓋60的第二閥芯配置部210的上端部側由第二密封構件255以及第二罩構件260覆蓋。另外,第二驅動機構270具備:作為第二驅動單元的第二螺線管280、和作為第二動力傳遞構件的第二滑動構件285。
第二密封構件255為第二彈性構件,其與筒狀部211的上端嵌合,對筒狀部211的內蓋60側和蓋體40的內部側進行密封,所述筒狀部211是閥芯配置部210的與內蓋60側的端部對置的另一端側的端部側。第二密封構件255與第二密封構件155同樣地具備第一嵌合部256、第二嵌合部257、以及彈性變形部258。
第二罩構件260為防止第二滑動構件285與第二密封構件255干涉的樹脂制的罩。該第二罩構件260與第一罩構件160同樣地具備嵌合部261和插通孔262。
同時參照圖3A以及圖3B和圖4,第二螺線管280在蓋主體41的上部,配置在與連接部43相反的前端側的筒狀部211的附近。第二螺線管280具備桿281,該桿281通過通電(驅動)而后退,通過切斷通電而伸出。另外,第二螺線管280具備通過切斷通電而使桿281伸出的彈簧282。
第二滑動構件285固定在第二螺線管280的桿281上,通過第二螺線管280的驅動而與桿281一體地移動。第二滑動構件285配置為沿著內蓋60平行地移動。第二滑動構件285通過使桿281伸出,利用第二彈簧238的作用力而使第二閥芯220向開放位置移動,向解除第一彈簧237的彈性壓縮的非壓縮位置移動。另外,通過使桿281后退來克服第二彈簧238的作用力而使第二閥芯220向閉塞位置移動,向彈性地壓縮第一彈簧237的壓縮位置移動。
第二滑動構件285配置為位于第二卡合構件221的動作承接部225的上方。在該第二滑動構件285上設置有突出部287,該突出部287在非壓縮位置利用第二彈簧238的作用力使第二閥芯220向開放位置移動,在壓縮位置使第二閥芯220克服第二彈簧238的作用力向閉塞位置移動。該突出部287朝向動作承接部225突出,在非壓縮位置位于從動作承接部225離開的位置,在壓縮位置位于動作承接部225的上方。為了克服第二彈簧238的作用力而朝向下方移動,在突出部287上設置有傾斜部288。該傾斜部288從第二滑動構件285的后退方向前端側朝向后退方向后側而向下傾斜。
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二滑動構件285上未如第一滑動構件185那樣設置有鎖定部189。但是,鎖定部189也可以不設置在第一滑動構件185而設置在第二滑動構件285上。
對于這樣的第二閉塞機構200,當在圖3A所示的狀態下使第二螺線管280接通(通電)時,第二滑動構件285后退。由此,如圖3B所示,第二滑動構件285的突出部287位于第二閥芯220的動作承接部225上。于是,第二閥芯220向內蓋60側移動,抵接在凹部62B上。由此,第二排氣孔63B借助第二密封構件240而被第二閥芯220閉塞。另外,通過第二卡合構件221相對于第二裝配構件230進行相對移動,從而第一彈簧237被壓縮。由此,第二排氣孔63B在由第一彈簧237的作用力加壓的狀態下被第二閥芯220閉塞。
此時,由于在突出部287上設置有傾斜部288,因此能夠將第二滑動構件285的水平方向的移動轉換為第二閥芯220的垂直方向的移動,并且能夠使第二閥芯220緩慢地朝向下方移動。并且,突出部287位于動作承接部225的上部,從而能夠穩定地保持在將第二排氣孔63B由第二閥芯220閉塞的閉塞位置。
當在圖3B所示的狀態下使第二螺線管280斷電時,第二滑動構件285伸出。由此,如圖3A所示,第二滑動構件285的突出部287從第二閥芯220的動作承接部225離開。于是,第二閥芯220通過第二彈簧238的作用力而向遠離內蓋60的方向移動。并且,通過第二彈簧238的作用力,能夠將第二閥芯220穩定地保持在使第二排氣孔63B開放的開放位置。
如上述那樣,本實施方式的電飯煲10通過使螺線管180、280接通,能夠借助滑動構件185、285使閥芯120、220向閉塞位置移動。并且,在閥芯120、220位于閉塞位置時,裝配構件130、230從插通部115、215向內蓋60側突出,借助密封構件140、240閉塞排氣孔63A、63B。由此,能夠將內鍋20內密封,使內鍋20的內部升壓至高于大氣壓的壓力。
并且,當內鍋20的內部升壓為超過所設定的壓力時,通過內鍋20內的蒸氣壓力而使閥芯120、220離開,從而能夠將內鍋20內的蒸氣經由排氣通路70向電飯煲10的外部排出。例如,設定錘構件121對第一閉塞機構100的加壓設定為1.30atm,設定第一彈簧237對第二閉塞機構200的加壓設定為1.20atm。在這種情況下,當內鍋20的內壓超過1.20atm時,第二閉塞機構200的第二閥芯220從第二排氣孔63B離開,能夠使內鍋20內降壓。當因某種原因而無法從第二排氣孔63B降壓,導致內鍋20的內壓超過1.30atm時,第一閉塞機構100的第一閥芯120從第一排氣孔63A離開,能夠使內鍋20內降壓。
另外,電飯煲10通過使螺線管180、280斷電,能夠借助滑動構件185、285使閥芯120、220向開放位置移動。并且,在閥芯120、220處于開放位置時,裝配構件130、230與散熱板50位于同一平面上,使排氣孔63A、63B開放。由此,能夠使內鍋20內與大氣壓平衡。
這樣,第一實施方式的電飯煲10能夠在使內鍋20的內部與大氣壓平衡的狀態、與能夠使內鍋20的內部升壓至高于大氣壓的壓力的狀態之間切換。由此,能夠實現使內鍋20的內部升壓至高于大氣壓的壓力的狀態下的壓力蒸煮。
另外,各閉塞機構100、200的驅動機構170、270具備沿著內蓋60移動的滑動構件185、285,通過傾斜部188、288而使閥芯120、220向開放位置以及閉塞位置移動。因此,能夠使用螺線管180、280這種廉價的驅動單元。由此,能夠降低電飯煲10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電飯煲10中,驅動機構170、270自不待言,對內蓋60的排氣孔63A、63B進行閉塞的閉塞機構100、200也配置于蓋體40。因此,如圖1所示,內蓋60的排氣孔63A、63B的周邊能夠形成為不存在閉塞機構100、200這種阻礙清掃的凹凸部分的平坦的形狀。由此,能夠大幅提高容易附著食材成分的內蓋60的清掃性。
另外,在閥芯120、220上設置有與閥芯配置部110、210干涉的干涉部132、231,因在清掃包括密封構件140、240在內的散熱板50時,能夠防止閥芯120、220被壓入蓋體40的內部側。由此,能夠防止對包括閥芯120、220在內的閉塞機構100、200、以及包括滑動構件185、285在內的驅動機構170、270施加負載。由此,能夠防止它們的破損,并且提高蓋體40的清掃性。
并且,內蓋60的排氣孔63A、63B設置于向內鍋20內凹陷的凹部62A、62B的平坦的底部,因此能夠充分確保閥芯120、220的工作距離。由此,在排氣孔63A、63B的開放狀態下,能夠使到達內蓋60上的米湯可靠地向內鍋20內回流。另外,能夠防止產生因各構成部件的組裝誤差等,位于開放位置的閥芯120、220過度靠近排氣孔63A、63B而成為排氣阻力等不良情況。
(第二實施方式)
圖9至圖10B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電飯煲10。在該第二實施方式中,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對于第二閉塞機構200的第二驅動機構270,使用步進電機300作為驅動單元,使用通過沿上下方向移動(旋轉)而使第二閥芯220直動的旋轉構件310作為動力傳遞構件。
如圖10A以及圖10B所示,步進電機300具備能夠正轉以及反轉的輸出軸301。在輸出軸301上固定有驅動齒輪302。旋轉構件310能夠旋轉地配置在蓋主體41的第二閥芯配置部210的附近。詳細而言,旋轉構件310具備能夠旋轉地軸支承于蓋主體41的軸孔部311。在旋轉構件310的軸孔部311的一方側設置有與驅動齒輪302嚙合的扇形形狀的齒輪部312。另外,在旋轉構件310上,在相對于軸孔部311的齒輪部312的相反側設置有延伸至第二閥芯220的動作承接部225的上方的動作部313。
在該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二閉塞機構200中,例如通過使步進電機300正轉驅動,在圖10A中能夠使旋轉構件310順時針地旋轉。由此,如圖10B所示,能夠使第二閥芯220向閉塞位置移動,從而閉塞第二排氣孔63B。另外,通過使步進電機300反轉驅動,在圖10B中能夠使旋轉構件310逆時針地旋轉。由此,如圖10A所示,能夠借助第二彈簧238而使第二閥芯220向開放位置移動,從而使第二排氣孔63B開放。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二實施方式中,通過使動作部313能夠旋轉地與第二閥芯220的第二卡合構件221連結,能夠形成不設置第二彈簧238的結構。
另外,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在圖10B所示的閉塞位置,通過調整步進電機300的旋轉量,能夠調整第一彈簧237的彈性壓縮量(作用力)。其結果是,能夠調整通過內鍋20內的蒸氣壓力而使第二閥芯220的第二裝配構件230離開的、可將內鍋20升壓的壓力。另外,基于步進電機300的旋轉量的第一彈簧237的作用力能夠多階段地設定。由此,能夠根據蒸煮菜單而實現理想的加壓蒸煮。
(第三實施方式)
圖11A以及圖11B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電飯煲10。在該第三實施方式中,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作為使用錘構件121的第一閉塞機構100的第一驅動機構170,與第二實施方式同樣地使用步進電機300與旋轉構件310。在該第三實施方式中,能夠通過步進電機300與旋轉構件310使第一閥芯120沿垂直方向直動,從而向開放位置以及閉塞位置移動。由此,能夠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所述實施方式的結構,能夠進行各種各樣的變更。
例如,在第一實施方式中,通過螺線管180、280使滑動構件185、285沿水平方向移動,但也可以通過步進電機300使滑動構件185、285沿水平方向移動。這樣也能夠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并且,在使用第一彈簧237的第二閥芯200的情況下,通過在傾斜部288的中途停止滑動構件285的移動,能夠變更可將內鍋20內升壓的壓力。由此,能夠根據蒸煮菜單實現理想的加壓蒸煮。
另外,在第二實施方式中,通過步進電機300使旋轉構件310沿垂直方向移動,但也可以不使用旋轉構件310而通過螺線管180、280直接使閥芯120、220沿垂直方向移動。另外,驅動單元不限于螺線管以及步進電機,只要是能夠使閥芯120、220在開放位置與閉塞位置之間移動的公知的機構,則均能夠使用。另外,閥芯120、220只要為能夠在與排氣孔63A、63B隔開間隔配置的開放位置和閉塞排氣孔63A、63B的閉塞位置之間移動的結構,則不限于沿垂直方向直動的結構。
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在蓋體40上配置兩個閉塞機構100、200,但也可以僅配置閉塞機構100、200中的任一方。另外,對于閉塞機構而言,可以配置兩個第一閉塞機構100,也可以配置兩個第二閉塞機構200。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能夠通過加熱產生的蒸氣壓力使內鍋20的內部升壓至高于大氣壓的壓力,但也可以通過泵等加壓機構強制升壓。
另外,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蓋體側配置閉塞機構,將內蓋的排氣孔的周邊形成為平坦的形狀。因此,不限于蒸煮食用米的電飯煲,在能夠烹調各種各樣的食材的加熱烹調器中也能夠應用,能夠得到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另外,不限于一體地搭載有加熱機構的加熱設備,也可以將本實用新型應用于不存在具有加熱機構的主體的壓力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