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火鍋,尤其涉及一種新型火鍋。
背景技術:
現有火鍋只能用來盛水加熱當做涮食工具使用,功能單一。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一物多能的新型火鍋。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新型火鍋,其中,包括具有鍋底、鍋壁、鍋耳、炭筒的鍋體和具有蓋頂、蓋壁、蓋沿、提手的鍋蓋,所述鍋壁的下端與所述鍋底的外緣一體相連、上端構成所述鍋體的鍋口,所述鍋耳為一對連在所述鍋口外沿兩側相互對應位置處的硅膠隔熱端手,所述炭筒豎設于所述鍋體內部的中心位置處且下端與所述鍋底的頂面一體相連,所述蓋頂為將所述炭筒罩蓋于下的平頂,所述蓋壁由外向內漸次升高的連在所述蓋頂和蓋沿間,所述提手為一對連在所述蓋沿外緣兩側相互對應位置處的硅膠隔熱提手。
作為優選,還包括托盤,所述托盤具有托盤底和托盤壁,所述托盤壁的下端與所述托盤底的外緣一體相連、上端構成所述托盤的托盤口,所述托盤底的中部具有穿孔并通過所述穿孔穿套在所述炭筒外,所述穿孔的內緣向上延設有穿套在所述炭筒外的套頭,所述托盤口向外延設有托盤檐并通過所述托盤檐托架在所述鍋口上,所述托盤底為由內向外漸次下斜的坡面底且頂面均勻設置有若干由內向外漸次擴寬并呈輻射狀分布的條形凹紋。
作為優選,所述托盤還具有托盤柄,所述托盤柄為一對連在所述托盤檐外緣兩側相互對應位置處的硅膠隔熱端柄,所述鍋耳具有耳口,所述托盤柄上設有卡掛在所述耳口上卡鉤。
作為優選,還包括設于所述炭筒一旁的濾油盤,所述濾油盤的盤底均勻布設有若干濾油孔,所述濾油盤于外緣對應所述鍋口的位置處設有掛鉤并通過所述掛鉤搭掛在所述鍋口上。
作為優選,所述濾油盤于外緣對應所述鍋口的位置處還設有擔架在所述鍋口上的板條狀濾油盤柄。
作為優選,還包括于所述炭筒一旁夾靠在所述炭筒和鍋壁間的涮籠,所述涮籠的籠壁和籠底均勻布設有若干鏤空孔。
作為優選,所述涮籠于外緣對應所述鍋口的位置處設有擔架在所述鍋口上的板條狀涮籠把手。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一物多能,具體而言,鍋蓋的蓋頂為平頂,使其反轉即可作為盛裝水果、蔬菜等食物的托盤使用,同時,鍋蓋提手設為硅膠隔熱提手、鍋體鍋耳設為硅膠隔熱端手,就使鍋蓋提手和鍋體鍋耳具有了顯著的隔熱防燙作用,使得本實用新型在加熱使用的實操環境下,安全性顯著提升。不僅如此,通過對托盤的設置并將鍋體、鍋蓋和托盤組合使用,使得本實用新型還可以作為燒烤工具使用,托盤底為坡面底及其上的條形凹紋設計,更使其具有輔助烤物排油的顯著功能,非常實用。此外,本實用新型還設置了濾油盤和涮籠,而濾油盤和涮籠既可分別單獨結合鍋體使用,也可和鍋體一并結合使用,其中,濾油盤的作用在于濾干油炸食物的油液或蒸煮食物的湯液,涮籠的作用則在于可供食物集中于內蒸、炸,具體可根據蒸、炸的實際需要選擇或搭配,功能多樣,用途廣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1,其示意的是鍋體、鍋蓋和托盤組合時的分解結構。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2,其示意的是鍋體、鍋蓋和托盤組合時的俯視結構。
圖4為圖3沿A-A線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3,其示意的是鍋體和托盤組合時的俯視結構。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其示意的是鍋體、鍋蓋和濾油盤組合時的分解結構。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其示意的是鍋體、鍋蓋和涮籠組合時的分解結構。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1,其示意的是鍋體和濾油盤、涮籠組合時的立體結構。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2,其示意的是鍋體和濾油盤、涮籠組合時的俯視結構。
圖10為圖9沿B-B線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1、鍋底; 2、鍋壁; 3、鍋耳; 4、炭筒;
5、蓋頂; 6、蓋壁; 7、蓋沿; 8、提手;
9、托盤底; 10、托盤壁; 11、穿孔; 12、套頭;
13、托盤檐; 14、條形凹紋; 15、托盤柄; 16、耳口;
17、卡鉤; 18、濾油盤; 19、掛鉤; 20、濾油盤柄;
21、涮籠; 22、涮籠把手; 23、濾油孔; 24、鏤空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更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與附圖。
請參閱圖1至圖10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火鍋,其中,包括具有鍋底1、鍋壁2、鍋耳3、炭筒4的鍋體和具有蓋頂5、蓋壁6、蓋沿7、提手8的鍋蓋,所述鍋壁的下端與所述鍋底的外緣一體相連、上端構成所述鍋體的鍋口,所述鍋耳為一對連在所述鍋口外沿兩側相互對應位置處的硅膠隔熱端手,所述炭筒豎設于所述鍋體內部的中心位置處且下端與所述鍋底的頂面一體相連,所述蓋頂為將所述炭筒罩蓋于下的平頂,所述蓋壁由外向內漸次升高的連在所述蓋頂和蓋沿間,所述提手為一對連在所述蓋沿外緣兩側相互對應位置處的硅膠隔熱提手,還包括托盤,所述托盤具有托盤底9和托盤壁10,所述托盤壁的下端與所述托盤底的外緣一體相連、上端構成所述托盤的托盤口,所述托盤底的中部具有穿孔11并通過所述穿孔穿套在所述炭筒外,所述穿孔的內緣向上延設有穿套在所述炭筒外的套頭12,所述托盤口向外延設有托盤檐13并通過所述托盤檐托架在所述鍋口上,所述托盤底為由內向外漸次下斜的坡面底且頂面均勻設置有若干由內向外漸次擴寬并呈輻射狀分布的條形凹紋14,所述托盤還具有托盤柄15,所述托盤柄為一對連在所述托盤檐外緣兩側相互對應位置處的硅膠隔熱端柄,所述鍋耳具有耳口16,所述托盤柄上設有卡掛在所述耳口上卡鉤17,還包括設于所述炭筒一旁的濾油盤18,所述濾油盤的盤底均勻布設有若干濾油孔23,所述濾油盤于外緣對應所述鍋口的位置處設有掛鉤19并通過所述掛鉤搭掛在所述鍋口上,所述濾油盤于外緣對應所述鍋口的位置處還設有擔架在所述鍋口上的板條狀濾油盤柄20,還包括于所述炭筒一旁夾靠在所述炭筒和鍋壁間的涮籠21,所述涮籠的籠壁和籠底均勻布設有若干鏤空孔24,所述涮籠于外緣對應所述鍋口的位置處設有擔架在所述鍋口上的板條狀涮籠把手22。
但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可行實施例,并非用以局限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故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化,均同理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