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廚房烹飪電器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帶防折輸送線結構的電熱器具。
背景技術:
現有電熱器具一般包括本體和上蓋,上蓋一側通過鉸接結構可擺動地連接在本體上,所述本體與上蓋間跨接有各種輸送線,包括電源導線和輸水管等。在現有設計中,為了節省空間,輸送線從上蓋一側向下穿過鉸接結構并進入本體中,這種結構的電熱器具存在以下缺陷:由于輸送線在穿出上蓋后以垂直布線方式直接進入本體,使得輸送線位于上蓋和本體間的中段長度較短,隨著上蓋不斷開合蓋,輸送線會在其中段某一特定小尺寸區段內進行往復彎折動作,導致上述某小尺寸區段在上蓋開合時需要進行大角度彎折形變,輸送線會因頻繁彎折而磨損,甚至出現輸送線斷裂的情況,降低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帶防折輸送線結構的電熱器具,通過延長輸送線中段長度來應對上蓋開合的擺動角度變化,進而減小輸送線單位長度內的扭轉形變量,減小輸送線磨損,延長輸送線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方式實現:一種帶防折輸送線結構的電熱器具,包括本體以及蓋合在本體上的上蓋,所述上蓋通過一帶鉸接軸的鉸接結構連接在所述本體上,所述本體與上蓋間跨接有輸送線,所述輸送線兩端部分別與本體、上蓋連接,中段沿所述鉸接結構穿設,所述輸送線中段隨著上蓋開合而扭轉。將輸送線的布線方式由原先的豎向布置方式改進為沿鉸接結構穿設的方式,使得輸送線中段長度延長,利用具有較大長度的輸送線中段來應對上蓋開合過程中由于擺動產生的角度變化,有效避免原有結構中在頻繁、集中彎折某一特定小尺寸區段的情況,通過減小輸送線中段單位長度的扭轉形變量來減緩輸送線磨損,有效延長輸送線的使用壽命。所述輸送線兩端部分別與本體和上蓋固接,所述輸送線除去上述兩端部部分均為所述輸送線的中段。
作為優選,所述上蓋和本體上分別設有固接所述輸送線兩端部的上連接槽和下連接槽。輸送線上端部通過上連接槽固接在上蓋上,輸送線下端部通過下連接槽固接在本體上,上連接槽和下連接槽對輸送線兩端部起到定位作用,確保輸送部中段能及時響應開合上蓋所需要的姿態調整。
作為優選,所述輸送線兩端分別定形卡置在所述上連接槽和下連接槽中。定形卡置是指輸送線兩端部分別卡置在上連接槽和下連接槽中,輸送線端部不會因上蓋開合而產生輪廓變形、彎折、扭曲、旋轉等動作,確保輸送線端部不會出現小尺寸區段內的頻繁形變,進而避免輸送線兩端部因磨損過度而損壞。
作為優選,所述輸送線為輸水管,所述輸水管兩端分別被卡置定形在所述上連接槽和下連接槽中。輸水管為中部帶水流腔的管道,實現上蓋水箱與本體間的水體輸送,輸水管的兩端部被定形卡置,不會因上蓋開合而形變扭轉。
作為優選,所述輸水管包括兩軟管以及通連所述軟管的扭轉組件,所述扭轉組件包括一主管以及可轉動地連接在所述主管上的副管,所述副管和主管分別與對應軟管通連。主管與副管轉動連接,使得主管和副管配合應對上蓋開合時的角度變化;由于扭轉組件與鉸接軸為平行布置,當上蓋開合轉動時,輸送管兩端會產生相對位移,軟管起到應對輸水管兩端位移的作用,確保主管和副管始終處于同軸姿態。
作為優選,所述本體上設有卡置所述主管的限位片,所述扭轉組件上設有與鉸接軸匹配的避讓缺口。限位片用于卡置固定主管,使得主管位置固定,并為副管提供穩定支撐。避讓缺口是為了充分利用鉸接結構內部以及周邊的狹小空間,確保輸水管流量滿足供水要求。
作為優選,所述輸水管為軟管,所述本體上設有一硬質套管,所述輸水管中段可扭轉地貫穿所述硬質套管。提供另一種輸水管結構,輸水管整根為軟管,輸水管中段用于扭轉應對上蓋開合形成的角度變化,輸水管中段外露于硬質套管部分起到應對輸水管兩端位移的作用。硬質套管對軟管起到定位且限制形變的作用,確保軟管不會在小尺寸區段內因過度形變扭轉而發生加速磨損的情況。
作為優選,所述硬質套管與所述鉸接軸平行設置,使得輸水管具有較長的中段長度來應對扭轉形變。
作為優選,所述輸送線為導線,所述導線兩端分別被卡置定形在所述上連接槽和下連接槽中,所述導線中段與所述鉸接軸平行設置。導線中段沿鉸接軸布置,使得導線呈Z形,相較于原有豎向布線結構,多出了平行于鉸接軸的部分,使得導線中段具有更大的長度來應對分擔形變和扭轉,進而減小單位長度的形變量,減小導線磨損。
作為優選,所述上連接槽沿所述上蓋壁面開設;或者,所述下連接槽沿所述本體壁面開設。輸送線上端定形卡入上連接槽,使得輸送線上端始終沿著上蓋輪廓布置,不會因上蓋開合而發生形變,進而避免具有頻繁彎折扭轉的情況發生;輸送線下端定形卡入下連接槽,使得輸送線下端始終沿著本體輪廓布置,不會因上蓋開合而發生形變,進而避免具有頻繁彎折扭轉的情況發生。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將輸送線的布線方式由原先的豎向布置方式改進為沿鉸接結構穿設的方式,使得輸送線中段長度延長,利用具有較大長度的輸送線中段來應對上蓋開合過程中由于擺動產生的角度變化,有效避免原有結構中在頻繁、集中彎折某一特定小尺寸區段的情況,通過減小輸送線中段單位長度的扭轉形變量來減緩輸送線磨損,有效延長輸送線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交接軸、輸水管以及導線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三所述輸水管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四所述輸水管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五所述導線布線結構示意圖;
圖中:1、本體,2、上蓋,3、鉸接軸,4、上連接槽,5、下連接槽,6、輸水管,7、主管,8、副管,9、缺口,10、導線,11、硬質套管,12、軟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性特點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5所示的一種帶防折輸送線結構的電熱器具,由本體1以及蓋合在本體1上的上蓋2組成,所述上蓋2通過一帶鉸接軸3的鉸接結構連接在所述本體1上,所述本體1與上蓋2間跨接有輸送線,所述輸送線兩端部分別與本體1、上蓋2連接,中段沿所述鉸接結構穿設,所述輸送線中段隨著上蓋2開合而扭轉。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輸送線的兩端分別與上蓋2、本體1固接,輸送線的中段沿鉸接結構穿設,穿設方向為非豎置方向,優選為橫向穿設,使得輸送線中段與交接軸平行,也可以為斜向穿設,使得輸送線中段具有較大的長度尺寸來應對上蓋2開合時的輸送線形變扭轉變化。
在實際操作中,扭轉包括扭曲、旋轉等動作:扭曲是指兩端部相對位置發生變化后,輸送線中段產生的姿態調整動作,彎折也是扭曲的一種形式;旋轉是指兩端部相對位置不發生變化,任一端部發生以其軸線為中心的旋轉或者兩端部以各自軸線為中心發生不同步的旋轉時,輸送線中段產生的自身調整動作。扭曲和旋轉可同時進行,也能單獨進行。本實用新型中,所述輸送線中段與鉸接軸3為非同軸設置,且輸送線兩端分別與上蓋2和本體1連接,這就導致了輸送線上端與上蓋2的空間位置以及輸送線下端與本體1的空間位置會隨著上蓋2開合狀態變化而發生相對位移,具體表現為,當上蓋2處于閉合狀態時,假設此時輸送線上端與輸送線下端間連接線與鉸接軸3平行,當上蓋2以鉸接軸3為中心進行轉動并向開啟狀態切換時,輸送線上端會隨著上蓋2以交接軸為中心進行轉動,而輸送線下端則仍舊與本體1相對靜止,這就導致在上蓋2開合過程中,輸送線中段既要應對應上蓋2開合轉動而形成的扭轉,還要應對因輸送線上端轉動而形成的位移,使得輸送線中段會在上蓋2開合時同時進行扭轉和彎曲動作。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輸送線可以為輸水管6,也可以為輸電或控制用的導線10,只要是連接上蓋2和本體1,且主要目的不是用于增強上蓋2和本體1間連接強度的管或線,均應視為本實用新型輸送線的范疇。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輸水管6和導線10可獨立或者配合使用(如圖2所示),均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
在實際操作中,本實用新型所涉及方案可以用于各種通過鉸接結構連接上蓋2和本體1的電熱器具,例如飯煲、炒菜機等。
實施例一: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上蓋2通過一帶鉸接軸3的鉸接結構連接在所述本體1上,所述本體1與上蓋2間跨接有輸送線,所述上蓋2和本體1上分別設有固接所述輸送線兩端部的上連接槽4和下連接槽5,所述輸送線兩端部分別與本體1、上蓋2連接,中段沿所述鉸接結構穿設,所述輸送線中段隨著上蓋2開合而扭轉。所述輸送線兩端分別定形卡置在所述上連接槽4和下連接槽5中。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上連接槽4和下連接槽5豎向投影錯位布置,優選方案為,上連接槽4和下連接槽5分別位于鉸接軸3兩側,使得輸送線中段能橫向穿過鉸接結構,為輸送線提供長度較大的中段結構,以減小輸送線中段單位長度彎折、扭轉形變量。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上連接槽4沿所述上蓋2壁面開設。上蓋2包括蓋體以及設于蓋體周緣的圍邊,上蓋2通過圍邊與本體1連接。上蓋2通過一側的圍邊鉸接在本體1頂緣上,使得上蓋2能匹配蓋和所述本體1。輸送線中段穿過鉸接結構,使得上連接槽4需要通過圍邊延伸進入蓋體,所以,上連接槽4包括設于圍邊上的豎向槽以及設于蓋體內的橫向槽,輸送線的上端部依次通過豎向槽和橫向槽后,與上蓋2中的對應部件連接。由于輸送線上端部定形卡置在上連接槽4中,使得上端部與上連接槽4側壁間位置、角度、形狀輪廓均為固定的,位于上連接槽4內的輸送線上端部不會因上蓋2開合而在上連接槽4內部發生彎折、扭轉等情況,有效防止輸送線上端部因頻繁形變而磨損的情況發生。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下連接槽5沿所述本體1壁面開設。本體1中部設有朝上敞口的內腔,下連接槽5能將輸送線沿本體1側壁引導至本體1底部,實現與對應部件連接。由于輸送線下端部定形卡置在下連接槽5中,使得輸送線下端部與下連接槽5側壁間位置、角度、形狀輪廓均為固定的,位于下連接槽5內的輸送線下端部不會因上蓋2開合而在下連接槽5內部發生彎折、扭轉等情況,有效防止輸送線下端部因頻繁形變而磨損的情況發生。
實施例二:
相對于實施例一,實施例二對輸送線種類做了進一步限定,并提供具體實施方式。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輸送線為輸水管6,所述輸水管6兩端分別被卡置定形在所述上連接槽4和下連接槽5中。所述輸水管6的上端設置在上蓋2中的水箱通連,下端與本體1內的鍋體通連,在使用時,水箱中的水體能順著輸水管6流入鍋體中,在蒸煮食物時能滿足食物對水量的要求。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輸水管6包括兩軟管以及通連所述軟管的扭轉組件,所述扭轉組件包括一主管7以及可轉動地連接在所述主管7上的副管8(如圖3所示),所述副管8和主管7分別與對應軟管通連。所述本體1上設有卡置所述主管7的限位片,所述扭轉組件上設有與鉸接軸3匹配的避讓缺口9。
在實際安裝中,所述軟管包括上軟管和下軟管。上軟管的上端與水箱通連,上軟管上端部卡置定形在上連接槽4中,上軟管的下端與主管7的上端口通連;主管7的下端口與副管8的上端口轉動連接并通連;副管8的下端口與下軟管的上端口通連;下軟管的下端部卡置定形在下連接槽5中,下軟管的下端與鍋體通連。通過上述連接使得水箱內水體依次通過上軟管、主管7、副管8以及下軟管送入鍋體內。當上蓋2開合時,利用柔軟可形變的上軟管下端部和下軟管上端部來應對上連接槽4的位移變化,并利用轉動配合的主管7和副管8來應對上蓋2開設產生的上蓋2與本體1間的角度變化。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主管7或副管8可以固接在本體1或上蓋2上,用于限定扭轉結構的活動范圍。當主管7或副管8固接在本體1上時,下軟管無需應對上連接槽4位移的影響,所以可以采用省去或縮短下軟管的方案,并適當增長上軟管外露于上連接槽4的下端部尺寸;當主管7或副管8固接在上蓋2上時,上軟管無需應對上連接槽4位移的影響,所以可以采用省去或縮短上軟管的方案,并適當增長下軟管外露于下連接槽5的上端部尺寸。
在實際操作中,為了節約扭轉組件轉動時的空間,當主管7為轉動件時,所述主管7為直管結構;當副管8為轉動件時,所述副管8為直管結構。
實施例三:
相對于實施例二,實施例三提供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輸水管6為軟管12,所述本體1上設有一硬質套管11,所述輸水管6中段可扭轉地貫穿所述硬質套管11(如圖4所示)。所述硬質套管11與所述鉸接軸3平行設置。
輸水管6為整根的軟管12,軟管12的上端口與水箱通連,上端部卡置定形在上連接槽4中,中段穿過所述硬質套管,下端部卡置定形在下連接槽5中,下端口與鍋體通連,使得水箱內的水體沿軟管12輸入鍋體中。
在上述結構中,軟管12位于上連接槽4和下連接槽5間的中段來應對上蓋2開設產生的上蓋2與本體1間的角度變化;軟管12位于上連接槽4與硬質套管11間、硬質套管11與下連接槽5間的區段來應對上連接槽4的位移變化。硬質套管11起到限制軟管12過度形變的作用。
在實際操作中,硬質套管11可以不與本體1或上蓋2連接,使得硬質套管11會隨著軟管12扭曲旋轉在鉸接結構周邊的有限空間內發生偏轉、位移。當然,硬質套管11也可以固接在本體1或上蓋2上。當硬質套管11固接在本體1上時,則上連接槽4的位移變化需要軟管12位于上連接槽4與硬質套管11間區段來應對,當硬質套管11固接在上蓋2上時,則上連接槽4的位移變化需要軟管12位于下連接槽5與硬質套管11間區段來應對。
實施例四:
相對于實施例一,實施例四對輸送線種類做了進一步限定,并提供具體實施方式。
作為優選,所述輸送線為導線10,所述導線10兩端分別被卡置定形在所述上連接槽4和下連接槽5中,所述導線10中段與所述鉸接軸3平行設置。導線10為電源線、控制線或者信號線。所述導線10兩端部被卡置定形在上連接槽4和下連接槽5中,中段穿過鉸接結構。鉸接結構周邊為導線10中段提供穿設通道,當導線10中段長度較通道長度長時,導線10中段可以抵觸在通道側壁上,當導線10中段長度與通道長度匹配時,導線10中段懸置在通道中,均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
一般情況下,所述上連接槽4和下連接槽5分置在鉸接軸兩側,使得導線呈Z形(如圖5所示),既方便導線兩端分別與上連接槽4、下連接槽5卡置定形,還使得導線10中段具有與鉸接軸平行的區段。此外,所述導線10中段甚至可以在通道內卷曲呈U形,此時,既滿足導線10中段長度要求,還使得上連接槽4和下連接槽5豎向投影重合,也應視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實施方式。
實施例五:
相對于實施例一,對上連接槽4和下連接槽5的位置提供另一種實施方式。
所述上連接槽4和下連接槽5在豎向投影上的位置錯位,但并不局限于鉸接軸3兩側,使得輸送線無需橫向貫穿鉸接軸3設置。例如,上連接槽4的豎向投影位置位于交接軸一側,下連接槽5的豎向投影位置位于交接軸中部,亦能實現輸送線中部具有較長的應對上蓋2開合變化的長度尺寸,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