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加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復合木門。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建筑領域使用的木質門一般分為原木門和填充式復合木門,木門全部由木材制造,需消耗大量的森林資源,在日益注重環(huán)保的今天,原木門逐漸被填充式復合木門所取代。
常用的復合木門如圖1-2所示,其中,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復合木門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向剖視圖。如圖2所示,該復合木門包括裝飾板1'和門框2',二者之間設置有木質結構的門芯3'。其中,裝飾板1'一般通過在密度板外層貼紙制成,門芯3'一般由刨花板、實木條等制成。
圖1和圖2所示的木門加工時,將木質結構的門芯3'、門框2'分別與兩裝飾板1'膠粘形成。但是,由于上述復合木門門芯3'的材料多為輕質材料,存在隔音效果差、易受潮及防火性能差等缺點,為了克服這些缺點,需要在該復合木門的門芯3'內添加其它復合材料,例如吸音材料、防火材料等,但是以上各復合材料與木質材料之間不能采用膠粘的方式連接。因此,采用現(xiàn)有的膠粘方式難以實現(xiàn)門芯3'、裝飾板1'及門框2'與復合材料之間的連接,從而使得現(xiàn)有的復合木門實用性較低。
鑒于上述木門存在的缺陷,亟待提供一種能夠設置復合材料的復合木門。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為提供一種復合木門,其裝飾板與門芯均與連接筋連接,因此,該復合木門的門芯能夠連接復合板,從而使得該復合木門還具有復合板所具有的功能。
為了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復合木門,包括門芯及連接于所述門芯兩端面的裝飾板,還包括連接筋,所述門芯通過所述連接筋限位于兩所述裝飾板之間;
所述門芯包括木質板與復合板。
如此設置,本實用新型中的連接筋作為中間連接件實現(xiàn)門芯及裝飾板之間的連接,而并非現(xiàn)有技術中的兩裝飾板與門芯膠粘,在此基礎上,本實用新型中的門芯可包括木質板與復合板。因此,本實用新型中的復合木門通過改變門芯與裝飾板的連接結構,能夠實現(xiàn)在門芯中設置復合板,從而使得該復合木門除能夠減少木材使用量外,還具有復合板的功能。
可選地,沿所述復合木門的厚度方向,所述連接筋的兩端分別與兩所述裝飾板貼合并膠粘。
可選地,兩所述裝飾板之間設置若干沿所述復合木門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連接筋和/或若干沿所述復合木門寬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連接筋;
相鄰所述連接筋將所述門芯分隔為若干門芯單體,且各所述門芯單體均與和其相鄰的所述連接筋膠粘。
可選地,各所述門芯單體包括木質板單體與復合板單體,二者沿厚度方向分布;
所述連接筋至少一側面與對應的所述木質板單體膠粘。
可選地,所述門芯單體的一側面與對應的所述連接筋之間具有膨脹間隙,另一側面的所述木質板單體與對應的所述連接筋膠粘。
可選地,沿厚度方向,所述木質板單體與所述復合板單體分別抵接于兩所述裝飾板,且所述木質板單體與對應的所述裝飾板膠粘;
相鄰所述門芯單體的所述木質板單體分別抵接于不同的所述裝飾板。
可選地,沿厚度方向,各所述門芯單體的兩端均通過所述復合板單體與對應的所述裝飾板抵接,所述木質板單體位于所述復合板單體之間。
可選地,沿高度方向,所述門芯的上下兩側面連接有第一門框,所述第一門框開設有若干第一門框槽,沿所述復合木門的寬度方向,所述門芯的左右兩側面連接有第二門框,所述第二門框開設有若干第二門框槽;
所述第一連接筋卡接于所述第一門框槽和/或所述第二連接筋卡接于所述第二門框槽。
可選地,所述連接筋與所述裝飾板配合的兩側面分別開設有若干凸塊。
可選地,各所述凸塊傾斜設置于所述連接筋。
附圖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復合木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向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提供裝飾板與連接筋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提供復合木門的連接筋的第一種分布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采用圖4所示的連接筋分布方式形成的復合木門的第一種具體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6為圖5的B-B向剖視圖;
圖7為圖5的另一種具體實施例的B-B向剖視圖;
圖8為采用圖4所示的連接筋分布方式形成的復合木門的第二種具體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9為圖8的C-C向剖視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提供復合木門的連接筋的第二種分布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采用圖10所示的連接筋分布方式形成的復合木門的第三種具體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提供復合木門的連接筋的第三種分布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采用圖12所示的連接筋分布方式形成的復合木門的第四種具體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連接筋的第一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連接筋的第二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1-2中:
1'裝飾板、2'門框、3'門芯。
圖3-15中:
1第一裝飾板、2第二裝飾板、3第一門框、31第一門框槽、4第二門框、41第二門框槽;
5第一連接筋、51第一凸塊、52第二凸塊、6第二連接筋;
7門芯、71木質板單體、72復合板單體;
D膨脹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和圖2所示的現(xiàn)有復合木門中,兩裝飾板1'與門芯3'膠粘,從而形成完整的復合木門。
請參考附圖3-13,其中,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提供裝飾板與連接筋配合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提供復合木門的連接筋的第一種分布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采用圖4所示的連接筋分布方式形成的復合木門的第一種具體實施例的剖視圖;圖6為圖5的B-B向剖視圖;圖7為圖5的另一種具體實施例的B-B向剖視圖;圖8為采用圖4所示的連接筋分布方式形成的復合木門的第二種具體實施例的剖視圖;圖9為圖8的C-C向剖視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提供復合木門的連接筋的第二種分布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采用圖10所示的連接筋分布方式形成的復合木門的第三種具體實施例的剖視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提供復合木門的連接筋的第三種分布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13為采用圖12所示的連接筋分布方式形成的復合木門的第四種具體實施例的剖視圖。
在一種具體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復合木門,如圖3-5所示,包括門芯7及連接于門芯7兩端面的第一裝飾板1和第二裝飾板2,另外,還包括連接筋,第一裝飾板1、第二裝飾板2及門芯7均與該連接筋連接。在此基礎上,上述門芯7包括木質板與復合板。
如此設置,本實施例中的連接筋作為中間連接件實現(xiàn)門芯7、第一裝飾板1、第二裝飾板2三者之間的連接,而并非現(xiàn)有技術中的兩裝飾板與門芯膠粘,在此基礎上,本實施例中的門芯7可包括木質板與復合板。因此,本實施例中的復合木門通過改變加工技術,能夠實現(xiàn)在門芯中設置復合板,從而使得該復合木門除能夠減少木材使用量外,還具有復合板的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復合板可為吸音板、防火板等復合材料板,可根據(jù)實際使用需要任意選取復合板的材料。
具體地,如圖3所示,沿復合木門的厚度方向,連接筋的兩端分別與第一裝飾板1和第二裝飾板2貼合并膠粘,從而通過該連接筋將兩裝飾板沿厚度方向相互連接。同時,該連接筋還與門芯連接。
可以理解,上述連接筋與兩裝飾板之間的連接并不僅限于通過膠粘實現(xiàn),也可采用本領域常用的其它連接方式,例如,可在第一裝飾板1和第二裝飾板2的內表面分別開設凹槽,并使連接筋卡接于該凹槽,或連接筋上設置有與上述凹槽配合的凸臺,并使該凸臺卡接于該凹槽,此時,連接筋與裝飾板之間卡接連接。但是,由于裝飾板厚度較小,開設凹槽不易實現(xiàn),且會降低裝飾板的強度,因此,本實施例中的裝飾板與連接筋膠粘的方式不僅能夠實現(xiàn)二者的連接,還能夠保證裝飾板的完整性,并保證裝飾板具有足夠的強度。
進一步地,如圖4-圖13所示,沿厚度方向,第一裝飾板1與第二裝飾板2之間設置若干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連接筋5和/或若干沿寬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連接筋6,相鄰連接筋將門芯7分隔為若干門芯單體,且各門芯單體均與和其相鄰的連接筋膠粘。
具體地,如圖4-9所示的實施例中,沿厚度方向,第一裝飾板1與第二裝飾板2之間設置若干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連接筋5,且相鄰第一連接筋5將門芯7分隔為若干門芯單體,本實施例中的各門芯單體的高度和厚度與門芯7相同,其寬度為相鄰兩第一連接筋5之間的距離。同時,沿復合木門的寬度方向,各門芯單體的側面(圖4、圖5及圖8所示的左右兩側)與該第一連接筋5連接。
如此設置,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筋5沿厚度方向連接兩裝飾板,沿寬度方向連接各門芯單體,從而通過該第一連接筋5實現(xiàn)第一裝飾板1、第二裝飾板2及門芯7之間的連接。
圖10和圖11所示的實施例中,沿厚度方向,第一裝飾板1與第二裝飾板2之間設置若干沿寬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連接筋6,且相鄰第二連接筋6將門芯7分隔為若干門芯單體,本實施例中的各門芯單體的寬度和厚度與門芯7相同,其高度為相鄰兩第二連接筋6之間的距離。同時,沿復合木門的高度方向,各門芯單體的側面(圖10和圖11所示的上下兩側)與該第二連接筋6連接。
如此設置,本實施例中,第二連接筋6沿厚度方向連接兩裝飾板,沿高度方向連接各門芯單體,從而通過該第二連接筋6實現(xiàn)第一裝飾板1、第二裝飾板2及門芯7之間的連接。
圖12和圖13所示的實施例中,沿厚度方向,第一裝飾板1與第二裝飾板2之間設置若干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連接筋5,及若干沿寬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連接筋6,且第一連接筋5與第二連接筋6相互垂直。相鄰第一連接筋5及第二連接筋6將門芯7分隔為若干門芯單體,且沿寬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各門芯單體的四個側面(圖12和圖13所示的左右兩側及上下兩側)均與連接筋連接。
如此設置,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筋5和第二連接筋6均沿厚度方向連接兩裝飾板,且第一連接筋5沿寬度方向連接各門芯單體,第二連接筋6沿高度方向連接各門芯單體,從而通過第一連接筋6和第二連接筋6實現(xiàn)第一裝飾板1、第二裝飾板2及門芯7之間的連接。
可以理解,本實施例中,該復合木門同時包括第一連接筋5和第二連接筋6時,連接筋與第一裝飾板1、第二裝飾板2、門芯7之間的連接強度更高,從而使得該復合木門的強度也更高。因此,可根據(jù)實際需要任意設置是否同時包括第一連接筋5與第二連接筋6。
另外,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筋5豎向設置(高度方向),第二連接筋6水平設置(寬度方向),當然,二者也可傾斜設置,此時,各板芯單體不再為矩形結構。因此,連接筋的設置數(shù)量及延伸方向可任意設置。
進一步地,各門芯單體包括木質板單體71與復合板單體72,二者沿厚度方向分布,且連接筋至少一側面與對應的木質板單體71膠粘。
本實施例中,木質板單體71的兩側面可均與連接筋膠粘,也可任一側面與對應的連接筋膠粘。當然,當該木質板單體71兩側面均與連接筋膠粘時,連接筋與門芯單體之間的連接強度最高,因此,可根據(jù)復合木門的強度要求任意設置。
更進一步地,門芯單體的一側面可與連接筋之間具有膨脹間隙D,同時,位于門芯單體另一側面的木質板單體71與對應的連接筋膠粘。因此,本實施例中,連接筋與門芯單體之間僅有一側面相連接。
需要說明的是,通常情況下,復合板的材料具有一定的伸縮性,且當其長期使用時,容易發(fā)生膨脹,本實施例中連接筋與門芯單體之間的膨脹間隙D用于提供該復合板的膨脹空間。
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沿厚度方向,木質板單體71與復合板單體72分別抵接于兩裝飾板,且木質板單體71與對應的裝飾板膠粘。另外,相鄰門芯單體的復合板單體72分別抵接于不同的裝飾板。
因此,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裝飾板1、第二裝飾板2及連接筋之間包括以下三種連接結構:第一裝飾板1、第二裝飾板2與連接筋沿厚度方向膠粘,門芯單體的木質板單體71至少一側與對應的連接筋膠粘,木質板單體71和與其抵接的裝飾板膠粘。
圖7所示的實施例中,沿厚度方向,各門芯單體的兩端均為復合板單體72,兩復合板單體72分別抵接于兩裝飾板。此時,木質板與裝飾板之間不直接接觸。
因此,圖7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裝飾板1、第二裝飾板2及連接筋之間包括以下兩種連接結構:第一裝飾板1、第二裝飾板2與連接筋沿厚度方向膠粘,門芯單體的木質板單體71至少一側與對應的連接筋膠粘。
以上各實施例中,如圖4-13所示,沿復合木門的高度方向,門芯7的上下兩側面連接有第一門框3,第一門框3開設有若干第一門框槽31,同時,沿復合木門的寬度方向,門芯7的左右兩側面連接有第二門框4,且第二門框4開設有若干第二門框槽41。第一連接筋5卡接于第一門框槽31和/或第二連接筋6卡接于第二門框槽41。
如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連接筋5卡接于第一門框槽31,從而實現(xiàn)第一連接筋5與第一門框3的連接。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連接筋5沿厚度方向與兩裝飾板膠粘,沿高度方向與第一門框3卡接,沿寬度方向與門芯單體卡接并膠粘,如此,形成圖5所示的復合木門。
圖10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二連接筋6卡接于第二門框槽41,從而實現(xiàn)第二連接筋6與第二門框4的連接。圖11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二連接筋6沿厚度方向與兩裝飾板膠粘,沿寬度方向與第二門框4卡接,沿高度方向與門芯單體卡接并膠粘,如此,形成圖11所示的復合木門。
圖12所示的實施例為上述圖4與圖10所示的實施例的結合,圖13所示的實施例為上述圖5與圖11所示的實施例的結合,因此,圖13所示的復合木門的門框、裝飾板及連接筋三者之間的連接強度更高,形成的復合木門也具有較高的強度。
因此,可根據(jù)實際使用過程中復合木門的不同使用場合任意選取連接筋的設置方式,從而使得該復合木門具有合適的強度。
請繼續(xù)參考附圖14和圖15,其中,圖14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連接筋的第一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15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連接筋的第二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4和圖15所示,連接筋與兩裝飾板連接的兩側面分別設置有若干第一凸塊51和第二凸塊52。圖14和圖15所示的實施例中,設置第一凸塊51與第二凸塊52的目的為減小變形量。
進一步地,如圖14和圖15所示,沿連接筋的延伸方向,第一凸塊51與第二凸塊52相間分布。
圖15所示的實施例中,各第一凸塊51與第二凸塊52傾斜設置于各連接筋。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第一連接筋5與第二連接筋6均設置第一凸塊51與第二凸塊52,即二者的結構可相同。當然,二者的結構也可不同,此處不作限定。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復合木門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