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學習桌,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高中文科生學習用的學習桌。
背景技術:
對于高中學生來講,正處于學習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對于高中的文科學生而言,其學習任務繁重、學習資料、課本眾多,而在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時需要大量的閱讀相關書籍,而現有的課本、參考書籍的面積較大,且現有技術中的課桌在使用中其桌面面積有限,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桌面面積緊湊、擁擠、不利于學習等問題,因此,針對上述問題,確有必要對其進行解決。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適應現實需要,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易于實現、便于操作的適用于高中文科生學習用的學習桌。
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設計一種適用于高中文科生學習用的學習桌,包括桌面、設置于該桌面左右兩側的,用于支撐該桌面的側板;在所述桌面的下方設置有向該桌面中部延伸的凹槽,該凹槽設置于所述桌面和所述側板之間,且所述凹槽的前端開口設置于所述桌面的前側并與外界連通,且該凹槽的左右兩側貫穿所述側板與外界連通;
優選的,還包括支撐板,在側板的前側中上部設置有卡槽,所述支撐板的下端可卡在所述卡槽內;在所述側板上還設置有橫向凹槽帶,并在該橫向凹槽帶上方的側板上還設有與該橫向凹槽帶貫通的縱向卡槽;
優選的,還包括一端與所述支撐板側部鉸接的連桿,在所述連桿的另一端還設置有與該連桿垂直設置的卡軸,所述卡軸可在所述橫向凹槽帶內滑動,且通過將該卡軸放置于所述縱向卡槽內,可通過連桿實現對上述支撐板的支撐;且所述支撐板通過所述凹槽的前端開口可插入至所述凹槽內。
優選的,設置于所述橫向凹槽帶上方的縱向卡槽為至少三個,且等間隔設置。
優選的,設置于所述側板上的卡槽為至少三個,且由上至下等間隔設置。
優選的,所述連桿為兩個,且分別設置于所述桌面的左右兩側。
優選的,所述縱向卡槽與所述橫向凹槽帶垂直設置。
優選的,在所述支撐板的中下部的上表面上還設置有凸起棱,所述凸起棱橫向設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設計其結構設計新穎、易于實現、操作簡便,同時本設計在使用中學生可以在支撐板上進行相應的書寫操作,本設計的支撐板在使用中還可以將書本放置于其上,便于學生學習時查看,提高了桌面的使用面積,同時本設計的凸起棱在使用中可以對放置于支撐板上的書本等進行支撐,避免滑落現象的發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狀態之一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狀態之二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狀態之一主要結構之二示意圖;
圖中:1.側板;2.桌面;3.凹槽;4.凹槽的前端開口;5.支撐板;6.連桿;7.連桿與支撐板的鉸接點;8.卡槽;9.縱向卡槽;10.卡軸;11.凸起棱;12.橫向凹槽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一種適用于高中文科生學習用的學習桌,參見圖1至圖3;它包括桌面2、設置于該桌面2左右兩側的,用于支撐該桌面的側板1;在所述桌面2的下方設置有向該桌面2中部延伸的凹槽3,本設計中,該凹槽3設置于所述桌面2和所述側板1之間,且所述凹槽的前端開口4設置于所述桌面2的前側并與外界連通,且該凹槽3的左右兩側貫穿所述側板與外界連通;進一步的,本設計還包括支撐板5,在側板1的前側中上部設置有卡槽8,所述支撐板5的下端可卡在所述卡槽內8;同時,在所述側板1上還設置有橫向凹槽帶12,并在該橫向凹槽帶12上方的側板上還設有與該橫向凹槽帶貫通的縱向卡槽9。
進一步的,本設計還包括一端與所述支撐板5側部鉸接的連桿6,在所述連桿6的另一端還設置有與該連桿垂直設置的卡軸10,所述的卡軸10可在所述橫向凹槽帶12內滑動,且通過將該卡軸10放置于所述縱向卡槽9內,可通過連桿6實現對上述支撐板5的支撐,其狀態如圖1、圖3所示。優選的,設置于所述橫向凹槽帶上方的縱向卡槽為至少三個,且等間隔設置。
優選的,本設計中,設置于所述側板1上的卡槽為至少三個,且由上至下等間隔設置,所述的連桿6為兩個,且分別設置于所述桌面2的左右兩側,而所述的縱向卡槽9與所述橫向凹槽帶12垂直設置。
綜上,本設計的其使用狀態如圖1、圖3所示,而如需將支撐板收納至凹槽內時,僅需將所述支撐板5通過所述凹槽的前端開口可插入至所述凹槽內即可,而同時本設計在使用中學生可以在支撐板上進行相應的書寫操作,此方式與現有方式相比,結余的紙張的使用量,杜絕的紙張的浪費,同時可重復循環使用,再者,不需要使用本設計的支撐板時可將該支撐板進行收納,使用方便,易于實現。
進一步的,本設計還在所述支撐板的中下部的上表面上還設置有凸起棱11,所述凸起棱11橫向設置,此設計的支撐板在使用中還可以將書本放置于其上,便于學生學習時查看,提高了桌面的使用面積,同時本設計的凸起棱在使用中可以對放置于支撐板上的書本等進行支撐,避免滑落現象的發生。
本實施例公布的是較佳的實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極易根據上述實施例,領會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變化,但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