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廚房用設備,具體涉及一種可用在炒、油炸、煎、紅燒、燜煮、燒烤、蒸等方式廚藝工作的多功能電器。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的多功能廚藝機采用電熱管加熱,利用電熱管在鍋體底部加熱工作,并且鍋體工作產生的氣體熱量排放后不能很好的再次利用,使其加熱速度慢,能耗量大,不節能環保,且溫度不好控制。如本人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的實用新型專利“全能廚藝機(專利號為2015210038414)”,其氣體熱量僅僅通過循環通道循環傳送使用,這種結構使得氣體熱量不能很好的發揮利用,難于滿足再次加熱的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廚房用電器具有上述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全能的廚房用電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改進型全能廚藝機,包括有機身和鍋體,所述機身上設有一熱量循環系統,鍋體底部設有一加熱裝置,所述熱量循環系統由循環通道和循環風機組成,所述的循環通道包括鍋體上方的排風口和鍋體位置一側的迂回通道,所述循環風機安裝在排風口的通風道上,將排出排風口的氣體熱量經迂回通道輸送回鍋體位置進行二次利用;在迂回通道上還設有加熱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進一步的,所述迂回通道為設置在鍋體一側的通風道,該通風道由機身內一隔板與鍋體空間位置相間隔而成,在隔板下方設有一帶開關門的出風口。
進一步的,所述加熱器由一條或多條電熱管制作而成。
進一步的,所述加熱裝置由電磁感應線圈盤制作而成。
進一步的,所述鍋體底部,位于加熱裝置下側設有散熱內腔,該散熱內腔上設有屏蔽外殼,屏蔽外殼上設有散熱內腔的進風機、出風機和散熱風道。
進一步的,所述排風口位置處設有一離心分離器,所述離心分離器吸進氣體將氣體中的油水分離出來由循環風機抽送至迂回通道,形成循環利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熱量循環系統由循環通道和循環風機組成,所述的循環通道包括鍋體上方的排風口和鍋體位置一側的迂回通道,在迂回通道上還設有加熱器。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鍋體排放氣體的熱量再次循環利用,以增加氣體的加熱效果,提升鍋體的工作效率。
2、本實用新型鍋體底部的加熱裝置由電磁感應線圈盤制作而成。因此,使鍋體的升溫速度更快,溫度控制更容易,制造工藝更簡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
圖3為圖2的B-B剖視圖。
圖4為圖2的C-C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D-D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至圖6所示的改進型全能廚藝機,包括有機身1和鍋體2,所述機身1上設有一熱量循環系統,鍋體2底部設有一加熱裝置21,所述熱量循環系統由循環通道3和循環風機4組成,所述的循環通道3包括鍋體2上方的排風口41和鍋體2位置一側的迂回通道5,所述循環風機4安裝在排風口41的通風道上,將排出排風口41的氣體熱量(含熱量的氣體)經迂回通道5輸送回鍋體2位置進行二次利用;在迂回通道5上還設有加熱器6。
具體實施中,所述迂回通道5為設置在鍋體2一側的通風道,該通風道由機身1內一隔板7與鍋體2空間位置相間隔而成,利用隔板7將機身1內間隔出鍋體1的空間位置和迂回通道5,在隔板7下方設有一帶開關門的出風口8,使用時,可通過開關門打開或關閉出風口8,使迂回通道5與鍋體2的空間位置相通,現實氣體熱量循環利用,輸送至鍋體內。
所述加熱器6由一條或多條電熱管制作而成,該電熱管橫置排列安裝在迂回通道5,該電熱管在迂回通道5內形成對帶有熱量的循環氣體進行進一步的加熱利用。
所述加熱裝置21由電磁感應線圈盤制作而成,該電磁感應線圈盤貼緊安裝在鍋體2底部,在鍋體2底部,位于加熱裝置21下側設有散熱內腔22,該散熱內腔22上設有屏蔽外殼23,屏蔽外殼23上設有散熱內腔22的進風機24、出風機25和散熱風道26。該進風機24、出風機25和散熱風道26主要使電磁感應線圈盤的工作溫度降低,不會產生過熱燒壞電磁感應線圈盤。屏蔽外殼23是由鋁板做成,用于固定進風機24、電磁感應線盤、出風機25和散熱風道26,同時屏蔽加熱裝置21的磁感應,減少能耗。
所述排風口41位置處設有一離心分離器9,該離心分離器使含有水蒸氣和油蒸汽的氣體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將油汽進行分離出來。所述排風口41排放氣體經過離心分離器9去油污處理后由循環風機4抽送至迂回通道5,形成循環利用。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加熱器6裝在鍋體鍋體2上半部分的后側。循環熱風(含熱量的氣體)經過離心分離器9將空氣里的油水分離出來,氣體被離心循環風機4吸進到內置加熱器6的迂回通道5密閉空間,此時空氣不斷地被加熱器6加熱,然后從熱風循環出風口8吹出與鍋體2內的食物進行熱交換,實現煎、炸、烤的烹調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