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地刷組件。
背景技術:
原有的電動地刷,里面通常只安裝了一根滾刷。而在家庭地面清理時,需要根據不同的地面更換不同的滾刷,比如地板上需要使用軟毛滾刷,地毯上需要使用硬毛滾刷。這樣,需要反復的更換滾刷,給衛生打掃帶來了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地刷組件,該地刷組件不用更換滾刷就能清理不同的地面,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地刷組件,所述地刷組件包括第一滾刷和第二滾刷,驅動所述第一滾刷和第二滾刷相向轉動的驅動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滾刷的刷毛包括第一刷毛,所述第二滾刷的刷毛包括第二刷毛,所述第二刷毛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一刷毛的直徑,且所述第二刷毛與所述第一刷毛的直徑差不小于0.05mm。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刷毛與所述第一刷毛的直徑差不小于0.08 mm。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刷毛與所述第一刷毛的直徑差不小于0.12 mm。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地刷組件按預定方向移動,與所述地刷組件的移動方向相對應,所述第一滾刷位于所述地刷組件的前部,所述第二滾刷位于所述地刷組件的后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刷毛的直徑不大于0.04mm。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刷毛的直徑為0.01mm。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刷毛的直徑不小于0.09mm。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刷毛的直徑為0.09mm~0.2mm。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刷毛的直徑為0.15mm。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滾刷還包括與所述第二刷毛相間隔分布的第三刷毛,所述第二刷毛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三刷毛的直徑,且所述第二刷毛與所述第三刷毛的直徑差不小于0.05mm。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刷毛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三刷毛的長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刷毛和所述第三刷毛呈螺旋狀間隔分布。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滾刷還包括與所述第一刷毛相間隔分布的第四刷毛,所述第四刷毛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一刷毛的直徑,且所述第四刷毛與所述第一刷毛的直徑差不小于0.05mm。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刷毛和所述第二刷毛相對設置,所述第四刷毛和所述第三刷毛相對設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四刷毛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一刷毛的長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刷毛和所述第四刷毛呈螺旋狀間隔分布。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刷毛與所述第二刷毛之間的最小距離不大于6mm。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刷毛的直徑不大于0.04 mm,所述第二刷毛的直徑不小于0.09 mm。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地刷組件還包括上蓋,所述上蓋朝向所述地刷組件的移動方向的一端為前端部,通過前端部定義了一豎直線,所述豎直線與所述第一滾刷或第二滾刷相交。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地刷組件還包括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包括安裝所述第一滾刷的第一滾刷軸和安裝所述第二滾刷的第二滾刷軸,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驅動所述第一滾刷軸和第二滾刷軸轉動的驅動電機。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驅動電機具有驅動軸,所述傳動機構還包括連接所述驅動軸與第一滾刷軸的第一傳動帶,連接所述驅動軸與第二滾刷軸的第二傳動帶,所述第一傳動帶為雙面帶,所述第一傳動帶的第一面與所述驅動軸接觸,所述第一傳動帶的第二面與所述第一滾刷軸接觸。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驅動電機具有驅動軸,所述傳動機構還包括連接所述第一滾刷軸與第二滾刷軸的第三傳動帶,連接所述驅動軸與第二滾刷軸的第四傳動帶,所述第三傳動帶為雙面帶,所述第三傳動帶的第一面與所述第一滾刷軸接觸,所述第三傳動帶的第二面與所述第二滾刷軸接觸。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驅動電機具有驅動軸,所述傳動機構還包括連接所述驅動軸、第一滾刷軸和第二滾刷軸的第五傳動帶,所述第五傳動帶為雙面帶,所述第五傳動帶的第一面與所述驅動軸和所述第一滾刷軸接觸,所述第五傳動帶的第二面與所述第二滾刷軸接觸。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地刷組件還包括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包括安裝所述第一滾刷的第一滾刷軸和安裝所述第二滾刷的第二滾刷軸,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驅動所述第一滾刷軸轉動的第一電機和驅動所述第二滾刷軸轉動的第二電機。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該地刷組件在清理地面時,第一滾刷的第一刷毛適于清潔地板等的表面,第二滾刷的第二刷毛適于清潔地毯等的表面,因此不用更換滾刷就能清理不同的地面,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中地刷組件的仰視圖;
圖2是圖1中A-A方向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中地刷組件的傳動機構的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中地刷組件的剖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方式中地刷組件的傳動機構的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方式中地刷組件的傳動機構的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方式中地刷組件的傳動機構的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方式中地刷組件的傳動機構的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方式中地刷組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方式中地刷組件的主視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方式中地刷組件的傳動機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優選實施例,該優選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地刷組件,地刷組件包括第一滾刷12和第二滾刷14,驅動第一滾刷12和第二滾刷14相向轉動的驅動裝置16,其中第一滾刷12的刷毛包括第一刷毛,第二滾刷14的刷毛包括第二刷毛。其中,第二刷毛的直徑大于第一刷毛的直徑,且第二刷毛與第一刷毛的直徑差不小于0.05mm。
本優選實施例中,第一刷毛相對較軟,第二刷毛相對較硬,這樣地刷組件在清理地面時,第一滾刷12的第一刷毛適于清潔地板等的表面,第二滾刷14的第二刷毛適于清潔地毯等的表面,因此不用更換滾刷就能清理不同的地面,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優選的,第二刷毛與第一刷毛的直徑差不小于0.08mm。更進一步的,第二刷毛與第一刷毛的直徑差不小于0.12mm。
本優選實施例中,第一滾刷12和第二滾刷14相向轉動,以將灰塵臟物向第一滾刷12和第二滾刷14之間聚攏,另外,地刷組件還包括上蓋10,上蓋10上還設有吸口18,聚攏于第一滾刷12和第二滾刷14之間的灰塵臟物通過吸口18進入集塵裝置(未圖示)。
地刷組件按預定方向移動,與地刷組件的移動方向M相對應,優選的,第一滾刷12位于地刷組件的前部,第二滾刷14位于地刷組件的后部。當然,也可以將第二滾刷14設于地刷組件的前部,相應地,將第一滾刷12設于地刷組件的后部。
優選的,第一刷毛的直徑不大于0.04mm。進一步的,第一刷毛的直徑為0.01mm。另外,本優選實施例中,第一刷毛采用尼龍材質,當然,第一刷毛也可以采用軟的材質。
再者,第二刷毛的直徑不小于0.09mm,優選的,第二刷毛的直徑為0.09mm~0.2mm。進一步的,第二刷毛的直徑為0.15mm。同樣,第二刷毛也采用尼龍材質,當然,第二刷毛也可以采用其它材質。
本優選實施例中,第二滾刷14還包括與第二刷毛相間隔分布的第三刷毛,第二刷毛的直徑大于第三刷毛的直徑。具體的,第二刷毛與第三刷毛的直徑差不小于0.05mm。也就是說,第二刷毛較硬,第三刷毛較軟。優選的,第二刷毛與第三刷毛的直徑差不小于0.08mm。更進一步的,第二刷毛與第三刷毛的直徑差不小于0.12mm。
再者,第二刷毛的長度大于第三刷毛的長度。另外,第一滾刷12上的第一刷毛與第二滾刷14上的第三刷毛可以設置成相同。當然,第一滾刷12上的第一刷毛與第二滾刷14上的第三刷毛也可以設置成不相同。
本優選實施例中,第二刷毛和第三刷毛呈螺旋狀間隔分布。當然,第二刷毛和第三刷毛也可以設置成其它形狀的間隔分布,如簇狀間隔分布、直線型間隔分布、折線型間隔分布、環狀間隔分布等等。這樣,第二滾刷14的第二刷毛較硬,起清掃作用,而第二滾刷14的第三刷毛較軟,起密封作用。
更進一步的,第一滾刷12還包括與第一刷毛相間隔分布的第四刷毛,第四刷毛的直徑大于第一刷毛的直徑。具體的,第四刷毛與第一刷毛的直徑差不小于0.09mm。優選的,第四刷毛與第一刷毛的直徑差不小于0.08mm。更進一步的,第四刷毛與第一刷毛的直徑差不小于0.12mm。同樣,第三刷毛和第四刷毛也均采用尼龍材質。當然,第三刷毛和第四刷毛也可以采用其它材質。
第四刷毛的長度大于第一刷毛的長度。另外,第一滾刷12上的第四刷毛與第二滾刷14上的第二刷毛可以設置成相同。當然,第一滾刷12上的第四刷毛與第二滾刷14上的第二刷毛也可以設置成不相同。
同樣,第一刷毛和第四刷毛呈螺旋狀間隔分布。當然,第一刷毛和第四刷毛也可以設置成其它形狀的間隔分布。如此設置,第一滾刷12的第一刷毛較軟,起密封作用。而第一滾刷12的第四刷毛較硬,起清掃作用。這樣,進一步提高了地刷組件的清掃效率。
本優選實施例中,第一刷毛和第二刷毛相對設置,第四刷毛和第三刷毛相對設置。
另外,與第一刷毛相同,第三刷毛的直徑不大于0.04mm。進一步的,第三刷毛的直徑為0.01mm。本優選實施例中,第三刷毛采用尼龍材質,當然,第一刷毛也可以采用軟的材質。
再者,與第二刷毛相同,第四刷毛的直徑不小于0.09mm,優選的,第四刷毛的直徑為0.09mm-0.2mm。進一步的,第四刷毛的直徑為0.15mm。
另外,第一滾刷12的第一刷毛與第二滾刷14的第二刷毛之間的最小距離L不大于6mm。優選的,第一滾刷12的第一刷毛與第二滾刷14的第二刷毛之間的最小距離L設置為2 mm。第一滾刷12和第二滾刷14之間的間隙過大,則由兩滾刷配合清掃的效果將減弱;而第一滾刷12和第二滾刷14之間的間隙過小,則大顆粒無法進入吸口18。因此,該優選實施例提供的地刷組件能保證較好的清掃效果。
同樣,第一滾刷12的第四刷毛與第二滾刷14的第三刷毛之間的最小距離(未圖示)也設置成不大于6mm。優選的,第一滾刷12的第四刷毛與第二滾刷14的第三刷毛之間的最小距離也設置為2 mm。從而進一步保證了地刷組件具有更好的清掃效果。
本優選實施例中,設定上蓋10朝向地刷組件的移動方向M的一端為前端部,通過前端部定義了一豎直線23,豎直線23與第一滾刷12和第二滾刷14均不相交。也就是說,第一滾刷12或第二滾刷14的前部均會被上蓋10覆蓋住,不會裸露于外面。具體到本實施例中,第一滾刷12位于地刷組件的前部,且第一滾刷12的前部會被上蓋10覆蓋住,不會裸露于外面而接觸到墻角等豎直面。
進一步參照圖3,地刷組件還包括傳動機構,傳動機構包括安裝第一滾刷12的第一滾刷軸20和安裝第二滾刷14的第一滾刷軸22,驅動裝置16包括驅動第一滾刷軸20和第一滾刷軸22轉動的驅動電機24。驅動電機24與第一滾刷12和第二滾刷14之間的傳動可采用齒輪組實現,也可采用傳動帶或傳動鏈實現。具體到本實施例中,驅動電機24具有驅動軸26,傳動機構還包括連接驅動軸26與第一滾刷軸20的第一傳動帶28,連接驅動軸26與第一滾刷軸22的第二傳動帶30,第一傳動帶28為雙面帶,第一傳動帶28的第一面與驅動軸26接觸,第一傳動帶28的第二面與第一滾刷軸20接觸。第一傳動帶28和第二傳動帶30可設置為摩擦型傳動帶,也可設置為嚙合型傳動帶。優選的,第一傳動帶28和第二傳動帶30均設置為同步帶。第一傳動帶28和第二傳動帶30分別帶動第一滾刷12和第二滾刷14同向轉動,比如第一滾刷12沿逆時針轉動,第二滾刷14沿順時針轉動,從而將灰塵刷入到地刷組件的吸口18內。
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優選實施例,下面僅對該優選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做詳細介紹,其它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該優選實施例中,地刷組件還包括上蓋34,上蓋34朝向地刷組件的移動方向M的一端為前端部,通過前端部定義了一豎直線40,豎直線40與第一滾刷12或第二滾刷14相交。也就是說,第一滾刷12或第二滾刷14的前部不會被上蓋34覆蓋住,會裸露于外面,從而當清潔墻角時,第一滾刷12或第二滾刷14的前部可以抵靠在豎直的墻體上,便于將墻角的灰塵臟物刷進吸口。進一步擴大了地刷組件的使用范圍,并提高了地刷組件的清掃效果。具體到本實施例中,豎直線40與第一滾刷12相交。也就是說,第一滾刷12的前部不會被上蓋34覆蓋住,裸露于外面以清潔墻角。當然,當第二滾刷14設于地刷組件的前部時,豎直線40與第二滾刷14相交。此時,第二滾刷14的前部不會被上蓋34覆蓋住,裸露于外面以清潔墻角。
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優選實施例,下面僅對該優選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做詳細介紹,其它均與第一實施例或第二實施例相同。該優選實施例中,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驅動電機具有驅動軸26,傳動機構還包括連接第一滾刷軸20與第二滾刷軸22的第三傳動帶44,連接驅動軸26與第二滾刷軸22的第四傳動帶46,第三傳動帶44為雙面帶,第三傳動帶44的第一面與第一滾刷軸20接觸,第三傳動帶44的第二面與第二滾刷軸22接觸。同樣,第三傳動帶44和第四傳動帶46可設置為摩擦型傳動帶,也可設置為嚙合型傳動帶。優選的,第三傳動帶44和第四傳動帶46均設置為同步帶。
另外,該優選實施例中,第一滾刷12(參見圖1)可設置在地刷組件的前部,也可設置在地刷組件的后部。當第一滾刷12設置在地刷組件的前部時,第一滾刷12可設置成其前部被上蓋10(參見圖1)覆蓋,也可設置成其前部不被上蓋10覆蓋,外露以清潔墻面等豎直面。同樣,當第二滾刷14(參見圖1)設置在地刷組件的前部時,第二滾刷14可設置成其前部被上蓋10覆蓋,也可設置成其前部不被上蓋10覆蓋,外露以清潔墻面等豎直面。
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優選實施例,該優選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地刷組件,與第一優選實施例相同,地刷組件包括第一滾刷12(參見圖1)和第二滾刷14(參見圖1),驅動第一滾刷12和第二滾刷14相向轉動的驅動裝置16(參見圖1),驅動裝置16包括驅動第一滾刷軸20和第二滾刷軸22轉動的驅動電機24(參見圖1)。下面僅對該優選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做詳細介紹,驅動電機24具有驅動軸26,傳動機構還包括連接驅動軸26、第一滾刷軸20和第二滾刷軸22的第五傳動帶48,第五傳動帶48為雙面帶,第五傳動帶48的第一面與驅動軸和第一滾刷軸接觸,第五傳動帶48的第二面與第二滾刷軸接觸。
優選的,第五傳動帶48為雙面同步多楔帶。具體的,第五傳動帶48的第一面為同步帶,第五傳動帶48的第二面為多楔帶。該種傳動機構有效地連接了第一滾刷軸20和第二滾刷軸22,保證了第一滾刷軸20和第二滾刷軸22的轉速一致。
另外,本優選實施例中,第一滾刷12和第二滾刷14可設置為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也就是說,第一滾刷12包括軟毛,第二滾刷14包括硬毛。當然,第一滾刷12和第二滾刷14也可設置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如第一滾刷12包括軟毛,第二滾刷14也包括軟毛。或第一滾刷12包括硬毛,第二滾刷14也包括硬毛。只要第一滾刷12和第二滾刷14能實現清潔即可。
再者,該優選實施例中,第一滾刷12可設置在地刷組件的前部,也可設置在地刷組件的后部。當第一滾刷12設置在地刷組件的前部時,第一滾刷12可設置成其前部被上蓋覆蓋,也可設置成其前部不被上蓋覆蓋,外露以清潔墻面等豎直面。同樣,當第二滾刷14設置在地刷組件的前部時,第二滾刷14可設置成其前部被上蓋覆蓋,也可設置成其前部不被上蓋覆蓋,外露以清潔墻面等豎直面。
如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優選實施例,下面僅對該優選實施例與第四實施例的不同做詳細介紹,該優選實施例中,傳動機構還包括至少一個與第五傳動帶48的第一面相接觸的張緊輪50,使得第五傳動帶48對于第一滾刷周12和第二滾刷軸22均具有較大的包角。具體的張緊輪50設置為一個,張緊輪50位于驅動軸26和第二滾刷軸22之間,張緊輪50也可位于第一滾刷軸20和第二滾刷軸22之間。
如圖8、圖9和圖10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六優選實施例,下面僅對該優選實施例與第五實施例的不同做詳細介紹,該優選實施例中,張緊輪50設置為兩個,且其中一個張緊輪50位于驅動軸26和第二滾刷軸22之間,其中另一個張緊輪50位于第一滾刷軸20和第二滾刷軸22之間,使得第五傳動帶48對于第一滾刷軸21和第二滾刷軸22的包角均不小于120度,同樣,兩張緊輪50均與第五傳動帶48的第一面相接觸。
如圖1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七優選實施例,下面僅對該優選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做詳細介紹,該優選實施例中,地刷組件也包括傳動機構,傳動機構包括安裝第一滾刷12(參見圖1)的第一滾刷軸20和安裝第二滾刷14(參見圖1)的第二滾刷軸22,驅動裝置包括驅動第一滾刷軸20轉動的第一電機(未圖示)和驅動第二滾刷軸22轉動的第二電機(未圖示)。
另外,第一電機包括第一驅動軸52,第二電機包括第二驅動軸54,傳動機構還包括連接第一驅動軸52和第一滾刷軸20的第六傳動帶56,連接第二驅動軸54和第二滾刷軸22的第七傳動帶58。
同樣,第六傳動帶56和第七傳動帶58可設置為摩擦型傳動帶,也可設置為嚙合型傳動帶。具體的,第六傳動帶56和第七傳動帶58均設置為同步帶。
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