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及吸塵器。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電性滑動連接結構如圖1所示,如立式吸塵器伸縮桿的滑動電性連接,其包括可沿軸向相對滑動的第一滑動件10和第二滑動件12。通常情況下,第一滑動件10和第二滑動件12為相互嵌套的空心管,其中第一滑動件10為內管,第二滑動件12為外管,第一滑動件10上設有導電連接件,第二滑動件12設有導電軌道14,導電軌道14通常為銅片。如圖2所示,導電連接件包括連接件上部16和連接件下部17。連接件上部16與導線18電性連接;連接件下部17包括至少兩個向同側傾斜的彈性觸片19、21,彈性觸片19、21的一端與連接件上部16相連,彈性觸片19、21的另一端分別設有凸點20、23。
另外,第一滑動件10包括與銅片即導電軌道14對應設置的連接部22,連接部22與銅片之間的距離小于導電連接件13的連接件上部16與凸點20之間的距離。導電連接件安裝在連接部22與銅片之間,其中連接件上部16與連接部22固定連接,彈性觸片19在朝向連接件上部16的方向上發生彈性形變,凸點20在彈性觸片19的彈力作用下與銅片緊密接觸,從而實現第一滑動件10和第二滑動件12之間的電連接。但該現有技術中,在第一滑動件10和第二滑動件12的相對滑動過程中,導線18的絕緣皮會與銅片接觸并發生摩擦,從而影響滑動的手感和安全性。而且由于凸點與銅片之間為點接觸,接觸面積小,且彈性觸片向同側傾斜,在滑動過程中由于受力不均而導致磨損不一致,容易造成接觸不良,甚至連接失效斷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及吸塵器,該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中,有效避免了導線與導電軌道之間摩擦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所述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包括縱向延伸的第一滑動件和相對于所述第一滑動件沿縱向方向滑動設置的第二滑動件,所述第一滑動件包括連接部,所述連接部上設有導電連接機構,所述第二滑動件上設有與所述連接部相對應設置的導電軌道,所述導電連接機構與所述導電軌道相接觸,且所述導電連接機構連接有導線,所述導線與所述導電軌道位于所述連接部的兩側。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電連接機構包括與所述導線電連接的第一連接件,與所述導電軌道相接觸的第二連接件,所述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相連接且位于所述連接部的兩側。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連接部包括連接所述導電連接機構的固定部和與所述固定部連接的分隔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電連接機構還包括連接所述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的導電件,所述連接部上設有供所述導電件穿過的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一體設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連接件與所述導電軌道之間為線接觸。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連接件包括第一彈性觸片、第二彈性觸片及連接所述第一彈性觸片和第二彈性觸片的第一中間件,所述第一中間件具有第一中心線,所述第一彈性觸片與第二彈性觸片位于所述第一中心線的兩側。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連接件包括第一彈性觸片、第二彈性觸片及連接所述第一彈性觸片和第二彈性觸片的第一中間件,所述第一中間件具有第一中心線,所述第一彈性觸片與第二彈性觸片位于所述第一中心線的同一側。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彈性觸片具有與所述導電軌道形成線接觸的第一彎折部,所述第二彈性觸片具有與所述導電軌道形成線接觸的第二彎折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彎折部和第二彎折部均設有開口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彈性觸片和第二彈性觸片所成的夾角為鈍角。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連接件與所述導電軌道之間為點接觸。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連接件包括第三彈性觸片、第四彈性觸片及連接所述第三彈性觸片和第四彈性觸片的第二中間件,所述第二中間件具有第二中心線,所述第三彈性觸片與第四彈性觸片位于所述第二中心線的兩側。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連接件包括第三彈性觸片、第四彈性觸片及連接所述第三彈性觸片和第四彈性觸片的第二中間件,所述第二中間件具有第二中心線,所述第三彈性觸片與第四彈性觸片位于所述第二中心線的同一側。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三彈性觸片和第四彈性觸片的末端均設有與所述導電軌道形成點接觸的凸點。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三彈性觸片和所述第四彈性觸片所成的夾角為鈍角。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滑動件和/或第二滑動件為管狀。
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還提供一種吸塵器,包括地刷組件,其中吸塵器還包括上述的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所述地刷組件與所述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相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及吸塵器被設計為:所述導線與所述導電軌道位于所述連接部的兩側,從而連接部將導線和導電軌道分隔在兩個空間內,有效地避免了第一滑動件相對于第二滑動件的滑動過程中導線與導電軌道之間摩擦的技術問題,從而提高了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電性滑動連接結構的剖視圖;
圖2是圖1中導電連接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中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的剖視圖;
圖4是圖3中第二連接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中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的剖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方式中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的剖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方式中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如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優選實施例,該優選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該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可應用于立式吸塵器,打草機等工具,具體的,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包括縱向延伸的第一滑動件26和相對于第一滑動件26沿縱向方向滑動設置的第二滑動件28,第一滑動件26包括連接部30,連接部30上設有導電連接機構,第二滑動件28上設有與連接部30相對應設置的導電軌道34,導電連接機構與導電軌道34相接觸,且導電連接機構連接有導線36,導線36與導電軌道34位于連接部30的兩側。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滑動件26和第二滑動件28為管狀,且第二滑動件28套設在第一滑動件26中,第二滑動件28可沿軸向在第一滑動件26中滑動。在其他的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滑動件26和第二滑動件28可分別為任意形狀。
本優選實施例中,由于導線36與導電軌道34位于連接部30的兩側,從而連接部30將導線36和導電軌道34分隔在兩個空間內,有效地避免了第一滑動件26相對于第二滑動件28的滑動過程中導線36與導電軌道34之間摩擦的技術問題,從而提高了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的使用壽命。
導電連接機構和導線36之間具有連接點38,連接點38與導電軌道34位于連接部30的兩側。當然,也可以將連接點38與導電軌道34設于連接部30的同一側,具體的,連接部30上設有供導線36穿過的孔(未圖示),導線36與導電連接機構連接后,再從上述孔中穿過,最終使導線36與導電軌道34不接觸,同樣避免了導線36與導電軌道34之間的摩擦。
另外,導電連接機構包括與導線36電連接的第一連接件40,與導電軌道34相接觸的第二連接件42,第一連接件40和第二連接件42位于連接部30的兩側。本優選實施例中,導電連接機構還包括連接第一連接件40和第二連接件42的導電件44,連接部30上設有供導電件44穿過的孔46。具體的,導電件44為鉚釘,連接部30上設有供鉚釘穿過的孔46。相應的,第二連接件42也設有供鉚釘穿過的孔46。當然,導電件44也可以設置成螺栓等其它結構。該優選實施例中,第一連接件40和第二連接件42的加工成本低、工藝簡單且安裝方便。
導電連接機構與導電軌道34之間為線接觸,具體的,第二連接件42與導電軌道34之間為線接觸。從而使得第二連接件42受力均勻,避免了第二連接件42與導電軌道34之間接觸不良的技術問題。當然,第二連接件42與導電軌道34之間也可以設置為點接觸,在之后的實施例中會做詳細介紹。
具體的,第二連接件42包括第一彈性觸片48、第二彈性觸片50和連接第一彈性觸片48和第二彈性觸片50的第一中間件52,第一中間件52具有第一中心線54,優選的,第一彈性觸片48與第二彈性觸片50位于第一中心線54的兩側。當第二滑動件28相對于第一滑動件26滑動的過程中,由于第一彈性觸片48與第二彈性觸片50位于第一中心線54的兩側,使第二連接件42與導電軌道34的接觸過程中,第二連接件42受力更加均勻,使得第二連接件42與導電軌道34之間的接觸更好。進一步的,第一彈性觸片48和第二彈性觸片50相對于第一中心線54對稱設置。當然,第一彈性觸片48與第二彈性觸片50也可以設置成位于第一中心線54的兩側,另外,第一中間件52上也設有供鉚釘穿過的孔53。本優選實施例中,第一彈性觸片48、第一中間件52和第二彈性觸片50一體設置。當然,第一彈性觸片48、第一中間件52和第二彈性觸片50之間也可以采用其它連接方式。
第一彈性觸片48具有與導電軌道34形成線接觸的第一彎折部56,第二彈性觸片50具有與導電軌道34形成線接觸的第二彎折部58。第一彎折部56與第二彎折部58均成V型彎折,第一彎折部56與第二彎折部58在第一彈性觸片48和第二彈性觸片50的彈力作用下,與導電軌道34緊密接觸,進一步解決了第二連接件42與導電軌道34之間接觸不良的技術問題。同樣,當第一彈性觸片48和第二彈性觸片50與導電軌道34之間設置成點接觸時,第一彈性觸片48和第二彈性觸片50的末端均設置與導電軌道34形成點接觸的凸點。
另外,第一彎折部56和第二彎折部58均設有至少一個開口部60、62。開口部60將第一彈性觸片48包括第一彎折部56分為至少兩部分,開口部62將第二彈性觸片50包括第二彎折部58分為至少兩部分,從而可以起到增強彈性,進一步提高了第二連接件42與導電軌道34之間接觸的可靠性。
本優選實施例中,第一彈性觸片48和第二彈性觸片50所成的夾角為鈍角。當然第一彈性觸片48和第二彈性觸片50所成的夾角也可以設置為銳角。當第一彈性觸片48和第二彈性觸片50所成的夾角為銳角時,第一彈性觸片48和第二彈性觸片50可設置在第一中心線54的兩側,也可設置在第一中心線54的同一側。
進一步的,連接部30包括連接導電連接機構的固定部64和與固定部64連接的分隔部66,分隔部66設置在第一滑動件26的內部,特別地當第一滑動件26為管狀時,分隔部66將第一滑動件26的內部分隔為相對獨立的兩個部分;分隔部66向第一滑動件26外部延伸形成固定部64。優選的,分隔部66相對于固定部64更靠近導電軌道34,以形成更大的導線容納腔體。具體的,導線36連接于第一連接件40,導線36與第一連接件40的連接點38位于固定部64處,導線36朝分隔部66的方向延伸,由于分隔部66相對固定部64更靠近導電軌道34,因此分隔部66與導電軌道34相背離的一側具有容納導線36的空間,這樣,分隔部66將導線36與導電軌道34分隔開。另外,第一連接件40通過導電件44與第二連接件42連接在一起,具體到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件40通過鉚釘與第二連接件42連接在一起。
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優選實施例,下面僅對該優選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做詳細介紹,其它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該優選實施例中,導電連接機構與導電軌道34之間同樣為線接觸。導線36與導電軌道34位于連接部70的同一側。導電連接機構同樣包括與導線36電連接的第一連接件72,與導電軌道34相接觸的第二連接件74,第二連接件74的設置形式與第一實施例中第二連接件42(見圖3)的設置形式類似。本優選實施例中,第一連接件72和第二連接件74位于連接部70的同一側,第一連接件72和第二連接件74之間采用焊接或其它連接方式。
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優選實施例,下面僅對該優選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做詳細介紹,其它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該優選實施例中,導電連接機構與導電軌道34之間為點接觸。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導線36與導電軌道34位于連接部78的兩側,因此將導線36和導電軌道34分隔在兩個空間內,同樣避免了滑動過程中導線36與導電軌道34摩擦的問題。且導電連接機構同樣包括與導線36電連接的第一連接件80,與導電軌道34相接觸的第二連接件82,第一連接件80和第二連接件82位于連接部78的兩側,其中第一連接件80與第二連接件82的連接方式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同樣是利用導電件83即鉚釘連接在一起。
本優選實施例中,第二連接件82與導電軌道34之間為點接觸。具體的,第二連接件82包括第三彈性觸片84、第四彈性觸片86及連接第三彈性觸片84和第四彈性觸片86的第二中間件92,第二中間件92具有第二中心線94,第三彈性觸片84與第四彈性觸片86位于第二中心線94的同一側。當然,第三彈性觸片84與第四彈性觸片86也可以設置于第二中心線94的兩側。當第三彈性觸片84與第四彈性觸片86位于第二中心線94的同一側時,第三彈性觸片84與第四彈性觸片86所成的夾角為銳角。當第三彈性觸片84與第四彈性觸片86位于第二中心線94的兩側時,第三彈性觸片84與第四彈性觸片86所成的夾角可設置為銳角,也可設置為鈍角。
具體的,第三彈性觸片84上設有與導電軌道34形成點接觸的第一凸點88,第四彈性觸片86上設有與導電軌道34形成點接觸的第二凸點90。當然,第二連接件82與導電軌道34之間也可以設置為線接觸。
如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優選實施例,下面僅對該優選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做詳細介紹,其它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該優選實施例中,導電連接機構與導電軌道34之間同樣為線接觸。當然,導電連接機構與導電軌道34之間也可以設置為點接觸。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導線36與導電軌道34位于連接部98的兩側,因此將導線36和導電軌道34分隔在兩個空間內,同樣避免了滑動過程中導線36與導電軌道34摩擦的問題。
另外,導電連接機構同樣包括與導線36電連接的第一連接件100,與導電軌道34相接觸的第二連接件102,第一連接件100和第二連接件102位于連接部98的兩側,其中第一連接件100與第二連接件102一體設置。具體的,第一連接件100在連接部98的端部向下彎折與第二連接件102相連。當然,第一連接件100還可在連接部98的側面向下彎折與第二連接件102相連,同樣,也可在連接部98上設置通孔(未圖示),第一連接件100在上述通孔處向下彎折與第二連接件102相連。
本優選實施例中,第二連接件102與第一實施例的設置形式類似,同樣包括第一彈性觸片104和第二彈性觸片106和連接第一彈性觸片104和第二彈性觸片106的第一中間件108,第一中間件108具有第一中心線110,優選的,第一彈性觸片104與第二彈性觸片106位于第一中心線110的兩側。且第一彈性觸片104、第一中間件108和第二彈性觸片106一體設置。當然,第一彈性觸片104與第二彈性觸片106也可以設置于第一中心線110的同一側。另外,第一彈性觸片104和第二彈性觸片106均是設置V型的彎折部與導電軌道34線接觸,彎折部上可設置開口部或不設置開口部。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第一連接件100、第二連接件102和連接部98之間的連接方式不同,第二中間件上不用設置鉚釘孔,具體的第一連接件100、第二連接件102和連接部98之間為一體設置不同。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包括上述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的吸塵器。在一個實施方式中,吸塵器為立式吸塵器、桿式吸塵器或配有伸縮連桿的便攜式吸塵器。該吸塵器包括地刷組件,地刷組件與上述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相連接。該地刷組件內設有用電器(如驅動電機、地刷自清潔設備、感應設備或輔助照明設備等),該帶電伸縮桿連接組件的一端與地刷組件連接,另一端與供電組件(如電池包)連接。
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