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鍋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溫鍋具,屬于均熱鍋具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可電飯煲或壓力鍋內膽的材質一般為鋁合金或鋁合金/不銹鋼復合板,它們主要是通過在內層鋁表面噴涂PTFE(特氟龍)等不沾涂料來實現其表面在炊煮過程中的不沾效果。但這些不沾涂層耐磨性能較差,比較容易脫落,被人體吸收后,可能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產生安全隱患。因而有臺灣的大同電器、深圳的潤唐電器等公司開發了電熱盤加熱的健康無涂層內膽鍋,通過對鍋體溫度進行控制達到一定的物理不沾效果。由于內鍋加熱溫度分布均勻性的影響,無涂層鍋具底部受熱比較集中時,鍋底的物理不沾效果較差,米飯易粘在鍋底且該處的糊狀物也較難清洗。技術實現要素: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鍋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溫鍋具,克服現有技術中為了防止加熱溫度分布不均勻增加不沾涂層防止粘鍋導致存在安全隱患且熱量不能有效利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鍋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溫鍋具,包括鍋體底壁和連接在所述鍋體底壁四周側的鍋體側壁,所述鍋體側壁包括第一鍋體側壁及與所述第一鍋體側壁上端連接的第二鍋體側壁,所述第一鍋體側壁和所述鍋體底壁內具有相互連通的真空腔,所述鍋體底壁內的真空腔內具有受熱可從液態轉化為氣態的液態相變工質,所述第一鍋體側壁的真空腔內具有吸液芯。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由于在所述第一鍋體側壁的真空腔內具有吸液芯,當對鍋體底壁外部進行加熱,當熱量鍋體底壁內的真空腔內的液態工質后,其立即揮發為氣體并傳向所述第一鍋體側壁的真空腔的頂部(冷凝端)擴散,與此同時伴隨著熱量的傳導;而受冷后的工質發生冷凝又轉變為液體,并沿導熱腔流至鍋底底部內的真空腔內,重新受熱而蒸發,如此循環往復,保證整個鍋底底壁和第一鍋體側壁內側不同位置的溫度場基本保持一致。在傳統烹飪過程中,由于炊煮食物時,食物的容量主要位于鍋內最大水位線以下區域,因而通過控制鍋具中下部位置的溫度場高度的均勻性分布尤其重要,本實用新型通過對含真空腔的復合鍋體內側中下部溫度場進行精準控制,保證內層鍋不同區域受熱均勻,從而實現其在炊煮過程中具有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且提高熱量利用效率。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做如下改進。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種鍋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溫鍋具,進一步,所述第一鍋體側壁和所述鍋體底壁均包括內殼和外殼,所述內殼和外殼形狀相互適配,所述內殼和外殼之間為所述真空腔;所述第二鍋體側壁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鍋體側壁的內殼和外殼的上端固定且密封焊接或一體連接。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通過加工形狀相同、容積不同的內殼和外殼,可以方便在內殼外側或外殼內側加工出吸液芯。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種鍋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溫鍋具,進一步,所述鍋體底壁、第一鍋體側壁及第二鍋體側壁一體制成。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供鍋體的整體強度。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種鍋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溫鍋具,進一步,所述鍋體底壁、第一鍋體側壁及第二鍋體側壁均包括內殼和外殼,所述第二鍋體側壁的內殼和外殼壓制在一起緊密貼合。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工業加工制造且提高鍋體整體的強度。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種鍋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溫鍋具,進一步,所述鍋體底壁及第一鍋體側壁均包括內殼和外殼,所述第二鍋體側壁為第一鍋體側壁的內殼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鍋體側壁的外殼上端與所述第二鍋體側壁的下端密封固定連接,或第二鍋體側壁為第一鍋體側壁的外殼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鍋體側壁的內殼上端與所述第二鍋體側壁的下端密封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種鍋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溫鍋具,進一步,所述第一鍋體側壁的外殼上部設有連通所述真空腔的空心管。所述空心管一般采用金屬管。該空心管用于向所述真空腔的底部注射所述液態相變工質,并使所述真空腔內的空氣通過所述空心管排出。具體可以是在鍋體外殼靠近上部的位置處開通孔(如直徑為3mm左右的通孔),然后插入同直徑的金屬管(如金屬空心銅管),再將金屬管與第一鍋體側壁的接觸位置進行焊接密封,實現金屬管與真空腔的密閉連通,以通過該金屬管向真空腔的底部注射液態相變工質,并排除中空腔體內的空氣,使真空腔內保持真空狀態。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種鍋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溫鍋具,進一步,所述吸液芯為兩條以上多孔泡沫金屬條,所述多孔泡沫金屬條與所述第一鍋體側壁形狀適配且其兩側連接所述內殼外側和所述外殼內側(所述多孔泡沫金屬條的厚度與所述真空腔的寬度相適配),所述多孔泡沫金屬條之間為所述真空腔。在上述方案中,優選地,所述多孔泡沫金屬條可以為多孔泡沫銅條、多孔泡沫鋁條或多孔泡沫鎳條。在上述方案中,優選地,多孔泡沫金屬條的寬度為5~15毫米,多孔泡沫金屬條之間的間距為3~10毫米。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種鍋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溫鍋具,進一步,所述吸液芯為多孔泡沫金屬層,所述多孔泡沫金屬層設置在所述第一鍋體側壁的內殼外側或者外殼內側。在上述方案中,優選地,所述多孔泡沫金屬層的平均孔徑為0.2~5mm,孔隙率為70%~80%,厚度為1~5mm,所述真空腔的寬度大于所述多孔泡沫金屬層的厚度,其范圍可以選擇為1.5mm~6mm。上述的真空腔的寬度即為所述鍋體內殼的外壁面和所述鍋體外殼的內壁面之間形成的間隙寬度。采用上述進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所述多孔泡沫金屬層的平均孔徑為0.2~5mm,孔隙率為70%~80%,厚度為1~5mm可以滿足當鍋具中下部空腔底部的液態相變材料在加熱至其相變溫度時,轉變為氣體并快速向真空腔頂端(冷凝端)傳遞,氣態相變工質在傳遞過程中將熱量快速傳輸至內層鍋體,自身被冷卻液化,進而沿吸液芯結構在毛細作用下又轉移至鍋體底壁的真空腔。在相變工質快速發生“液態→氣態→液態”的循環變化,并伴隨著熱量的快速傳導,即可實現熱量在鍋體尤其是食物炊煮部分的鍋體快速傳導,而第二鍋體側壁的熱量傳導較慢,可有效阻止過多的熱量通過鍋體頂部無食物炊煮段的傳導而導致的熱量損失,最終實現第一鍋體側壁的不同位置在整個加熱過程中具備良好的溫度分布均勻性,各處的溫度差可滿足±3℃以內,使得其中下部食物在加熱過程中實現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本實用新型如上所述一種鍋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溫鍋具,進一步,所述第二鍋體側壁的高度為10mm以下,或者所述真空腔的頂端位于鍋體側壁的最大水位線±5mm的位置。也就是說所述第一鍋體側壁的上端位于鍋體的最高水位刻度線以上(或規定的食物最高炊煮部位以上或左右)。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鍋體底壁內的真空腔內的液態相變工質在加熱過程中的快速相變傳熱,第二鍋體側壁傳熱較慢,可有效阻止過多熱量在鍋頂部散失,最終可滿足均溫鍋具內側加熱食物區域具備良好的溫度均勻性,其各處溫差≤±3℃,因而鍋內食物在加熱過程中實現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并提高鍋體的加熱能效(約≥10%)。附圖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鍋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溫鍋具剖面示意圖;圖2為圖1A-A方向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鍋體底壁,2、第一鍋體側壁,3、第二鍋體側壁,4、內殼,5、外殼,6、多孔泡沫金屬條,7、液態相變工質,8、空心管,9、真空腔。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鍋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溫鍋具,包括鍋體底壁1和連接在所述鍋體底壁四周側的鍋體側壁,所述鍋體側壁包括第一鍋體側壁2及與所述第一鍋體側壁2上端連接的第二鍋體側壁3,所述第一鍋體側壁2和所述鍋體底壁1內具有相互連通的真空腔9,所述鍋體底壁1內的真空腔9內具有受熱可從液態轉化為氣態的液態相變工質7,所述第一鍋體側壁2的真空腔內具有吸液芯。具體地,所述鍋體底壁、第一鍋體側壁及第二鍋體側壁一體制成。在一些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鍋體側壁3和所述鍋體底壁1均包括內殼4和外殼5,所述內殼4和外殼5形狀相互對應,所述內殼4和外殼5之間為所述真空腔;所述第二鍋體側壁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鍋體側壁2的內殼4和外殼5的上端固定且密封焊接或一體連接。在一個具體示例中,所述鍋體底壁1、第一鍋體側壁2及第二鍋體側壁3均包括內殼4和外殼5,所述第二鍋體側壁3的內殼4和外殼5壓制在一起緊密貼合。在另一個具體示例中,所述鍋體底壁1及第一鍋體側壁2均包括頂端平齊的內殼4和外殼5,所述第二鍋體側壁3為第一鍋體側壁1的內殼4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鍋體側壁2的外殼5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鍋體側壁3的下端密封固定連接,或第二鍋體側壁3為第一鍋體側壁2的外殼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鍋體側壁2的內殼上端與所述第二鍋體側壁3的下端密封固定連接。具體地,所述第一鍋體側壁2的外殼5上部設有連通所述真空腔的空心管,上述的空心管8可以是金屬管,也可以是其它的耐高溫材料制成的管道。通過該空心管向真空腔的底部注射液態相變工質,并排除真空導熱腔內的空氣,使導熱真空導熱腔內保持真空狀態。在一個具體示例中,所述吸液芯為兩條以上多孔泡沫金屬條6,所述多孔泡沫金屬條6與所述第一鍋體側壁2形狀適配且其兩側連接所述內殼4外側和所述外殼5內側(所述多孔泡沫金屬條的厚度與所述真空腔的寬度相適配),所述多孔泡沫金屬條之間為所述真空腔。在上述方案中,優選地,所述多孔泡沫金屬條可以為多孔泡沫銅條、多孔泡沫鋁條或多孔泡沫鎳條。優選地,多孔泡沫金屬條的寬度為5~15毫米,多孔泡沫金屬條之間的間距為3~10毫米。在另一個具體示例中,所述吸液芯為多孔泡沫金屬層,所述多孔泡沫金屬層設置在所述第一鍋體側壁的內殼外側或者外殼內側。在上述方案中,優選地,所述多孔泡沫金屬層的平均孔徑為0.2~5mm,孔隙率為70%~80%,厚度為1~5mm,所述真空腔的寬度大于所述多孔泡沫金屬層的厚度,其范圍可以選擇為1.5mm~6mm。上述的真空腔的寬度即為所述鍋體內殼的外壁面和所述鍋體外殼的內壁面之間形成的間隙寬度。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具體的,所述第二鍋體側壁的高度為10mm以下,或者所述真空腔的頂端位于鍋體側壁的最大水位線±5mm的位置。也就是說所述第一鍋體側壁的上端位于鍋體的最高水位刻度線以上(或規定的食物最高炊煮部位以上或左右)。鍋體底壁內的真空腔內的液態相變工質在加熱過程中的快速相變傳熱,第二鍋體側壁傳熱較慢,可有效阻止過多熱量在鍋頂部散失,最終可滿足均溫鍋具內側加熱食物區域具備良好的溫度均勻性,其各處溫差≤±3℃,因而鍋內食物在加熱過程中實現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并提高鍋體的加熱能效(約≥10%)。實施例1一種鍋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溫鍋具,包括鍋體底壁1和連接在所述鍋體底壁四周側的鍋體側壁,所述鍋體側壁包括第一鍋體側壁2及與所述第一鍋體側壁2上端連接的第二鍋體側壁3,所述第一鍋體側壁2和所述鍋體底壁1內具有相互連通的真空腔,所述鍋體底壁1內的真空腔內具有液態相變工質,所述第一鍋體側壁2的真空腔內具有吸液芯;所述鍋體底壁1、第一鍋體側壁2及第二鍋體側壁3均包括內殼4和外殼5,所述第二鍋體側壁3的內殼4和外殼5壓制在一起緊密貼合;所述吸液芯為8-12條多孔泡沫金屬條6,所述多孔泡沫金屬條6與所述第一鍋體側壁2形狀適配且其兩側連接所述內殼4外側和所述外殼5內側,所述多孔泡沫金屬條的平均孔徑為2mm,孔隙率為75%,厚度為2mm。所述第二鍋體側壁的高度設置為3、5、7、10mm,測試第二鍋體側壁高度對加熱效能的影響;對比例1與的區別在于不存在第二鍋體側壁。即采用相同功率的電磁爐加熱實施例1及對比例1相同鍋具容積內的同等量的水所需要的時間評價,具體結果見表1。電磁爐功率2.1kw,水量4升。表1.第二鍋體側壁的高度對加熱效能的影響實驗編號第二鍋體側壁的高度加熱至沸騰時間對比例10mm15min實施例13mm14.8min實施例25mm14.2min實施例37mm13.7min實施例410mm13.5min表1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鍋底部含真空腔的均溫鍋具設置有第二鍋體側壁,可滿足均溫鍋內層鍋炊煮食物區域具備良好的溫度均勻性,其各處溫差≤±3℃,因而鍋內食物在加熱過程中實現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并提高鍋體的加熱能效(約≥10%)。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長度”、“寬度”、“厚度”、“上”、“下”、““頂”、“底”“內”、“外”、“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