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廚房電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改進的防溢鍋。
背景技術:
防溢功能,主要是針對四類食品而言:一、流質食品——簡稱流質,如豆漿、牛奶等;二、半流質食品——簡稱濃質,如粥、面條、餃子等;三、菜湯;四、米飯。
對于上述某一類食品的加熱具有防溢功能的鍋,其防溢概率為25%;對于上述某二類食品的加熱具有防溢功能的鍋,其防溢概率為50%。余類推。
防溢鍋的背景技術有三種:
一、原始防溢方法;
二、微電腦電飯鍋;
三、一種改進的新型防溢鍋,發明專利申請號:201610550384.3。
上述背景技術一,是一種原始防溢方法。2000多年以來,人類在煮流質食品時的防溢方法就是掀開鍋蓋,同時釜底抽薪調小火力,以降低沸騰的流質食品的溫度,實現防溢目的。我們管這種原始的防溢方法叫做:“不沸不溢”。
上述背景技術二,有以下缺陷:(1)日本東芝公司在1982年發明的微電腦電飯鍋,是以芯片編程替代人工操作,把鍋內流質食品的溫度控制在沸點以下,根本就不可能產生沸騰狀態,沒有突破“不沸不溢”的原始防溢方法,并不是防溢鍋;(2)日本松下sr-ms183型微電腦電飯鍋的說明書就明確地要求:煮粥、煮湯不論是半鍋還是小半鍋,加熱時間都設定為“1~3小時、1~4小時”,浪費時間,浪費能源;(3)煮飯沸騰時湯水會粘滿鍋蓋甚至涌出鍋蓋,需要擦洗,所以在煮食品的同時不能蒸食品,缺乏實用性的蒸籠形同虛設;(4)煮流質食品的量受刻度限制,最多只能煮半鍋,卻仍然會有汁水粘滿鍋蓋甚至涌出鍋蓋,需要擦洗;(5)因為煮食品時的溫度被控制在沸點以下,所以煮面條、餃子等半流質食品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夠慢慢地熬熟,熬熟了也就熬爛了。
上述背景技術三,有二點嚴重缺陷:(一)溫度傳感器是設置在所述鍋蓋的金屬蓋板上面的中心點上的。而在煮食品的同時使用幾個蒸籠蒸食品時,則必須打開鍋蓋。鍋蓋被打開以后,溫度傳感器則處于恒溫狀態,不可能再把鍋內正在加熱的食品的溫度變化的全過程傳達給芯片,而接收不到任何溫度信號的芯片則失去了下達任何指令的條件,就失去了防溢功能,所以在煮食品的同時就不能再使用蒸籠蒸食品了。這種設計失去了節約能源、節約時間的重要功能;(二)芯片的制造方法,不夠準確,不夠完善,缺乏完整的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種種缺陷,提供一種防溢、節能、高效的改進的防溢鍋。
本發明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改進的防溢鍋,包括鍋本體、外鍋、內鍋和鍋蓋,其特征在于,所述鍋本體包括鍋臺、箱體和鍋本體底座,所述鍋本體整體呈長方體狀,所述箱體構成長方體的四個側面,所述鍋臺和鍋本體底座分別構成長方體的頂面和底面;
所述鍋本體底座的上面設置托盤,所述托盤支撐固定所述外鍋,所述外鍋的鍋底上面設置發熱盤,所述發熱盤上面設置內鍋,所述外鍋和內鍋為間隙配合;所述鍋臺的居中偏后位置設置用于安裝外鍋的圓形空窗,所述鍋蓋設置在內鍋的鍋口上面,所述鍋蓋與所述鍋臺之間設置用于向內鍋射風的風道,所述鍋臺的下面在所述外鍋和箱體之間所形成的空腔內設置風機;所述風道的進風口和風機的出風口無縫連通;所述鍋臺臺面上的前部居中位置依次設置觸摸屏操作面板、鍋蓋的開關按鈕;所述觸摸屏操作面板的下面設置電板支架,所述電板支架上設置相互連接的電源板和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上設置芯片;
所述外鍋的周圍設置箱體保溫裙,所述箱體保溫裙為沿所述圓形空窗圓周向下延伸的圓環體。
進一步地,所述箱體包括設置在前后左右四個方位的4個平板,任意兩個相鄰的所述平板之間通過弧形護角連接,所述弧形護角的內側設置加強筋,所述加強筋為豎向設置的長方形板,所述長方形板的兩個長邊分別固定在箱體的相鄰的兩個平板的內壁上;所述長方形板的中間設置內螺紋螺柱,所述內螺紋螺柱為豎向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鍋本體底座的前后左右四個側面均由上而下地向內傾斜;所述鍋本體底座內部設置與箱體內部的弧形護角、加強筋、內螺紋螺柱相匹配的安裝孔;所述鍋本體底座的內部還設置有橫豎排列的若干道加強件;
進一步地,所述鍋本體底座的上端口的4個拐角處設置舌扣,以加固與箱體的組合;
進一步地,所述鍋本體底座的下面設置通氣孔和支腳,所述支腳的下端面設置橡皮墊片。
所述鍋蓋為夾層結構,所述夾層結構包括上層的第一塑料蓋和下層的第一金屬蓋板,所述第一金屬蓋板上面的中心點上設置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和控制板相連接;所述第一金屬蓋板下面設置密封圈和壓圈;所述密封圈和壓圈分別相對應地設置若干直徑相同的穿風孔,相對應的所述密封圈的穿風孔和所述壓圈的穿風孔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所述密封圈的若干穿風孔與壓圈的若干穿風孔相互重疊而組裝成若干同心圓,形成鍋蓋穿風孔;
所述鍋蓋的穿風孔和風道上罩的射風孔也是相互對應抵貼;相互對應的鍋蓋穿風孔的中心軸線和風道射風孔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所述鍋蓋穿風孔的直徑大于風道射風孔的直徑,在所述鍋蓋扣合在內鍋鍋口上時,從所述風道射風孔射出的風可以通過鍋蓋的穿風孔射向內鍋的中心;所述鍋蓋的后端固定于鍋臺后端的鍋蓋轉軸上;所述鍋蓋的前端可以通過鍋臺前端的開關按鈕進行開合。
進一步地,所述鍋蓋的中心部位設置圓形凹槽和副蓋,所述圓形凹槽的槽底及其下面的第一金屬蓋板均為輪輻式結構;所述輪輻式結構所形成的輪輻式開口,是第一排氣口;所述副蓋與所述圓形挖槽為間隙配合,所述圓形凹槽內壁有相對稱的4個扣槽,所述副蓋圓周面的下端與所述圓形凹槽內壁的4個扣槽相對應處有4個凸出的圓柱形卡扣,卡扣與扣槽之間可以相互定位、扣住,放進或取出很方便;
進一步地,所述副蓋設置為雙層,包括上層的第二塑料蓋和下層的第二金屬蓋板,所述副蓋設置第二排氣口;
進一步地,為了盡量地增加排氣孔的面積,所述圓形凹槽槽底的輪輻面積及其下面的第一金屬蓋板的輪輻面積,必須盡量同步地縮小;
進一步地,為了盡量地增加排氣孔的面積,所述圓形凹槽、密封圈、壓圈的內徑與副蓋的外徑,必須同步擴大到與所述內鍋的內徑一樣大。
所述鍋臺臺面上的前部居中部位設置觸摸屏操作面板;居中偏后部位設置為一個安裝外鍋的圓形空窗;沿外鍋鍋口邊緣設置的相當于圓周90%的凹槽形結構,是風道底座;沿風道底座周圍下邊緣設置的一片橡皮墊圈和若干含內螺紋的安裝孔,是風道上罩的密封件與緊固裝置;在鍋臺下面,沿風道進風口邊緣分布著4個風機安裝孔;
進一步地,所述鍋臺上的風道底座底面的居中部位設置風道進風口——也是鍋臺穿風口;
進一步地,所述鍋臺穿風口、風道進風口、風機出風口,設置為三“口”合成一“口”的相互無縫連接;
進一步地,鍋臺臺面、箱體頂面、風道底座底面,這三個“面”共用一層平板;
進一步地,所述鍋臺的前端設置鍋蓋的開關按鈕,所述鍋臺的后端設置鍋蓋轉軸。
所述風道是由風道上罩扣合在風道底座上安裝形成的,所述風道上罩面向內鍋鍋口一側均勻地分布若干個風道射風孔;所述風道射風孔的高度高于內鍋鍋口水平線;
進一步地,所述風道上罩的橫截面呈半月形,所述風道上罩與所述風道底座為過渡配合,所述風道上罩可以把風道底座完全罩住;
所述風機的出風口為方形出風口,所述方形出風口設置為加長的出風管,所述加長的出風管從方形的出風口底端至出風口頂端逐漸地演變為弧形出風口;所述出風管面向外鍋的一側有一球面形凹坡;
進一步地,所述風機的機體的所有面與面的銜接線,均設置相同大小的圓弧角(r角);
進一步地,所述風機的出風口的端面設置為平面;
進一步地,所述風機出風口的端面設置一片形狀相同的橡皮墊片;
進一步地,所述風機的機體與箱體保溫裙之間的間距為0.5mm以下;
所述蒸籠包括結合為一體的籠圍和籠底,所述籠底呈圓形,所述籠底上設置若干排氣孔;所述籠底的上表面設置若干個半徑不同、以同心圓形式分布的環狀的防堵圈,所述同心圓的圓心和籠底的中心重合,每個所述防堵圈均勻分布4個缺口,每個防堵圈上的缺口都與相鄰的防堵圈上的缺口一一對應且呈徑向輻射分布;所述籠圍呈圓環形,所述籠圍的內壁均勻地分布若干個豎向的防堵柱,所述籠圍的上端設置上嵌放臺階,所述籠圍的下端設置下嵌放臺階,每個所述蒸籠的下嵌放臺階均能嵌置在另一個同樣的蒸籠的上嵌放臺階上;
進一步地,所述蒸籠的籠底下面有一圈能與鍋蓋的圓形凹槽間隙配合的定位圈,所述蒸籠能放置在已經取出副蓋的鍋蓋的圓形凹槽上,所述鍋蓋的圓形凹槽上能疊放若干個蒸籠;所述蒸籠還包括蒸籠蓋,所述蒸籠蓋的居中部位設有圓形開口,所述蒸籠蓋蓋在最上面的蒸籠口上,取下的副蓋則蓋在蒸籠蓋的圓形開口上。
進一步地,所述蒸籠的防堵柱的縱向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直角梯形的直角腰與籠底貼合固定,所述直角梯形的下底邊縱向貼合在籠圍的內壁及上嵌放臺階的內壁上;
進一步地,沿著最小的防堵圈的外圓周圍設置若干向外徑方向輻射的防堵墻;
進一步地,為了盡量地增加排氣孔的面積,所述蒸籠籠底下面的定位圈的外徑,必須擴大到與所述內鍋的內徑相同;
進一步地,所述蒸籠的籠圍的高度為75mm,所述上嵌放臺階和下嵌放臺階的高度均為10mm;所述防堵圈與防堵墻的橫切面的寬度均是3.5mm、高度均為7mm;所述防堵柱的寬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分別為籠圍的徑向方向和切向方向,所述防堵柱的寬度為3.5mm,高度為7mm;所述籠底的排氣孔的直徑為8mm。
進一步地,所述防溢鍋包括雙體鍋,所述雙體鍋是在一個擴大了體積的鍋本體內設置左右并排的2個單體鍋,所述雙體鍋的鍋臺上設置左右并排的2個圓形空窗,每個所述圓形空窗內各設置一套單體鍋,所述單體鍋的設置和所述一種改進的防溢鍋相同;在所述鍋臺上每個圓形空窗的前面居中位置均設置1個觸摸屏操作面板,在2個單體鍋的外鍋之間設置一塊間隔箱板;2個單體鍋共用一個鍋本體底座。
優選地,所述芯片的設置包括:
一、所述芯片的溫控程序的溫度,特指鍋蓋夾層內粘貼在金屬蓋板上的溫度傳感器的溫度——以此溫度為根據,設置不同的加熱方式、控制加熱時間的長短;
二、所述不同加熱方式的設置:如臨沸溫度,即90℃;沸點溫度,即98(+2)℃;循環溫度,即90℃與98(+2)℃相互切換——當溫度上升到98(+2)℃時恒溫適當時間后開始降溫,當溫度下降到90℃時即開始升溫;保溫溫度,即60(±5)℃;
三、所述加熱時間的定義:特指鍋內食品在沸點溫度中持續加熱的時間段——當鍋內食品的溫度上升到沸點溫度時,才開始計算加熱時間;
四、所屬芯片設置在控制板上,所述芯片的溫控程序的編寫是根據所述溫度、相關溫度術語、加熱時間的定義,按照不同食品對于沸點溫度的加熱時間段長短要求的區別與不同的濃稠度所需不同的加熱方法,作為制作芯片溫控程序的依據;
五、所述芯片的工作流程如下:開始加熱→選擇加熱模式→自動選擇相應參數→開始工作→到達臨沸溫度→打開風機→到達沸點溫度→開始計時→經過所設定的食物加熱時間→進入保溫溫度,經過10秒鐘后停止風機運行→工作結束。
本發明所述改進的防溢鍋的有益效果如下:
一、所述對于自然規律的研究成果,決定了制造芯片的正確方法,適用于一切食品的加熱防溢要求。一種改進的防溢鍋的整機結構是身體,芯片就是身體的大腦,二者相輔相成才是一個具有實用性的完整的技術方案;
二、突破了已經沿襲了2000多年的不沸不溢的原始防溢方法,創造了劃時代的沸而不溢的防溢方法,可以滿足加熱一切食品的防溢要求,防溢概率達到了100%的標準;
三、在鍋里煮食品的同時可以使用多個蒸籠蒸食品——重復地使用能源。與傳統微電腦電飯鍋相比,節時、節能的概率高達50%以上,效果顯著;
四、鍋本體的結構,簡化了模具的制造方法、減少了零部件的數量,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提高了產品質量;
五、鍋本體的外觀設計,實用、美觀、大氣;
六、防溢、節時、節能、衛生,性能穩定可靠,操作簡單明了。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所述改進的防溢鍋的結構剖面圖;
圖2是本發明所述改進的防溢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所示的鍋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所示的鍋蓋倒轉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1所示的副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所示的副蓋倒轉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1所示的密封圈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1所示的壓圈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7所示的密封圈和圖8所示的壓圈組合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圖1所示的溫度傳感器、第一金屬蓋板、密封圈、壓圈組合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所述改進的防溢鍋的蒸籠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圖11所示的蒸籠倒轉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13是本發明所述改進的防溢鍋的蒸籠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圖1所示的風道上罩的結構示意圖;
圖15是圖1所示的改進的防溢鍋針對風道底座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6是本發明所述改進的防溢鍋為單體鍋時使用蒸籠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7是本發明所述改進的防溢鍋為雙體鍋時使用蒸籠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8是圖1所示的風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19是本發明所述改進的防溢鍋的芯片的工作流程示意圖。
圖中:1-鍋本體底座,2-箱體,3-外鍋,4-箱體保溫裙,5-電板支架,6-觸摸屏操作面板,7-開關按鈕,8-鍋臺,9-密封圈,10-鍋蓋,11-副蓋,12-第二金屬蓋板,13-圓形凹槽,14-溫度傳感器,15-第一金屬蓋板,16-壓圈,17-風道上罩,18-風道底座,19-鍋蓋轉軸,20-風機,21-內鍋,22-發熱盤,23-托盤,24-支腳,25-橡皮墊片,26-蒸籠,27-蒸籠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一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改進的防溢鍋為單體鍋。
如圖1-圖16,及圖18所示,一種改進的防溢鍋,包括鍋本體、外鍋3、內鍋21和鍋蓋10,所述鍋本體包括鍋臺8、箱體2和鍋本體底座1,所述鍋本體整體呈長方體狀,所述箱體2構成長方體的四個側面,所述鍋臺8和鍋本體底座1分別構成長方體的頂面和底面;
所述鍋本體底座1的上面設置托盤23,所述托盤23支撐固定所述外鍋3,所述外鍋3的鍋底上面設置發熱盤22,所述發熱盤22上面設置內鍋21,所述外鍋3和內鍋21為間隙配合;所述鍋臺8的居中偏后位置設置用于安裝外鍋3的圓形空窗,所述鍋蓋10設置在內鍋21的鍋口上面,所述鍋蓋10與所述鍋臺8之間設置用于向內鍋21射風的風道,所述鍋臺8的下面在所述外鍋3和箱體2之間所形成的空腔內設置風機20;所述風道的進風口和風機20的出風口無縫連通;所述鍋臺8的臺面上的前部居中位置依次設置觸摸屏操作面板6、鍋蓋10的開關按鈕7;所述觸摸屏操作面板6的下面設置電板支架5,所述電板支架5上設置相互連接的電源板和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上設置芯片;
所述箱體2包括設置在前后左右四個方位的4個平板,任意兩個相鄰的所述平板之間通過弧形護角連接,所述弧形護角的內側設置加強筋,所述加強筋為豎向設置的長方形板,所述長方形板的兩個長邊分別固定在箱體2的相鄰的兩個平板的內壁上;所述長方形板的中間設置內螺紋螺柱,所述內螺紋螺柱為豎向設置;
所述外鍋3的周圍設置箱體保溫裙4,所述箱體保溫裙4為沿所述圓形空窗圓周向下延伸的圓環體。
所述鍋本體底座1的前后左右四個側面均由上而下地向內傾斜;所述鍋本體底座1內部設置與箱體2內部的弧形護角、加強筋、內螺紋螺柱相匹配的安裝孔;所述鍋本體底座1內部還設置橫豎排列的若干道加強件;所述鍋本體底座1的上端口設置舌扣;所述鍋本體底座1下面設置通氣孔和支腳24,所述支腳24下端面設置橡皮墊片25。
所述鍋蓋10為夾層結構,所述夾層結構包括上層的第一塑料蓋和下層的第一金屬蓋板15,所述第一金屬蓋板15上面的中心點上設置溫度傳感器14,所述溫度傳感器14和控制板相連接;所述第一金屬蓋板15下面設置密封圈9和壓圈16;所述密封圈9和壓圈16分別相對應地設置若干直徑相同的穿風孔,相對應的所述密封圈9的穿風孔和所述壓圈16的穿風孔的中心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所述密封圈9的若干穿風孔與壓圈16的若干穿風孔相互重疊而組裝成若干同心圓,形成鍋蓋穿風孔;
所述鍋蓋10的中心部位設置圓形凹槽13和副蓋11,所述圓形凹槽13的槽底及其下面的第一金屬蓋板15均為輪輻式結構,所述副蓋11與所述圓形凹槽13為間隙配合,所述圓形凹槽13的內壁對稱分布有4個扣槽,所述副蓋11的圓周面的下端與所述圓形凹槽13的內壁的4個扣槽相對應處有4個凸出的圓柱形的卡扣,所述卡扣與扣槽之間能相互扣合;
所述鍋臺8臺面上的前部居中部位設置觸摸屏操作面板6;居中偏后部位設置為一個安裝外鍋3的圓形空窗;沿外鍋3鍋口邊緣設置的相當于圓周90%的凹槽形結構,是風道底座18;沿風道底座18周圍下邊緣設置的一片橡皮墊圈和若干含內螺紋的安裝孔,是風道上罩17的密封件與緊固裝置;在鍋臺8下面,沿風道18進風口邊緣分布著4個風機20的安裝孔;
所述鍋臺8臺面上的風道底座18底面的居中部位設置風道進風口——也是鍋臺8的穿風口;所述鍋臺8的穿風口、風道底座18的進風口、風機20的出風口,設置為三“口”合成一“口”的相互無縫連接;所述鍋臺8臺面、箱體2頂面、風道底座18底面,這三個“面”共用一層平板;所述鍋臺8的前端設置鍋蓋10的開關按鈕7,所述鍋臺8的后端設置鍋蓋轉軸19。
所述風道是由風道上罩17扣合在風道底座18上安裝形成的,所述風道上罩17面向內鍋21的鍋口的一側均勻分布若干個風道射風孔;所述風道射風孔的高度高于內鍋21的鍋口水平線;
所述風道上罩17的橫截面呈半月形,所述風道上罩17與所述風道底座18為過渡配合,所述風道上罩17可以把風道底座18完全罩住;
所述風機20的出風口為方形出風口,所述方形出風口設置為加長的出風管,所述加長的出風管從方形出風口底端至頂端逐漸地演變為弧形出風口;所述加長的出風管面向外鍋3的一側有一球面形凹坡;
所述風機20的機體的所有面與面的銜接線,均設置相同大小的圓弧角(r角);所述風機20的出風口的端面設置為平面;所述風機20出風口的端面設置一片形狀相同的橡皮墊片;所述風機20的機體與箱體保溫裙4之間的間距為0.5mm以下;
所述蒸籠26包括結合為一體的籠圍和籠底,所述籠底呈圓形,所述籠底上設置若干通孔,所述籠底的上表面設置若干個半徑不同、以同心圓形式分布的環狀的防堵圈,所述同心圓的圓心和籠底的中心重合,每個所述防堵圈均勻分布4個缺口,每個防堵圈上的缺口都與相鄰的防堵圈上的缺口一一對應且呈徑向輻射分布;所述籠圍呈圓環形,所述籠圍的內壁均勻地分布若干個豎向的防堵柱,所述籠圍的上端設置上嵌放臺階,所述籠圍的下端設置下嵌放臺階,每個所述蒸籠26的下嵌放臺階均能嵌置在另一個同樣的蒸籠26的上嵌放臺階上;
沿著最小的防堵圈的外圓周圍設置若干向外徑方向輻射的防堵墻;
所述蒸籠26的籠底下面有一圈能與鍋蓋10的圓形凹槽13間隙配合的定位圈,所述蒸籠26能放置在已經取出副蓋11的鍋蓋10的圓形凹槽13上,所述鍋蓋10的圓形凹槽13上能疊放若干個蒸籠26;所述蒸籠26還包括蒸籠蓋27,所述蒸籠蓋27的居中部位設有圓形開口,所述蒸籠蓋27蓋在最上面的蒸籠口上,取下的副蓋11則蓋在蒸籠蓋27的圓形開口上。
所述芯片的設置包括:
一、所述芯片的溫控程序的溫度,特指鍋蓋10夾層內粘貼在第一金屬蓋板15上的溫度傳感器14的溫度——以此溫度為根據,設置不同的加熱方式、控制加熱時間的長短;
二、所述不同加熱方式的設置:如臨沸溫度,即90℃;沸點溫度,即98(+2)℃;循環溫度,即90℃與98(+2)℃相互切換——當溫度上升到98(+2)℃時恒溫適當時間后開始降溫,當溫度下降到90℃時即開始升溫;保溫溫度,即65(±5)℃;
三、所述加熱時間的定義:特指鍋內食品在沸點溫度中持續加熱的時間段——當鍋內食品的溫度上升到沸點溫度時,才開始計算加熱時間;
四、所屬芯片設置在控制板上,所述芯片的溫控程序的編寫是根據所述溫度、相關溫度術語、加熱時間的定義,按照不同食品對于沸點溫度的加熱時間段長短要求的區別與不同的濃稠度所需不同的加熱方法,作為制作芯片溫控程序的依據;
五、如圖19所示,所述芯片的工作流程如下:開始加熱→選擇加熱模式→自動選擇相應參數→開始工作→到達臨沸溫度→打開風機→到達沸點溫度→開始計時→經過所設定的食物加熱時間→進入保溫溫度,經過10秒鐘后停止風機運行→工作結束。
實施例二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7所示,所述防溢鍋包括雙體鍋,所述雙體鍋是在一個擴大了體積的鍋本體內設置左右并排的2個單體鍋,所述雙體鍋的鍋臺8上設置左右并排的2個圓形空窗,每個所述圓形空窗內各設置一套單體鍋;在所述鍋臺8上每個圓形空窗的前面居中位置均設置1個觸摸屏操作面板6,在2個單體鍋的外鍋3之間設置一塊間隔箱板;2個單體鍋共用一個鍋本體底座1。
除此之外,其它結構和設置與實施例一相同。
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背離本發明實質內容的情況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的任何變形、改進、替換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