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雨水收集循環利用技術領域,一種雨水收集循環利用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
實際上該理念對應于現有技術中的雨水收集循環利用系統,現有技術中的雨水收集循環利用方法及系統,較多地只是簡單的涉及雨水池收集后輸出利用,沒有過多的處理,也無法為較多的領域所利用。
因此,本領域還有待改善。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雨水收集循環利用方法及其系統,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雨水收集循環利用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驟:
S1、利用屋頂雨水收集系統和地面徑流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收集到地埋式沉淀池中,沉淀不少于24小時,形成一級儲水;
S2、用水泵將上述沉淀池中的上層50%-60%的一級儲水引至一級蓄水池,進行再次沉淀,沉淀時間不少于12小時,形成二級儲水;
S3、用水泵將上述一級蓄水池的上層50%-60%的二級儲水引至二級蓄水池,進行再次沉淀,沉淀時間不少于6小時,形成三級儲水;
其中,在一級蓄水池和二級蓄水池之間設置有高速砂濾結構,水泵先將二級儲水引至高速砂濾結構,后到二級蓄水池;
S4、用水泵將上述二級蓄水池上層的80%-90%的三級儲水引至三級蓄水池,進行儲存,形成四級儲水;
其中,在二級蓄水池和三級蓄水池之間設置有膜過濾裝置,水泵先將三級儲水引至膜過濾裝置,后倒三級蓄水池。
所述屋頂雨水收集系統包括屋頂綠化、設置于綠化下的攔截滯留系統和屋頂蓄水池,所述S1中還包括步驟:
S11、屋頂綠化吸收雨水并經過泥土的過濾作用,慢慢滲入攔截滯留系統;
S12、攔截滯留系統對雨水進行網過濾,進一步過濾掉泥沙;
S13、S12后的雨水進入屋頂蓄水池,進行儲水。
所述屋頂蓄水池設置有屋頂徑流與所述地埋式沉淀池連接。
所述地面徑流雨水收集系統包括慢滲溝系統、滲透性路面、透水生態停車場和下凹雨水花園。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雨水收集循環利用系統,包括雨水收集系統、地埋式沉淀池、一級蓄水池、二級蓄水池和三級蓄水池,所述雨水收集系統、地埋式沉淀池、一級蓄水池、二級蓄水池和三級蓄水池依次連接,所述一級蓄水池和二級蓄水池之間設置有高速砂濾結構,所述二級蓄水池和三級蓄水池之間設置有膜過濾裝置。
所述雨水收集系統包括屋頂綠化、設置于綠化下的攔截滯留系統和屋頂蓄水池,所述攔截滯留系統和屋頂蓄水池之間設置有連接管道,所述屋頂綠化包括依次層疊的植被層、種植層、過濾層、陶粒排水層、保濕層、隔根層、防滲漏層和原建筑層,所述攔截滯留系統設置于所述隔根層和防滲漏層之間。
所述雨水收集系統還包括慢滲溝系統、滲透性路面、透水生態停車場和下凹雨水花園。
所述下凹雨水花園包括多個下凹花園單元,所述下凹花園單元包括凹槽式池,所述凹槽式池底部包覆有一層未壓實的天然土層,所述天然土層的中心處設置有礫石堆,所述礫石堆中設置有雨水排放管,所述天然土層上覆蓋有5-15公分的土壤過濾層,所述土壤過濾層上種植有植物。
所述下凹花園單元的水深小于等于15公分,所述土壤過濾層包括依次層疊的50%沙土層、20%的腐殖質層和30%的表土層,所述植物包括種植于沿著下凹花園單元邊緣的水生植物和種植于下凹花園單元的中心處的耐水濕植物。
所述透水生態停車場包括停車區和洗車區,所述停車區的地面為瀝青混凝土透水性地面,所述洗車區包括循環水接管、滲水植物地面和循環管道,所述循環水接管用于連接所述雨水循環利用系統處理后的水,所述滲水植物地面與所述循環管道連通,用于雨水再循環。
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雨水收集循環利用方法及系統,具備雨水的“攔截”、“吸收”、“保持”、“凈化”、“釋放”等功能,使新型城市化市政設施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節能環保。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的雨水收集循環利用方法的方法流程圖。
圖2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的雨水收集循環利用系統的下凹雨水花園的示意圖。
圖中所示:1、天然土層;2、礫石堆;3、雨水排放管;4、土壤過濾層;5、水生植物;6、耐水濕植物水。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一種雨水收集循環利用方法及系統。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如圖1和2所示,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的一種雨水收集循環利用方法及系統。
一種雨水收集循環利用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驟:
S1、利用屋頂雨水收集系統和地面徑流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收集到地埋式沉淀池中,沉淀不少于24小時,形成一級儲水;
S2、用水泵將上述沉淀池中的上層50%-60%的一級儲水引至一級蓄水池,進行再次沉淀,沉淀時間不少于12小時,形成二級儲水;
S3、用水泵將上述一級蓄水池的上層50%-60%的二級儲水引至二級蓄水池,進行再次沉淀,沉淀時間不少于6小時,形成三級儲水;
其中,在一級蓄水池和二級蓄水池之間設置有高速砂濾結構,水泵先將二級儲水引至高速砂濾結構,后到二級蓄水池;
S4、用水泵將上述二級蓄水池上層的80%-90%的三級儲水引至三級蓄水池,進行儲存,形成四級儲水;
其中,在二級蓄水池和三級蓄水池之間設置有膜過濾裝置,水泵先將三級儲水引至膜過濾裝置,后倒三級蓄水池。
所述屋頂雨水收集系統包括屋頂綠化、設置于綠化下的攔截滯留系統和屋頂蓄水池,所述S1中還包括步驟:
S11、屋頂綠化吸收雨水并經過泥土的過濾作用,慢慢滲入攔截滯留系統;
S12、攔截滯留系統對雨水進行網過濾,進一步過濾掉泥沙;
S13、S12后的雨水進入屋頂蓄水池,進行儲水。
所述屋頂蓄水池設置有屋頂徑流與所述地埋式沉淀池連接。
所述地面徑流雨水收集系統包括慢滲溝系統、滲透性路面、透水生態停車場和下凹雨水花園。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雨水收集循環利用系統,包括雨水收集系統、地埋式沉淀池、一級蓄水池、二級蓄水池和三級蓄水池,所述雨水收集系統、地埋式沉淀池、一級蓄水池、二級蓄水池和三級蓄水池依次連接,所述一級蓄水池和二級蓄水池之間設置有高速砂濾結構,所述二級蓄水池和三級蓄水池之間設置有膜過濾裝置。
所述雨水收集系統包括屋頂綠化、設置于綠化下的攔截滯留系統和屋頂蓄水池,所述攔截滯留系統和屋頂蓄水池之間設置有連接管道,所述屋頂綠化包括依次層疊的植被層、種植層、過濾層、陶粒排水層、保濕層、隔根層、防滲漏層和原建筑層,所述攔截滯留系統設置于所述隔根層和防滲漏層之間。
所述雨水收集系統還包括慢滲溝系統、滲透性路面、透水生態停車場和下凹雨水花園。
所述下凹雨水花園包括多個下凹花園單元,所述下凹花園單元包括凹槽式池,所述凹槽式池底部包覆有一層未壓實的天然土層,所述天然土層的中心處設置有礫石堆,所述礫石堆中設置有雨水排放管,所述天然土層上覆蓋有5-15公分的土壤過濾層,所述土壤過濾層上種植有植物。
所述下凹花園單元的水深小于等于15公分,所述土壤過濾層包括依次層疊的50%沙土層、20%的腐殖質層和30%的表土層,所述植物包括種植于沿著下凹花園單元邊緣的水生植物和種植于下凹花園單元的中心處的耐水濕植物。
所述透水生態停車場包括停車區和洗車區,所述停車區的地面為瀝青混凝土透水性地面,所述洗車區包括循環水接管、滲水植物地面和循環管道,所述循環水接管用于連接所述雨水循環利用系統處理后的水,所述滲水植物地面與所述循環管道連通,用于雨水再循環。
實施例一:
一種雨水收集循環利用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驟:
S1、利用屋頂雨水收集系統和地面徑流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收集到地埋式沉淀池中,沉淀24小時,形成一級儲水;
S11、屋頂綠化吸收雨水并經過泥土的過濾作用,慢慢滲入攔截滯留系統;
S12、攔截滯留系統對雨水進行網過濾,進一步過濾掉泥沙;
S13、S12后的雨水進入屋頂蓄水池,進行儲水。
S2、用水泵將上述沉淀池中的上層60%的一級儲水引至一級蓄水池,進行再次沉淀,沉淀時間12小時,形成二級儲水;
S3、用水泵將上述一級蓄水池的上層60%的二級儲水引至二級蓄水池,進行再次沉淀,沉淀時間6小時,形成三級儲水;
其中,在一級蓄水池和二級蓄水池之間設置有高速砂濾結構,水泵先將二級儲水引至高速砂濾結構,后到二級蓄水池;
S4、用水泵將上述二級蓄水池上層的90%的三級儲水引至三級蓄水池,進行儲存,形成四級儲水;
其中,在二級蓄水池和三級蓄水池之間設置有膜過濾裝置,水泵先將三級儲水引至膜過濾裝置,后到三級蓄水池。
實施例二:
一種雨水收集循環利用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驟:
S1、利用屋頂雨水收集系統和地面徑流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收集到地埋式沉淀池中,沉淀30小時,形成一級儲水;
S11、屋頂綠化吸收雨水并經過泥土的過濾作用,慢慢滲入攔截滯留系統;
S12、攔截滯留系統對雨水進行網過濾,進一步過濾掉泥沙;
S13、S12后的雨水進入屋頂蓄水池,進行儲水。
S2、用水泵將上述沉淀池中的上層50%的一級儲水引至一級蓄水池,進行再次沉淀,沉淀時間15小時,形成二級儲水;
S3、用水泵將上述一級蓄水池的上層50%的二級儲水引至二級蓄水池,進行再次沉淀,沉淀時間6小時,形成三級儲水;
其中,在一級蓄水池和二級蓄水池之間設置有高速砂濾結構,水泵先將二級儲水引至高速砂濾結構,后到二級蓄水池;
S4、用水泵將上述二級蓄水池上層的80%的三級儲水引至三級蓄水池,進行儲存,形成四級儲水;
其中,在二級蓄水池和三級蓄水池之間設置有膜過濾裝置,水泵先將三級儲水引至膜過濾裝置,后到三級蓄水池。
可以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本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而所有這些改變或替換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