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樁基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旋挖施工溶洞鉆孔灌注樁灌注工法。
背景技術:
樁基工程的質量關系到整個建筑工程主體質量的優劣,因此樁基工程的施工必須要有足夠的質量保證。對于一般地層場址區的樁基施工,現有的工藝水平已經能夠保證樁基施工質量,而對于復雜的地質情況,施工時難度非常大,還需從工藝技術方面不斷改進,正是由于施工難度大,現有的灌注工藝下,容易出現坍孔、斷樁、環境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旋挖施工溶洞鉆孔灌注樁灌注工法,它的具體工法為:1、清孔;2、鋼筋籠加工;3、鋼筋籠吊裝;4、安設導管及漏斗;5、澆筑首批混凝土;6、澆筑混凝土至樁頂;7、拔出護筒。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發明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所述的旋挖施工溶洞鉆孔灌注樁灌注工法,它在清孔的時候保持孔內足夠水頭,能有效的防止坍孔;它采用混凝土連續澆筑,能有效防止斷樁;它還能防止環境污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其中的示意性實施例以及說明僅用來解釋本發明,但并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本具體實施方式所述的旋挖施工溶洞鉆孔灌注樁灌注工法,它的具體工法為:1、清孔;2、鋼筋籠加工;3、鋼筋籠吊裝;4、安設導管及漏斗;5、澆筑首批混凝土;6、澆筑混凝土至樁頂;7、拔出護筒。
進一步地:清孔時采用旋挖鉆機下鉆旋挖清孔;清孔時采用泥漿置換法清孔;清孔時保持孔內足夠水頭。
進一步地:下籠時由人工輔助對準孔位,保持垂直、輕放、慢放,避免碰撞孔壁。
進一步地:導管下口與孔底距離保留25-40cm;混凝土澆筑應連續不斷澆筑;澆筑過程中用測錘測量混凝土面,推算導管下端埋入混凝土的深度,并做好記錄;在澆筑過程應將井孔內溢出的泥漿引流至泥漿池。
清孔:旋挖鉆機成孔后沉渣均不會太厚,一般均能滿足設計要求,如發現沉渣厚度超過設計標準,可采用旋挖鉆機下鉆旋挖清孔,如有必要,也可采用泥漿置換法清孔。清孔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孔內足夠水頭,防止坍孔;
2.不得用超挖孔深的方法替代清孔;
3.在吊入鋼筋籠后,灌注水下混凝土之前,應再次檢查孔內泥漿性能指標和孔底沉淀厚度,如超過規定,應進行第二次清孔,符合要求后可灌注水下混凝土。
鋼筋籠加工及吊裝:
鋼筋籠加工:鋼筋籠采用現場加工制作,加工尺寸嚴格按照設計圖紙及相關規程施作。根據設計圖紙計算出箍筋用料的長度、主筋分布段長度,將所需鋼筋調直后用切割機成批切好備用,并按照鋼筋加工的規格和編號的不同分別掛牌堆放。
下籠時由人工輔助對準孔位,保持垂直、輕放、慢放,避免碰撞孔壁。下放過程中若遇到障礙立即停止,查明原因進行處理,嚴禁高提猛放和強制下入。下放鋼筋籠時,技術人員應在場嚴格控制籠頂標高。
混凝土澆筑:
安設導管及漏斗→澆筑首批混凝土→澆筑混凝土至樁頂→拔出護筒。首先安設導管,用吊車將導管吊入孔內,位置保持居中,導管下口與孔底距離保留25-40cm左右。本工法樁徑790mm,首批混凝土澆筑量一般在2m3,混凝土澆筑應連續不斷澆筑。澆筑過程中用測錘測測量混凝土面,推算導管下端埋入混凝土的深度,并做好記錄,在澆筑過程應將井孔內溢出的泥漿引流至泥漿池,不得任意排放,防止污染環境。
溶洞地層混凝土灌注操作要點
一般地層,首批混凝土澆筑量保證導管底口埋入混凝土中不小于1.0m,澆筑過程中導管在混凝土內埋深應2.0m-6.0m之間,混凝土澆筑必須連續,防止斷樁。混凝土澆筑的全過程由技術部門專人負責并做好記錄。
針對溶洞地層灌注混凝土應在此基礎上適當加深導管埋深,宜在5m左右。這樣做的目的防止在澆筑混凝土的自重過大,將溶洞處孔壁沖開至使混凝土流入溶洞,使混凝土面急劇下降,造成斷樁。
本發明所述的旋挖施工溶洞鉆孔灌注樁灌注工法,它在清孔的時候保持孔內足夠水頭,能有效的防止坍孔;它采用混凝土連續澆筑,能有效防止斷樁;它還能防止環境污染。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發明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發明專利申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