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水下混凝土面板應急修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通過水下探測確定混凝土面板破壞位置;
步驟2,清理混凝土面板破壞位置周邊的附著物;
步驟3,鋪設表面設有系帶的防滲膜,將其覆蓋在混凝土面板破壞位置上,所述防滲膜上設置有若干個壓件;
步驟4,利用所述系帶將配重塊連接在防滲膜上;
步驟5:在所述的防滲膜上鋪灑黏土,所述黏土的鋪灑范圍大于防滲膜的覆蓋面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凝土面板的坡度為1:1.3-1:1.6。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中,在鋪設所述防滲膜時,將卷繞在軸桿上的防滲膜的外圍自由端錨固在水面上方的混凝土面板上,所述軸桿與卷揚機構通過鏈條相連接,防滲膜卷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混凝土面板向下滾動,同時將防滲膜覆蓋在所述破壞位置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中,在鋪設所述防滲膜時,將卷繞在軸桿上的防滲膜支撐固定在破壞位置的上方,防滲膜的自由端通過另一根軸桿與水下機器人連接,通過所述水下機器人拉拽,將防滲膜覆蓋在所述破壞位置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滲膜的左右邊緣超出凝土面板破壞部位至少1500mm,防滲膜的上下邊緣超出混凝土破壞部位1000mm。
6.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壓件包括:第一壓件和第二壓件,所述第一壓件設置在所述防滲膜左右邊緣處,并沿防滲膜的滾動方向均勻排布;所述第二壓件為沿左右方向貫穿防滲膜的長條狀,并沿防滲膜的滾動方向均勻排布,所述第二壓件通過粘接或鉚釘與防滲膜相固定,或者由所述系帶系固在防滲膜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壓件由金屬材質的壓塊、壓條或壓片構成,所述壓塊或所述壓片在防滲膜的滾動方向的長度不超過20mm,所述壓條為圓柱狀,其截面直徑不超過20mm,以便將其下方的防滲膜壓貼在所述混凝土板面上,若干所述壓塊、壓條或壓片沿其所在所述邊緣排布。
8.根據權利要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帶呈陣列排布在所述防滲膜外側表面上。
9.一種在權利要求1中使用的清理堆石壩混凝土面板附著物的工具,其特征在于:該工具包括:卷揚機構和清理機構,其中,所述清理機構包括:清理轉筒、動力裝置和輪子,所述清理轉筒外側設置有沿周向交替排列的毛刷和鋼絲刷,所述清理轉筒沿堆石壩混凝土面板清理運動方向的兩側設有所述輪子,所述卷揚機構通過鋼絞線帶動清理機構沿堆石壩混凝土面板清理方向往復移動,所述動力裝置為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的轉子與所述空腔內壁焊接,所述驅動電機固定軸的兩端與所述輪子焊接,所述動力裝置驅動清理轉筒沿堆石壩混凝土面板清理方向轉動。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輪子的外側面位于所述連接軸軸線的延長線上設有轉動吊環,所述鋼絞線的一端纏繞在卷揚機構的卷筒上,所述鋼絞線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輪子吊環上,電纜線穿過所述轉動吊環與所述驅動電機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