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實用新型屬于結構防水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水產品及其防水結構。
背景技術:隨著城市建筑物規模不斷的增加和抗震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高低建筑物連成一個整體,形成錯落有致的建筑美感,同時也會給房屋建筑帶來由于高度差異所導致的差異沉降等安全隱患,如果在施工過程中不能很好的解決這些隱患,極有可能造成結構裂縫甚至破壞。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從基礎到墻體均設置預留的后澆帶或者沉降縫,待兩側的高低建筑物沉降穩定之后澆筑后澆縫混凝土。目前后澆帶或者沉降縫處為了防水構造的通常是在后澆帶或者沉降縫內直接填塞止水條。但是后澆混凝土水化收縮后,后澆混凝土與先澆筑混凝土之間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大于止水條的縫隙,因此在實際工程中這種填塞止水條的辦法經常喪失此種構造的止水作用。還可以在后澆帶或沉降縫處放置止水帶,止水帶與混凝土之間由于材料結合不緊密,通過后澆帶或沉降縫向上滲水的現象也十分普遍。
技術實現要素: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多重止水帶及其防水結構,要解決現有后澆帶或者沉降縫中設置的止水構造由于混凝土收縮失效的技術問題,還解決了現有的止水帶在縫隙中向上滲水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多重止水帶,包括金屬止水板和金屬止水板的表面上固定連接的至少一道止水條,所述止水條沿金屬止水板的長度方向通長設置,所述止水條位于金屬止水板的上側和/或下側。所述止水條沿金屬止水板的寬度方向間隔固定連接至少兩道,所述止水條包括先澆混凝土止水條和后澆混凝土止水條,所述先澆混凝土止水條與后澆混凝土止水條分別位于金屬止水板的上側和/或下側。所述金屬止水板的形狀為平直、設置局部彎折和/或設置局部凸起。所述局部彎折位于金屬止水板的兩個端部。所述局部凸起位于金屬止水板的中部,凸起的形狀為倒“U”、倒“V”或“Ω”。所述止水條通過粘接劑和/或連接件與金屬止水板的表面固定,或者止水條與金屬止水板的表面硫化粘結。所述連接件為栓釘或鉚釘,連接件貫穿止水條和金屬止水板,連接件的端面陷入、平齊或高出止水條的表面。所述金屬止水板為鋼板或鋁板,厚度大于0.2mm。所述止水條為橡膠、塑料、木材或膩子。一種防水結構,包括多重止水帶、結構鋼筋、先澆筑混凝土和后澆筑混凝土,先澆筑混凝土和后澆筑混凝土之間有形成伸縮縫,所述止水條的寬度保證其兩端部分別埋入先澆筑混凝土和后澆筑混凝土之內隔斷伸縮縫。所述先澆筑混凝土和后澆筑混凝土的表面還增設有鋼筋混凝土止水附加板,所述鋼筋混凝土止水附加板的板體中部、后澆筑混凝土的范圍內開有止水縫,該止水縫沿板體通長設置,止水縫內設有附加止水帶,止水縫內填滿與板體表面平齊的止水填充料。一種防水結構,包括多重止水帶、結構鋼筋、先澆筑混凝土和后澆筑混凝土,所述多重止水帶的先澆混凝土止水條預埋于先澆筑混凝土之內,所述后澆混凝土止水條現澆于后澆筑混凝土之中。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新型多重止水帶,包括金屬止水板和止水條,通過金屬止水板形狀改變以及止止水條不同的設置對后澆帶縫隙形成了多重防水防線,一方面金屬止水板橫跨先澆筑混凝土區和后澆筑混凝土區,保證后澆混凝土收縮后止水板可以繼續起到止水作用,另一方面止水條固定連接在金屬止水板的表面,及時的在止水板上設置阻隔,在先澆筑混凝土區和后澆筑混凝土區分別起到止水作用,保證了滲透水沿金屬止水板滲漏的可能性。本實用新型的新型止水結構,可以大大提高設置后澆帶位置的混凝土的止水功能,保證墻體或基礎的防水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止水結構的施工方法施工簡單,在施工階段能夠允許多重止水帶產生較大變形,止水帶在混凝土澆筑的自重下釋放應力,可以有效的進行止水,從而提高經濟效益。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多重止水帶的實施例一。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多重止水帶的實施例二。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多重止水帶的實施例三。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多重止水帶的實施例四。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多重止水帶的實施例五。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多重止水帶的實施例六。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多重止水帶的實施例七。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多重止水帶的實施例八。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多重止水帶的實施例九。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防水結構的實施例一。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防水結構的實施例二。圖12是本實用新型的防水結構的實施例三。圖13是本實用新型的防水結構的實施例四。附圖標記:1-金屬止水板、1.1-局部彎折、1.2-局部凸起、2-止水條、2.1-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2-后澆混凝土止水條、3-粘接劑、4-連接件、5-防水卷材、6-先澆筑混凝土、7-后澆筑混凝土、8-結構鋼筋、9-墊層、10-防水卷材保護層、11-伸縮縫、12-鋼筋混凝土止水附加板、13-止水縫、14-附加止水帶、15-止水填充料。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參見圖1所示,一種多重止水帶,包括金屬止水板1和金屬止水板1的表面上固定連接的一道止水條2,所述止水條2沿金屬止水板1的長度方向通長設置,所述止水條2位于金屬止水板1的上側。所述金屬止水板的形狀為平直并設置向上的局部彎折1.1。所述局部彎折1.1位于金屬止水板的兩個端部。所述止水條1通過粘接劑3與金屬止水板1的表面固定。所述金屬止水板為鋼板,在其它實施例中可以為鋁板,厚度大于0.2mm。所述止水條為橡膠,在其它實施例中可以為塑料、木材或膩子。若止水條為橡膠,則還可以采用硫化粘結的辦法將止水條與金屬止水板的表面加熱固定。實施例二參見圖2所示,一種多重止水帶,包括金屬止水板1和金屬止水板1的表面上固定連接的兩道止水條2,所述止水條2沿金屬止水板1的長度方向通長設置,沿金屬止水板1的寬度方向間隔設置,所述止水條2包括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和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所述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與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均位于金屬止水板1的上側。所述金屬止水板的形狀為平直狀,所述止水條1通過粘接劑3與金屬止水板1的表面固定。實施例三參見圖3所示,一種多重止水帶,包括金屬止水板1和金屬止水板1的表面上固定連接的兩道止水條2,所述止水條2沿金屬止水板1的長度方向通長設置,沿金屬止水板1的寬度方向間隔設置,所述止水條2包括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和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所述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與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均位于金屬止水板1的下側。所述金屬止水板的形狀為平直并設置向上的局部彎折1.1。所述局部彎折1.1位于金屬止水板的兩個端部。所述止水條1通過粘接劑3與金屬止水板1的表面固定。實施例四參見圖4所示,與實施例三不同的是,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與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分別位于金屬止水板1的上側和下側。實施例五參見圖5所示,與實施例三和四不同的是,金屬止水板1的表面上固定連接的四道止水條2,包括兩道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和兩道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和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分設金屬止水板1的上側和下側,每種止水條都兩兩上下對應。實施例六參見圖6所示,與實施例五不同的是,所述金屬止水板的形狀為平直并同時設置局部彎折1.1和設置局部凸起1.2。所述局部彎折1.1位于金屬止水板的兩個端部。所述局部凸起1.2位于金屬止水板的中部,凸起的形狀為“Ω”。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為倒“U”或倒“V”。實施例七參見圖7所示,與實施例五不同的是,所述止水條2通過連接件4與金屬止水板1的表面固定。所述連接件4為栓釘或鉚釘,連接件貫穿止水條2和金屬止水板1,連接件4的端面高出止水條2的表面。實施例八參見圖8所示,與實施例七不同的是,連接件4的端面陷入止水條2的表面。實施例九參見圖9所示,與實施例七或實施例八不同的是,所述止水條1通過粘接劑3和連接件4與金屬止水板1的表面固定。所述連接件4的端面平齊止水條2的表面。一種防水結構,實施例一參見圖10所示,該種防水結構為基礎底板后澆帶防水結構,包括多重止水帶、結構鋼筋8、先澆筑混凝土6和后澆筑混凝土7,先澆筑混凝土6和后澆筑混凝土7之間有形成伸縮縫,所述止水條2的寬度保證其兩端部分別埋入先澆筑混凝土6和后澆筑混凝土7之內隔斷伸縮縫11。這種防水結構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驟如下:步驟一,在工廠內加工多重止水帶并運送至施工現場;步驟二,綁扎結構鋼筋8;步驟三,固定多重止水帶,保證多重止水帶的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和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分別位于兩個待澆筑混凝土的分區;步驟四,搭設結構模板;步驟五,在模板內澆筑先澆筑混凝土6,包裹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養護先澆筑混凝土6至預定強度,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產生預應力;步驟六,待防水結構變形穩定后,澆筑后澆筑混凝土7,包裹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養護后澆筑混凝土7至預定強度,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產生預應力。所述步驟二之前需由下至上依次施工底板的墊層9、鋪設底板的防水卷材5和防水卷材保護層10。一種防水結構,實施例二參見圖11所示,該種防水結構為墻體后澆帶防水結構,包括防水卷材5、結構鋼筋8、先澆筑混凝土6和后澆筑混凝土7,所述多重止水帶的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預埋于先澆筑混凝土6之內,所述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現澆于后澆筑混凝土7之中。這種防水結構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驟如下:步驟一,在工廠內加工多重止水帶并運送至施工現場;步驟二,綁扎結構鋼筋8即墻體鋼筋;步驟三,固定多重止水帶,保證多重止水帶的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和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分別位于兩個待澆筑混凝土的分區;步驟四,搭設墻體模板與腳手架;步驟五,在墻體模板內澆筑先澆筑混凝土6,包裹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養護先澆筑混凝土6至預定強度,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產生預應力;步驟六,待防水結構變形穩定后,澆筑后澆筑混凝土7,包裹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養護后澆筑混凝土7至預定強度,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產生預應力;步驟七,在墻體表面鋪設墻體的防水卷材5。一種防水結構,實施例三參見圖12所示,該種防水結構為基礎底板后澆帶防水結構,包括墊層9、防水卷材保護層10、防水卷材5、多重止水帶、結構鋼筋8、先澆筑混凝土6和后澆筑混凝土7,所述多重止水帶的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預埋于先澆筑混凝土6之內,所述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現澆于后澆筑混凝土7之中。這種防水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工步驟如下:步驟一,在工廠內加工多重止水帶并運送至施工現場;步驟二,施工基礎混凝土的墊層9;步驟三,在墊層9上鋪設基礎的防水卷材5;步驟四,施工防水卷材保護層10;步驟五,綁扎結構鋼筋8即基礎鋼筋;步驟六,固定多重止水帶,保證多重止水帶的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和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分別位于兩個待澆筑混凝土的分區;步驟七,搭設基礎模板;步驟八,在基礎模板內澆筑先澆筑混凝土6,包裹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養護先澆筑混凝土6至預定強度,先澆混凝土止水條2.1產生預應力;步驟九,待防水結構變形穩定后,澆筑后澆筑混凝土7,包裹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養護后澆筑混凝土7至預定強度,后澆混凝土止水條2.2產生預應力。一種防水結構,實施例四參見圖13所示,與實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先澆筑混凝土6和后澆筑混凝土7的表面還增設有鋼筋混凝土止水附加板12,所述鋼筋混凝土止水附加板的板體中部、后澆筑混凝土7的范圍內開有止水縫13,該止水縫13沿板體通長設置,止水縫13內設有附加止水帶14,止水縫內填滿與板體表面平齊的止水填充料15。這種防水結構的施工方法,在所述步驟二之前,直接施工鋼筋混凝土止水附加板的模板,中部預留止水縫13,在止水縫13內預先埋設附加止水帶14,然后澆筑混凝土形成鋼筋混凝土止水附加板12,最后在止水縫13內填滿止水填充料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