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管樁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管樁端部固定座。
背景技術: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開始大量應用于鐵道系統,并擴大到工業與民用建筑、市政、冶金、港口、公路等領域。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由于地質條件適合管樁的使用特點,管樁的需求量猛增,從而迅速形成一個新興的行業。據不完全統計,到2015年年底,全國已有900多家管樁生產企業(不含臺灣地區廠家),生產各類管樁6億米左右,產值達900多億人民幣。同時為管樁行業配套的輔助產品年產值也近700億元,成為一個富有朝氣的新興產業,目前管樁已占全國水泥制品行業產值的50%左右。在管樁的使用過程中需要對管樁進行固定,但是傳統的管樁固定設備固定效果不好,操作不便,固定不夠牢固。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操作方便,調節方便,固定效果好的管樁固定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管樁端部固定座,解決傳統的管樁固定設備固定效果不好,操作不便,固定不夠牢固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管樁端部固定座,包括底板,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底板的下端的邊緣處的定位腳、設置于所述底板的上端的主固定筒、設置于所述主固定筒的一側的側壁上的第一固定部件和設置于所述主固定筒的另一側的側壁上的第二固定部件;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包括第一擋板、穿設于所述第一擋板上的推桿、設 置于所述推桿的一端的第二擋板、套設于所述推桿上且壓緊于所述第二擋板上的第一彈簧、設置于所述第二擋板的側壁內的壓緊塊、套設于所述推桿上的導向筒、旋設于所述推桿的另一端的第一旋接球和旋設于所述第一旋接球上的搖桿;
沿著所述導向筒的軸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一導向孔,所述第一導向孔和所述推桿相適應;所述第一旋接球為球狀,沿著所述第一旋接球的徑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一調節安裝孔,所述第一調節安裝孔和所述搖桿相適應;
于所述第二擋板的一側凹設有第一旋接安裝槽,所述第一旋接安裝槽和所述推桿相適應;于所述第二擋板的另一側凹設有第二旋接安裝槽,所述第二旋接安裝槽和所述壓緊塊;所述壓緊塊為圓臺狀;
于所述第二擋板內凹設有壓緊定位槽,所述壓緊定位槽和所述第一彈簧相適應。
其中,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包括主擠壓板、設置于所述主擠壓板的側壁上的擠壓件、旋設于所述擠壓件上的內頂緊桿、套設于所述內頂緊桿上且壓緊于所述擠壓件上的第二彈簧、旋設于所述內頂緊桿上的第二彈簧、設置于所述內頂緊桿的端部的定位件、套設于所述內頂緊桿上且壓緊于所述定位件上的緩沖件、設置于所述定位件的上側的側桿、旋設于所述側桿的上部的第一旋接件、沿著所述第一旋接件的徑向旋設于所述第一旋接件上的子拉桿、設置于所述子拉桿的端部的第二鎖定座和旋設于所述內頂緊桿上的第一鎖定座。
其中,于所述主擠壓板的側壁內凹設有第一卡接固定槽,所述第一卡接固定槽和所述擠壓件相適應;于所述擠壓件內凹設有主旋接槽,所述主旋接槽和所述內頂緊桿相適應;所述內頂緊桿為圓柱狀;
于所述擠壓件的側壁內凹設有第一擠壓槽,所述第一擠壓槽和所述第 二彈簧相適應;所述第一鎖定座為圓臺狀,沿著所述第一鎖定座的軸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一旋接孔,所述第一旋接孔和所述內頂緊桿相適應;
所述第二鎖定座為圓臺狀;所述第一旋接件為球狀。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
本實用新型的管樁端部固定座,包括底板,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底板的下端的邊緣處的定位腳、設置于所述底板的上端的主固定筒、設置于所述主固定筒的一側的側壁上的第一固定部件和設置于所述主固定筒的另一側的側壁上的第二固定部件。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新穎,改變傳統墩頭安裝結構,便于整體安裝,提高了加工速率,增強了整體的結構性;管樁端部固定座操作方便,調節方便,固定效果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管樁端部固定座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固定部件的主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固定部件的主視圖。
1-底板;2-定位腳;3-第一固定部件;31-第一旋接球;32-搖桿;33-推桿;34-導向筒;35-第一擋板;36-第一彈簧;37-壓緊塊;38-第二擋板;4-主固定筒;5-第二固定部件;51-主擠壓板;52-第二彈簧;53-內頂緊桿;54-第一鎖定座;55-緩沖件;56-定位件;57-第一旋接件;58-側桿;59-子拉桿;510-第二鎖定座;511-擠壓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圖示與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結合圖1對本實用新型的管樁端部固定座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管樁端部固定座,包括底板1,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底板1 的下端的邊緣處的定位腳2、設置于所述底板1的上端的主固定筒4、設置于所述主固定筒4的一側的側壁上的第一固定部件3和設置于所述主固定筒4的另一側的側壁上的第二固定部件5;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3包括第一擋板35、穿設于所述第一擋板35上的推桿33、設置于所述推桿33的一端的第二擋板38、套設于所述推桿33上且壓緊于所述第二擋板38上的第一彈簧36、設置于所述第二擋板38的側壁內的壓緊塊37、套設于所述推桿33上的導向筒34、旋設于所述推桿33的另一端的第一旋接球31和旋設于所述第一旋接球31上的搖桿32;
沿著所述導向筒34的軸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一導向孔,所述第一導向孔和所述推桿33相適應;所述第一旋接球31為球狀,沿著所述第一旋接球31的徑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一調節安裝孔,所述第一調節安裝孔和所述搖桿32相適應;
于所述第二擋板38的一側凹設有第一旋接安裝槽,所述第一旋接安裝槽和所述推桿33相適應;于所述第二擋板38的另一側凹設有第二旋接安裝槽,所述第二旋接安裝槽和所述壓緊塊37;所述壓緊塊37為圓臺狀;
于所述第二擋板38內凹設有壓緊定位槽,所述壓緊定位槽和所述第一彈簧36相適應。
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包括主擠壓板51、設置于所述主擠壓板51的側壁上的擠壓件511、旋設于所述擠壓件511上的內頂緊桿53、套設于所述內頂緊桿53上且壓緊于所述擠壓件511上的第二彈簧52、旋設于所述內頂緊桿53上的第二彈簧52、設置于所述內頂緊桿53的端部的定位件56、套設于所述內頂緊桿53上且壓緊于所述定位件56上的緩沖件55、設置于所述定位件56的上側的側桿58、旋設于所述側桿58的上部的第一旋接件57、沿著所述第一旋接件57的徑向旋設于所述第一旋接件57上的子拉桿59、 設置于所述子拉桿59的端部的第二鎖定座510和旋設于所述內頂緊桿53上的第一鎖定座54。
于所述主擠壓板51的側壁內凹設有第一卡接固定槽,所述第一卡接固定槽和所述擠壓件511相適應;于所述擠壓件511內凹設有主旋接槽,所述主旋接槽和所述內頂緊桿53相適應;所述內頂緊桿53為圓柱狀;
于所述擠壓件511的側壁內凹設有第一擠壓槽,所述第一擠壓槽和所述第二彈簧52相適應;所述第一鎖定座54為圓臺狀,沿著所述第一鎖定座54的軸向于其內穿設有第一旋接孔,所述第一旋接孔和所述內頂緊桿53相適應;
所述第二鎖定座510為圓臺狀;所述第一旋接件57為球狀。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