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筑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擴孔樁及其鉆具。
背景技術:
隨著建筑高度的增加,基礎樁長逐步增加,樁基礎施工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現有樁基礎施工用的灌注樁的承載力主要由樁端部土阻力和樁側土摩擦力組成;樁基的擴大頭使用水泥高壓噴漿形成,然而在目前的復雜地質條件下使用上述灌注樁可能會無法滿足要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復雜地質條件下使用的擴孔樁及其鉆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擴孔樁及其鉆具。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擴孔樁,包括樁基、填充于樁基的混凝土樁本體及擴孔部,所述擴孔部包括自所述樁基底部延伸形成的樁基頭、覆蓋于所述樁基頭內壁的水泥漿層、填充于所述水泥漿層內的混凝土樁頭。
優選的,所述混凝土樁本體和所述混凝土樁頭一體灌注成型。
一種鉆具,包括具鉆頭的鉆桿和套設于所述鉆頭的擴大頭,所述擴大頭包括擴口齒、內筒和套設于內筒的外筒,且所述內筒和所述外筒間隔設置,所述內筒包括卡扣部,所述外筒包括限位部和伸出口,所述限位部數量為兩個且間隔形成于所述外筒的內周緣上,所述卡扣部形成于所述內筒的外周緣上且卡設于兩個所述限位部之間,所述伸出口為貫穿所述外筒的通孔,所述擴口齒包括與所述內筒活動的連接部和自所述連接部延伸且插入所述伸出口的擴口部。
優選的,所述鉆桿還包括依次連接的本體及螺旋柱,所述螺旋柱自所述鉆頭延伸形成,所述本體、螺旋柱及鉆頭同中心軸設置。
優選的,所述內筒和所述外筒為同中心軸的空心圓筒。
優選的,所述內筒和所述外筒通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卡扣部且在兩個所述限位部之間的圓弧長范圍內反向同軸旋轉。
優選的,兩個所述限位部之間圓弧弦的長度小于所述擴口部的長度。
優選的,通過所述內筒和所述外筒的相對旋轉,所述擴口部沿所述伸出口方向伸出與收縮。
優選的,所述限位部與所述卡扣部形成于同一水平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將擴大頭設置為內筒和外筒的雙層結構,將擴口齒設于內筒,并且利用所述擴大頭的旋轉,控制擴口齒的伸出與收縮,完成對不同土質的擴口,該結構設計簡單、成本低、效果好、適于批量生產和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擴孔樁的剖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鉆具的結構圖;
圖3為圖2所示鉆具的擴大頭使用狀態一的剖面圖;
圖4為圖2所示鉆具的擴大頭使用狀態二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請同時參閱圖2至圖4,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鉆具100,包括具鉆頭21的鉆桿2。
所述擴大頭1包括擴口齒11、內筒12和套設于內筒12的外筒13,且所述內筒12和所述外筒13間隔設置。
所述內筒12包括卡扣部121。
所述外筒13包括限位部131和伸出口133,所述限位部131數量為兩個且間隔形成于所述外筒13的內周緣上,所述卡扣部121形成于所述內筒的外周緣上且卡設于兩個所述限位部131之間,所述伸出口133為貫穿所述外筒13的通孔。
所述擴口齒11包括與所述內筒12活動的連接部111和自所述連接部111延伸且插入所述伸出口133的擴口部112。
所述內筒12和所述外筒13為同中心軸的空心圓筒;所述內筒12和所述外筒13通過所述限位部131和所述卡扣部121且在兩個所述限位部131之間的圓弧長范圍內反向同軸旋轉;具體的,兩個所述限位部131之間圓弧弦的長度小于所述擴口部112的長度。
通過所述內筒12和所述外筒13的相對旋轉,所述擴口部112沿所述伸出口133方向伸出與收縮。
所述限位部131與所述卡扣部121形成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外筒13一體成型;所述內筒12一體成型。
還包括鉸鏈14,所述鉸鏈14連接所述擴口齒11和所述內筒12。
在本實施例中,在圖3中,鉆桿帶動所述內筒12逆時針旋轉,所述外筒13通過所述卡扣部121在兩個所述限位部131之間的圓弧長范圍內順時針旋轉;使得所述擴口部112沿所述伸出口133方向收縮。
在圖4中,鉆桿帶動所述內筒12順時針旋轉,所述外筒13通過所述卡扣部121在兩個所述限位部131之間的圓弧長范圍內逆時針旋轉;使得所述擴口部112沿所述伸出口133方向收縮。
所述鉆桿2還包括依次連接的本體22及螺旋柱24,所述螺旋柱24自所述鉆頭21延伸形成,所述本體22、螺旋柱24及鉆頭21同中心軸設置。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應用該鉆具100施工完成的擴孔樁300,所述擴孔樁300包括樁基31、填充于樁基31的混凝土樁本體32及及擴孔部4。
所述擴孔部4包括自所述樁基31底部延伸形成的樁基頭41、覆蓋于所述樁基頭41內壁的水泥漿層42、填充于所述水泥漿層42內的混凝土樁頭4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混凝土樁本體32和所述混凝土樁頭43一體灌注成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將擴大頭設置為內筒和外筒的雙層結構,將擴口齒設于內筒,并且利用所述擴大頭的旋轉,控制擴口齒的伸出與收縮,完成對不同土質的擴口,該結構設計簡單、成本低、效果好、適于批量生產和推廣使用。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在此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改進,但這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