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領域,尤其涉及既有線人行天橋鉆孔灌注樁施工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在建筑工程領域,人行天橋(Pedestrian Overcrossing)又稱人行立交橋。一般建造在車流量大、行人稠密的地段,或者交叉口、廣場及鐵路上面。人行天橋只允許行人通過,用于避免車流和人流平面相交時的沖突,保障人們安全的穿越,提高車速,減少交通事故。
在一些工程施工條件下,需要在既有線路上搭建人行天橋,其中,人行天橋的鉆孔灌注樁施工是人行天橋建立的基礎。為不耽誤既有線路的通行,又保證人行天橋的施工,需要專門設計其施工方法。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了既有線人行天橋鉆孔灌注樁施工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構成合理,適用于既有線人行天橋鉆孔灌注樁的施工,在不影響既有線路通行的條件下,完成樁位施工,提高了線路利用率。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既有線人行天橋鉆孔灌注樁施工系統(tǒng)包括鉆機,泥漿池,蓄水池,沉淀池,泥漿管,泵管及電纜管。
泥漿池位于在既有線路的外側地面上,沉淀池、蓄水池及泥漿池相鄰設置,沉淀池與泥漿池相連通,泥漿管、泵管及電纜管埋設在既有線路下方的地底下、并且橫跨既有線路;所述鉆機位于既有線路中心位置的地面上,鉆機通過泥漿管、泵管與泥漿池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的泥漿池由土袋堆積而成,泥漿池的內部設置雙層塑料布。
進一步地,所述的泥漿管為PE管,其內徑為120mm,其橫跨既有線路鋪設。
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既有線人行天橋鉆孔灌注樁施工系統(tǒng)及施工方法,該系統(tǒng)構成合理,該方法適用于既有線人行天橋鉆孔灌注樁的施工,在不影響既有線路通行的條件下,完成樁位施工,提高了線路利用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既有線人行天橋鉆孔灌注樁施工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
其中:
1.沉淀池;2.泥漿池;3.泥漿管;4.泵管;5.樁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既有線人行天橋鉆孔灌注樁施工系統(tǒng)及施工方法進行詳細說明:
圖1所示的既有線人行天橋鉆孔灌注樁施工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其包括鉆機,泥漿池2,蓄水池,沉淀池1,泥漿管3,泵管4及電纜管。
泥漿池2位于在既有線路6的外側地面上,沉淀池1、蓄水池及泥漿池2相鄰設置,沉淀池1與泥漿池2相連通,泥漿管3、泵管4及電纜管埋設在既有線路6下方的地底下、并且橫跨既有線路6;所述鉆機位于既有線路6中心位置的地面上,鉆機通過泥漿管3、泵管4與泥漿池2連通。
所述的泥漿池2由土袋堆積而成,泥漿池2的內部設置雙層塑料布。
所述的泥漿管3為PE管,其內徑為120mm,其橫跨既有線路6鋪設。
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既有線人行天橋鉆孔灌注樁施工方法,其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S1,在既有線路6的兩側設置泥漿池2、沉淀池1、蓄水池,在既有線路6的底部開挖埋管,將泥漿管3、泵管4及電纜管鋪設在PE管內,通過泥漿管3、泵管4將泥漿池2與鉆機連接。
其中,所述的泥漿池2設置在地面上,其位于既有線路6的外側,其由土袋堆積而成,泥漿池2的內部設置雙層塑料布,以防止泥漿池2漏漿;沉淀池1、蓄水池與泥漿池2相鄰設置,其與泥漿池2相連通。
泵管4橫跨既有線路6鋪設,在既有線路6的底部開洞,將泥漿管3、泵管4及電纜管鋪設在洞內,通過泥漿管3、泵管4將泥漿池2與鉆機連通。
泵管4與金屬接觸段的外部設置有PVC套管,PVC套管可防止泵管4連電導通。
S2,在泥漿池2中自拌泥漿;
具體地,所述泥漿的含砂量4%-8%,其膠體率大于96%;泥漿的其他參數(shù)為:普通土層的相對密度:1.05~1.20,易坍土層的相對密度:1.20~1.45;普通土層的粘度:16~22Pa·s,易坍土層的粘度:19~28 Pa·s;普通土層的靜切力:1.0~2.25Pa,易坍土層的靜切力:3~5Pa。
S3,定位樁位5,樁位5設置在既有線路6之間,并在樁位5中心處設置護筒;
具體地,所述的護筒為圓形,其周圍由黏土夯實。
S4,在既有線路6中心位置組裝鉆機,并將鉆頭中心與樁位5中心對齊;
其中,所述的鉆機為小型正循環(huán)鉆機。
S5,使用軟管將泥漿管3與泥漿泵連接,將泥漿管3連接在鉆機上,開始鉆孔;
其中,所述的泥漿管3為PE管,其內徑為120mm,其橫跨既有線路6鋪設。
正循環(huán)鉆機鉆孔作業(yè)過程如下:高壓泥漿通過鉆機的空心鉆桿,由鉆桿底部射出;同時,鉆頭鉆進土壤,將土層攪松,并形成鉆渣;形成的鉆渣被泥漿包裹浮懸,隨著泥漿上升而溢出;泥漿排放至泥漿池2中,流至相通的沉淀池1中,泥漿經(jīng)過沉淀池1凈化,可循環(huán)使用。
泥漿不僅有護壁、潤滑的作用,還要攜帶鉆渣上升外排的作用,因此,鉆孔使用的泥漿特性要求較高,需根據(jù)施工現(xiàn)場的土壤特性,配置適宜的泥漿。
在本實施例中,由于泥漿池2設置在既有線路6的外側,泥漿管3距離較遠,因此,施工時,需控制鉆孔速度,不宜過快;鉆孔停機、提鉆、撈渣時,應保持孔內具有規(guī)定的水位和泥漿粘度,以防止坍孔。
S6,分節(jié)制作鋼筋籠,并將鋼筋籠分節(jié)安裝在樁位5鉆孔內部;
使用的鋼筋籠采用分節(jié)散拼制作,第一節(jié)為完整鋼筋籠,其余各分節(jié)為現(xiàn)場拼裝,主筋采用機械套筒連接,箍筋采用綁扎、焊接;每節(jié)鋼筋籠之間設置六件圓形混凝土墊塊。
在本實施例中,鋼筋籠總長26.6m,采用分節(jié)散拼制作,共分為8節(jié),第一節(jié)為完整鋼筋籠,長度4.5m,其余7節(jié)均現(xiàn)場拼裝,主筋采用機械套筒連接,箍筋采用綁扎、焊接,每節(jié)長度3.2m。
S7,將泵管4安裝在混凝土地泵上,向設置有鋼筋籠的鉆孔內澆筑混凝土。
使用混凝土地泵通過泵管4澆筑混凝土,首次混凝土灌注前,應對首灌混凝土方量進行計算,配備足夠大的料斗,以保證首次灌注封底成功;混凝土應連續(xù)澆注,直至澆注頂面高出設計標高不小于0.5m。
澆注混凝土時,溢出的泥漿應采用泥漿泵抽至既有線路6以外的泥漿池2中。混凝土在終凝七天后,可進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既有線人行天橋鉆孔灌注樁施工系統(tǒng),包括鉆機、泥漿池2,沉淀池1,蓄水池,泥漿管3、泵管4及電纜管,所述鉆機位于既有線路6中心位置,泥漿池2位于在既有線路6的外側地面上,沉淀池1、蓄水池與泥漿池2相鄰設置,其與泥漿池2相連通,泥漿管3橫跨既有線路6鋪設。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既有線人行天橋鉆孔灌注樁施工方法,該方法適用于既有線人行天橋鉆孔灌注樁的施工,在不影響既有線路通行的條件下,完成了樁位的施工,提高了既有線的利用率。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