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市政道路附屬設施設計及施工技術領域,具體地指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及站臺區域的一種易于開啟的隱形井蓋。
技術背景
為提高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及站臺區域整體景觀效果、確保通行順暢,通常將人行道、非機動車道或站臺上公用管線檢查井“隱形化”,并進行細部設計隱形井蓋結構。常規隱形井蓋通常采用鋼格柵作為梁格體系進行承重,而底板及內框只是作為井蓋面層鋪裝的容器,并沒有充分發揮底板及內框的承重作用;同時,常規隱形井蓋在使用過程中,井蓋蓋體與邊框之間的間隙將被灰塵或沙石填充,其擠壓摩擦力將造成蓋體較難開啟;另外,常規隱形井蓋在荷載碾壓作用下,蓋體與外框之間支承易松動或失穩,還有井蓋結構不合理,無法承受長期荷載作用(特別是沖擊荷載作用),將導致井蓋中間塌陷,邊緣翹曲,內外框亂邊,鋪裝層開裂或分層脫落等現象,降低了井蓋結構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就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易于開啟的隱形井蓋。整體結構簡單、安裝及維護開啟方便、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從而達到較好的隱形效果。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易于開啟的隱形井蓋,其特殊之處在于:包括底板、內框、外框、井頂圈梁,所述底板置于內框中,形成以底板為底面內框為側壁的鋪裝容器,所述鋪裝容器中設置有鋪裝層,所述內框嵌置于外框內,與外框之間形成上小下大的間隙,所述鋪裝層、內框、外框頂部齊平,所述外框設置在井頂圈梁上。
進一步地,所述井頂圈梁包括圈梁基座,所述圈梁基座內預埋有鋼筋和鋼板,所述鋼板位于圈梁基座頂部,所述鋼筋連接在鋼板上,位于圈梁基座內。設置預埋鋼板方便上部結構的連接,設置預埋鋼筋增加圈梁基座與鋼板整體連接作用。
更進一步地,所述外框包括側壁板,所述側壁板底部向內設置有下緣板,所述側壁板與下緣板組成縱截面為L型的結構,所述下緣板固定在鋼板上。外框通常采用整塊鋼板加工成形,L型結構方便放置內框,鋼板通常采用不銹鋼。
再進一步地,所述內框擱置在下緣板上,所述內框包括內框側壁板,所述內框側壁板底部向內折彎形成水平的內框下緣板,所述底板固定在內框下緣板上,所述內框側壁板形成的結構由上至下逐漸減小,形成上大下小倒錐臺結構。這樣使得內框與外框之間形成上小下大的間隙,相互之間擠壓摩擦力減小從而易于開啟。內框通常采用整塊不銹鋼板加工而成,底板與內框下緣板焊接固定,通常采用搭接點焊焊接。
再進一步地,所述內框側壁板上緣設置有邊角提手,通常為三角形,所述邊角提手與內框側壁板上緣齊平,所述邊角提手設置有卷邊,非內框邊進行卷邊加強處理,使得井蓋整體結構更加堅固且一致、美觀。邊角提手通常采用不銹鋼加工而成。
再進一步地,所述邊角提手上設置有吊孔。方便撬棍或吊鉤開啟。
再進一步地,所述吊孔中部為橢圓形,兩對立邊為長條形。
再進一步地,所述底板底部設置有板底加勁肋,頂部設置有板頂加勁肋。通過合理布設底板上下加勁肋增強結構剛度并形成承重體系,可保證井蓋整體不易變形,從而避免井蓋底板上鋪裝層的破壞,同時結構形式簡潔,受力明確且合理,易于加工制造及現場施工。
再進一步地,所述板底加勁肋交錯布置在底板底面中部,且板底加勁肋兩端設置有倒角,所述板底加勁肋兩端不與井頂圈梁接觸。端頭倒角和間距布置方便井蓋開啟并避免或減輕肋板兩端磕碰受損。
再進一步地,所述板頂加勁肋布置在底板頂面邊緣,且與板底加勁肋端部對應布置,或者較板底加勁肋端部加密布置。板頂加勁肋可作為井蓋鋪裝層的剪力連接件,增強井蓋鋪裝層與底板之間抗滑能力。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
1、結構簡潔,設計科學,外形美觀,受力合理,承載能力較高,開啟及維護方便,結構用材經濟可靠,耐久性較好。
2、在長期使用過程中,井蓋內框與外框之間的間隙會被灰塵或沙石填充,而井蓋內框采用上大下小倒錐臺結構,與外框之間的間隙側呈現上小下大,使得井蓋內框與外框擠壓摩擦力減小且不易卡死,井蓋提升省力從而更易于開啟。
3、所述鋪裝層、內框、外框頂部齊平,井蓋內鋪裝不易被破壞,整體景觀效果較好且后期井蓋維護費用低。
4、整體結構簡單易于加工,可進行現場適應性組裝,易于人行道、非機動車道或站臺面層鋪裝結構搭配安裝,并可根據現場環境適應性設計井蓋結構及形狀,可以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從而達到較好的隱形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易于開啟的隱形井蓋的立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隱形井蓋的平面布置結構示意圖。
圖3為隱形井蓋外框的平面布置結構示意圖。
圖4為隱形井蓋內框的平面布置結構示意圖。
圖5為隱形井蓋底板板底加勁肋的平面布置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左視圖。
圖7為隱形井蓋底板板頂加勁肋的平面布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外框1(其中:側壁板1.1,下緣板1.2),內框2(其中:內框側壁板2.1,內框下緣板2.2),底板3,板底加勁肋4,板頂加勁肋5,邊角提手6(其中:吊孔6.1),鋼板7,鋼筋8,9為井頂圈梁(其中:圈梁基座9.1),鋪裝容器10(其中:鋪裝層10.1)。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中所示的易于開啟的隱形井蓋,包括外框1、內框2、底板3、井頂圈梁9,底板3置于內框2中,形成鋪裝容器10,鋪裝容器10中設置有鋪裝層10.1,內框2嵌置于外框1內,鋪裝層10.1、內框2、外框1頂部齊平,外框1設置在井頂圈梁9上。
其中,井頂圈梁9包括圈梁基座9.1,圈梁基座9.1內預埋有鋼筋8和鋼板7,鋼板7位于圈梁基座9.1頂部,方便與上部結構連接,所述鋼筋8連接在鋼板7上,位于圈梁基座9.1內,增加了井頂圈梁9的強度,并增加了圈梁基座9.1與鋼板7整體連接作用。圈梁基座9.1通常采用混凝土結構。外框1包括側壁板1.1,側壁板1.1底部向內設置有下緣板1.2,側壁板1.1與下緣板1.2組成縱截面為L型的結構,下緣板1.2固定在鋼板7上,通常采用焊接。側壁板1.1和下緣板1.2通常采用整塊鋼板加工成形。內框2擱置在下緣板1.2上,內框2包括內框側壁板2.1,內框側壁板2.1底部向內折彎形成水平的內框下緣板2.2,底板3固定在內框下緣板2.2上,內框側壁板2.1形成的結構由上至下逐漸減小,形成上大下小倒錐臺結構。這樣使得內框2與外框1之間形成上小下大的間隙,擠壓摩擦力減小從而易于開啟。底板3與內框下緣板2.2焊接固定,通常采用搭接點焊焊接。內框2通常也采用整塊鋼板加工而成,且外框1和內框2均采用不銹鋼材質,不易腐蝕及生銹,外形美觀精致,并采用工廠精加工制造,可保證內框2與外框1精準吻合,使得隱形井蓋閉合后平穩無翹曲,同時,使得外框1和內框2間隙合理從而開啟方便。
為方便井蓋的開啟,內框側壁板2.1上緣設置有邊角提手6,邊角提手6設置在內框側壁板2.1上緣的拐角處并與內框側壁板2.1上緣齊平,且非內框邊進行卷邊加強處理。為方便撬棍或吊鉤開啟,邊角提手6上設置有吊孔6.1,吊孔6.1中部為橢圓形,兩對立邊為長條形。邊角提手6一般采用不銹鋼材質。
底板3是井蓋結構承載的主要構件,并與內框2組成井蓋面鋪裝層鋪裝容器10。通常底板3與內框2的下緣板2.2的兩端搭接點焊焊接。為增加其剛度,保證結構整體不變形,底板3底部設置有板底加勁肋4,頂部設置有板頂加勁肋5。板底加勁肋4和板頂加勁肋5根據井蓋尺寸及受理大小等情況布置,通過合理布設底板上下加勁肋增強結構剛度,可保證井蓋整體不易變形,從而避免井蓋底板上鋪裝層10.1的破壞,同時結構形式簡潔,受力明確且合理,易于加工制造及現場施工。板底加勁肋4交錯布置在底板3中部,且板底加勁肋4兩端設置有倒角,底板加勁肋不與井頂圈梁9接觸。倒角和間距布置方便井蓋開啟并避免或減輕肋板兩端磕碰受損。板頂加勁肋5布置在底板3頂面靠近邊緣處,且與板底加勁肋4端部對應布置,或者較板底加勁肋4端部加密布置。主要起到彌補板底加勁肋4不能延伸到底板3板端的作用。板頂加勁肋5可作為井蓋鋪裝層10.1的剪力連接件,增強井蓋鋪裝層10.1與底板之間抗滑能力,其高度可根據井蓋鋪裝層10.1或鋪裝連接層的厚度設置。板底加勁肋4和板頂加勁肋5與底板3采用雙面貼角焊,且通長滿焊。
本設計隱形井蓋鋪裝層10.1與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及站臺面層鋪裝材料一致,通常只有外框1和內框2及邊角提手6暴露在外表面上。
為了增強面層鋪裝與隱形井蓋底板3的抗滑能力,底板3可采用花紋鋼板,或者底板3表面涂刷環氧樹脂并均布投撒碎石形成堅固毛糙面,再進行面層鋪裝。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隱形井蓋的優點是:
1、結構簡潔,設計科學,外形美觀,受力合理,承載能力較高,開啟及維護方便,結構用材經濟可靠,耐久性較好。
2、在長期使用過程中,井蓋內框與外框之間的間隙會被灰塵或沙石填充,而井蓋內框采用倒錐臺結構形式后,使得井蓋內框與外框擠壓摩擦力減小且不易卡死,井蓋提升省力從而更易于開啟。
3、井蓋底板作為結構承載的主要構件,通過合理布設底板上下加勁肋增強結構剛度,可保證井蓋整體不易變形,從而避免井蓋底板上鋪裝層的破壞,同時結構形式簡潔,受力明確且合理,易于加工制造及現場施工。
4、結構易于加工制造,可以在工廠批量生產或井蓋內、外框等部分構件工廠精加工而底板及加勁肋現場加工,并進行現場適應性組裝,其井蓋與外框結構匹配吻合精確,使用過程中不易失穩或松動,同時井蓋內、外框采用不銹鋼材質且結構耐久性較好。
5、井蓋內鋪裝不易被破壞,整體景觀效果較好且后期井蓋維護費用低。
6、本實用新型隱形井蓋易于人行道或站臺面層鋪裝結構搭配安裝,并可根據現場環境適應性設計井蓋結構及形狀,可以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從而達到較好的隱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