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土地加固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L型護坡裝置。
背景技術:
護坡裝置是指鋪設于坡面上的、用于加固坡面以防止土壤流失、坡面坍塌的維護裝置。現有的護坡裝置通常使用漿砌石覆蓋坡面或直接用混凝土澆筑坡面,以固定土壤;但是,現有技術的護坡裝置通常覆蓋在坡面,經覆蓋的坡面仍然保持了傾斜狀態,不方便對于坡面的利用,且材料成本高、裝配的靈活性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L型護坡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護坡裝置不方便對坡面的利用、材料成本高、裝配靈活性差的問題。
基于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L型護坡裝置,包括主體,所述主體中部彎折,彎折后水平部分與豎直部分呈L型;所述主體的厚度由彎折處至其所述水平部分與豎直部分末端逐漸減小,所述豎直部分的末端加厚形成連接部;所述豎直部分正面設置有貫穿的連通孔。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一側面設置有凹陷的承口,所述承口為盲孔或凹槽;所述連接部另一側面,與所述承口相對的位置設置有凸出的插頭,所述插頭與所述承口形狀相配合。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主體中部水平設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為穿過所述主體的通孔。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主體中部彎折處設置有分別與主體豎直部分和水平部分相連接的肋板。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主體豎直部分和水平部分之間設置有倒角。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主體豎直部分高度與水平部分長度的比例范圍是0.8至2。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厚度與所述水平部分末端厚度的比例范圍是1.5至2;所述水平部分或豎直部分連接處各自的厚度與所述水平部分末端厚度的比例范圍是1.5至2。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主體兩側面分別設置有1個或多個吊裝孔。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主體豎直部分正面設置有凹陷的紋路,所述紋路的寬度至少為2cm,深度至少為1cm。
從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護坡裝置同現有技術的坡面固定裝置相比,在保證護坡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節省了材料使用,降低了投入成本;并且組合和設置方式十分靈活,能夠適應不同坡度的坡面,適用范圍廣;裝配完成后坡面呈階梯型,可以用于種植植被或改造為臺階,利用率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L型護坡裝置的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L型護坡裝置的實施例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為了區分兩個相同名稱非相同的實體或者非相同的參量,可見“第一”“第二”僅為了表述的方便,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限定,后續實施例對此不再一一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L型護坡裝置的實施例的側視圖。
在本申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L型護坡裝置的一個實施例,所述護坡裝置包括主體1,所述主體1中部彎折,彎折后水平部分3與豎直部分2呈L型;所述主體1的厚度由彎折處至其所述水平部分3與豎直部分2末端逐漸減小,所述豎直部分2的末端加厚形成連接部21;所述豎直部分2正面設置有貫穿的連通孔22。
所述連接部用于在裝配時實現輔助對齊,以保證水平相鄰的兩個本裝置的位置保準平齊,使裝配體美觀。
由于裝置豎直部分用于阻攔土壤,會受到較大的作用力,但是越接近豎直部分2頂端這一作用力越小;結合成本用料等多方面因素,本實施例將豎直部分2和水平部分3的連接處,也就是主體1中部設計為較厚,而越接近主體1的兩個末端,也就是豎直部分2上端和水平部分3后端則結構越薄。這種外形不但可以保證結構強度,還能夠最大程度地節省用料,降低成本。(本申請中的上、下、左、右均以圖2為觀察視角進行表述)
本裝置適用于各種土壤坡面,在安裝時將最下層裝置擺放完畢,并通過連接部對齊連接后,將土壤裝填至裝置內部,保證土壤高度不超過裝置上表面即可;接著向后錯開一定距離繼續拜訪下一層裝置,重復這一過程即可將本裝置覆蓋全部坡面;其中裝置內填充的土壤上表面可以種植植物,一方面保證美觀,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植物根系固定土壤,提高護坡效果。本裝置依靠土壤重力和裝置自重進行穩定,當發生大規模降雨后,即使土壤由于受到裝置阻擋,不會發生滑落;地表徑流帶動部分表層土壤流動時,經過本裝置也無法直接流下,而是滲入深處的土壤中,多余的水流會通過連通孔22流出,而水流中包含的土質則會在深層土壤的過濾作用下被保留,從而達到固定坡面的效果。
同現有技術的坡面固定裝置相比,本實施例提供的護坡裝置結構簡單合理,在保證護坡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節省了材料使用,降低了投入成本;并且組合和設置方式十分靈活,能夠適應不同坡度的坡面,適用范圍廣;裝配完成后坡面呈階梯型,可以用于種植植被或改造為臺階,利用率高。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L型護坡裝置的實施例的主視圖。如圖所示,在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21一側面設置有凹陷的承口211,所述承口211為盲孔或凹槽;所述連接部21另一側面,與所述承口211相對的位置設置有凸出的插頭212,所述插頭212與所述承口211形狀相配合。如圖可見在本實施例的可選實施方式中,所述承口211為長形凹槽,所述插頭212為長形凸起,這樣在配合時可以一定程度確定裝置的擺放角度。當然,也可以設置為其他種類的形狀,例如圓形、方形等等,只要能夠起到定位作用即可。
在本實施例的一些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承口211和插頭212的數量均為2個或2個以上,以便于在相互配合后保證水平相鄰設置的兩本裝置完全對齊。
在另外一些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主體1中部水平設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為穿過所述主體的通孔。這一通孔的功能是在進行裝配時,可以在位于同一層的裝置的通孔中設置鋼管等柱狀物進行輔助固定,以方便進一步保證相鄰裝置對齊,另一方面還可以起到加固的作用。
在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主體1中部彎折處設置有分別與主體豎直部分2和水平部分3相連接的肋板。所述肋板的功能是輔助加固,進一步加強裝置整體的結構強度。
在本實施例的一些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主體豎直部分和水平部分之間還可以設置有倒角,所述倒角可以替換所述肋板或者與所述肋板共存,其功能與肋板相同,都是為了加強裝置強度。
在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主體1的豎直部分2高度與水平部分3長度的比例范圍是0.8至2。若所述比例范圍過小或者過大,都會導致在裝配時對于坡面坡度的適應性降低;此外當所述比例范圍過大時,裝置水平部分3的長度會有所不足,無法保證其穩定性。
在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厚度與所述水平部分末端厚度的比例范圍是1.5至2;所述水平部分或豎直部分連接處各自的厚度與所述水平部分末端厚度的比例范圍是1.5至2。若所述比例范圍過小,則無法達到節省材料的目的,若所述比例范圍過大,又會導致末端強度不足,容易引起碎裂。
在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主體1兩側面分別設置有1個或多個吊裝孔23。所述吊裝孔在對裝置進行裝配時可以輔助吊裝,方便施工。
在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主體1豎直部分正面設置有凹陷的紋路24,所述紋路的寬度至少為2cm,深度至少為1cm。所述紋路24一方面可以增加裝置的美觀程度,另一方面模擬了真實自然環境中巖石表面,可以供一些生物或植物攀爬附著。
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以上任何實施例的討論僅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開的范圍(包括權利要求)被限于這些例子;在本實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實施例或者不同實施例中的技術特征之間也可以進行組合,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實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許多其它變化,為了簡明它們沒有在細節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