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挖泥船,特別是涉及一種挖泥船挖泥機構。
背景技術:
船舶的整掛泥斗在上下、導輪之間運行進行挖泥作業,如附圖2中現有技術中的挖泥機構所示,在淺灘(淺水)施工時,斗橋下放淺,主橋1’與付橋2’折彎較大,泥斗鏈6’處于垂鏈線狀態,泥斗鏈7’懸空(未與泥斗導滾8’貼合)較多,由于上導輪4’是六方柱體,在上導輪4’轉速一定時,六方柱體帶動泥斗7’的線速度是變化的,這樣一來,易引起斗鏈6’的抖動,整個斗鏈6’是處于脅迫振動狀態,使泥斗7’與泥斗導滾8’產生嚴重的摔碰現象,而且上導輪4’的轉速越高(斗速越高),摔碰現象越嚴重。為防止此現象,只能降低斗速,這樣大大降低了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斗速快、斗鏈抖動幅度小、挖泥效率高的挖泥船挖泥機構。
本實用新型挖泥船挖泥機構,包括主橋和付橋,所述主橋上端與船體鉸接,付橋上端與船體鉸接,主橋的上部設置有墊墩,墊墩與付橋的下端搭接,主橋與付橋之間形成的夾角為鈍角;付橋的上端設置上導輪,主橋的下端設置下導輪,所述上導輪為主動輪,下導輪為從動輪,上導輪與下導輪由斗鏈連接,斗鏈上設置有若干泥斗,泥斗均勻固定在斗鏈上,主橋和付橋的上表面固定有若干泥斗導滾,泥斗導滾均勻設置,泥斗底部能夠與泥斗導滾接觸,斗鏈呈垂鏈線狀態。
本實用新型挖泥船挖泥機構,其中所述上導輪為六方柱體形,下導輪為七方柱體形。
本實用新型挖泥船挖泥機構,其中所述墊墩設置有兩個,分別設置在付橋的兩側。
本實用新型挖泥船挖泥機構與現有技術不同之處在于本實用新型挖泥船挖泥機構付橋下端增設墊墩,以抬高付橋下端部,使得主橋與付橋之間形成的夾角增大,使夾角處泥斗導滾與泥斗的懸空高度減小,減輕了泥斗的抖動,避免泥斗磕碰,斗速得以提高,增加了生產效率。
本實用新型挖泥船挖泥機構中上導輪為六方柱體,下導輪為七方柱體,這樣做可最大限度減輕因上、下導輪運行時因角速度不同引發的斗鏈抖動。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挖泥船挖泥機構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挖泥船挖泥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中挖泥船挖泥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挖泥船挖泥機構包括主橋1和付橋2,主橋1上端與船體9鉸接,付橋2上端與船體9鉸接,主橋1的上部設置有墊墩3,墊墩3設置有兩個,分別設置在付橋2的兩側;墊墩3與付橋2的下端搭接,主橋1與付橋2之間形成的夾角為鈍角,付橋2的上端設置上導輪4,上導輪4為六方柱體形,主橋1的下端設置下導輪5,下導輪5為七方柱體形;上導輪4為主動輪,下導輪5為從動輪,上導輪4與下導輪5由斗鏈6連接傳動,斗鏈6上設置有若干泥斗7,泥斗7均勻固定在斗鏈6上,主橋1和付橋2的上表面固定有若干泥斗導滾8,泥斗導滾8均勻設置,泥斗7底部能夠與泥斗導滾8接觸,斗鏈6呈垂鏈線狀態。
上導輪4為六方柱體,下導輪7為七方柱體,這樣做可最大限度減輕因上、下導輪運行時因角速度不同引發的斗鏈6抖動。
付橋2下端增設l墊墩3,以抬高付橋2下端部,使得主橋1與付橋2之間形成的夾角增大,使夾角處泥斗導滾8與泥斗7的懸空高度減小,減輕了泥斗7的抖動。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