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基坑支撐結構的技術領域,特別是基坑內支撐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結構。
背景技術:
在深基坑支護中為確保基坑穩(wěn)定,經常用到內支撐支護結構,內支撐支護結構一般由支護樁、豎向支撐柱和水平內支撐梁組成。目前常用的豎向支撐柱為型鋼結構立柱,通過在基坑開挖前施工至坑底下一定深度的灌注樁起到嵌固作用(基坑深度范圍內為空樁孔) ,然后在灌注樁頂插入并固定安裝現場焊接制作的鋼構立柱,這種施工方式工序繁多,鋼材用量大,且空樁孔的側壁穩(wěn)定性影響鋼構立柱的垂直度,以及灌注樁與鋼構立柱的連接施工以及鋼構立柱的現場制作質量都會直接影響到鋼構立柱的支撐作用,從而影響到整個內支撐體系體系的穩(wěn)定性和支護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內支撐鋼構支撐柱的缺點,提供一種減少施工工序、可節(jié)省鋼材用量40%、提高基坑支撐強度、縮短施工周期、保持基坑穩(wěn)定的基坑內支撐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基坑內支撐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結構,它包括基坑、支護樁、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和內支撐,基坑邊坡的邊緣設置有一排支護樁,基坑內設置有至少一排與內支撐相對立的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由多節(jié)順次連接的預制管樁組成,每相鄰兩節(jié)預制管樁均通過接樁器連接,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與其相對立的支護樁之間設置有多道內支撐。
所述的支護樁和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均垂向設置。
所述的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的橫截面為圓形或矩形或異型。
所述的每節(jié)預制管樁的長度均相等。
所述的每節(jié)預制管樁通過等直徑接樁器固定連接。
所述的位于支護樁與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之間的內支撐的數量為兩道。
所述的內支撐的兩端均通過預埋件與支護樁和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本實用新型利用預制管樁替代現場制作的鋼格構立柱,方便快捷。
2)本實用新型利用等直徑接樁器來增強管樁接樁效果和穩(wěn)定性。
3)管樁可直接沉至支撐所需要的持力層,從而有效減少鋼構立柱下部灌注樁的成孔、安裝、澆注混凝土等工序和材料用量,縮短了施工周期。
4)管樁替代鋼構柱可節(jié)省鋼材用量40%,節(jié)約豎向支撐柱費用30%。
5)縮短支撐體系施工周期。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 為圖1的A-A剖視圖;
圖3 為本實用新型的施工流程圖;
圖中,1-基坑,2-支護樁,3-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4-內支撐,5-預制管樁,6-等直徑接樁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圖1和圖2所示,基坑內支撐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結構,基坑內支撐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結構,它包括基坑1、支護樁2、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3和內支撐4,基坑1邊坡的邊緣設置有一排支護樁2,基坑1內設置有至少一排與內支撐4相對立的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3,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3由多節(jié)順次連接的預制管樁5組成,每相鄰兩節(jié)預制管樁5均通過接樁器6連接,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3與其相對立的支護樁2之間設置有多道內支撐4,本實施例中采用兩道內支撐4。預制管樁5可直接沉樁至支撐所需要的持力層,從而有效減少鋼豎向支撐柱下部灌注樁的成孔、安裝、澆注混凝土等工序和材料用量,縮短了施工周期。所述的支護樁2、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3、和內支撐4形成縱向承載力更大大、抗變形能力更強的支撐體系,提高了對基坑1邊坡的支撐強度,同時也有效控制了基坑變形。
所述的支護樁2和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3均垂向設置。
所述的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3的橫截面為圓形或矩形或異型,本實施例中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3的橫截面為圓形;所述的每節(jié)預制管樁5的長度均相等;所述的每節(jié)預制管樁5通過等直徑接樁器6固定連接;所述的位于支護樁2與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3之間的內支撐4的數量為兩道;所述的內支撐4的兩端均通過預埋件與支護樁2和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3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施工流程為:
S1、樁機就位、吊車到場;
S2、按設計確定支護樁2和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3的位置;
S3、施工支護樁2;
S3、根據設計要求,通過接樁器6將預制管樁5固定連接形成設計要求的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3;
S4、采用錘擊法、靜壓法或植入法中任意一種方法將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3沉樁到設計深度;
S5、基坑1逐層開挖;
S6、施工位于支護樁2與預應力管樁豎向支撐柱3之間的內支撐4,形成有效支撐結構;
S7、檢查接樁部位,根據需要進行補強;
S8、重復S5、S6、S7至基坑開挖至設計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