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駕駛室側傾機構,具體地說是一種裝載機駕駛室側傾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裝載機駕駛室是固定安裝在車架上的,當需要對駕駛室下方結構進行簡單維修時,要將駕駛室和底板整體拆下,不便于對駕駛室下方機構進行詳細檢查,同時會增加不必要的維修成本和時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裝載機駕駛室側傾機構,以解決現有的駕駛室結構不方便檢修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裝載機駕駛室側傾機構,駕駛室底板與車架連接,其中,
所述駕駛室底板固定側通過合頁與所述車架的固定側鉸接;
在所述駕駛室下方的所述車架內橫置有一根調節絲桿,所述調節絲桿的固定端架設在所述車架的固定側上,活動端架設在所述車架的另一側并伸出所述車架之外,在所述活動端端頭設置有搖把;在所述調節絲桿上設置有調節螺母,所述調節螺母沿所述調節絲桿軸向移動;
在所述調節螺母的下方固定連接有一軸套;在所述軸套內穿接有芯軸,在所述芯軸上鉸接有調節桿,在所述調節桿的另一端鉸接有頂桿,所述頂桿的上端與所述駕駛室底板的活動側連接。
所述調節絲桿的兩端通過軸承架設在所述車架上。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中駕駛室一側的底板通過合頁與對應側的車架鉸接,另一側為可升降結構。調節絲桿通過軸承架設在車架內,絲桿的活動端伸出車架外部,操作搖把即可轉動絲桿,調節螺母帶動與其固定連接的軸套沿絲桿軸向移動。調節桿與頂桿鉸接,在調節螺母的推動下,頂桿上下浮動,從而推動底板與駕駛室一邊的升降,最大升降距離能達到410毫米。駕駛室完全升起時,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駕駛室下方結構,非常便于對結構件的日常檢查和維修。
調節絲桿兩端增加了滾動軸承,減輕了駕駛室升降時的負擔。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調節螺母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調節螺母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板,2—車架,3—合頁,4—調節絲桿,5—軸承室,6—調節螺母,7—軸套,8—芯軸,9—調節桿,10—頂桿,11—搖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是為了方便對裝載機駕駛室的日常檢查和維修,本實用新型的駕駛室底板的一側位置固定,另一側為可升降結構。
如圖1所示,駕駛室底板1的固定側與車架2的固定側通過合頁3鉸接。在車架3內橫置一調節絲桿4,調節絲桿4架設在車架2上,為了方便操作,在調節絲桿與車架2連接位置處設置有軸承室5來支撐調節絲桿4。調節絲桿4的固定端設置在車架2的固定側上,活動端設置在車架2的固定側相對的側面上,并且其活動端伸出車架2外部,在活動端上連接以搖把11,操作搖把11使調節絲桿4在軸承室5的支撐下轉動。
如圖2、圖3所示,在調節絲桿4上設置有調節螺母6,在調節螺母6的下方固定連接有一軸套7,在調節絲桿4的驅使下,調節螺母6帶動軸套7沿著調節絲桿7軸向移動。在軸套6內插接有一芯軸8,在芯軸8上鉸接有調節桿9,調節螺母6牽引調節桿9做往復運動。
如圖1所示在調節桿9的另一端鉸接有頂桿10,頂桿10的上端與駕駛室底板1的活動側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