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的工程樁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工程樁試樁消摩阻雙護筒裝置。
背景技術:
軟土地區施工通常采用灌注樁的形式,來提高建筑物基礎的承載力。根據規范要求,施工場地內必須施工若干樁頂標高至自然地坪標高的工程樁試樁。通過對該樁進行靜載實驗,以此獲得第一手準確的樁側摩阻力數值,為后續工程樁樁長及配筋提供依據。
一般施工中試樁的樁長高于設計的樁頂標高,自樁頂標高至自然地坪標高段的工程樁長度為非有效長度,但傳統的施工工藝對自然地坪標高至樁頂標高范圍內土層的側摩阻力通常不采用措施進行消除,也為樁基承載力保留一定的安全計算系數。然而,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地下室層數不斷增多,灌注樁頂標高日趨降低。此安全系數就會出現失真,加上施工場地內工程樁數量龐大,工程樁設計參照此類數據,就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還會耽誤工期,增加施工難度。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情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工程樁試樁消摩阻雙護筒裝置,解決了現有施工工藝工程樁試樁非有效段的側摩阻力無法消除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工程樁試樁消摩阻雙護筒裝置,用以消除樁頂標高至自然地坪標高之間多余土體側摩阻力的影響,所述雙護筒裝置包括:外護筒,所述外護筒的長度為樁頂標高至自然地坪標高的長度;內護筒,穿置于所述外護筒內側且其兩端穿置并超出所述外護筒的兩端端口,所述內護筒的外壁與所述外護筒的內壁之間留有間隙;滾珠軸承,設于所述內護筒的外壁上并位于所述間隙內;連接件,設于所述外護筒的端部與所述內護筒的端部之間,所述連接件成形為Z字形,其包括二焊接段以及連接所述二焊接段的轉折段,其中一焊接段與所述外護筒的外壁焊接,另一焊接段與所述內護筒的外壁焊接,所述轉折段覆蓋于所述間隙的端口,且所述轉折段的兩端分別焊接于所述外護筒的外壁和所述內護筒的外壁上。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滾珠軸承沿所述內護筒的外壁一圈分布,且各圈滾珠軸承等間距的分布于所述間隙內。
本實用新型的更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雙護筒裝置還包括橡膠止水帶,所述橡膠止水帶設于所述間隙的兩端口以封堵所述間隙。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在所述外護筒的內壁上對應所述間隙的端口位置圍設有第一鋼板條,在所述內護筒的外壁上對應所述間隙的端口位置圍設有第二鋼板條,所述橡膠止水帶支撐設于所述第一鋼板條和第二鋼板條上。
本實用新型的更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內護筒的頂部中間開設有吊孔。
本實用新型的更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內護筒的頂部開設有四個吊孔,所述四個吊孔呈十字對稱地開設于所述內護筒的頂部。
本實用新型的更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外護筒的側壁上設有吊耳。
本實用新型的更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內護筒與所述外護筒均成形為通過鋼板卷制焊接構成的筒狀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采用雙護筒裝置,將外護筒的有效長度限定為樁頂標高至自然地坪標高之間的高度,安裝過程中內外筒體分離,將非必要區段樁摩阻將至最低,消除了樁頂標高至自然地坪標高之間多余土體側摩阻力的影響,準確獲得有效樁長段側摩阻力值,從而為后續工程樁設計提供數據支持,達到了節約鋼筋、混凝土等主材的技術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工程樁試樁消摩阻雙護筒裝置立剖面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工程樁試樁消摩阻雙護筒裝置的連接件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沿A-A剖線的斷面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工程樁試樁消摩阻雙護筒裝置的內外護筒節點示意圖。
圖5是圖1沿A-A剖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工程樁試樁消摩阻雙護筒裝置的部分側立面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工程樁試樁消摩阻雙護筒裝置的吊耳節點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工程樁試樁消摩阻雙護筒裝置的使用狀態立剖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與部件的對應關系如下:
1-外護筒,2-內護筒,3-連接件,4-滾珠軸承,5-橡膠止水帶,6-吊孔,7-吊耳,8-黏土,9-土石屑,10-間隙,11-第一鋼板條,12-原始土層,21-第二鋼板條,31-焊接段,32-焊接段,33-轉折段,A-樁頂標高,B-自然地坪標高。
具體實施方式
為利于對本實用新型的了解,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進行說明。
請參閱圖1至圖8,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工程樁試樁消摩阻雙護筒裝置,通過內護筒2和外護筒1的共同作用完成樁身與土體微摩擦分離,獲得有效樁長段側摩阻力數值,為后續工程樁設計提供有效數據,節約了施工主材、人力與工期。其中:
參閱圖1,所述雙護筒裝置包括外護筒1和內護筒2,為了消除樁頂標高至自然地坪標高之間多余土體側摩阻力的影響,外護筒1的長度為樁頂標高至自然地坪標高之間的長度,內護筒2設于外護筒1的內部且其兩端部穿置并超出外護筒1的兩端端口,內護筒2的外壁與內護筒1的內壁之間留有間隙10,外護筒1和內護筒2通過連接件3固定連接,連接件3設于外護筒1的端部與內護筒2的端部之間。參閱圖2,連接件3成形為Z字形結構,其包括二焊接段31和32以及連接焊接段31和32的轉折段33,其中焊接段31與內護筒2的外壁焊接,焊接段32與外護筒1的外壁焊接,轉折段33覆蓋于間隙10的端口,且其兩端分別焊接于外護筒1的外壁和內護筒2的外壁上。
參閱圖3,在內護筒2的外壁上分布有滾珠軸承4且滾珠軸承4位于間隙10內。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滾珠軸承4沿內護筒2的外壁一圈分布,且各圈滾珠軸承4等間距的分布于間隙10內,通過設置滾珠軸承4,使外護筒1與內護筒2之間的滑動摩擦變成阻力較小的滾動摩擦。于本實施例中,內護筒2的外壁一圈均勻布置有8個滾軸軸承4。
參閱圖4,內護筒2比外護筒1的長度要長且其兩端部穿置并超出外護筒1的兩端端口,為防止在靜載試驗中有液體流入兩筒之間,在間隙10的相對兩端口位置設有橡膠止水帶5封堵間隙10。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在外護筒1的內壁上對應間隙10的端口位置圍設有第一鋼板條11,在內護筒2的外壁上對應間隙10端口位置也圍設有第二鋼板條21,橡膠止水帶5支撐設于第一鋼板條11和第二鋼板條12上,以此,可保證橡膠止水帶緊密的設于外護筒1的內壁和內護筒2的外壁之間,以達到可靠的防水效果,消除外護筒1與內護筒2之間的液體摩擦。較佳的,第一鋼板條11和第二鋼板條12均通過焊接的方式設于外護筒1與內護筒2上。
再次參閱圖1,在內護筒2的頂部中間位置開設吊孔6,方便垂直安裝;在外護筒1的側壁焊接有吊耳7,方便臨時吊裝。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在內護筒2的頂部開設有四個吊孔6,且四個吊孔6呈十字對稱的設于內護筒2的頂部。
參閱圖5至圖7,于本實施例中,外護筒1和內護筒2均采用鋼板卷制焊接而成,板縫采用坡口焊,確保焊接質量。滾珠軸承4為Φ30mm滾珠軸承,在內護筒2的外壁上每3mm布置一圈,最上一圈和最下一圈距離內護筒的筒口距離為100mm。連接件3為加固鋼板條,在外護筒1和內護筒2之間上下兩端焊接有2道、每道6塊加固鋼板條。吊孔6為Φ50mm吊孔,吊孔6的上邊緣距頂部30mm,吊耳7安裝在距離外護筒首末端各1m處的位置。
參閱圖8,本實施例是這樣實施的:施工之前,首先根據設計圖紙確定外護筒1、內護筒2的長度L1、L2及兩筒外徑D、d,制作上述雙護筒裝置。施工時,使用比外護筒外徑D大200mm的鉆頭,施工自自然地坪標高B至樁頂標高A的成孔,提出鉆頭,通過吊孔6與吊耳7的配合,完成消摩阻雙護筒裝置的轉體直立。入孔過程中,切除下端的連接件3和吊耳7,將雙護筒安裝至預定標高,外護筒1的外壁與成孔的孔壁之間回填土石屑8以及黏土9,并碾壓密實。換與工程樁孔徑相同鉆頭繼續鉆進原始土層12直至成孔,下鋼筋籠、澆筑混凝土,達到養護齡期,切除上端的連接件3,進行靜載實驗,得出實驗數據。
以上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可根據上述說明對本實用新型做出種種變化例。因而,實施例中的某些細節不應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本實用新型將以所附權利要求書界定的范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