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應用于淤泥地層中建造擋墻支護的結構。
背景技術:
在淤泥層中建造承載樁常用的技術有:灌注樁、管注樁、預制管樁、高壓旋噴樁等。
高壓旋噴樁由于采用專用高壓旋噴樁機械,在淤泥層中造孔至設計深度,由深處開始旋轉噴射高壓的水泥稀漿或水泥干粉,水泥漿液或水泥粉與淤泥反應后形成水泥土體作為樁體,具有一定的干硬強度,達到承載樁的作用。但是樁體強度低,由于噴射高壓水泥漿,噴射范圍不確定性,不但水泥用量大,樁體不均勻性,樁體設計容許承載能力大打折扣,工程應用的局限性大。一般用于淤泥地基加固處理、圍護墻的防滲處理等。
灌注樁由于造孔需用泥漿固壁,造孔棄渣困難,造價高,施工麻煩等。而且,盡管樁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樁體之外仍為淤泥,不利于承受側向荷載。因此,沖孔灌注樁作為圍護墻體就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并且,管注樁、預制管樁與灌注樁在作為承載樁時一般要進入持力層,樁身要加長,成本增加。也正因為樁身的剛性和樁外淤泥的無硬化,導致這類樁體應用于圍護墻工程均有較大的局限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應用于淤泥地層中建造擋墻支護的結構,不僅結構新穎可靠,而且方便用于擋墻支護,解決承載樁體周圍及其底部淤泥的硬化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在于:一種應用于淤泥地層中建造擋墻支護的結構,包括豎向設置于淤泥地基層內并沿橫向布置成排的若干根主體模袋樁,所述主體模袋樁的上端設置有橫向定位地梁,主體模袋樁的前側壁自上而下間隔設置有若干道橫向腰梁,所述橫向腰梁上沿橫向間隔設置有從相鄰兩主體模袋樁之間斜向穿入主體模袋樁樁后土體的斜拉模袋樁,所述主體模袋樁和斜拉模袋樁上分別設置有用于向淤泥層中灌入膏狀水泥漿使淤泥形成淤泥硬化體的注漿孔,主體模袋樁、斜拉模袋樁和淤泥硬化體組成聯合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主體模袋樁包括上下通長的主體灌漿管,所述主體灌漿管豎向穿過設置于定位地梁上的預留孔并伸入淤泥層地基內,主體灌漿管外自上而下間隔設置有若干個內部填充有水泥的模袋段,主體灌漿管上對應設置為若干灌漿段,在每一灌漿段的側壁間隔設置有用于向模袋段內灌注水泥漿的灌漿孔,所述模袋段通過相應的灌漿孔分別充灌膏狀水泥漿形成主體模袋樁段。
進一步地,所述注漿孔設置于主體灌漿管上且位于相鄰兩模袋段之間,所述主體灌漿管上自上而下間隔設置有一個頂部模袋段、若干個中部模袋段及一個封底模袋段。
進一步地,所述頂部模袋段的上部從定位地梁的預留孔穿出且頂部模袋段的上端設置有用于將包裹主體灌漿管的上端包裹住的扎口。
進一步地,所述斜拉模袋樁包括斜向灌漿管,所述斜向灌漿管穿過橫向腰梁上并從相鄰兩主體模袋樁之間斜向下穿入樁后土體,所述斜向灌漿管上沿其軸向間隔設置有若干個內部填充有水泥的模袋段,斜向灌漿管上對應設置為若干灌漿段,在每一灌漿段的側壁間隔設置有用于向模袋段內灌注水泥漿的灌漿孔,所述模袋段通過相應的灌漿孔分別充灌膏狀水泥漿形成斜向模袋樁段。
進一步地,所述注漿孔設置于斜向灌漿管上且位于相鄰兩模袋段之間,所述斜向灌漿管上自上而下間隔設置有一個頂部模袋段、若干個中部模袋段及一個封底模袋段。
進一步地,所述斜向灌漿管上的頂部模袋段上設置有用于將斜向灌漿管的上端口包裹在內的第二扎口。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 采用鉆機造孔,效率高、適用于不同地層、地質條件;施工安全,質量可靠,縮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等技術經濟效益;
2. 采用上下通長的灌漿管一次安裝到位,膏狀水泥漿液通過管道壓力輸送,設備簡單,將所有地下作業轉化為地面上作業,方便施工,提高效率;
3.模袋布體膨脹擴大為大于鉆孔直徑的模袋樁體,滿足承載要求的結構尺寸,解決淤泥層中建造承載樁體的結構強度的可控性和施工難度;
4.以造孔灌漿形成的模袋樁為載體,對模袋樁周圍及其底部的淤泥進行控制性灌漿,形成淤泥硬化體,解決樁體周圍及其底部淤泥的硬化問題,充分發揮承載樁體及其淤泥硬化體的聯合作用,提高承載能力,擴大工程應用范圍;
5. 減少淤泥的開挖量和廢棄量,就地利用,資源化,減少拆遷征地;控制性灌漿的漿液可以大量添加石材加工廠的石粉,減少水泥用量,減少碳排放和資源浪費等,具有獨特的環境保護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圖1的A-A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圖1的B-B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圖2的C區放大圖;
圖中:1-淤泥層地基 10-主體模袋樁 11-主體灌漿管 12-注漿孔 13-灌漿孔 14-頂部模袋段 15-中部模袋段 16-封底模袋段 17-扎口 20-定位地梁 30-橫向腰梁 40-斜拉模袋樁 41-斜向灌漿管 42-第二扎口 43-夾角 50-淤泥硬化體 60-樁后土體 70-水泥。
具體實施方式
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參考圖1至圖4
一種應用于淤泥地層中建造擋墻支護的結構,包括豎向設置于淤泥地基層1內并沿橫向布置成排的若干根主體模袋樁10,所述主體模袋樁的上端設置有橫向定位地梁20,主體模袋樁的前側壁在土體挖除后自上而下間隔設置有若干道橫向腰梁30,所述橫向腰梁上沿橫向間隔設置有從相鄰兩主體模袋樁之間斜向穿入主體模袋樁樁后土體60的斜拉模袋樁40,所述主體模袋樁和斜拉模袋樁上分別設置有用于向淤泥層中灌入膏狀水泥漿使淤泥形成淤泥硬化體50的注漿孔12,主體模袋樁、斜拉模袋樁和淤泥硬化體組成聯合結構,形成一個整體的受力體系。
本實施例中,所述主體模袋樁包括上下通長的主體灌漿管11,所述主體灌漿管豎向穿過設置于定位地梁上的預留孔并伸入淤泥層地基內,待整個主體模袋樁灌漿完成后預留孔被水泥漿填滿。主體灌漿管外自上而下間隔設置有若干個內部填充有水泥70的模袋段,主體灌漿管上對應設置為若干灌漿段,在每一灌漿段的側壁間隔設置有用于向模袋段內灌注水泥漿的灌漿孔13,所述模袋段通過相應的灌漿孔分別充灌膏狀水泥漿形成主體模袋樁段。主體灌漿管內填充有水泥。所述模袋段由套置于主體灌漿管上且內部填充有水泥的模袋組成。
本實施例中,所述注漿孔設置于主體灌漿管上且位于相鄰兩模袋段之間,所述主體灌漿管上自上而下間隔設置有一個頂部模袋段14、若干個中部模袋段15及一個封底模袋段16。
本實施例中,所述頂部模袋段的上部從定位地梁的預留孔穿出且頂部模袋段的上端設置有用于將包裹主體灌漿管的上端包裹住的扎口17,防止灌注時水泥漿漏出。
本實施例中,所述斜拉模袋樁包括斜向灌漿管41,所述斜向灌漿管穿過橫向腰梁上并從相鄰兩主體模袋樁之間斜向下穿入樁后土體,所述斜向灌漿管上沿其軸向間隔設置有若干個內部填充有水泥70的模袋段,斜向灌漿管上對應設置為若干灌漿段,在每一灌漿段的側壁間隔設置有用于向模袋段內灌注水泥漿的灌漿孔,所述模袋段通過相應的灌漿孔分別充灌膏狀水泥漿形成斜向模袋樁段。斜向灌漿管內填充有水泥。
本實施例中,所述注漿孔設置于斜向灌漿管上且位于相鄰兩模袋段之間,所述斜向灌漿管上自上而下間隔設置有一個頂部模袋段、若干個中部模袋段及一個封底模袋段。
本實施例中,所述斜向灌漿管上的頂部模袋段上設置有用于將斜向灌漿管的上端口包裹在內的第二扎口42。
本實施例中,所述灌入的膏狀水泥漿液可以添加石粉等可灌的廢棄物料等,以便減少水泥用量,減少碳排放;消納對環境有影響的石料粉末,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的涵蓋范圍。